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辛子陵:20世纪下半叶中美苏三国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5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辛子陵 @ 2008-07-30 06:5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过三次核战争危机,后都一一化解了。我们不能忘记帮助中国从核阴云中走出来的三位历史人物,他们是艾德礼、赫鲁晓夫和尼克松。

由于毛**的“一边倒”,倒向苏联,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国际定位,美国一直把中国视为主要敌人,曾两次策划对中国发动核战争。

朝鲜战争一、二次战役中美军惨败,美军统帅麦克阿瑟1950年12月30日向美国政府建议,“宣布承认中国当局强加于我们的战争状态”,跟着就把“30至50个原*子DAN投到满洲的空军基地和其他敏感的地点。”杜鲁门总统随后召开记者招待会,暗示可能在朝鲜使用原*子DAN,决定何时使用的将是麦克阿瑟。作为美国主要盟国的英国首相、工党领袖艾德礼闻讯立即飞往华盛顿会晤杜鲁门,坚决反对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艾德礼的斡旋劝说对制止美国对中国发动核战争起了重要作用。i

第二次是在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时期。据大卫·沃尔夫主编的《最新解密的关于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原子武器发展的政策的文件选编(1961~1965) 》一书透露,1961年1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指示国家安全委员会协调研究中国核武器的威胁,以及对东南亚的影响。从1961 年起,美国开始使用U-2高空侦察机,深入兰州到包头一线的中国领空,进行间*拍摄。同时,当时刚刚兴起的卫星摄像技术也迅速被用于对华侦察中。美国在1961年12月,得到了第一张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的卫星照片,并于1963年8月认定中国的核原料工厂位于兰州。

   20世纪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在1962年底检讨了美国对华政策。政府中的主流看法是,中国和苏联都对美国和西方国家保持敌对态度,这一点并没有因为中苏***而发生根本变化。相比较而言,中国甚至更为“ 激进”和“好战”。1962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古巴导弹危机、中印边界冲突和中国支持越南的民族革命战争等,均强化了肯尼迪政府中敌视中国的情绪,使美国的决策者深信,中国是对美国更直接和更危险的威胁。这种担忧集中体现在肯尼迪的谈话中,他对《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克罗克说,“中国就要有原*子DAN了,而一旦中国有了原*子DAN,整个东南亚都会落入**手中。”因此,美国必须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

    1963年7月,与苏联进行核禁试谈判的美国代表——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在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便接到肯尼迪的指示,要求他“尽力查明赫鲁晓夫对限制或阻止**核计划的看法,以及他是想由苏联采取行动,还是让美国行动?”

  根据哈里曼在莫斯科向华盛顿拍回的电报,赫鲁晓夫的看法是,在FaGuo也并没有签署核禁试条约的情况下,单独将中国挑出来作为威胁是难以接受的;而且一旦中国有了核武器,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大喊大叫”了。

1963年7月25日,美英苏三国代表在莫斯科草签了《禁止在大气层、外空与水下核武器试验条约》,其主要内容就是两条:一是签约国不进行条约禁止的核试验,二是不纵容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

7月31日,中国表示反对这一条约,指责美、苏、英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并宣布中国不会受这一条约的约束,苏联不能替中国作出任何承诺。

    在此后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内部一直有关于用军事打击阻止中国核试验的设想。一位肯尼迪时期的高层官员透露,白宫曾考虑过美苏联手,先发制人地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中国核设施。联合作战方案包括美苏分别出动一架轰炸机,飞越中国西北的罗布泊地区,各抛下一枚炸弹。这一计划已告知苏联,因赫鲁晓夫拒绝合作而作罢。直到肯尼迪被刺身亡前,也没有下决心把袭击的各种设想付诸行动。

毛**的策略是在反修高潮中突然放下身段向赫鲁晓夫示好。1894年4月17日是赫鲁晓夫70岁寿辰。在16日中国领导人致赫鲁晓夫的祝寿电报中,毛**亲笔加上了“亲爱的同志”,又在后面写上:“尽管目前我们同你们之间存在着关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系列原则问题的分歧,存在着不团结的状态,但是,我们坚决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一旦世界发生重大事变,中苏两党、两国和我们的人民就会站在一起,共同对敌。”ii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林登·约翰逊在飞机上宣誓就任美国第36任总统。他继续考虑对中国核基地进行打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963年12月中旬,美参谋长联席会议完成了一项空中打击中国核研究基地的行动方案。1964年4月,国务院东亚问题专家罗伯特·约翰逊又根据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室领导人的要求,拟出了4种供选择的方案:

1.由美国单独对中国核设施进行空中打击;

2.由国民党的空军进行空中打击;

3.雇佣在中国的特5进行地面破坏;

4.空投国民党军队。

不过他在报告中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指出先发制人的军事行动并不可取,不仅是因为没有苏联的合作行不通,而且美国可能会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1964年9月15日,约翰逊总统专门召*会议,再次讨论如何对付迫在眉睫的中国核试验。与会者排除了由美国单独采取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计划,但仍想争取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约翰逊对此表示同意,但赫鲁晓夫不同意,毛**以夷制夷的策略得到了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DAN,成为世界第五个核国家。当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专家们检查从辐射云中收集的灰尘时,他们大吃一惊。原来,中国第一颗原*子DAN所使用的核填料,根本不是美国情报机构长期认定的钚,而是U-235。这就是说,中国第一颗原*子DAN是一颗铀弹。这意味着,中国的核能力是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发展的。约翰逊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极力贬低这一事件的影响,称中国的核试验并不“出乎意料”,美国和西方国家会“认识到这种爆炸的有限意义”,而且不必担心“立即导致发生战争的危险”。iii

    1968年尼克松当选第37任总统,1972年连任。在尼克松任期内,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美苏关系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尼克松一反美国传统的反华**政策,敢于在苏联决定对中国进行核打击的关键时刻对中国伸出援手,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历史走向,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苏联要对中国动用核武的背景,要从珍宝岛事件说起。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两国军队在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国一侧珍宝岛发生武装冲突。中国军队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17辆,击毙苏军58人,击伤94人。8月13日苏军出动坦克和直升机打死中国边防巡逻队38人。苏军吃了亏,苏军高层反映强烈。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为首的强硬派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美国认为中苏珍宝岛武装冲突,标志着“莫斯科和北京之间存在的那种牢不可破的团结,已经化为乌苏里江和阿穆尔河(即黑龙江——引者)沿岸的血泊而泯灭了。”“中国目前会暂且跟美国‘共同’对付俄国。”iv
全球资讯榜http://www.newslist.com.cn

8月20日,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紧急约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向他通报了苏联准备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意图,并征询美国意见。尼克松总统召开国家安全会议紧急磋商后认为:西方国家的最大威胁来自苏联,一个强大中国的存在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尼克松总统采取两项重大措施帮助中国。一是把这个重要的战略情报及时告诉中国。那时中美没有外交关系,名义上美帝国主义仍是中国的头号敌人。采用什么方式把这个消息告诉中国呢?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内容如下:

    据可靠消息,苏联欲动用中程弹道导弹,携带几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对中国的重要军事基地——酒泉、西昌导弹发射基地、罗布泊核试验基地,以及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基辛格在发这则消息时曾说:“但愿**领导人看到了这则消息,千万不要随手扔掉。”中国没有掉以轻心。四位元帅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看到8月28日《华盛顿明星报》的消息,认为苏军的核袭击已迫在眉睫,联名向中央告警。

周恩来总理对毛**主席说:“四位老帅认为今年国庆节苏联偷袭的可能性很大,今年国庆*会还搞不搞?”

毛**认为不搞*会不太好,这样等于告诉人家我们有点怕。毛**说:“*会还是要搞的,我倒想开开眼,看看原*子DAN的威力究竟有多大。”

周恩来有些担心。毛**笑着说:“如果实在不行,可不可以放两颗原*子DAN吓唬吓唬他们呀?让他们也紧张两天,等明白过来我们的节日也过完了。”

周恩来认为毛**的这个主意好,就问“具体安排在哪两天?”

毛**说:“不能早也不能晚,28、29两天就可以。”

1969年9月28日和29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两颗原*子DAN,美国和苏联的监测中心及卫星都收到了有关信号。以往中国搞核试验后,都要发布消息,进行庆贺,而这次却秘而不宣,这引起外界的猜测.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这两次核试验,不是为了获取某些研究成果,而是临战前的—种测验手段。然后,毛**命令全国“深挖洞,广积粮”,进入临战状态。1969年8月28日,**中央向边疆各省、市、自治区各级革命委员会,各族革命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边疆部队全体指战员发布命令:“坚决响应毛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伟大号召,高度地树立敌情观念,克服和平麻痹和轻敌思想,充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v

美国的第二项重大措施是:用最明确的信号把美国在苏联对中国发动核战争的情况下将要作出的反映告诉苏联。尼克松亮出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尚保留未及动用的一张牌--用已被苏联破译的密码向美军发出准备对苏联本土134个城市、军事要点、交通枢纽、重工业基地进行核打击的总统命令。苏联领导人得到这个消息还有些将信将疑,拨通苏联驻美大使馆的电话,多勃雷宁大使告诉勃列日涅夫:尼克松总统认为中国利益同美国利益密切相关。如果中国遭到核打击,他们将认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他们将首先参战。基辛格透露,总统已签署了一份准备对我国一百三十多个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核报复的密令。一旦我们第一枚导弹离开发射架,他们的报复计划便告开始。”勃列日涅夫和克里姆林宫的鹰派,听完就洩了气。中国面临的一次最严重的核危机,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化险为夷的。

尼克松是一位著名的**分子,同时又是一位最有战略头脑的美国总统。他在中苏交恶时保护中国,是从美国的战略利益出发的。他深知毛**“DADAO美帝!DADAO苏修!”的双打方针是不能持久的,他期待着毛**的橄榄枝。

1970年12月18日,毛**会晤了在保安结识的老朋友、美国作家斯诺,明确表明了对美国和苏联的态度。他是这么说的:

        他(注:指尼克松)早就到处写信说要派代表来,我们没发表,守秘密呀。他对于波兰华沙那个会谈不感兴趣,要当面谈。所以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也行,当做总统来也行。总而言之,都行。他如果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谈到和苏联共产党的争论,他对斯诺说:

  他(按:指苏方)后头又请古巴代表团来讲和,说是要求停止公开论战。又请罗马尼亚来讲和,要我们停止公开争论。我说不行,要争论一万年。后头柯西金到北京,我见了他。我说,你说我们教条主义,好。但是这个发明者赫鲁晓夫为什么要把他搞掉,要把他整掉呢?你决议上写了的,说他是“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赫鲁晓夫同志”。为什么这样一个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人你们又不要了呢?我想不通。你们不要,我们请他来行不行?请他到北京大学当教授,教那个发展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他又不给。我又说,但是你是总理,你是苏联国家的总理,我们的争论是要进行一万年的,因为看你的面子,我让步。一让一大步,不减少犹可,一减少就是一千年,一让就是一千年啊!vi

毛**嬉笑奚落,关上了与苏联和解的大门。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经过中美都信任的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 汗的巧妙排,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访问了北京。7月15日,一则公告在北京和华盛顿的媒体同时发表,全世界大吃一惊。公告说:

    周恩来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进行了会谈。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是为了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就双方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尼克松总统为了进行这次访问进行了充分地准备。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史料,从政治、经济、军事、正在进行的文化大革命到毛**的诗词,他都有所涉猎,并请教了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包括本国的埃德加·斯诺、罗斯·特里尔、费正清、斯图尔特·施拉姆,FaGuo的安德列·马尔罗等。

马尔罗是与毛**直接交谈过的一个中国通,这年70岁了。他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断断续续地和毛**、周恩来保持着联系,5年前他以FaGuo国务部长的身份访问了中国。马尔罗告诉尼克松:

    中苏之间的友谊曾经是晴空万里,但是***也是必然的,这就导致中美和解势在必行,总统阁下要访问中国,在我看来并不奇怪。

    我还觉得,中国人的行动是他国内需要的反映。

    五年前,我见到毛的时候,毛担心一件事:美国人或者俄国人用10颗原*子DAN就可以破坏中国的工业中心,使中国倒退50年,而在此期间他自己会死去。他对我讲:“当我有6颗原*子DAN时,就没有人能够轰炸我的城市了。”我不懂毛这句话的意思。毛接着又讲:“美国人永远不会对我们扔原*子DAN。”这话我也不懂,不过我给你复述一遍,因为一个人不懂的话才往往是最重要的话。

    有一次我还问过他是不是把自己看作是中国最后几个伟大皇帝的继承人,毛说“当然,我是他们的继承人。”总统阁下,你是在理性范围内行事的,但毛却不是。他脑子里有个幻象。这个幻象迷住了他。

    总统先生,你将会晤的是一个命运奇特的人,他相信他正在演出自己一生中的最后一幕。你可能以为他是在对你说话,但实际上他将是在对死神说话……,总统,你去中国跑一趟是值得的。vii

1972年2月21日11点27分,尼克松总统的专机“空军1号”在北京首都机场徐徐降落。

舱门开启,尼克松总统和穿红外衣的尼克松夫人缓步下机,其他人被命令暂留机上,以突出美国总统和中国总理握手的历史性场面。美国星条旗和中国五星红旗在机场迎风飘扬,太阳冲出云层给机场铺上一片金光。350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整齐列队。周恩来率叶剑英、姬鹏飞、乔冠华等中国官员沉着冷静看着尼克松缓步走下舷梯。当尼克松步下扶梯走完一半的时候,周恩来像个乐队指挥一样开始鼓掌,其他中国官员随着发出一阵掌声。尼克松也以鼓掌答礼。尼克松回忆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啊!”随后下机的是国务卿罗杰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等代表团成员。

乐队奏两国国歌。尼克松总统在周恩来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

随后周恩来陪同尼克松登上一辆防弹红旗轿车进城。尼克松一行被安排在钓鱼台国宾馆六号楼下榻。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住过的地方。奇花异木,假山怪石,小桥流水,匾额对联,集中国园林的精巧构思,尽东方帝都的皇家气派。

午宴是丰盛的。尼克松和夫人帕特熟练地运用筷子得到主人的赞许。帕特说:“这是我们半年着意苦练的结果。”

午宴后休息了片刻,****给周恩来打来电话:“主席要会见尼克松总统,请基辛格博士也来。”

一辆高级红旗轿车,由钓鱼台驶过西长安街,从金碧辉煌的新华门驶入****。四个门卫行庄严的军礼。这座门具有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神圣象征,平时是没有人出入的,在****上班或开会的中国官员走府右街西门。汽车绕过影壁,但见苍松翠柏,宫殿巍峨,汉白玉石栏环绕****。尼克松想通过认识毛**所生活的历史氛围认识毛**。汽车在****西岸“游泳池”门口停下。这是外表看来很普通的一个院落,里面有个游泳池。因为身体缘故,毛**早就不游泳了。池子上盖了木板,又加了个顶棚,成了一个大厅。这个院落是毛**最后10年居住的地方,不像丰泽园那样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响亮名字,工作人员习惯地称之为“游泳池”。毛**没有迎出院中,并非有意怠慢美国总统,他的腿力不从心了。

细心的基辛格博士是这样描写中国最高统治者会见他们的这间房子的:

    这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房间。四周墙边的书架上摆满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着书,这房间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学者的隐居处,而不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全能领导人的会客室。房间的一个角落里摆着一张简易的木床。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是一排摆成半圆形的沙发,都有棕色的布套,犹如一个节省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家具太贵、更换不起而着意加以保护一样。每张沙发之间有一张铺着白色桌布的V字形茶几,正好填补两张沙发扶手间的三角形空隙。毛**身旁的茶几上总堆着书,只剩下一个放茉莉花茶茶杯的地方。沙发后面有两盏落地灯,圆形的灯罩大得出奇。在毛**座位的右前方是一个痰盂。来访者一进入房间,毛**就从沙发上站起来;在我最后两次见他时,他需要两个护理人员搀扶,但他总是要站起来欢迎客人的。

当尼克松在周恩来陪同下进来时,毛**向尼克松伸出手,尼克松上前一步把手伸出来,紧紧地握着。尼克松将左手搭上去,毛**也将左手搭上去,二人相视而笑。接着毛**又跟基辛格博士以及专门来担任记录的洛德握手。担任翻译的是唐闻生小姐。经过基辛格亲自面试,她的英语水平是无可挑剔的。在座的另一位女士是王海容,她是毛**的姨表兄王季范的孙女,这时的职务是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周恩来挑选她参与接待尼克松总统,一方面是她可以在毛周之间起一个很好的联络员的作用;另一方面,毛有一个可靠的管道了解中美会谈的一切细节,可以免除误会和猜忌。

分宾主落座后,毛**对尼克松说:“我是世界上头号共产党人,而你是世界上头号**分子,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毛在这里自称是“世界上头号共产党人”,这就把苏联勃列日涅夫排在后面去了。中苏论战,引经据典,义正词严,说到底所争的就是这个“头号”。毛这时仍在追求充当世界革命的领袖,可是他比他所批判的苏联修正主义走得远的多。由此可见,毛**的反修理论,所谓“***”等大块文章,是不值得认真对待的。

在谈到这次会晤的历史背景时,毛**说:“是巴基斯坦前总统把您介绍给我们的。当时,我们驻巴基斯坦大使不同意我们同您接触。他说,尼克松总统跟约翰逊总统一样坏。可是,叶海亚·汗总统说,这两个人不能同日而语。他说,一个像强盗--他是指约翰逊,而您不同。我不知道他怎么会有这个印象,不过我们不大喜欢从杜鲁门到约翰逊你的前任几位总统。中间有八年是共和党任总统。在那段时间,你们大概也没有把问题想通。”

“主席先生”,尼克松说:“我知道,多年来我对人民共和国的态度是主席和总理全然不能同意的。把我们带到一起来的,是认识到世界上出现了新的形势;在我们这方面还认识到,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它部分、对我们的政策。”

尼克松继续说:“例如,我们应该问问自己--当然这只能在这间房子里谈谈--为什么苏联人在面对你们的边境上部署的兵力比面对西欧的边境上部署的还要多?我们必须问问自己,日本的前途如何?我们知道我们双方对日本问题是意见不一致的,但是,从中国的观点来看,日本是保持中立并且完全没有国防好呢?还是和美国有某种共同防御好呢?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绝不能留下真空,因为真空是会有人来填补的。例如,周总理已经指出,美国在到处伸手,苏联也在到处伸手。问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的危险究竟来自何方?是美国的侵略,还是苏联的侵略?这些问题都不好解答,但是我们必须讨论这些问题。”

“这些问题你同周总理去谈,我只谈哲学问题。”毛**和任何人谈话都是紧紧掌握主动权的,他决不跟着别人谈话的思路走。

机智的尼克松马上转换话题:“主席先生,我读过你的一些言论,知道你善于掌握时机,懂得‘只争朝夕’。”

当翻译介绍,总统引用了主席的诗词时,毛**脸上露出了笑容。在中国,引用毛的话是表示对他的尊重。

尼克松说:“我还想说明一点,就个人来讲--总理先生,我这也是对你说的--你们不了解我。既然不了解我,你们就不信任我。你们会发现,我绝不说我做不到的事。我做的要比我说的多。我要在这个基础上同主席,当然也要同总理,进行坦率的会晤。”

毛**说:“‘只争朝夕’,我这个人说话像放空炮。比如这样的话:‘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DADAO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

“像我这种人。”尼克松微笑着引火烧身。

“你,作为个人,也许不在DADAO之列。”毛又指指基辛格:“这个人也不属于被DADAO之列。如果你们都被DADAO了,我们就没有朋友了。”

“主席先生,我们大家都熟悉您的生平。你出生于一个很穷的家庭,结果登上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一个伟大国家的最高地位。我也出生于一个很穷的家庭,登上了一个很伟大国家的最高地位。历史把我们带到一起来了。我们具有不同的哲学,然而都脚踏实地来自人民,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实现一个突破,这个突破将不仅有利于中国和美国,而且有利于今后多年的全世界。我们就是为这个而来的。”

在美国总统起身告辞的时候,毛**说:“你那本《六次危机》写得不错。”

这次会见,原计划15分钟,实际上谈了65分钟。毛**大病未愈,但思想敏捷,谈锋甚健。临别,毛送客到书房的门口,他脚擦着地毯慢慢挪动脚步,要是在前几年,他会送客到院子门口目送客人登上汽车的。

尼克松也学会了中国式的奉承:“看上去主席先生气色很好。”

“那是骗人的。”毛**耸了耸肩膀。

第二天,全中国各大报都在头版上用半个版面,刊登毛**会见尼克松的大幅照片,以及周恩来总理在机场迎接尼克松总统,总统面带笑容伸着右手走过来的照片。八亿中国人民才从林彪叛逃事件的惊诧中镇定下来,一看这天的报纸,有一种天朝大国的自豪感。世界上头号帝国主义强国不承认中国凡25年,如今它的总统来到北京,像是来朝觐一样。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站立起来了,在这一天老百姓这种感情特别强烈。林彪算什么,叛逃也罢,摔死也罢,无关大局。我们有毛主席,我们有周总理,这两个人在,中国人民就有主心骨。毛**巧妙地通过尼克松访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恢复了自己的声望。马尔罗的观察是敏锐的:毛**邀请尼克松访问北京,“是他国内需要的反映。”

美国人是另一种感情,另一种价值观念。当周恩来总理回拜尼克松总统的时候,尼克松、罗杰斯、基辛格在楼厅门口迎接。握手之后,尼克松满面笑容地走到周恩来身后,很自然地帮助周恩来脱下呢子大衣。周恩来微笑着感谢总统的友好举动。这个场面被随团访问的美国电视记者摄入镜头,霍尔德曼安排通过卫星的电视转播中连续播放好几次。美国人民看了电视,很赞赏尼克松的做法。好几家大报在头版刊登这张美国总统为中国总理脱大衣的照片。有家报纸评论说:“在美国人民对周恩来表示极大的好感时,尼克松为周恩来脱大衣,等于发表一篇极为动人的竞选演说……”

在尼克松游览故宫、长城和杭州的时候,基辛格和乔冠华在宾馆为中美联合公报字斟句酌,斤斤计较。最难通过的是“台湾海峡”,中美立场尖锐对立。

周恩来定下的基调是:“台湾问题是中美两国之间的老问题了。华沙会谈15年也一直僵在台湾问题上。我必须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美国军队必须撤出台湾。这三条立场是不变的。”

基辛格与乔冠华,态度时而严峻,时而和缓,争来争去就卡在这个问题上。基辛格强调:“我们不能在开始我们新关系时背弃我们的老朋友。”这是美国的基本立场。所以,想了多少措词,都因涉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或一个中国两个政府,而为中方所坚决不能同意。最后,基辛格终于在他的助手洛德的帮助下解决了这个难题。基辛格对周恩来和乔冠华说:“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表达美国的观点”: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他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周恩来重复、回味着这段话的每一个字,脸上露出了笑容:“博士到底是博士,这可是一项奥秘的发明。”僵局就这样打开了。

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就联合公报达成了协议。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这个公报被称为“上海公报”。

28日早晨,在上海虹桥机场,周恩来送别了尼克松。

在返回北京的“伊尔-18”总理专机上有位新华社记者问:“总理,有个美国记者报道尼克松访华的结果,用乒乓球比分来比喻,21 :2。可以报道吗?”

周恩来哈哈一笑,问:“是哪个记者?”

“美联社记者卡洛。”

“人家可以那么写,我们不能那么说。公报只是一个起点,我们要学会把眼光看到未来。”

美国总统访华,表面看来,像是番邦国王朝觐天朝大国的皇帝一样,给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极大的满足,中国得分多多。实际上,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这一招是美国战胜苏联,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定性步骤;尼克松以谦卑的姿态给了毛**一把核保护伞,使中国尊严地、体面地脱离苏联集团,向世界民主阵营走过来,悄悄地、逐渐地对西方打开了大门。尼克松--这位温文尔雅、给中国总理脱大衣的美国总统,影响了20世纪末叶的历史走向: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美国成了领导世界潮流的头羊。如果美国要用军事手段达成这个战略目标,得准备牺牲一百万人,还不一定能够做得到。尼克松对自己谋求的目标是底气十足的,这从他晚年的一部著作《1999:不战而胜》可以看出来。

又有记者说:“总理,外电评论,这次是你导演的外交杰作。”

周恩来严肃地说:“不!不能那样说。这是主席的英明,主席的功劳。这次乒乓外交(注:中美往来是从毛**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开始的)我就没看准,是主席决定的。打开中美关系还是靠主席的英明决策。到底主席是主席,我们是我们。”

功则归君,过则归己。这就是周恩来。当然,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中方主角是周恩来,但没有毛**的首肯,任凭周有多大能耐,这件事也不能办,也办不成;周随时坚持“功则归君”的原则,后来还是差一点被扣上“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

20世纪下半叶,由中苏联合抗美,到中美联合反苏,纵横捭阖的主角当然是毛**。毛**的主观意图是争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旗手,争当第三世界的领袖,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各国与美国及欧盟对决,搞所谓世界农村包围世界城市。最后的结果竟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瓦解,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这是他生前没有料到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殖民地革命战争,帝国主义悄悄地衰落了。毛**所规划的世界革命没有发生。但并不是说,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中国革命的胜利,毛**的世界革命理论和局部实践)只是潇洒走一回,对世界没发生什么影响。没有这股对资本主义强大的冲击力量,西方资本主义不会从帝国主义道路上退下来,不会轻易允诺殖民地国家独立,不会为缓解阶级矛盾从其内部产生一股民主福利国家的潮流,导致社会民主党或工党掌权执政,缓慢地、渐进地改变了老资本主义面貌,变成了新资本主义,或曰民主社会主义。这是宣布“1999:不战而胜”的尼克松没有料到的。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斗了一个世纪,没有胜利者,都在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社会主义在追求社会公正问题上有探索,资本主义在实现经济效率问题上有成就,两者必须结合,合成一个新东西,才能建成一个现实的、缺陷最少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博弈了一个世纪得出来的共同结论。            

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他所成为的那样。

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就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又可以看做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viii

i [美]威廉·曼彻斯特著:《1932-1972年美国实录(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卷第781-782页。

ii 《建国以来毛**文稿》第11册,中央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9-60页。

iii 2008年5月21日 《青年参考》孙力舟:《解密美国袭击中国核基地计划:已拟好空袭方案》。

iv 马文· 卡尔布  伯纳德· 卡尔布著:《基辛格》(上),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347、349页。

v 见《建国以来毛**文稿》第13册,中央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vi 《毛主席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谈话纪要》(1970年12月28日)见《**党史教学参考资料》,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第26册第493~501页。

vii 《尼克松回忆录》 (美)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M.Nixon)著, 伍任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viii 《恩格斯致约·布鲁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版第467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18 01:2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