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总统选举与对华政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8 12:49: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总统选举与对华政策


作者:刘学成 
    美国总统选举将于11月4日举行,已经有34个州提前投票。这场选举不仅伴随着美国金融海啸爆发和接踵而来的经济衰退,而且在竞选舞台上出现了非裔和女性的身影。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的候选人入主白宫,都将注定要创造奇迹,改写美国的政治史,要么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黑白混血的奥巴马入主白宫,要么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搭档、时尚靓丽的女模特明星佩林荣登副总统宝座。
    经过三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政策层面上奥巴马明显占据上风,人们开始关注美国选民究竟是否成熟到接受一位非裔总统。根据各种民调,目前的选情对麦凯恩不利,奥巴马在全国民调中一直处于领跑地位,在关键的摇摆州中也占优势。奥巴马似乎稳操胜券,但是各种媒体也在评判“布拉德利效应”,担心美国主流社会的进步还不足以超越种族歧视的藩篱,相当数量极端保守、对黑人抱成见的白人可能口是心非,使奥巴马在投票游戏中落败。随着美国大选中暴力倾向上升,人们更担心他可能成为美国选举暴力的牺牲品,一场好戏最后酿成悲剧。
    在整个总统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及其团队高举“变革”的旗帜,决心振兴美国的国力,重塑美国的国际形象,强化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如果他能当选总统, 国会参众两院也将由民主党控制。美国将重现布什第一任期那样由一党执政的局面。因此,世界各国密切注视并努力判断白宫易主后的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的走向以及意义。

    在外交和安全领域,美国下届总统面临两大挑战:如何结束布什发动的反恐战争和如何应对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在亚洲,中心的问题是如何应对迅速崛起的中国。这次总统选举一反冷战结束以来历次选举的惯性怪圈,中国没有成为总统竞选的中心议题。最近两次总统和副总统候选人的辩论,均没有拿中国来开涮,更没有把中国当替罪羊去攻击对手。为了避免就对华政策展开辩论,两名总统候选人分别在中国美国商会发行的《中国简报》刊物上撰文,系统阐述了各自的对华政策。

布什对华政策遗产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位总统候选人的对华政策,有必要梳理和归纳布什政府近8年来对华政策的主要方面。布什政府对华政策的战略思维来自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美国全球和地区霸权地位的潜在挑战。其对华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如何把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和地区体系,又如何使中国成为这些体系中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牵制和防范中国未来可能损害美国及其盟国利益的政策和行为。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企图借助由其主导的国际机制和运作规则,继续主导未来的国际事务。但是,世界政治经济的现实表明,如果没有新兴国家的参与,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紧迫问题无法解决。奥巴马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大势。他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应对世界和美国的威胁离不开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力量。在稳定金融市场秩序、反对恐怖主义以及缩小贫富差距等问题上,不让中国参与是没有道理的。
    布什政府对华政策反映了美国决策者深远的战略忧虑:随着全球反美主义的蔓延和象征美国发展模式的华尔街金融泡沫的破裂,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正在瓦解,中国在世界力量结构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论坛的声音日益受到关注,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改革开放的经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发展模式上,美国把中国的和平发展贬为“独*发展”,把美国的发展标榜为“民主发展”,声称民主发展将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繁荣,而“独*发展”将导致冲突和战争。
    布什政府把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防范新兴大国的潜在挑战作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两条主线。而主要关注的新兴大国是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布什政府认为,这三个迅速崛起的新兴大国处于战略十字路口,它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会改变全球和地区的权势结构。但是,美国对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分而治之。美国称誉印度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要帮助印度成为全球大国;而对中国和俄罗斯则采取两面下注的对冲战略,设法规范它们的国际行为,影响它们的发展方向,使它们融入现行国际体系,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和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在亚洲,拼凑所谓的“民主同盟”或“亚洲版北约”,在中国周边布棋设子,实施战略牵制。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始终是在对话合作和防范牵制之间寻求某种战略平衡。

奥巴马:不把中国妖魔化

    奥巴马把重建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当作其外交战略的核心。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要应对原教旨主义对“自由”的挑战以及像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大国的崛起。他强调将重建必要的联盟和伙伴关系,而“民主国家”是最有价值的盟友。在亚洲,首先要维持同盟国的强有力的关系,要加深与像印度这样的关键“民主国家”的伙伴关系,他称印度是天然战略盟友。他同时也提出加深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关系。他强调,如果他能当选总统,“将把外交重心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除了由于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这里也存在许多美国外交政策需要面对的热点和潜在热点问题。”他认为,两国在诸多安全利益上存在一致性,认为美中应是伙伴关系。
    奥巴马在中国美国商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中说,中美两国在未来数年内将面临一系列挑战。“中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找到共同点,这对两国以及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奥巴马还表示,“我们知道,只要美中两国认识到我们的共同利益,就能在很多方面实现双方的目标。在过去几年内,美中两国在六方会谈中就朝核问题的合作清楚地表明,我们双方能够开展建设性的合作。”
    他今年5月在参议院的演讲中称,“中国的崛起对我们来说,既是重要机遇,也是重大挑战。”他提到美国应该欢迎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同时也要时刻准备应对这种崛起转向有问题的方向。”他指出,“虽然中国现在的军事投入只有我们的十分之一,但我们必须在紧密观察和认真研判中国战略实力的同时,促使中国增加军事行动的透明度。”
    民主党的竞选纲领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和《与台湾关系法》,强调美国的“一个中国”的政策是建立在《与台湾关系法》的基础上,和平解决台海问题要符合台湾人民的最大利益和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在布什政府宣布对台65亿美元军售后,奥巴马则表示欢迎和支持。奥巴马在其发表的文章和政策声明中还念念不忘要关注西藏的人权。

麦凯恩:中国不会注定成为敌人

    麦凯恩强调从实力地位寻求和平。他把促进人权和美国的价值观置于其外交政策的突出地位。他称,促进国际人权反映了美国的传统、价值观和国家利益。共和党要使宗教自由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中心议题。他在日本报刊上发表文章,鼓吹“盟国第一”。他呼吁建立“民主国家联盟”,继续支持美、日、澳、印等国家建立“民主伙伴关系”。他声称,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主权领导地位不能改变,任何美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均不能替代美国的领导地位。
    麦凯恩的对华政策主张体现了共和党主流派的对华立场。如果他当选,则可能更多地延续当前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他认为,中美并不是命中注定的敌人,双方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希望双边关系能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发展。他欢迎一个和平和繁荣的中国,更欢迎一个“民主”的中国。2007年,他明确表示,应当让中国相信,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世界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
    麦凯恩在中国美国商会网站上发表文章称,“核心挑战之一将是如何正确处理好美国的对华关系”。麦凯恩说,中国的经济增长使亿万人口脱离贫困,并给邻国的经济注入了活力,还带来了众多新的经济机会。美中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可以为两国在气候变化、贸易和核不扩散等全球关注的问题上建立强大的合作关系奠定基础。“下一届美国总统必须要以双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结成更牢固的美中关系”。
    他对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西藏政策以及军事现代化横加指责。在北京奥运会前夕,麦凯恩会见到访的****时,呼吁中国释放所谓“西藏囚犯。”他表示,如果他是总统,他不会出席北京奥运会。在台湾问题上,他表现出更强硬的立场。他发表声明,不但欢迎和支持布什的对台军售,而且认为布什做得还不够,主张对台出售包括F-16 C/D在内的更先进的武器,他竞选团队中主要的防务和安全顾问之一就是台湾雇佣的游说公司的总裁。

两党对华战略共识:“两面下注”

    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单边主义的外交战略已经行不通。尽管奥巴马要以多边主义取代布什的单边主义,尽管麦凯恩声称将推行“协调外交”,但是布什、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外交理念和政策目标有明显的共性:即坚持美国的国际领导地位;坚持盟国第一,加强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坚持促进人权、民主和宗教自由,创建和扩大民主同盟;以及坚持对中国和俄罗斯推行两面下注的对冲战略。
    两位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不约而同淡化中国议题,表明他们在对华政策上存在较多共识,对布什的对华政策框架基本认同。但是,奥巴马外交政策班子在规划未来对华政策框架时,恐怕不会使用布什的语言。就奥巴马的对华政策主张而言,奥巴马的首席中国政策顾问贝德不同意采用“接触”和“防范”,而倾向于使用“竞争”和“合作”来概括。不过,在总体对华的口径上,两党无论遣词造句,还是价值判断,基本政策框架是一致的。中国不是去判断谁当选对中国有利, 而是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方面,如何积极应对内外交困的超级大国困兽犹斗、重振雄威的方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8:0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