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6-6-21 12:06:18
|
只看该作者
<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首先是对全球化和多边外交认识的深入和扩大。金淳基通过对1994 年至2002 年中国领导人在联大一般性辩论的发言进行内容分析提出,中国从1994 年提出“世界经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到1995 年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区域化,以及组成经济集团的趋势在加速”;到1995 年“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再到1996 年发言中(首次) 三次提到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随后从1996 到2000 年,每年都是把这两个趋势并列提出的。反映了中国对全球化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24〕若采取相同的方法,分析中国***的最近几届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多边外交的提法,会发现**十四大报告提出,中国“重视联合国的作用,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我们支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推进裁军进程,促进全球发展,以及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1997 年的**十五大和2002 年的十六大则提出,“要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在规模上,从联合国扩展到笼统的“多边外交活动”和“其它国际组织”;在方式上由支持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在一些具体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改变为充分发挥中国在联合国和其它多边组织中的作用,不仅范围有所扩大,而且中国发挥作用的途径经历了从间接到直接的转变。<br /><br />??? 其次,对现行国际制度经历了从高度怀疑到逐渐接受再到积极倡导的转变。由于中国在旧的国际体系内的屈辱地位,“在心灵的深处,中国人始终认为这个秩序是不公正的、不合理的。被侮辱与损害的切肤之痛,使中国人期待着,总有一天要打破它、改造它”,总有一种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的认识、需求和政策主张。〔25〕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的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和历史意义的外交活动,是在1974 年第六届特别联大提出的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后来虽然参加了一些国际组织,仍然有一种不信任,甚至是恐惧的心理,怕自己被约束住,参与程度多是防御性的。随着中国逐步参加越来越多的国际机制,中国认识到, “多边规则是把双刃剑,西方国家能接受一些共同标准也是妥协的结果,它既束缚别人也束缚自己,在受束缚的同时也得到一定保障。”〔26〕现行体系并非一无是处,对现行体系的改造是一个改变其不合理的内容的“扬弃”过程,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现有的国际体系,以建设性的姿态循序渐进地对其加以改造,才能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做出积极贡献。2003 年以后,针对单边主义盛行的状况,中国进一步提出多边主义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良性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最佳途径”, “是解决全球性问题惟一选择,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27〕<br /><br />??? 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领导人改变了仅从安全和战略角度分析问题传统,把国际关系看作是双赢、共赢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参与国际体系本身提供了适应和学习的过程。如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1 年的实践使中国“认识到国际金融环境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发展的极端重要性。”〔28〕正如江忆恩指出的, “自从中国参与各种国际机制以来,它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断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国际形象上的成本和收益,对它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起到了极大的积极影响。”〔29〕但他认为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过程是一个“适应性”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过程。〔30〕这一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有一定的市场。但本文则同意另一些学者的观点:“适应”和“学习”并非对立和互相排斥的,因为“适应经过一定的时间可以提供一个新的环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因此这个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适应的学习过程”。〔31〕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对“国家身份再定义、战略文化再建构,对安全利益再思考”的转变,形成了“负责任的体系内大国、合作型战略文化和重视相互安全”的观念,进一步推动中国融入国际体系。〔32〕<br />?3. 全面而不平衡的融入。中国拓展多边外交、融入国际体系的活动,在地域上包括各类国际性、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组织与论坛;在范畴上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到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各个方面,呈现专业化的倾向;在过程上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在规模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这种参与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br /><br />??? 首先,从整体上看,中国参加国际组织的数目及活动范围,发挥作用的程度和规模,纵向比有很大的进展,但横向比仍然相对有限。中国对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欠缺可以充当国际公务员的专门人才,在重要的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官员和一般雇员的比例不大,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除行业性的国际竹藤组织总部,安全领域的上海合作组织和经济性的博鳌论坛外,没有其他国际组织将总部或地区办事处设在中国;除了吴建民担任国际博览局局长外,没有其他中国人在国际性组织中担任类似级别的职务。在中国参与的200 多项国际条约或协定中,只有《上海合作组织宪章》(2002 年) 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地区反恐怖机构的协定》(200年)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签署,由中国政府保存, 《打击恐怖主义、***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2001 年) 和《成立国际竹藤组织的协定》(1997 年) 在中国签署,由中国政府保存,其余都是在其它国家领土上签署、并由其它国家保存的协定。<br /><br />??? 其次,从参加和融入的地理分布看,中国参与、发挥作用的多边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周边和亚太地区。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合作和安全对话,以及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多边对话。而对国际上或其他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参与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相对仍然有限。中国与越来越政治化的多边经济组织八国集团还有一定的距离,至今还没有加入;对于二战结束以来持续最久、世界最关注的热点中东问题,到目前中国的介入的程度和发挥的作用仍然是非常有限的。虽然能源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对外能源合作仍然主要集中在双边领域,等等。这些反映了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地区性大国的地位,这一不平衡的改变有待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与参与和融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活动相比,中国非政府组织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其活动和融入程度相对较弱。冷战结束以后,一方面是国内非政府组织大量涌现,另一方面则是境外非政府组织大举涌入,二者相互交织,共同促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已逐步进入大发展的历史时期。〔33〕但是相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非政府组织数量偏少、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在对外交往上,中国在非政府领域参与对外活动时较为谨慎,在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融入国际制度上,中国非政府组织不管与中国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相比,还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相比,都显得相对较弱。<br /><br />??? 4.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过程,也是一个行使主权和外交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参与融入的领域、程度和速度。这一原则体现在几个方面。<br /><br />??? 首先,中国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涉中国内政,也反对对任何其它国家内政的干涉。如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但坚持“开展维和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的原则。<br /><br />??? 其次,中国根据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截止到2003 年底签署的273 个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中,对其中的27项中的个别条款保留自己的解释,或做出例外说明,保留作为主权国家的权利。但是,一旦中国参加了某一组织或签署了某一国际协议,中国都严格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这一点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如1986 年至1991 年担任世界银行行长的科纳贝尔(B. B. Conable) 表示, “中国在落实自己的义务方面是一个典范。世行从不需要改革或调整对中国贷款的条件,因为中国总是非常自律来满足世行的条件。”〔34〕<br /><br />??? 第三,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湾问题上,中国反对任何政府间国际组织接纳台湾参加其中。1993 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连续挫败了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对于某些允许地区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做出了安排。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台湾在中国政府的允许下以“台、彭、金、马单独关税区”(简称“中国台北”) 的名义参加世贸。<br /><br />??? 第四,在中国参与国际组织、融入国际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不结盟的政策。中国没有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中国参与推动形成的多边组织和机制都是开放、非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在这些组织内部中国也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正如李肇星在接受专访时所说,“中国不和任何国家结盟,但可与各方进行协调,能说和敢说别人不便说或不敢说的话。在联合国很有威望,朋友很多。”〔35〕<br /><br />??? 5. 坚持发展中国家身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组织的过程中,坚持自己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和定位,并为发展中国家说话。<br /><br />??? 在多边机制中,中国始终从广大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立场考虑全球问题。中国领导人在多种多边场合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在尽享全球化“红利”的时候,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中国主张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各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处于“弱者”地位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如江**主席1999 年12 月在国际保护臭氧层大会致辞时说:“发达国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经对全球环境造成的那些历史影响,因而有责任承担更多的义务”,“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36〕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国坚持,应“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 “让更多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轮流进入安理会,参与其决策。”〔37〕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中国的“一贯立场是,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和正确主张”,“对于有损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张,我们则进行了批评。”〔38〕<br /><br />??? 在国际组织和多边场合的行动中,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协商,互相配合,共同提出主张。如为配合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召开,中国会前发起并在北京举办发展中国家部长级会议,41 国与会发表了《北京宣言》。根据宣言内容,中国在环发大会筹备会上提出了7 条原则,被列为《环境与发展宣言》的讨论基础性文件之一。2003 年9 月墨西哥坎昆会议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以发展中国家集团的名义向世贸组织提交了关于农业问题的提案,要求美国和欧盟大幅削减国内农业补贴、取消农业出口补贴,从根本上改变其贸易保护体系,并提高发展中国家成员对发达国家成员的市场准入水平等。<br /><br />??? 中国通过拓展多边外交,加入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机制,融入现存国际体系,获得了必要的市场、资金和技术,促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中就重大国际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前所未有的建设性作用,改善了国际形象,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好地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通过这个共赢的过程,“中国社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时期。”〔39〕<br /><br />[注释]<br /><br />〔1〕关于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的发展过程见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 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J 〕, 《中国社会科学》2002 年第1 期。<br /><br />〔2〕〔12〕Samuel Kim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in China Joins the World : Progress and Prospects , Oksenburg and Economy eds . , New York :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 1999 , pp . 45-46 , p . 47.<br /><br />〔3〕Nicholas Lardy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in China Joins the World , p . 209.<br /><br />〔4〕肖佳灵,唐贤兴:《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M〕,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512 页。<br /><br />〔5〕David Held et . al . eds . , Global Transformations , Politics , Economics and Culture , 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9 , p . 15.<br /><br />〔6〕Thomas L . Friedman , The Lexus and the Oliver Tree , Farrar St rauss Girous , 1999 , p . 86.<br /><br />〔7〕国际组织联盟(Union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s)《国际组织年鉴》( Year Book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各年,引自Samuel Kim , “Chin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 in China Joins the World , p . 47.<br /><br />〔8〕〔29〕Alastair Iain J ohnston , Robert Ross , eds. , Engaging China : The Management of An Emerging Power , London : Routledge , 1999 , p . 256 ,p . 254.<br /><br />〔9〕《江**接见使节会议代表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1998 年8 月29 日。<br /><br />〔10〕江**: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在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 :/ / news . xinhuanet . com/ ziliao/ 2003201/ 20/ content_697148. htm 。<br /><br />〔11〕江**: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http :/ / news . xinhuanet .com/ ziliao/ 2003201/ 20/ content_697189. htm 。<br /><br />〔13〕外交部网站http :/ / <a href="http://www" target="_blank">www</a>. f mprc. gov. cn/ chn/ wjb/ zzjg/ tyf ls/ tfsckzlk/ zgcjddbty/ t70814. htm , 登陆时间2005 年1月,后来有多项多边条约被终止, 因此和最新的资料数字多少有些不同。<br /><br />〔14〕《江**主席在安理会首脑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00 年9 月8 日。<br /><br />〔15〕Samuel Kim ,“Chinap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Thomas W. Robinson and David Shambaugh eds .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Theory and Practice , Oxf ord : Clarendon Press , 1997 , p . 419.<br /><br />〔16〕〔18〕David Lampton ed. ,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1 , p . 29 , p . 25.<br /><br />〔17〕〔34〕David Lampton ,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 Managing U. S.-China Relations 1989 - 2000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1 , p . 162 , p . 168.<br /><br />〔19〕《江**主席在FaGuo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1994年9 月13 日。<br /><br />〔20〕江**: 《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01 年4 月30 日。<br /><br />〔21〕Evan S. Medeiros , M. Taylor Fravel ,“Chinaps New Diplomacy”, Foreign Affairs ,Nov. / Dec. 2003 , p . 34.<br /><br />〔22〕李有军,刘晓林: 《嫌犯500 多,涉案金额逾700 亿,中国阻击贪官外逃》〔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 年9 月10 日。<br /><br />〔23〕江忆恩: 《中国参与国际机制的若干思考》〔J〕, 《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 年第7 期。<br /><br />〔24〕Samuel Kim ,“Chinaps Path to Great Power Status”, in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ransition , pp . 3672368.<br /><br />〔25〕章百家: 《改变自己, 影响世界》〔J 〕,《中国社会科学》200年第1 期。<br /><br />〔26〕阎学通:《清华—环球论坛: 崛起的中国需要多边外交》〔N〕, 《环球时报》2001 年7 月27 日。<br /><br />〔27〕李肇星部长在亚欧外长会议上关于多边主义问题的主旨发言,2004 年4 月17 日; 王毅:《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促进世界多极化进程》, 2004 年8 月19 日, http :/ / <a href="http://www" target="_blank">www</a>. chinaembassycanada. org/ chn/ xwdt/ t151195. htm。<br /><br />〔28〕戴相龙:《曲折的历程, 有效的合作, ——中国重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1 年的回顾与展望》〔N〕,《人民日报》2001 年2 月19 日。<br /><br />〔30〕Alastair Iain J ohnston , “Learning Versus Adaptation : Explaining Change in Chinese Arms Cont rol Policy in the 1980s and 1990s”, in China Journal , No. 35 (Jan. 1996) , pp . 27-62.<br /><br />〔31〕Thomas Moor and Dixia Yang ,“Empowered and Rest rained :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Age of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in Lampton ed. , 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 p . 226 ; Samuel Kim ,“Chinap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p . 433 ; William R. Feeney , “China and the Multilateral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Samual Kim ed. , China and the World , China Facing the New Millemiun , 4th ed. , Boulder Colorado : Westivew Press , 1998 , p . 26.<br /><br />〔32〕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和安全利益——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三个假设》〔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1 期。<br /><br />〔33〕截至2005 年3 月底,全国共登记社会团体15. 3 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3. 7 万个。还有更多的没有登记注册的、半公开的社会组织广泛存在,全国大约有300 万个非政府组织。中国政府对国外NGO 采取的是“不登记、不干预”的态度。此外,境外在华社团的数目大约3000 —6000 家,其中资助机构2000 家, 项目机构1000 家, 商会行业协会2500 家,宗教社团1000 多家。见《北京周报》的有关报道,http :/ / <a href="http://www" target="_blank">www</a>. beijingreview. com. cn/ 052Cn/ No26205/ f m1. htm 。<br /><br />〔35〕《变化中的联合国——访外交部副部长李肇星》〔N〕, 《人民日报》1995 年10 月23 日。<br /><br />〔36〕《江**主席的致辞》〔N〕, 《人民日报》1999 年12 月3 日。<br /><br />〔3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立场文件》〔N〕, 《人民日报》2005 年6 月8 日。<br /><br />〔38〕戴相龙: 《曲折的历程,有效的合作》〔N〕,《人民日报》2001年2 月19 日。<br /><br />〔39〕《江**出席美国国会早餐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1997 年10 月31 日。<br />???</fon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