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文化节闭幕式上的演讲</p><p>2004年5月18日 理想主义与现实 潘维 </p><p>很高兴能为我们学院的“文化节”做点贡献。 因为讲授社会科学,难得与本科生交流“文化”。社会科学讨论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规律”;文化则属于道德情操之列。如果不是“文化节”,就很难有机会与大家交流为人做事的心得。 今天我想议论三件事。第一,什么是理想主义?第二,为什么大学培养理想主义?第三,为什么有理想主义的社会是有亲和力的社会,比较令人羡慕? 一. 什么是理想主义? 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idealism。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意思是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我在这里讨论的理想主义,虽然与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密切关联。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理想主义的词根是idea,是观念。ism是至上的意思,就成了“主义”。如果去掉表示“至上”的后缀词尾 –ism,就是idea,就是观念。观念不是现实,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是perfect idea,所以是ideal。如果不是完美善良的观念,而是一般的idea,就很难“至上”,很难成为 “主义”。所以,idealism是ideal加上后缀-ism,不是普通的idea加-ism。公元前5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 bsolute。Absolute的含义与柏拉图的good几乎是一样的,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就是孔子讲的“至善”。在那个时代,唯心主义者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因为上帝完美无私,所以上帝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怎么会有完美无私这种观念呢?在那个时代,善良完美为“真”,代表“真理”,就是perfect。 “理想”就是ideal,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夸父、精卫、愚公的作为是利他的。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一百二十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他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孔子而言,天下归大众公有乃是“大道”。大道之下的社会,选择道德能干的人来领导,讲求人之间的信用与社会和睦。在天下无私财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以血亲关系为意。因此,老者能颐养天年,壮者能人尽其才,幼者能学有所长,残疾者能生活无忧。从此,世上再无怨女旷夫。人们开发自然资源,不是为聚敛私财,为的是物尽其用。人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自家,而是出自道德。在这样的社会,不会有窃财越货之盗,叛乱戕仁之徒。当此外出无需闭门的时代就是“大同社会”了。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这种理念显然是遥远的。但孔子这段话,被谱写成歌曲,传唱至今。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死了,但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的,与今日所说的“真善美”相类。理想是道德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正因为其道德上的完美,就难以实现,至少不是在个人有生之年能享有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观念。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三个特征。 概括起来,理想有三个特征。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第二,理想是完美善良,是大公无私;第三,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尽毕生的努力也难实现。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accounting,是算得失帐,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天堂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讨论理想,鼓励理想主义呢? 二. 为什么大学培养理想主义?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大学”。 直到20世纪开始,要在我国当“知识分子”,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尚书》、《周易》、《诗经》、《春秋左传》、《礼记》。)上学就是读《四书五经》,考试也考《四书五经》。 《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指的是最大的学问。我们把university译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环宇普遍的学问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知识这两大类。人文不是科学,却也是知识,是与科学同等重要的知识。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学”不包括关于社会和自然的科学知识,只有道德人文知识。加上科学,中国的“大学”与university就一致了。西方的universit y原来也不包括科学,而是哲学和神学。神学和哲学演变到今天就是人文学科,英文称作 “humanities”。在今天的西方,科学与人文构成知识的两大基本类别。 中国传统的《大学》讲什么?《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讲了“大学”的宗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用今天的话来说:学问的最大目的有三个,而且是因果的。(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去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最高境界。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 ”。什么是“仁”?“仁者爱人”。爱人是大爱,不是小爱,不是私生活里的情侣之爱,而是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社会至上,就是社会主义。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人们要克制自己争权夺利的私欲,恢复周朝的尊卑礼仪,也就是“ 克己复礼”。他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乱邦林立,礼崩乐坏,孔子的理想当然不可能实现。他的“大道”,讲经济平等,共产主义,更是伟大的理想,也因此是永恒的理想。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讲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相反,个人主义承认强者胜出,弱者成为社会的失败者,活该被强者奴役。 大家可能知道亚当匪姑埽ˋ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民财富》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自私自利的人们在不知不觉,毫无意识和目标的状态下,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常被我们当前社会的经济学家们引用,为自私自利辩护,并且宣扬自私自利。然而,亚当匪姑懿⒉唤鼋鲂戳恕豆癫聘弧氛庖槐臼椋垂奖臼椋负跬忻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