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
[打印本页]
作者:
z625476
时间:
2012-9-20 12:30
标题: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教学大纲
来源:亚太院官网
课程名称: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类别:
必修
编号:
学时:
54
主编姓名:
范若兰
单位:
亚太研究院
职称:
教授
主审姓名:
单位:
职称:
授课对象:
本科
专业:
国际政治
年级:
一年级
编写日期:
2010年12 月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掌握国际关系史基本知识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国际关系史的渊源和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理
解国际关系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课程内容
(含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要落实到“章”或“节”,并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内容加以必要的说明)
第一讲 导 论(1学时)
一、 定义与范围:
二、 国际关系史与欧洲中心论:
三、 本课的内容与重点:
第二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欧洲国际关系(2学时)
第一节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确立
第二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第三节 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扩张
重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及对国际关系史的意义
第三讲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国际关系(4学时)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与欧洲国际关系
第二节 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国际关系
重点:1、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法国大革命为例
2、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洲的失衡与制衡
第四讲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2学时)
第一节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维也纳体系的最初运转(梅特涅时代)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的瓦解
重点:维也纳体系与欧洲均势
第五讲 19世纪中叶前亚洲国际关系(5学时)
第一节 东亚的“华夷”秩序与朝贡体系
第二节 欧洲与西亚地区的国际关系
重点:华夷秩序与欧洲国际体系的差异
第六讲 德意志统一和俾斯麦体系(5学时)
第一节 德意志统一
第二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和瓦解
重点:俾斯麦体系的建构及特点
第七讲 19世纪至一战前的亚非拉国际关系(2学时)
第一节 美国的崛起
第二节 日本的崛起
第三节 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不讲)
第八讲 欧洲列强的重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8学时)
第一节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第二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进程
第三节 一战的结局
重点:用三个层次分析法分析一战的起因
第九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4学时)
第一节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和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重点:凡尔赛体系的内容及缺陷
第十讲 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3学时)
第一节 战后初斯国际关系与欧洲安全
第二节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不讲)
第十一讲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国际秩序的冲击(4学时)
第一节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第二节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三节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重点:世界经济危机对个人、国家、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十二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重大变革(10学时)
第一节 法西斯侵略扩张与各国的绥靖政策
第二节 战争的欧洲阶段:大战的爆发与大国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战争的全球性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阶段
第四节 大战的战略转折阶段:军事战略的转折和大国间的外交斗争
第五节 法西斯集团的崩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重点:1、英法和苏联的绥靖政策
2、用三个层次分析法分析二战的起因
3、美国与二战
课堂讨论(4学时)
三、使用说明
课程考核分数分配:
1、考勤:10分
2、读书笔记:一篇20分
3、分组讨论:20分
4、闭卷考试:50分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1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
2、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
4、《世界通史》(近现代部分) 。
5、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2001年。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