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ong>2006国关史成功试题<br /></strong><p>一、名词解释:</p><p>1、</p><p>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FaGuo、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p><p>2、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p><p>3、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p><p>4、 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FaGuo为讨论从FaGuo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FaGuo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FaGuo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FaGuo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FaGuo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p><p>5、 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FaGuo,讨好俄国,1887年 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FaGuo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br /><br /><br /></p><p></p><p></p><p>6、《和平法令》:由<a href="http://info.datang.net/L/L1104.HTM"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列宁</font></a>起草的苏维埃俄国政府公布的第一个重要对外政策法令。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农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规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还向各交战国人民建议,和平法令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布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反对并退出正在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号召各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支持被压迫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区别。<br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