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化工学院硕士入学考试课程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10-7 10:1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热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04
考试主要内容:
理解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概念。能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传热学中的问题。会计算各类热阻。并理解各种准则数的物理含意。能利用传热学知识分析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 傅里叶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导热微方程各项的含意;
2. 一维稳态平板与圆筒导热的分析、计算;
3. 肋片导热过程的理解及求解原理;
4. 非稳态导热的集总参数法的原理及计算(大平板、长圆柱、球体);
5.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的特点及简单计算;
6. 一维及多维非稳态导热求解原理;
7. 影响对流换热的各种因素;
8.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及积分方程组求解方法;
9. 内、外部流动强制对流换热及自然对流换热的分析和计算;
10. 凝结与沸腾的基本过程及概念;
11. 辐射的反射、吸收与透射,黑体、灰体及黑度的概念;
12. 黑体辐射及相关定律;
13. 角系数的概念、性质及计算(代数分析法);
14. 灰体间的辐射换热分析和计算(两表面及三表面);
15. 传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复合传热,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传热的增强与削弱,换热器及其换热计算)。
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理解、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具有熟练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务必书写清楚、解题步骤详细,应注明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主要参考书目:
[1]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化工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14
考试主要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掌握、理解、灵活运用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要求考生具有熟练的运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务必书写清晰,过程必须详细,应注明物理量的符号和单位。
1. 流体流动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以及它们应用;直管阻力、局部阻力的计算方法计算和基本管路计算方法;粘度、流动型态、边界层的概念;管内流体流动的速度分布和因次分析方法。
2. 流体输送机械
离心泵的操作原理、安装高度的计算方法及选用方法;气缚、汽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防止方法;离心泵的压头、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工作点等概念;离心泵的构造、类型、安装和操作。
3. 机械分离
过滤过程的基本原理;板框压滤机、转筒过滤机的构造和操作原理;过滤速率方程及其在恒压操作条件下的应用及计算;过滤机生产能力的计算。
4. 传热
传热速率、总传热系数、平均传热温差、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综合传热计算;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定律和热传导、对流传热的概念,间壁两侧流体热交换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传热效率、传热单元数和辐射传热的概念。
5. 传热设备
列管换热器的选用方法及其校核计算;列管换热器的结构、种类及特点;传热过程的强化途径和新型换热器的结构与特点。
6. 蒸发
蒸发过程的基本原理及概念;水分蒸发量及加热蒸汽消耗量的简单计算;多效蒸发的流程、效数限制的原因、主要节能措施及典型设备的结构。
7. 传质过程导论
单向扩散、双向扩散的概念、区别以及扩散通量的计算方法;浓度的各种表示方法;分子扩散、涡流扩散、膜模型的概念;填料塔和板式塔的结构和特点。
8. 吸收
最小液汽比、适宜溶剂用量、填料层高度(低浓度)的计算;亨利定律、传质速率方程的各种表示方法及相互换算;气膜控制、液膜控制、传质单元的概念以及双模模型和双模理论;脱吸操作的原理和其它传质模型及理论。
9. 蒸馏
精馏原理和精馏塔的物料衡算;最小回流比、理论板块数和各板汽液组成的求算方法(图解法、逐板计算法);二元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及平衡组成计算;并掌握挥发度、相对挥发度、平衡关系、操作关系、理论塔板和板效率的概念;回流比对所需塔板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精馏段、提馏段操作线方程的求法和画法;简单蒸馏、平衡蒸馏、平衡级蒸馏的原理和特点;多元蒸馏和其它蒸馏方式的特点。
10. 气液传质设备
液泛、液沫夹带、漏液、塔板压力降、填料比表面、空隙率和填料因子的概念;板式塔的主要类型结构与特点,填料塔的结构和塔填料的类型;其它气液传质设备及其区别。
参考书目:
[1]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 化工原理(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物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69
考试主要内容:
生物化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所招收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物化工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各类生化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及其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的基本途径及调控方法,理解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工程的基本理论,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 蛋白质化学
考试内容
蛋白质的化学组成,20种氨基酸的简写符号;氨基酸的理化性质及化学反应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高级结构、蛋白质的折叠等特点) ;氨基酸顺序测定的一般步骤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分离纯化的方法和纯度鉴定 ;蛋白质变性理论 ;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考试要求
了解氨基酸、肽的分类 ;掌握氨基酸与蛋白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方法 ;理解氨基酸的通式与结构 ;理解蛋白质二级和三级结构的类型及特点 ; 掌握肽键的特点 ;掌握蛋白质变性理论 ;掌握蛋白质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 。
2. 核酸化学
考试内容
核酸的组成及分类 ;核苷酸的结构 ;dna和rna的一级结构和二级结构的特点 ;rna的分类及各类rna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主要理化特性 ;核酸的研究方法 。
考试要求
全面了解核酸的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酸的性质 ;全面了解核苷酸组成、结构、结构单位以及掌握核苷酸的性质 ;掌握dna的二级结构模型和分子杂交技术 。
3. 糖类结构与功能
考试内容
糖的主要分类及其各自的代表 ;糖的聚合物及其代表和它们的生物学功能 ;糖链和糖蛋白的生物活性
考试要求
掌握糖的概念及其分类 ;掌握糖的功能及其组成 ;理解糖的结构类型的基本概念 ;掌握单糖、二糖、寡糖和多糖的结构和性质 ;掌握糖的鉴定原理 。
4. 脂类与生物膜
考试内容
生物体内的脂类所包括的类型,其代表脂及各自特点;甘油脂、磷脂以及脂肪酸特性。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流体镶嵌模型”的要点 。
考试要求
了解脂类的类别、功能、脂的前体及衍生物的结构特点 ;熟悉重要脂肪酸、重要磷脂的结构 ;掌握甘油脂、磷脂的通式以及脂肪酸的特性;掌握油脂和甘油磷脂的结构与性质 。
5. 酶学
考试内容
酶促反应的特点;酶的作用机理;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米氏方程的推出);酶的提纯与活力鉴定;酶的国际分类和特殊酶的功能;抗体酶、核糖酶和固定化酶。
考试要求
了解酶的基本概念;掌握酶活性的调节、酶的作用机制;熟悉酶的国际分类;了解特殊酶的功能;掌握酶活力概念、米氏方程以及酶活力的测定方法;了解抗体酶、核糖酶;掌握固定化酶的性质。
6. 维生素和辅酶
考试内容
维生素的分类;与辅酶有关的维生素同辅酶的关系及其作用。
考试要求
了解维生素的结构特点、功能和缺乏病;了解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类及其功能。
7. 激素
考试内容
激素的分类;激素与蛋白质、脂类和固醇的关系;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考试要求
了解激素的类型、特点;理解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了解常见激素的结构和功能; 理解第二信使学说。
8.新陈代谢和生物能学
考试内容
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高能化合物 ;atp的生物学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与atp的产生;呼吸链的组成和顺序。
考试要求
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了解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和种类;理解atp的生物学功能;掌握呼吸链的组成和传递顺序;掌握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9.糖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考试内容
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糖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的概念、种类和过程;糖元的异生作用及其主要途径;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主要节点的酶学调控。
考试要求
全面了解糖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理解糖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的概念、种类和过程;了解糖元生成作用的概念和糖元生成过程;掌握糖酵解、丙酮酸的氧化脱羧和三羧酸循环的途径及其主要节点的酶学调控;掌握磷酸己糖旁路的途径及其主要节点的酶学调控;了解糖元生成作用的概念和糖元生成过程;了解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理解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了解单糖、蔗糖和淀粉的形成过程 。
10. 脂类的代谢与合成
考试内容
脂类物质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脂肪酸的*-氧化过程其机理;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考试要求
全面了解脂类物质的各种代谢途径,包括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酶的作用;了解脂类的消化、吸收、运输、储存和动员;理解脂肪的分解代谢;掌握脂肪的β-氧化过程及其机理
掌握脂肪的合成代谢;理解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了解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11. 核酸的代谢
考试内容
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途径;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碱基的分解代谢;核苷酸的生物合成;核苷酸的衍生物。
考试要求
了解外源核酸的消化和吸收;理解碱基的分解代谢;理解核苷酸的分解和合成途径;掌握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了解核苷酸的衍生物的功能。
12.dna,rna和遗传密码
考试内容
dna复制的一般规律;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重点是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dna复制的过程 一般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比较;转录的一般规律和转录的机制;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rna的后加工及其意义;mrna、trna、 rrna的后加工;逆转录的过程;逆转录病毒的生活史;rna的复制:单链rna病毒的rna复制,双链rna病毒的rna复制;rna传递加工遗传信息。
考试要求
理解dna的复制和dna的修复机制;掌握参与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的性质和种类
掌握dna复制的特点和过程;掌握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异同点;掌握dna的损伤与修复的机理;全面了解rna转录与复制的机制;掌握转录的一般规律;掌握rna聚合酶的作用机理;理解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掌握启动子的作用机理;了解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理解rna的后加工过程及其意义;掌握逆转录的过程;理解rna的复制;掌握rna传递加工遗传信息。
13. 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
考试内容
蛋白质合成的一般特征;模板、极性、遗传密码的特点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肽链的后加工过程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因子 。
考试要求
全面了解蛋白质合成的特点与过程 ;掌握蛋白质合成的一般特征 ;掌握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掌握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肽链的后加工过程 ;理解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区别 ;理解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因子 。
14.细胞代谢和基因表达调控
考试内容
细胞代谢的调节网络;酶活性的调节 ;细胞信号传递系统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 ;dna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 ;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操纵子学说 ;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
考试要求
理解代谢途径的交叉形成网络和代谢的基本要略 ;理解酶促反应的前馈和反馈、酶活性的特异激活和抑制 ;掌握细胞膜结构对代谢的调节和控制作用 ;了解细胞信号传递和细胞增殖调节机理 ;掌握操纵子学说的核心 ;理解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翻译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
15. 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考试内容
基因工程的简介;dna克隆的基本原理 ;典型的遗传工程技术 ;载体改造 ;基因来源、人类基因工程计划及核酸顺序分析 ;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 ;基因的分离、合成和测序 ;蛋白质工程。
考试要求
掌握基因工程操作的一般步骤;掌握各种水平上的基因表达调控 ;了解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核酸顺序分析 ;掌握rna和dna的测序方法及其过程 ;了解蛋白质工程的进展。
考试方法:
硕士研究生入学生物化学考试为笔试。试卷务必书写清楚、符号和西文字母运用得当。
主要参考书目:
[1]王镜岩 等编著. 生物化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环境工程原理》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42
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一、 环境与环境工程学
二、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
第二章 质量衡算与能量衡算
一、 质量衡算
1 质量衡算的定义及类型
2 稳态反应系统中污染物的计算
二、 能量衡算
1 能量衡算和热量衡算方程
2 开放系统的热量衡算
第三章 流体流动
一、管流系统能量衡算
1 管流系统能量衡算方程
2 流体携带的能量
二、流体流动的内摩擦力
1 流体的流动状态
2雷诺数及其应用
三、边界层理论
1 边界层理论概念
2 边界层分离及其发生条件
四、流体流动的阻力损失
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热量传递
一、 热量传递的方式
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
二、 热传导
1 热传导的傅立叶定律
2 导热系数
三、影响对流传热的因素
四、气体辐射的特点
五、强化换热器传热过程的途径
第五章 质量传递
一、 质量传递
1 环境工程中常见的传质过程
2 费克定律
二、 单项扩散和等分子反向扩散
三、 对流传质过程的机理
第六章 沉降
一、沉降分离
1 沉降分离原理与类型
2 流体阻力、阻力系数
二、重力分离与离心沉降
常见重力分离和离心沉降设备的工作原理
三、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 过滤
一、 常见过滤介质
二、过滤操作的分类
三、 深层过滤
第八章 吸收
一、吸收的基本概念
吸收的定义与类型
二、物理吸收
1 气—液平衡
2 亨利定律
3 双膜理论
三、化学吸收的特点
第九章 吸附
一、吸附分离操作的概念和分类和应用
二、吸附剂的主要特性并列举几种常用吸附剂
三、吸附平衡理论、吸附等温线
四、代表性的等温吸附方程
五、等量吸附线
第十章 其他分离过程
一、离子交换
1 离子交换剂的分类
2 离子交换树脂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3 离子交换的基本原理
4 离子交换速度的影响因素
二、萃取
1萃取的概念及其特点
2 萃取剂的选择原则
三、膜分离
1 膜分离的特点及种类
2 反渗透与纳滤
3 电渗析基本原理
第十一章 反应动力学基础
一、反应器和反应操作
1 反应操作定义、反应器概念及种类
2 反应器主要操作方式及其特点
二、反应动力学
1 反应持续时间、停留时间、平均停留时间、空间时间、空间速度
2 返混、全混流、推流
3 反应器的结构分类
第十二章 反应动力学的解析方法
动力学实验的一半步骤和方法
第十三章 均相化学反应器
间歇与半间歇反应器、完全混合反应器、平推流反应器的概念、类型
第十四章 非均相化学反应器
一、固相催化反应器
1 催化剂的特征、固体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及其组成
2 固相催化反应的步骤
3 催化剂的有效系数
二、气—液相反应器
1 气—液相反应过程
2 常用气—液相反应器的类型
第十五章 微生物反应器
微生物生长速率的定义及计算、微生物生长曲线、微生物间歇培养、半连续培养和连续培养
参考书目:
[1]胡洪营. 环境工程原理(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各部分考试内容的考试比例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 30%
分离过程原理 50%
反应工程原理 20%
(三)题型比例
选择题 (共40分)
名词解释 (共30分)
简答题 (共30分)
计算题 (共20分)
论述题 (共30分)
《工程热力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11
适用专业:化工过程机械,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
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基本概念
1.工质、系统、状态、过程、循环
工质、系统、外界、边界、开口系、闭口系、绝热系、孤立系、平衡状态、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不可逆过程、正循环(动力循环)、逆循环(制冷和热泵循环)。
2.温度、压力、比容、功、热量
温度、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压力、绝对压力、相对压力、真空度、体积、比容、功、热量。
第二章 理想气体
1.理想气体及其混合物的性质
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的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
理想气体混合物、质量分数、摩尔分数、体积分数;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分压力定律和分容积定律。
2.理想气体的基本热力过程
过程方程式、定容过程、定压过程、定温过程、定熵过程(可逆绝热过程)、多变过程,过程在p-v图和t-s图上的表示;
理想气体热力过程中内能、焓、熵、膨胀功、技术功及热量计算。
第三章 水蒸气
1.水和蒸汽的性质
水的定压加热过程、水蒸气的p-v图及t-s图、临界点、饱和液体线、干饱和蒸汽线、未饱和液体区、湿饱和蒸汽区、过热区、干度、水蒸气的图表。
2.水蒸气的热力过程
利用公式和图表进行水蒸气热力过程的计算。
第四章 湿空气
1.湿空气的性质
湿空气、水蒸气的分压力、饱和湿空气、露点、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含湿量d、h—d图。
2.湿空气的热力过程
湿空气加热过程、冷却去湿过程、绝热增湿过程、绝热混合过程、干燥过程、空气调节。
第五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2.流动功、膨胀功、技术功、内部功、轴功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3. 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及应用
闭口系统第一定律的解析式,稳流系统第一定律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第六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1.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2.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
卡诺循环、卡诺循环的热效率、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和供热系数、卡诺定理。
3. 熵和熵方程式
熵的定义、熵变、熵流、熵产、闭口系统熵方程、稳流系统熵方程。
4.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克劳修斯不等式、孤立系统熵增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第七章 气体流动
1.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2.喷管内气体的流动
马赫数、临界压力、临界压力比、喷管内流速和流量的计算、喷管的形式、喷管的选择。
3.绝热节流
绝热节流的特征、气体的焦耳—汤姆逊系数、转回温度和转回曲线。
第八章 压气机
1.活塞式压气机
压气过程、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理论耗功、余隙容积、容积效率、余隙容积对压气机理论耗功的影响;
多级压缩、级间冷却、增压比、多级压缩耗功计算、活塞式压气机定温效率。2.叶轮式压气机
叶轮式压气机耗功计算、叶轮式压气机的等熵效率。
第九章 动力循环
1.活塞式内燃机循环
汽油机实际循环、理论循环、循环热效率及影响因素;
柴油机实际循环、理论循环、循环热效率及影响因素。
2.燃气轮机装置循环
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理想循环(布雷顿循环)的构成、循环增压比、装置热效率及影响因素。
3. 蒸汽动力装置循环
基本蒸汽动力循环(朗肯循环)构成、p-v图和t-s图、利用图表确定各状态点参数、朗肯循环热效率、蒸汽参数对热效率的影响分析;
回热循环、再热循环。
第十章 制冷循环  
逆卡诺循环、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制冷系数、制冷量;回热式压缩空气制冷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各状态点参数确定、制冷系数、供热系数、制冷量、供热量。
参考书目:
[1]沈维道等.工程热力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微生物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79
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
三、 微生物及其五大共性
四、 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概念,举例
第二章 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
三、 细菌
1 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
2 细菌的一般结构及生理功能:细胞壁结构及生理功能、细胞膜结构及生理功能
3 细菌的特殊结构:生理功能及观察方法。
四、 放线菌
个体形态、繁殖方式、菌落特征、应用
五、 酵母菌
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
六、 霉菌
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
第三章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及化学组成,构造
二、三类典型形态的病毒及其代表
三、噬菌体的概念,繁殖方式、溶源菌
四、如何杀灭病毒,主要消毒方法的原理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
四、 营养、营养物质
五、 营养类型:名称、举例
六、 营养运输方式:概念、举例
七、 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各类培养基的用途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
四、 atp的合成方式
五、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电子接受体,菌种、产物的区别
六、 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七、 乙醇发酵、混合酸发酵、丁二醇发酵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一、微生物的培养法
1.好氧法
2.厌氧法
3.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同步培养
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基本概念、各种灭菌和消毒的方法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
一、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基因突变
三、基因重组
四、原生质体融合
五、基因工程
六、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方法;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
参考书目:
[1]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黄秀梨. 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各部分考试内容的考试比例
普通微生物学 70%
微生物实验技术 30%
题型比例
选择题 (共40分)
填空题 (共45分)
名词解释 (共20分)
问答题 (共45分)
《无机及分析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66
考试主要内容:
无机化学部分(60%)
(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1.学会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掌握反应热、焓变及标准生成焓概念的含义。
2.熟练地运用盖斯定律及物质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的焓变。
(二)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及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化学平衡定律,理解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运用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
3.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及应用。
(三)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1.掌握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熟练掌握一元弱酸(弱碱)、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定性地理解各种类型电解质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及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
2.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含义及表达式,溶度积与溶解度的相互换算及溶度积规则的应用。熟练掌握沉淀的生成和溶解的有关计算。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理解原电池和标准电极电势的概念,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3.了解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熟练运用能斯特方程计算非标准态下的电极电势。
(五)原子结构
1.掌握微观粒子运动的特点,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等概念,了解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形。
2.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及相互关系。
3.掌握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原因。
4.掌握多电子原子的能级,会用原子体系中电子充填三原则顺利写出多电子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并据此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六)分子结构
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特点及类型。
2.会用杂化轨道理论说明abn型共价分子的空间构型。
3.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的特点,并用以解释有些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
(七) 晶体结构
1、离子极化对化学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八) 配位化合物
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定义、组成、类型、命名。
2.掌握配合物价键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解释配合物的有关性质。
3.掌握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意义,并能熟练地应用稳定常数进行有关的计算。
4.了解形成配合物前后物质性质变化及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
(九)元素化学部分
主族元素:
1.掌握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电子结构特征、氧化态、重要的同素异形体、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和用途。
2.掌握主族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特性及用途。
3.理解同族元素和同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的递变规律,惰性电子对效应。
4.会判断常见反应的产物,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
过渡元素
1.熟记第一过渡系列元素价电子层结构的特征,理解价电子层结构和副族元素通性的关系。
2.重点掌握铜、银、金、锌、汞、钛、铬、锰、铁、钴、镍等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
3.熟练掌握重点元素的不同氧化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条件。
4.过渡元素重要配合物及重要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性质。
分析化学部分(40%)
(一)概述
1.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根据物质的性质和所用仪器,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包括四大化学滴定: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和氧化还原滴定。
仪器分析方法主要掌握吸光光度法、电位分析法和气相色谱法。根据试样的相对含量,分析方法分为:常量组分分析(待测组分相对含量>1%)、微量组分分析(0.01%—0.1%)和痕量组分分析(<0.01%)。
(二)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掌握误差的分类。误差按来源和性质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2.掌握系统误差的特点和减免的方法,掌握偶然误差的特点和减免的方法。
3.掌握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
4.掌握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的计算。
(三)滴定分析
1.掌握适用于滴定分析的化学反应必须具备的条件。
2.掌握标准溶液的概念和配制标准溶液的二种方法。
3.掌握滴定度的概念和计算。
(四)酸碱滴定法
1.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2.会计算强酸(强碱)、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和缓冲溶液的ph值。
3.掌握缓冲溶液的组成及在什么情况下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最大。
4.掌握酸碱指示剂的选择原则。
5.掌握酸碱滴定曲线。
(五)配位滴定法
1.掌握edta的酸效应概念。
2.edta滴定过程中需要控制ph值,掌握最低ph由edta的酸效应确定,最高ph值由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确定。
3.掌握单一金属离子满足配位滴定的条件。
4.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
(六)氧化还原滴定法
1.掌握标准电极电位的概念。
2.掌握nernst方程式的应用。
3.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和电极电位的关系。
4.掌握三种主要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
(七)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1.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会用溶度积计算溶解度。
2.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3.掌握三中银量法:莫尔法、佛尔哈德法和法扬司法所用的指示剂和滴定的酸度条件。
(八)电位分析法
1.掌握电位测定法是通过测定电池电动势来确定离子活度或浓度。
2.掌握电位滴定法是通过测定电池电动势老确定滴定终点。
(九)吸光光度法
1.掌握朗伯-比耳定律。
2.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
参考书目:
[1]《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2]《无机化学》,天津大学普化教研室,高等教育出版社
[3]《分析化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版)
试题结构及形式:
填空题20分,选择题20分,回答问题20分及计算题40分
复习要求及范围: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基本技能的掌握上。
《物理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31
考试主要内容:
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化学与胶体化学等。其中前三部分为重点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有关的物理量计算和表述中,应注意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制(si制)及遵循有效数运算规则。
下面按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初步、电化学、化学动力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六个部分列出基本要求。
(1)化学热力学
①.热力学第一定律
明确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功、热、变化过程等。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能的概念。 明确可逆过程的意义。掌握u及h都是状态函数以及状态函数的特性。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绝热等典型过程中的u、h、q和w。会使用生成焓、燃烧焓来计算反应热。能够熟练应用盖斯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了解摩尔等压、等容热容的概念;了解节流过程的特点及焦耳-汤姆逊系数的定义与实际应用。从微观角度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②. 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
理解热力学第二、第三定律的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理的联系。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和熵增原理的重要性。明了s、f、g等热力学函数的定义及物理意义。 熟练掌握典型过程中各种状态函数变化值的原理和方法。会使用各种平衡判据判断变化过程的方向。能够较熟练的使用克拉佩龙方程和克拉佩龙—克劳修斯方程。明了热力学公式的适用条件。 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 了解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maxwell关系式推导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明确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明确规定熵值的意义、计算及其应用。
③.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熟悉溶液浓度的各种表示法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稀溶液与实际溶液三者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以及它们的应用。理解理想体系(理想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液、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及其应用。了解逸度和活度的概念及逸度系数、活度系数的简单计算。了解从微观角度讨论溶液形成时一些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了解稀溶液依数性公式的推导,以及分配定律公式的推导,了解热力学处理溶液的一般方法。
④.相平衡
明确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概念,理解相律的意义。掌握杠杆规则在相图中的应用,能够利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利用相律分析相图。掌握单组分系统和二组分系统典型相图的特点和应用。了解蒸馏和精馏的基本原理。了解相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⑤.化学平衡
能够从化学势的角度理解化学平衡的意义。明确标准平衡常数的定义。了解等温方程的推导。掌握用等温方程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的方法。熟练掌握用热力学方法计算化学反应标准平衡常数。了解范特霍夫等压方程的推导。理解温度对标准平衡常数的影响。会用等压方程计算不同温度下的标准平衡常数。了解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化学反应平衡组成的影响,并掌握其计算方法。了解同时平衡原理。掌握反应物平衡转化率及体系平衡组成的计算。
(2)统计热力学初步
理解统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 理解配分函数的定义、物理意义及计算。掌握玻兹曼统计。掌握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及其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定位体系与非定位体系热力学函数的差别。了解玻色-爱因斯坦统计和费米-狄拉克统计。
(3)电化学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明确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的意义及它们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熟悉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及电导测定的一些应用。了解迁移数与摩尔电导率、离子迁移率之间的关系。理解电解质活度和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并掌握其计算方法。了解强电解质溶液理论(主要是离子氛的概念),并会使用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熟悉电化学惯用的电极电势名称和符号。熟悉标准电极电势表的应用。对于所给的电池,能熟练、正确地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能根据简单的化学反应来设计电池。掌握电极电势及电动势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由电化学数据计算热力学函数的变量。了解电动势产生的机理及电动势测定法的一些应用。
明确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化的分类、极化的机理。理解超电势、分解电压等概念。了解超电势在电解中的作用。能计算一些简单的电解分离问题。了解金属腐蚀的机理和各种防腐方法。了解化学电源的类型及应用。
(4)化学动力学
掌握等容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明确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基元反应及反应级数等概念。掌握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 对于有简单级数的反应如零级、一级和二级要掌握其速率公式(微分式和积分式)的各种特征并能够由实验数据确定简单反应的级数。对三级反应有一般的了解。对三种复杂的典型反应(对峙反应、平行反应和连续反应)要掌握其各自的特点,并对其中比较简单的反应能写出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微分式。明确温度、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阿累尼乌斯经验式中各项的含意,会计算ea、a、k等物理量。掌握由反应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稳定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了解链反应机理的特点及支链反应与爆炸的关系。 了解多相反应的步骤,了解催化作用、光化学反应、溶液中反应的特征。 了解简单碰撞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结果。了解经典过渡状态理论的基本思想、基本公式及有关概念。
(5)界面现象
理解表面张力、表面吉布斯自由能、接触角等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理解弯曲界面的附加压力产生的原因及与曲率半径的关系。会使用杨-拉普拉斯公式。了解弯曲表面上的蒸气压与平面相比有何不同,熟练掌握定量应用开尔文公式,会用这个基本原理解释常见的表面现象。了解铺展、铺展系数、润湿和young方程。 了解溶液界面的吸附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作用及大致分类。理解gibbs吸附等温式。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含义和区别。掌握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式。对弗伦德利希等温式、bet多分子层吸附等温式有初步了解。
(6)胶体化学
了解胶体分散体系的基本特性,了解胶体的制备方法。 了解胶体的若干重要性质(tyndall效应、brown运动、沉降平衡、电泳和电渗)。 明确胶团的结构和扩散双电层等概念。理解电解质对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性的作用,会判断电解质聚沉能力的大小。 了解乳状液的类型及稳定和破坏的方法。了解大分子溶液与溶胶的异同点。了解什么是唐南平衡,如何较准确地用渗透压法测定电离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参考书目:
[1]《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高教出版社,第四版,上下册
[2]《物理化学》,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高教出版社,第四版,上下册
《有机化学》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467
考试主要内容:
本《有机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兰州理工大学化学化工、生命科学及以有机合成为主要手段的其他相关专业如高分子材料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考生对有机化学内容应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能够系统的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点及立体异构、主要性质、反应和合成制备方法等内容;熟习典型的反应历程及概念;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中间体的相对活性及其在有机反应进程中的作用;能应用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来解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熟练掌握系统命名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
(2)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
(3)立体化学的名称掌握环和双键上的顺-反、z-e及手性碳的r-s标记法;
(4)命名格式:构型+取代基位次+取代基+母体。
2、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立体效应;
(2)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自由基等活性中间体;
(3)烷烃、卤代烃、醇、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沸点推测;
(4)活泼氢的酸性、胺的碱性;
(5)亲核试剂、亲电试剂的相对活性;
(6)芳香性;
(7)氢化热与烯烃的稳定性;
(8)newman投影式、fischer投影式和楔形式的相互转化。
3、有机化学反应
(1)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的典型反应及相互转换的常用方法;
重要官能团化合物: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和含氮化合物。
(2)主要有机反应:
○1取代反应: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及其定位规则,卤代烃的亲核取代,不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及其规律;
○2消除反应:卤代烃的去卤化氢,醇的脱水及zaitsev规则,季铵碱的热消除及hofmann规律;
○3加成反应: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及markovnikov规则,碳碳双键自由基加成,共轭二烯烃的1,2-及1,4-加成,diels-alder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及其规律;
○4氧化反应:烯烃及芳烃侧链的氧化,烯烃的臭氧化,醇及醛的氧化,cannizzaro反应;
○5还原反应:不饱和烃、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的加氢反应及选择性化学还原反应(lialh4,nabh4,al(opr-i)3,zn-hg/hcl,na-roh);
○6 缩合反应:羟醛缩合,claisen缩合,clausen-schmidt缩合,perkin缩合;
○7 降级反应:hofmann酰胺降级反应,脱羧反应;
○8 重氮化反应及重氮基的取代反应;
○9 重排反应:claisn重排,烯丙位重排,频哪醇重排,beckmann重排,hofmann重排;.
○10有机锂、镁化合物的重要反应,掌握grignard试剂、丙二酸酯及β-丁酮酸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11取代、加成、消除、重排反应过程的立体化学。
4、对重要反应规律的理解
(1)正确运用箭头表示电子或基团的迁移;
(2)饱和碳原子上两种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sn2);
(3)消除反应的两种机理(e1,e2);
(4)碳碳双键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5)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6)羧酸及其衍生物的亲核加成-消除反应机理;
(7)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8)饱和碳原子上及烯丙位、苯甲位的自由基取代反应机理;
(9)碳碳双键的自由基型加hbr的过氧化物效应。
5、有机合成
(1)官能团导入、转换、保护;
(2)碳碳键形成及断裂的基本方法;
(3)逆向合成分析的基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4)五元和六元成环、扩环的基本模式。
6、结构推断
(1)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化学鉴别方法;
(2)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hnmr)和红外光谱(ir)的谱学特征。
二、要求掌握和了解的各章内容
(1)绪论
熟悉并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特性,共价键的本质(价键法、分子轨道法、鲍林共振论简介)。共价键的参数: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有机化合物的特性:物理特性、立体异构,官能团异构,同分异构现象(体),构型与构象。共价键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酸碱概念;
(2)烷烃
应掌握结构(sp3杂化和σ键),命名,构造异构,碳原子和氢原子类型。乙烷与丁烷的构象, newman投影式,小环的张力及稳定性、椅式/船式构型,取代环已烷和十氢化萘的的构象:船式、椅式、a键、e键。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卤化反应及其自由基取代反应历程,自由基稳定性。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3)烯烃
熟悉烯的命名、结构、同分异构体、物理性质。理解烯烃的结构sp2杂化、π键。掌握亲电加成反应历程、溴鎓离子、亲电试剂、碳正离子及其稳定性、马氏规则、诱导效应,游历基加成反应历程、过氧化物效应的解释马尔可尼可夫规则、加成反应中的碳正离子、碳正离子的结构及性质、diels-alder[2+4]环加成反应。加成反应:催化加氢、与乙硼烷的加成、加x2、与酸的加成、加h2so4、酸催化加h2o、加hocl、自由基加成。氧化:环氧化、高锰酸钾氧化和臭氧化。 α—氢原子的卤代反应。烯的来源和制备掌握醇的脱水、卤代烃脱卤化氢、邻二卤代烷脱卤素;
(4)炔烃和二烯烃
炔烃:sp杂化,命名。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亲电加成(加卤素、加卤化素 加水) 亲核加成(加氰化氢加醇) ②氧化反应 ③活泼氢反应。
二烯烃:分类和命名,键的离域,1,3-丁二烯的分子轨道与共轭效应(π-π、p-π、σ-π),共振论。共轭二烯烃的性质:①加成反应(1,4加成和1,2加成) ②双烯合成(diels-alder反应);
(5)芳香烃
单环芳烃: 苯的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侧链取代、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定位规则及活化作用、理论解释(电子效应 空间效应 共振论与分子轨道理论)、双取代基定位规则及理论解释、定位规则的应用。萘的结构及化学性质。芳香结构(休克尔规则、非苯芳烃);
(6)立体化学
异构体的分类与立体化学、了解偏振光、比旋光度。掌握旋光异构体、分子的对称因素、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外消旋体与外消旋化、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构型的确定、标记和表示方法、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7)卤代烃
掌握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物理性质。熟练卤代烷的化学性质:1.亲核取代反应(水解、氰解、氨解、醇解、和硝酸银作用)、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和sn2) 2.消除反应:β-消除反应历程(e1和e2)、消除方向、取代与消除的竞争 3.卤代烷与金属作用(与镁、锂、钠、铝作用,格氏试剂,烷基锂)。掌握卤代芳烃的反应、 卤代烃的制备;
(8)醇、酚、醚
熟悉醇、酚、醚的分类、命名和结构同分异构(官能团异构)和光谱特性。掌握醇、酚、醚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氢键—醇与醚对比、醇与酚的酸性对比,
醇的反应、醚的反应、碘仿反应。了解醇、酚、醚中重要的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及应用;
(9)醛和酮:
掌握醛、酮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结构及异构、物性及光谱特性。掌握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重要性质和反应规律。熟悉重要醛、酮化合物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
化学性质:①加成反应:加氢氰酸及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加亚硫酸氢钠、加醇、加格氏试剂、与氨衍生物缩合、与wittig试剂反应 ②α-氢原子的反应:卤代反应、羟醛缩合反应 ③氧化反应:弱氧化剂 (fehling试剂、tollens试剂)、强氧化剂、过氧酸氧化 ④还原反应:催化加氢、氢化铝锂还原、硼氢化钠还原、异丙醇铝还原、c=o还原成ch2、金属还原 ⑤歧化反应 醛酮的制备与鉴别 α、β-不饱和醛酮(亲核加成、亲电加成、氧化还原);
(10)有机光谱方法
了解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屏蔽效应和化学位移及影响因素、自旋偶合-裂分。掌握1h nmr图谱分析。
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官能团的特征吸收、谱图分析;
(11)羧酸及其衍生物
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重要性质。熟悉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化合物的应用。
化学性质:①酸性 ②羧酸衍生物的生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应机理 ③还原反应 ④脱羧反应 ⑤α-氢原子的取代反应○6羧酸衍生物的相互转化○7与有机金属的反应 ○8还原 ○9酰胺的hofmann降级反应;
(12)含氮化合物
掌握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物理化学性质、光谱性质、反应规律和重要化合物的应用。掌握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命名和重要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①与碱作用 ②还原反应: ③硝基对苯环上其它取代基的影响○4碱性 ○5烃基化 ○6霍夫曼消除 ○7酰基化 ○8与亚硝酸反应 ○9与醛酮反应 ○10芳胺的特殊反应(与亚硝酸作用、氧化、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季铵盐和季铵碱○11重氮化反应、重氮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13)有机合成
基本概念:目标分子 切割 合成子 逆向合成分析。
合成步骤设计:①基本碳骨架的构成(增链反应、减链反应、成环反应) ②在碳骨架合适的位置上引入所需的官能团(官能团的引入、官能团的除去、官能团的转化) ③反应的选择性、保护基和导向基 ④立体化学控制。
三、参考图书
[1]徐寿昌,《有机化学》第二版,北京,高教出版社
[2]高鸿宾,《有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教出版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及研究生复试科目)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主要内容:
绪论
微生物概述:微生物的分类;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一般特点。
第一章 病毒
一、病毒的形态,大小,结构、化学组成,繁殖等特点;
二、病毒的培养特征;
三、物理、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大小,细胞的特殊结构和一般结构,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细菌的等电点知识,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机制;
二、作为古菌的产甲烷菌的细胞和生理特点;
三、放线菌的形态,大小,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四、蓝细菌的概念,光合色素,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分类及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五、专业关联内容为:菌胶团与活性污泥、产甲烷菌与污泥消化、放线菌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蓝细菌与水体富营养化等相关概念。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一、原生动物的概念及一般特征,鞭毛虫、变形虫、纤毛虫的形态及特征,原生动物的胞囊;
二、微型后生动物,轮虫、线虫、漂体虫、水蚤等的形态特征,环境分布;
三、藻类的一般特征,分类,各门特征介绍,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
四、真菌(酵母菌和霉菌)的一般特征。
五、专业关联内容:活性污泥指示生物的指示作用;藻类与氧化塘、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利用酵母菌和霉菌处理特种工业废水等相关概念。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一、微生物酶的组成、分类,酶促反应动力学(米—门方程);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及营养类型,微生物运送营养的方式;
三、异养微生物的呼吸类型:发酵、好氧呼吸,厌氧呼吸的特点;
四、自养微生物的合成和分解作用;
五、专业关联内容:污水生物降解动力学公式—莫诺特公式与米—门方程之间的关系;生物处理的营养比;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与污泥消化;好氧活性污泥;厌氧生物处理;生物脱氮除磷原理等相关概
实验部分:
一、 显微镜的光学原理及操作技术;
二、固体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技术
三、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四、活性污泥微生物活体形态观察方法和现象;
五、火星污泥淀粉酶活性测定技术;
参考书目:
[1]周群英,高廷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各部分考试内容的考试比例
理论部分 70%
实验技术 20%
题型比例
填空题 (共40分)
名词解释 (共40分)
问答题 (共70分)
《环境学导论》(同等学历加试科目及研究生复试科目)科目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一、环境及其组成
1 环境、人工环境及其组成
2 环境要素及其属性、环境质量
3 环境的功能特性
4 环境容量与环境自净
二、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当代世界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
1 环境问题及其发生和发展
2环境问题的性质与实质
二、全球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的环境现状、发展中国家环境现状
三、我国环境问题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
四、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三章 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1 群落、生态系统、食物链
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
3 生态系统的特点
二、生态平衡
三、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第五章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及特点
第六章 人口增长与控制
一、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1 我国人口现状和特点
2 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
第七章 粮食问题
一、提高粮食产量带来的环境问题
二、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
第八章 能源与环境
一、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第九章 未来的能源供应
太阳能、地热能利用系统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章 我国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
一、我国能源现状
二、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法、措施或途径
第十一章 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
一、水资源、水循环的概念
二、水的特殊物理性质
三、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或措施
第十二章 海洋污染
一、海洋污染的概念和种类
二、海洋污染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海洋中油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 大气的污染
一、微粒的危害作用
二、光化学烟雾及其危害
第十四章 大气污染气象学
逆温现象及其原因
第十五章 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
一、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
二、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
三、酸雨的综合防治对策
第十六章 噪声公害与微波污染
噪声的概念、危害与控制
第十七章 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及其对策
一、 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概念
二、 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三、 巴塞尔公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同
参考书目:
[1]何强.环境学导论(第三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 (共40分)
简答题 (共50分)
论述题 (共40分)
综合题 (共20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06:4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