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幕课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幕课是英语缩略语“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音译,意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不过,如果深入细节,我们就会发现这些词的含义很模糊,会引起很多争议。比如,“大规模”是多大?一万人还是十万人?是指报名者还是指积极学习者,抑或最终结业者?“开放”是指学习资源可以完全免费地、不受任何限制地进入吗?“在线”的含义应该不那么模糊,但是有些幕课课程创造的是在线和离线环境的结合体。而且对于“课程”的界定也是有问题的。如果一百万人下载了苹果公司的媒体播放软件——iTunes的系列讲座,它是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的,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我们必须根据对课程的定义方式才能区分参加该讲座与通过幕课平台Coursera或edX参加同一话题的幕课是不同的(即便是同一个教授讲的课)。或许我们无需这么较真,只消说名牌大学通过Udacity、Coursera和edX等平台提供的开放课程就是幕课即可。不过,问题依然存在。就像“大规模”一样,“名牌大学”的门槛是什么?谁来决定哪些学校是名牌,哪些又不是名牌?[5]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继续教育部主任加里·马金曾列举了五个“不是”:(1)幕课不是在线课程,它之所以被有些学生当作在线课程,是因为它有可能成为本科阶段拿学分的课程;(2)幕课不会取代教学,幕课是老师制作的,但不是让老师教而是像学生自己读书一样使用的东西;(3)幕课不是开放的,并非可随意下载;(4)幕课也不是永远“大规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从通用的本科教育转向针对特定群体的专门用途的课程;(5)幕课不会彻底颠覆高等教育,但可能对现状造成威胁,改变高等教育的格局。[6]
作为幕课的支持者之一,韦恩州立大学在线课程项目部主任詹姆斯·马诺(Jame G. Mazoue)将幕课反对者的声音总结为五大神话,并逐一进行驳斥。(1)开设幕课纯粹是为了钱。幕课不是教育革新而是企业牟利的行为,是高等教育“沃尔玛化”的急先锋。一只看不见的资本之手在暗中操纵。但这种“每项教育技术背后都藏着阴谋”的说法是没有证据的。批评者没有看到,对现状的真正威胁不是“大学的商业化”,而是有利于学生的、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免费的或低成本的教育选择对学生是有利的。(2)以幕课为基础的教育将造成两极分化的结果:能够负担得起传统教育的少数有钱人接受“真正的”教育,而大部分人将只能接受廉价的职业培训。但这种说法是基于两个错误的假设:现有的高等教育是平等的;技术提供的新学习形式一定比校园教育低劣。2011年的皮尤调查显示,57%的美国人认为,美国高等教育没有为学生提供与其花费相称的价值。大学学位现在还有价值,但未来的学生越来越不愿意把自己的将来押在获得大学学位上面了。(3)幕课天生质量低劣。真正的学习依靠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拥有以技术为媒介的学习所不具有的优势。幕课缺乏真正学习所需要的关键因素——人际互动。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有些幕课没有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指导,有些幕课效果不好的真正原因是教学设计有待提高。这些方面是可以逐步完善的,并非内在问题。个人化的学习与面对面的互动并不是一回事,对于有效学习非常关键的个人化的辅导并不是面对面互动所独有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幕课的质量会进一步改善。(4)幕课是机械性的。幕课的使用将把讲授贬低为机械的信息传递过程,从而威胁到教育的核心价值。这个神话支持第三个神话,因为幕课是标准化的、非个人的,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无法适应人的创造性和思想的多样性。其实,如果进行适当的设计,也可以实现个人化的学习方式。(5)这种把戏已经领教过了。幕课是一系列破裂的时髦技术泡沫中最新的一个。过高的希望之后肯定是幻想破灭。幕课与其他教育技术革新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可能实现个人化学习。有关幕课的神话掩盖了批评家讨厌幕课的真正原因。他们反对幕课并不是反对幕课本身,而是反对幕课所代表的教育模式:更依赖学习的科学性而不是个别辅导;从地点到过程的转变;将输出验证和输入生产拆分开来;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权力从学院转向学生等。反对该模式的人应该提供基于教育研究的理性论证,而不是指责幕课成为教育帝国主义的帮凶,宣扬想象中的危险。这些神话扭曲了幕课挑战传统教育的合法性,忽略了它作为教学革新催化剂的潜力。幕课通过质疑教育正统思想的必然性而挑战了我们的假设和想象的可能性。[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