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大学 国际政治概论 王联笔记(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00:5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讲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主要内容
•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利益与国际道德
•综合国力及其判定
•国家对外战略
•影响外交政策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国际政治行为体
• 1、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 2、非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国际政治行为体
国家States        政府间国际组织 IGOs
非政府组织 NGOs
游击队与解放运动        恐怖组织        行动团体        跨国组织TNCs

国家行为体及其特征
国际政治问题在表象上可以千变万化,但剥笋剥到最里层时,终究会发现国家的内核。国家和它所追求的现实和长远的民族利益,一直是国际政治中最活跃、最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这一点,在今天仍然是确定无疑的。(陈乐民:《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和国际政治》,《中国社会科学》)

国家
• 古代中国:诸侯统治的疆域称国,大夫统治的疆域称家,后通称“国家”
• 古希腊:指城邦
• 古罗马:一个城市的全体公民
• 16世纪初的意大利:作为政治团体的抽象用语
• 现代:(1)社会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政
治统治的工具;(2)指政治地理上的国家
西方的国家学说
人口(居民)+领土(土地)+主权(权力)=国家

不分阶级     自然         属于全民
国家是超阶级的非阶级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恩格斯: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
列宁: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斯大林:国家是统治阶级用来镇压其阶级敌人的反抗的机器
这些定义表明:1.国家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2.国家是统治阶级的组织3.国家是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国家也是如此。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国家主权
• 任何概念都是主观构造的,我们要知道的是谁、什么时候、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
• 英文中的“sovereignty”、法文中的“soveraítté”,其基本意义都是“supreme power”——最高权力。这个概念可以推至亚里斯多德,他在区分国家政体时就是以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人数来区分的。但是最早明确提出“主权”概念的则是法国人博丹及其所著的《论主权》一书。
博丹的主权思想
时代背景:14-15世纪的欧洲中世纪基本是一个无政府的状态,人民深受其乱:如何才能建立一个新的秩序?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主权”概念很容易走向绝对。这也是当时纷乱政象的自然产物。
“主权”概念:主权就是超越于一切公民与属民之上的不受任何限制之最高权力。
主权的处所:即主权属于谁,在博丹看来,主权当然属于君主,君主为一国主权者。
主权的性质:(1)absolute       绝对性
(2)perpetual       永久性
(3)indivisible      不可分割性
(4)impresciptible   不可撤回性
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
• 主权国家是现代国际关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
  神权   君权   主权
• 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始终居于最主要的地位并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 主权国家对非国家行为体起着重大制约作用

两类国际组织
国际政府间组织(IGOs)  
由国家派出代表组成的组织,讨论相互间利益和共同关心的问题(如:联合国)
非政府组织(NGOs)  针对特定问题或事件的私人、次国家以及全球行为体(如:绿色和平)
非政府组织 (NGOs)
• 非政府和跨国界的任何组织
– 关于特定问题的行动团体
– 公司和企业
– 宗教团体
–        恐怖分子和犯罪集团
NGOs:世界银行的定义:“The diversity of NGOs strains any simple definition. They include many groups and institutions that are entirely or largely independent of government and that have primarily humanitarian or cooperative rather than commercial objectives. They are private agencies in industrial countries that support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digenous groups organized regionally or nationally; and member-groups in villages. NGOs include charitable and religious associations that mobilize private funds for development, distribute food and family planning services and promot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y also include independent cooperatives, community associations, water-user societies, women’s groups and pastoral associations. Citizen groups that raise awareness and influence policy are also NGOs”

全球市民社会的分布(参阅PDF——INGOs)
第二节        民族与国家
主要内容
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   近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 民族(nation)与国家(state)的不同:
– 民族是历史概念,指一类人拥有共同的文化
– 国家是政治单位,拥有一定的人口、领土及自治政府和主权
– 国家给予公民身份,从而奠定了政治上效忠的基础
–        民族促进感情上的联系,个人通过这种联系产生同一感
什么是NATION(1)
• 近代西方学者对民族进行的界定中,德国政治学家布伦奇利的论点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民族的特质有八个:
1、其始也同居一地;
2、其始也同一血统;
3、同其肢体形状;
4、同其语言;
5、同其文字;
6、同其宗教;
7、同其风俗;
8、同其生计。
(参见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什么是NATION(2)
中国“民族”一词的来源及使用情况
在中国学术界,由于对民族形成的时代看法不同,因而不同学者在使用“民族”一词时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此外,民族还有一种含义比较广泛的用法:既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印度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按目前的主流看法,“民族”不是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中国古代文献中,对“民”和“族”二词虽均有所阐述,如以“民”泛指被治的庶人(《诗•大雅•假乐》:“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以“族”泛指危难与共同抗外患的一群人(《说文》:“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族,从矢。”“族”为旌旗,“矢”为弓矢。)
《左传•僖公十年》:“民不祀非族”,可说是“民”与“族”二字同时出现的最早记录。
至于合成“民族”,却是近人从日文中借引过来的。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一文中最早使用了“东方民族”、“泰西民族”、“民族变迁”和“民族竞争”等新名词。
什么是NATION(3)
近代以前“民族”合用的情况
王韬《洋务在用其所长》:“夫我中国乃天下至大之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物产饶富,苟能一旦发奋自雄,其坐致富强,天下当莫与颉顽(意:不相上下、对抗)。(王韬:《弢圆文录外编》第83页,转引自彭英明编:《新编民族理论与民族问题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页。)。
唐•李筌:《太白阴经》序言:“太古之时,人不识其父,蒙如婴儿。夏则居巢,冬则居穴,与鹿豕游处。圣人以神任四时,合万物于无形,而神知之矣。过此以往,非神不足以见天地之心,非心不足以知胜败之术。夫心术者,上尊三皇,成五帝。贤人得之以霸四海,王九州;智人得之以守封疆,挫强敌;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故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倾命。是以兵家之所秘而不可妄传,否则殃及九族。”(李筌:《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序》,清咸丰四年(1854年)长恩书室丛书本。转引自茹萤:《汉语“民族”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
什么是NATION(4)
英文nation一词,最初是从拉丁字nasci的过去分词演化而来的,意为出生物(to be born),后又进一步衍生为natio,指一类具有同一出生地的居民团体,也就是说,一类拥有某一特定的地理地区的人类集团。也有人认为,大约1400年时,natio就有了领土的含义。
在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这段时间,natio开始以nation(nacion,nazione)的面目出现在当地的语言中,且具有了政治的含义。而到了16 和17世纪,nation一词便开始被用来描述一国内的人民而不管其种族特征。等到了波兰被瓜分和法国大革命时,nation开始成为country(国家)的同意语。而且还开始具有了与人民(people )相对立的意义,总的来说,“意味着全部的政治组织或国家(state)”。
所以,马克斯•韦伯说:“在明显的、模棱两可的‘民族’一词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它清晰地植根于政治领域。” “人们可以通过下列的途径来界定民族这一概念,即:民族是一个可以用它自己的方式充分显示它自己的感情共同体;而且一个民族是通常趋向于产生它自己的国家的共同体。”美国著名学者卡尔•多伊奇说得更明白:“一个民族(nation)就是一个拥有国家的人民(people)。”

民族与政治(国家)
民族之所以与政治或国家、政治组织有关,是有它的现实的政治背景的。我们已经从民族一词的发展演变过程看到,民族经过数世纪的演化,最终到法国大革命时成为有关政治的词汇。作为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工具和斗争武器,民族主义对建立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维护资产阶级的民族利益,DADAO封建王权,推翻专制统治的斗争中,民族主义促进并巩固了民族国家的观念,民族、民族主义、民族自决、民主等等的口号都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而这些口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要求个人自己管理自己,本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在这中间,民族与民主和公民个人的关系相当密切。它是由当的欧洲政治现实所规定了的。
所以,斯大林明确指出:“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世界上有不同的民族,有一些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发展起来的,当时资产阶级打破封建主义割据局面而把民族集合为一体并使它凝固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现代民族。……这种民族应该评定为资产阶级民族,例如法兰西、英吉利、北美利坚及其他类似的民族。”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所谓民族主义的中心概念――民族,正是这种现代民族,这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民族。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组织的复杂化和族际交往与渗透的发展,血缘关系的意义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具有假设性,而共同语言、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来的那种足够广泛的认同感,逐渐成为民族的基本特征。韦伯斯特大学辞典对民族(NATION)作了如下的依次解释:
–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共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
– 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
–        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上述解释再次表明:进入世界史的现代阶段之后,民族(nation)既是个文化心理范畴,也是个政治范畴。在现代,民族往往与国家合为一体而有了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概念。
民族的不同层次
厘清nation的来源,有助于我们严格区分nation和其它表示部分“民族”含义的英文单词翻译到中文后所显示不出的差别。因为nation不同于ethnic group,nation更大,更具有政治意义,而ethnic group则指的是次于nation的族体,我国的汉族、回族、藏族等都属于ethnic group,而中华民族则是nation。斯大林说:“现今的意大利民族(nation)是由罗马人、日尔曼人、伊特剌斯坎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等等组成的。” 这句话中的“什么什么人”就是ethnic group而不是什么nation。

政治民族&文化民族
明确区分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或明确区分nation和ethnic group,对深入开展国际问题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政治民族:拥有国家的群体,或已经产生准政府功能的群体。
• 文化民族:历史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        王缉思认为是美国学者Karl Deutsch将民族划分为政治民族和文化民族的(见《民族和民族主义》,载《欧洲》(北京),1993年第5期。 ),但Peter Alter认为,将民族区分为cultural nation(文化民族,德文为Kulturnation)和political nation(政治民族,德文为Staatsnation),应归功于德国历史学家Friedrich Meinecke。

Deutsch's dedication to social science was linked to a moral passion for improvement in the world. His dissertation and first book,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remains a landmark work on its subject. Born to a Sudeten German family in the Austro-Hungarian empire, this book was Karl's first attempt to understand why the world of his youth was destroyed by war, racism, and fratricide. Karl studied the forces of nationalism, searching for its roots as well as for its effects. This was no mere scholarly project. Karl said that political science should be considered a branch of medicine, for the purpose of understanding and doing politics well was to prevent death and relieve suffering.

不同学科下的NATION
地理学: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
历史学:把民族看作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
政治学: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
哲学: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
社会学: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
心理学: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
精神病学: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Louis L. Snyder, The Meaning of Nationalism,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 14-55.

划分民族的标准
王缉思:“尽管民族的定义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不外是从社会群体的主观归属感和划分群体的客观标准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区别民族与非民族。”
– 主观派的代表人物有法国人厄内斯特•勒南(Ernest Renan 1823-1892)及英国人休•塞顿-沃特森(Hugh Seton-Watson)
–        客观派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朱塞普•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1805-1872)此外,斯大林的著名定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代表了客观派的看法。

Ernest Renan was an important French theorist who wrote about a variety of topics. His famous essay "What is a Nation?" (Qu'est-ce qu'une nation?) was first delivered as a lecture at the Sorbonne in 1882. It continues to b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cholars. One can see Renan's influence in the scholarship of people like Benedict Anderson. A nation is a soul, a spiritual principle. Two things, which in truth are but one, constitute this soul or spiritual principle. One lies in the past, one in the present. One is the possession in common of a rich legacy of memories; the other is present- day consent, the desire to live together, the will to perpetuate the value of the heritage that one has received in an undivided form.

Giuseppe Mazzini was an Italian writer and politician whose efforts helped bring about the modern Italian state, rather than the medley of separate states, many dominated by foreign powers, that existe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以客观标准来界定民族的人,是想强调既有的社会群体的合法性的基础;而以主观标准来衡量民族,则是想通过这个标准来加强某个社会群体的凝聚力;客观派的观点还在于确认自身的民族身份的同时,否认其它特定群体的民族身份;
而主观派的观点则赋予了想建立“民族”的社会群体(或未被公众或大多数承认为民族的群体)以更大的活动空间,以便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候,建立他们自己的民族,树立起这个社会群体内部的认同感。

小结
主、客观两派的争论,大多发生在19和20世纪。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是否被承认为“民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当时看来,某个社会群体是否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首先必须被承认为一个“民族”;因为依据对民族自决权的字面解释,各个民族有权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这样建立起来的国家更具有合法性。
所以,当初围绕民族的概念的争论,并不仅仅反映了学术界面临的困境,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是概念的提出者出于服务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所有有关民族的定义的争执,都是在所争论的人类共同体本身已经存在了的情况下才出现的。可以这样说,无论是以主观因素来划定民族,还是用客观标准来界定民族,都是为了试图有利于下定义者心中所要建立或想维护的国家,都是出于定义者要维护他本人所在的那个民族的利益,这便有了民族主义的最初的动因。从而带动欧洲国家迅速迈入民族国家的现代体系之中。
对有关民族定义分歧的评论
王逸舟在《国际政治析论》一书认为,国外的各种民族定义中,有三个重要的分歧点值得注意:
第一,民族存在的时限:究竟民族是何时产生的?他认为马、恩和列宁、斯大林之间有分歧,前者认为产生于人类结束蛮荒状态后,后者认为产生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
第二,划分民族的主客观标准:比较适合的尺度或许应当综合两派的见解:民族必须生成于特定的区域、文化或语言环境,经常要借助血缘的、种族的纽带才能结合成某种共同体,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形体上的裂变或脱节,但历史上培育出的民族情感已无法彻底割断,后者已经成为民族存在和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支柱。
第三,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世界各国民族单一程度表(1)
如果以人口的90%以上属于同一文化民族的标准确定民族国家的话,当今世界上190多个国家里,只有约10%属于这一类型,其中大部分在欧洲。下表列出了90个国家的民族单一化程度。第一组属于民族(种族)构成最为单纯的国家,依次后推,第六组国家的民族构成最复杂,其国内人口最多的民族集团,也占不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见下表)•(选自王缉思:《民族与民族主义》,《欧洲》)(参阅PDF——世界各国民族单一程度表(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5-6-3 01:59:12 | 只看该作者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4 05:0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