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谭浩强教授《怎样走向成功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9-18 14:0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时一首苏联革命歌曲响彻全国,激荡着每个人的心,这就是《共青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唱红这首歌的不是歌星,而是我们----抗美援朝时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唱着这首歌去报名,不少人唱着这首歌奔向前线。我们一个小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报了名,有12位同学光荣的参了军。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到了朝鲜前线当了志愿军文工团员,后来立了功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报告团的代表。
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不是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你现在是名教授,当初你是否立志要当名教授,从而为此目标不断奋斗?我回答说:"当初我做梦也没想过要当教授,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国家不能垮,只要国家不垮,要我干什么都可以"。
  1952年我高中毕业了,已经报名报考清华大学,临考前,上海团市委派人找我谈话,说上海的中学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领导上要求将一些优秀的中学团干部留在中学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工作。组织上希望我放弃考大学,到中学当政治辅导员。我二话没说,表示同意,这样,我没有参加高考而被分配到上海复旦中学当政治辅导员。
     1953年夏天,我国的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扩大招生名额,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大学人数还不够。党中央决定从工农兵和社会上有觉悟的知识青年中抽调一部分人考大学,以改善大学的政治成份。这时,组织又找我谈话,说:"现在需要优秀的在职干部考大学,你愿不愿意上?"但是不是保送而是和一股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一分也不加。这时离开考试只有3个星期了,我说试试看吧。复习了3个星期,还未等我复习完,高考开始了。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系是当时清华取分比较高的一个系。
  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具体发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很难事先准确地预测到一生中每个阶段会出现什么情况。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有人主张所谓"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我认为∶如果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自我设计,是不现实的。
  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一次拒绝过组织的分配,或向组织讨价还价?quot;**"中我刚从下放的江西农场回到北京,领导找我谈话,说清华大学四川绵阳分校工作薄弱,环境艰苦,希望调我去绵阳分校去工作,我又二话没说,在那里一干又是三年,直到"四人帮"****前夕才回到北京。
  个人只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发展自己,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会有个人的发展的。198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国际计算机教育大会",我在大会上介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时,讲到我们所编著的《BASIC语言》一书,当时发行了400万册(现在已达1200多万册)。在休息时一位美国专家问我:"你是不是讲错了或者是翻译错了,是4万册吧?" 我用笔在纸上写一个4和六个0,即4,000,000。他翘起大姆指说:"一本科技书发行了几百万册,真是世界奇迹!" 我平静地回答他:"中国有10亿人口,400万不算多"。我很幸运,生活在有10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我生活在只有1000万人的国家,即使你本事再大,连刚出生的婴儿也发一本,也到不了现在1200万册的纪录。只有在中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普及电脑,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出现我们的纪录。离开了中国这个环境,我将一事无成。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美国,我说∶"短期去参观一下是可以的,但是要我到美国做三等公民,我决不去。因为中国是我的事业发展和成功的土壤"。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很具体的。国家为个人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而个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反过来推动了社会,这就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有人对我说:"你真了不起,《BASIC语言》和电视讲座开辟了我国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局面,对中国的计算机普及作出重要的贡献"。我说;应当反过来说,是中国的计算机普及的需要造就了计算机普及和《BASIC语言》。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谭浩强,也会有别人来完成这个事业。可能谭浩强认识早一些,投入多一些,做得好一些而已。

一、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我们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祖国和社会的发展中发展自己。
  我从年轻时期开始就遇到这个问题。我是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度过中学时代的,1949年上海解放时我刚刚初中毕业,不到15岁。虽然年纪小还不大懂得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对比解放前后,我开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接解放,满腔热情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思想。1949年11月上海建团时,我成了上海第一批青年团员。
解放初期,社会秩序很不安定,学校周围出现坏人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我们全体同学组织起来,白天上课,晚上巡逻护校,防止坏人破坏学校。我们小小的年纪,就已懂得爱与恨,懂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炸毁了上海杨树浦电厂,整个上海一片漆黑。我们边上课边防空。当天空出现飞机时,不用问不是美国的就是国民党的,那时没有我们自己的飞机,眼峥峥地看着美蒋飞机轰炸我们。我们天天仰视着天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时候天上飞的是我们自己的飞机多好啊!"当时我们只有一个愿望∶祖国赶快强大起来,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切都谈不上,更谈不什么个人的前途。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封锁了台湾海峡,美国军队打到鸭绿江边,美国的炸弹扔到了东北境内。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quot;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紧急号召,接着于1951年又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普遍动员大学和高中学生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学习现代军事技术,保卫祖国。这对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严峻的考验,是投笔从戎,保卫祖国,还是不顾国家安危,只考虑个人前途?每个人都在深思,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有时自己想通了,但家庭阻挠,又下不了决心。反反复复,形成了思想上的拉据战。在这关键时刻,团区委书记给大家上了一次终生难忘的团课,他介绍了苏联游击队女英雄卓娅的事迹,在卓娅上前线时,向组织递交了一份决心书,她说?如果祖国需要,我将用自己的鲜血交团费"。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个青年团员的心,我和同班的不少同学也向组织写了血书,表示了同样的决心。
 当时一首苏联革命歌曲响彻全国,激荡着每个人的心,这就是《共青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青年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唱红这首歌的不是歌星,而是我们----抗美援朝时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唱着这首歌去报名,不少人唱着这首歌奔向前线。我们一个小班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报了名,有12位同学光荣的参了军。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到了朝鲜前线当了志愿军文工团员,后来立了功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报告团的代表。
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不是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你现在是名教授,当初你是否立志要当名教授,从而为此目标不断奋斗?我回答说:"当初我做梦也没想过要当教授,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国家不能垮,只要国家不垮,要我干什么都可以"。
  1952年我高中毕业了,已经报名报考清华大学,临考前,上海团市委派人找我谈话,说上海的中学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领导上要求将一些优秀的中学团干部留在中学从事政治思想工作工作。组织上希望我放弃考大学,到中学当政治辅导员。我二话没说,表示同意,这样,我没有参加高考而被分配到上海复旦中学当政治辅导员。
     1953年夏天,我国的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扩大招生名额,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大学人数还不够。党中央决定从工农兵和社会上有觉悟的知识青年中抽调一部分人考大学,以改善大学的政治成份。这时,组织又找我谈话,说:"现在需要优秀的在职干部考大学,你愿不愿意上?"但是不是保送而是和一股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一分也不加。这时离开考试只有3个星期了,我说试试看吧。复习了3个星期,还未等我复习完,高考开始了。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系是当时清华取分比较高的一个系。
  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具体发展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很难事先准确地预测到一生中每个阶段会出现什么情况。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在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使自己得到发展。有人主张所谓"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我认为∶如果离开社会发展的需要去自我设计,是不现实的。
  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一次拒绝过组织的分配,或向组织讨价还价?quot;**"中我刚从下放的江西农场回到北京,领导找我谈话,说清华大学四川绵阳分校工作薄弱,环境艰苦,希望调我去绵阳分校去工作,我又二话没说,在那里一干又是三年,直到"四人帮"****前夕才回到北京。
  个人只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发展自己,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会有个人的发展的。1986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国际计算机教育大会",我在大会上介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时,讲到我们所编著的《BASIC语言》一书,当时发行了400万册(现在已达1200多万册)。在休息时一位美国专家问我:"你是不是讲错了或者是翻译错了,是4万册吧?" 我用笔在纸上写一个4和六个0,即4,000,000。他翘起大姆指说:"一本科技书发行了几百万册,真是世界奇迹!" 我平静地回答他:"中国有10亿人口,400万不算多"。我很幸运,生活在有10亿人口的中国,如果我生活在只有1000万人的国家,即使你本事再大,连刚出生的婴儿也发一本,也到不了现在1200万册的纪录。只有在中国,人口众多,改革开放,发展科技,普及电脑,在这样的环境里才会出现我们的纪录。离开了中国这个环境,我将一事无成。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去美国,我说∶"短期去参观一下是可以的,但是要我到美国做三等公民,我决不去。因为中国是我的事业团购网站大全发展和成功的土壤"。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很具体的。国家为个人发展创造了环境和条件,而个人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反过来推动了社会,这就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有人对我说:"你真了不起,《BASIC语言》和电视讲座开辟了我国第一次计算机普及高潮的局面,对中国的计算机普及作出重要的贡献"。我说;应当反过来说,是中国的计算机普及的需要造就了计算机普及和《BASIC语言》。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谭浩强,也会有别人来完成这个事业。可能谭浩强认识早一些,投入多一些,做得好一些而已。


二、机遇与努力的关系
  一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机遇。可能有好的机遇,也有一些不利的机遇。如改革开放就是好的机遇。"**"就是不好的机遇。有的人成功了,认为得益于机遇,不得志时常叹息"机遇不好","生不逢时"。
  有人对我说:"你的成功主要是机遇好,赶上计算机普及高潮"。这无疑是对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把机遇变成现实的。机遇只是一种可能性,不会自动变成现实,要把机遇变成现实,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来的。科学家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有头脑的人"。
  我想谈谈我是怎样遇到机遇和处理机遇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普及计算机,应该说这是一个机遇,需要大量的教师,大量的教材。1978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扩招两个班的学生,快开学了,发现讲程序设计课的教师不够。我当时是清华大学计算中心党支渴榧恰S腥硕晕宜怠?quot;你这个党支部书记现在反正事情不多,你去讲课吧!"但是我并不是学计算机的,我学的专业是自动控制,在我上大学时,根本没有上过计算机的课程。当时我对BASIC语言并不熟悉,更谈不上精通了。此时离开上课只有3个星期了。我想总是需要有人去做这个工作的,要别人去做也有困难,我应该勇挑重担,克服困难知难而进。我一口答允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找了一些外国的书看,还没等我看完,就开学了。我只好边炒边卖,一面讲前面的,一面准备后面的。过去从事政治思想工作所受到的锻炼,这时帮了我的忙。我讲课逻辑性强,内容生动,能吸引人,我的课排在下午,一般下午上课学生容易打瞌睡。但是我上课时学生从不打瞌睡,而且争坐第一排,学生把BASIC语言课称作"乌拉课"。 后来中央电视台要办计算机电视讲座,向全国播讲BASIC语言,到清华大学物色老师,大家就推荐说∶"应当请谭浩强去讲,他的课是乌拉课"。 就这样我上了电视台。为了配合讲电视讲座,就编写了《BASIC语言》一书,这是我的处女作,结果一炮打响,成了世界纪录。从此我从事计算机普及教育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计算机教育与普及的不归路。
  我从一个未学过计算机的人,44岁开始学习计算机,现在成为所谓的"大师",转变幅度如此之大,成果如此丰硕,的确得益于机遇。没有适当的机遇,是难以成事的。但是也不要把机遇想得太神秘和玄乎。机遇到来时显得非常"平常",没有人会告诉你"这就是你发展的机遇"。往往是一个人的思想敏锐程度和素质决定他能否抓住机遇。
  可以说,我有许多"巧遇", 但是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的。如果我没有对每一个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那么下一个机会也不会光顾我。如果解剖一下我开始转向计算机教育的机遇,可以看出它是由三个小的机遇(或者说三个环节)组成的∶第一,需要有人去讲课,而且是你从来未学过的,你上不上?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迎接新的挑战。第二,怎样对待讲课?是应付差事,还是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千方百计把课讲好。只有把课讲成"乌拉课",有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需要时毫不困难地、顺理成章地到电视台讲课。第三,即使上了电视台,也不一定都能成功,现在上电视讲课的、作报告的、唱歌的、说相声的人何止千百人,并不是每人都同样成功,大多数人是事过境迁,烟消云散,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是不多的。我遇到许多人,他们对20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的讲课记忆犹新,如数珍宝,认为引导他们进入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
  现在看来,我抓住了每一个机会,而且每一步都做得很好,只有把上一个环节做好,才能有下一个机遇,才导致最终的成功,在任何一步上稍有疏忽或放松,都会使机遇的丧失。
  许多人说我充分地利用了机遇,从事后看来我是做对了。但是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不同的人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反映。有的人没有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机遇,而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让机遇在他面前轻轻地滑过去了,等他悟过来时,已经晚了一步。现在大家都认为当初写《BASIC语言》是抓住了机遇。应该说,能写BASIC的人很多,有的人肯定会比我们写得好,但是那时有人却认为"BASIC语言水平低,没什么好写的", 错过了机遇。而我始终认为:干什么只要好好干,都 会取得成果。
  我体会,对于机遇,一要敏感,二要舍得付出。要敏锐地发现机遇,紧紧地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最大限度地利用机遇。

三、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
  20年来,我独编和合编了130种计算机书,主编300多种,发行量超过4400万册。《BASIC语言》发行1200多万册,《C程序设计》发行530多万册,FORTRAN, PASCAL, QBASIC等书的发行量均居全国首位。我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播讲了BASIC, FORTRAN, PASCAL, QBASIC, VB等7种计算机语言,观众超过500万人。从今天的成果来看,说起来真好象有些"不平凡"。
  其实,回到20年前,我做了一件十分普通的事,甚至是别人看不起的事。无论我还是别人都不会想到搞计算机普及这种工作会出名,会出大成果。有人认为∶有水平的人应当去搞科研,搞高精尖,那才能出成果,获大奖。干计算机普及是水平低,没水平的人才干这种工作。我是顶着很大的压力坚持下来的。我当时没有考虑什么水平高低的问题,只是看到有那么多的人想学计算机,但是又感到计算机难学,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想到的是他的工作对象,要使千百万群众更快地进入计算机的大门。我多次说过∶"只要社会需要,水平低我也干"。
  许多人问我是怎样成功的。我说:"当初我们写这本书的时候,做梦也没想过会创世界纪录。我们只是想到社会需要。"
  面对平凡工作,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应付或者是出色完成。我努力把每一件平凡工作都做好。我提出:"要把计算机从少数计算机专家手中解放出来,使它成为广大群众手中有力的工?quot;,我为此整整奋斗了20年。我想我们应该写出一些使初学者容易入门的书。我们在写《BASIC语言》这本书的时候,提出要与读者将心比心,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站在读者时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充分设想读者在学习中会有什么困难,用读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去讲清复杂的概念,在写法上有重大突破。在中央电视台讲课后,在全国一炮打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其实一切不平凡的业绩都源于平凡。长征很伟大,但却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小平同志的子女曾经问小平同志:"长征是怎么过来的?"小平同志说了三个字"跟着走"。跟着走看起来很平凡,但却走出一个伟大的长征。
  我体会∶平凡与伟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从横向看,每天的工作都很平凡,但是把每一件平凡的工作做好,做得比人家好,好上加好,就创造了不平凡,从纵向看,你完成了一件不平凡的业绩。
  有些人觉得自己要做惊天动地的事情,整天想干"轰轰烈烈"的、"不平凡"的事,不屑于做眼前的平凡工作,往往"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意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要从平凡工作做起,努力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我的体会是∶一不要轻视平凡;二不要把平凡工作做成平庸。平凡和平庸是两个概念,平凡是工作岗位,平庸是工作态度。任何岗位都能出成果,出人才,出奇迹,关键看你怎么干。
  目标要远大,工作是平凡。不要抽象地追求"伟大",而要把平凡工作做成伟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4-10-4 19:14:33 | 只看该作者
水水看啊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4 18:4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