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2-4 23:57:37
|
只看该作者
(一)格局演进呈“北降南升”态势
近1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一个世界,两种速度”现象,即发达经济低增长,新兴经济体高发展,导致全球力量格局出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后危机时期,这种“一个世界,两种速度”的发展态势将持续,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将更加明显,使国际力量重心由发达经济向新兴经济加速转移。
从规模看,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而且比重持续上升。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发展出现有利于新兴经济体迹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按市场汇率计算,在2000——2010年期间,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累计增加13.4个百分点至37%,发达国家降至63%;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在全球产出的比重增加10.2个百分点,由40.7%增至50.9%,发达国家则由59.3%降到49.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2015年无论按市场汇率还是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按市场汇率计算,降至56.8%,按购买力平价汇率计算,降至41.8%(见表9.2),分别减少6.2和7.3个百分点。到2020年,即便按市场汇率计算,世界经济版图都将是新兴经济与发达经济平分秋色的格局。世界银行在2011年5月17日发表的《2011全球发展地平线——多极化:新的全球经济》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六大新兴经济体——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商品市场上,新兴市场的商品出口占全球比重由2001年的29.7%增到2009年的43.5%,增加13.8个百分点。另外,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其中产阶层人口猛增,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步伐加快,其商品消费占国际市场的比重将持续上升。特别是,新兴市场的跨国公司数量剧增,而且国际竞争力提升,进军全球500强的企业明显增加。尤其是,危机前几乎由西方掌控的金融、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新兴市场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
表9.2 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⑨]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
(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重组
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际力量格局演进,推动国际经济关系调整,迫使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正提上日程,凡此种种都为重塑国际经济秩序提供契机。
历史上,每一场跨越国界的经济大震荡往往会激发世界经济基础变化,结果导致旧体系解体,新秩序应运而生。事实上,此次金融危机已经撼动自柏林墙倒塌后美国霸权不受挑战的单极世界,一个多极世界体系雏形端倪初露。金融危机正成为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变化的催化剂,推动国际经济关系重心由大西洋两岸向太平洋两岸转移,发展重心由西方向东方倾斜。理念上,危机打破了人们对西方体系的迷信,西方制度优势不再独大,非西方国家开始寻找符合本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实践中,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经开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新兴市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谋求更多话语权和影响力,精诚团结
维护自身利益。结果,滞后的全球治理机制将与剧变中的国际力量格局更加协调发展。
事实上,金融危机为世人重新观察国际规则与国际秩序提供了新视角,为全球经济治理的建章立制创造了新契机。因为,危机迫使美国等发达国家意识到,应对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经济危机,仅靠西方体系已力不从心,必须借助东方力量。因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让渡部分话语权,以赢得新兴大国支持,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的无奈却明智的选择。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仓促上马,并匆匆替代八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正是这一选择的现实反映。二十国集团机制化为重塑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巨大机遇,对多极世界的形成影响深远。
实际上,二十国集团机制化等于向世界宣告,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揭去粘在其身上长达60多年的“配角”标签,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的地位将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正向有利于新兴市场方向转变。这从2010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降低发达国家所占的份额,增加新兴市场份额中可见一斑,由此相对削弱发达国家在国际机构的影响力,增加新兴市场的代表性与话语权。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全球失衡调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上,新兴经济体将发挥更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二十国集团机制成为商讨东西经贸合作的场所,标志着中印等“金砖国家”将在世界经济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这在201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遴选中可见一斑。另外,作为地位、身份和影响的象征,七国集团长达30多年的“霸业”开始步入历史终结期。可以预见,从七国集团过渡到二十国集团的全球治理架构,虽然始于金融危机,最终不会仅限于金融经济,其职能将不断扩大,影响范围将日益拓宽。
(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上日程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的基础。自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自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逐渐形成以美元为主导、马克(后为欧元)、日元和英镑等货币为补充的“一极多元”货币体系,但美元的绝对垄断地位不变。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冲击不小,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多方质疑。尤其是,危机后美元持续贬值,各国开始调整自身结算、储备乃至投资货币结构,多元货币格局雏形初露,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的比重趋降。据世界银行统计,在所有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依然是第一大储备货币,但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1.1%降到2005年的66.9%,2009年进一步降至62.1%[11]。
后危机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去美元化在全球若隐若现,二是人民币国际化在加速推进。在东亚地区,根据“清迈协议”,东盟与中日韩在“10+3”框架内于2009年底开始实施规模达1200亿美元的货币(本币)互换协议。2011年5月,中日韩三国启动了本币贸易结算研究,不少国家正努力调整外汇结构,一场以货币为核心的区域金融合作正如火如荼展开。2009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撰文,认为“危机的爆发及其在全球的蔓延表明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易受损性和系统风险”。文章建议“建立一种由国际机构管理的超主权主导货币,将有助于创造和控制全球资金流动”。联合国金融体系改革专家委员会主席约瑟夫·施蒂利茨持同样观点。他认为,“目前以美元为基础的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我们需要一种全球性的储备货币。”俄罗斯等新兴国家也表示,支持建立一种全球货币。在2010年5月的“金砖四国”领导人会议上,四国提出将探讨以本币进行贸易结算问题。应该说,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在短期内仍难撼动,但从长期看各国将加快外汇储备结构多元化,从而威胁到美元的国际地位。德国前财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最终将失去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超级大国地位,国际金融体系将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元、欧元、人民币和日元等将共同成为稳定而重要的货币,国际货币体系趋向多极化。二十国集团峰会东道国法国总统萨科奇已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列入2011年11月在戛纳举行的峰会议题之一,建议创建一种“以多种国际货币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世界银行在2011年5月17日发表的《2011全球发展地平线——多样化:新的全球经济》报告中认为,在未来10年左右,中国经济的规模及其企业和银行的快速全球化,可能意味着到2025年全球货币体系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全球货币将形成围绕美元、欧元和人民币为中心的多种货币并存的格局。毫无疑问,后危机时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伐将明显加快。
综上所述,变化中的世界往往给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带来更多有所作为的机会与拓展空间,而且新兴经济体尚处于加速起飞阶段,可谓千载难逢。特别是,亚洲经济整体崛起,使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的可能性增大,而国际经济体系变迁有助于中国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所 所长)
思考题
1.如何看待新兴市场经济崛起。
2.如何看待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3.中国在世界经济复苏中作用。
阅读资料
1.崔立如:《世界大变局》,时事出版社2010年版。
--------------------------------------------------------------------------------
[①]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11。
[②] 本段数据均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1年4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③]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引自《国际贸易》2011年第2期,第70页。
[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11,P212.
[⑤] 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 Investing in a Low-Carbon Economy, June 2010,P16.
[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11,P206.
[⑦] 世界银行, The Day after Tomorrow,Sep,2010,P15.
[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king Paper, Long-Term Trends in Public Finances in G7s Economies, Sep.2010,P17.
[⑨]新兴经济体包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World Economic Outlook, April.2011.
[11] World Bank, Global Development Horizons 2011—Multipolarity: The New Global Economy, May 17,2011,P1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