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倍经济学”的逻辑矛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5-29 12:3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人行论坛管理软件系列是您网站开发管理的必备工具,可以实现全自动化管理,让您摆脱繁重的维护,喝着茶玩着游戏就能经营好网站http://www.srxzz.com下载。客服QQ:725659


链接标记宏观 | 链接标记金融 | 链接标记公司 | 链接标记产业 | 链接标记财经人物“安倍经济学”的逻辑矛盾
正文链接标记我来说两句(人参与)链接标记扫描到手机
关闭2013年05月27日20:20来源:第一财经网站 链接标记手机客户端
链接标记保存到博客
链接标记 链接标记大|链接标记中|链接标记小链接标记 链接标记打印  众所周知,“安倍经济学”的支柱是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主导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但是,27日公布的日本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央行内部有人指出,黑田的新政存在重大逻辑矛盾。而近期日本债市、股Shi、汇市的剧烈波动,似乎也正在显示出“安倍经济学”的这一关键支柱正在动摇。

  黑田在4月4日上任后的首次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了“超常规”货币宽松政策,提出“三个二”目标,即两年内达成2%通胀目标,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翻倍,央行购入的国债余额翻倍。

  黑田的货币政策对于“安倍经济学”的基本支撑路线是:一,通过央行基础货币“放水”制造通胀预期;二,通过囤购国债压低市场利率,一方面将市场资金从债市挤压到股Shi,另一方面减轻日本政府公债利息负担;三,通过上述渠道制造一定资产泡沫红利,促使民间投资和消费心理改善,形成资产“泡沫”实体化的良性循环。

  但是,当天公布的4月26日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有多名审议委员指出,黑田货币政策的最大内在矛盾,即通过购入国债人为压低市场利率的做法与尽早实现2%的通胀目标明显自相矛盾。

  也就是说,在达成2%通胀目标的过程中,如果按照“安倍经济学”的设想,日本实体经济好转,日本名义经济增长率上升,作为市场利率准星的长期国债收益率自然也将水涨船高。但同时如果央行持续大规模购入国债,理论上国债收益率应该不涨反跌。

  “黑田新政”出台一个多月来,日本国债市场剧烈动荡,国债收益率上蹿下跳,恰恰反映出市场在这一逻辑矛盾前患得患失,无所适从。可以说肇事者就是日本央行本身,因为在其异乎寻常的人为干预下,市场的国债价格形成机制和投资者基于市场原理的买卖预期遭到破坏。

  也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一矛盾背后隐藏着“安倍经济学”和“黑田新政”的另一意图即通过货币贬值,逐渐减轻日本庞大的公债压力。但正如BNP巴黎证券(日本)经济调查部长河野龙太郎指出的那样,在提出通胀目标同时,日本央行人为压低市场利率,将损害银行储户、保险用户、养老金群体的利益,因为这些群体的资产实际将处于负利率状态。

  会议纪要中另一项引起市场关注的内容是,数名审议委员对“安倍经济学”核心中的核心内容两年内达成2%通胀目标提出了质疑,认为难以达成,建议将“两年”修正为“中长期”。

  从日本近20年的通缩历史看,实现2%通胀目标确非易事。过去20年间,日本年均物价涨幅只有0.2%。当前,新兴经济体出现减速势头,欧洲经济依旧萎靡,美国页岩气革命方兴未艾,使得能源等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趋平,这意味着即使日元大幅贬值,进口通胀对日本物价推动作用也较为有限。

  那么,如果日本央行不从2%的通胀目标退缩,“黑田新政”是否将长期化?可是,与美元相比,消化日元的“池子”毕竟容量有限,长此以往,日元信用将越来越受到市场质疑。一旦市场信心到达某个临界点,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日本国债的话,日本经济和金融或许会迎来灭顶之灾。

  在“安倍经济学”的上述逻辑缺陷消解前,恐怕市场将持续处于阴晴不定的状态。

三人行采集软件含文章采集、发贴、回帖、模拟论坛会员看贴点贴、模拟论坛会员千人火爆在线等等功能,具有采集更新论坛内容、制造论坛千人在线,日发万贴的火暴气氛,是一款强大的数据采集器,使用更多软件请到http://www.srxzz.com下载。(您使用的软件为免费版本,注册为终身正式版本后将不带本广告。三人行站长QQ:72565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6 15:5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