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共享] 国政名词解释13(个别字打错了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4 23:0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6、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它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主要的影响是使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变化。
        1、首先,它造就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登上了世界资本主义霸主的宝座。由于战争没有在美国本土进行,美国不仅没受到多大的损失,还利用出售军火发了战争财,经济力量空前发展。战争还刺激美国军事力量的膨胀。大战结束后,美国在世界各地拥有军事基地,还垄断着原*子DAN。
        2、其它帝国主义国家降为资本主义二流国家。德意日作为战败国,经济、政治上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英法受法西斯侵略影响,国力大大削弱。经济上依赖美国,使美国乘虚而入,逐渐开始了对西欧的控制。
        3、苏联作为政治、军事强国崛起,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由战时合作迅速转为冷战。大战给苏联造成了严重损失,经济损失达4850亿美元,人口死亡2000万。苏联对二战胜利做出了最大的贡献,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随着二战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先后出现了一些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
        4、给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英法等殖民主义国家陷于战争,大大削弱,各被占领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相继独立。
        5、一方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另一方面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军事需要促进了科技发展,如原*子DAN的研制成功。40年代末起,美国便发生了技术革命。这也使得科技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空前明显。
       
        127、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对外政策
        苏联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战后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成为政治和军事大国,为恢复战时严重受损的经济,保障自身安全,苏联采取了安全保障战略。总体上对美英不干涉美英事务;在苏联控制的东欧不准美英干涉,杜鲁门上台后,苏联采取妥协的态度避免矛盾尖锐。1、强调维持大国合作,主张把战时同盟维持到战后,以苏美英三大国合作为基础,赞成建立联合国。主张联合国必须有力;必须坚持大国一致原则。2、重视在东欧建立保卫苏联安全的屏障。二战期间斯大林就想把历来对苏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东欧变为自己的控制范围。雅尔塔体制便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战后,苏联帮助东欧国家加速政权建设和经济发展。东欧诞生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受历史传统影响,翻了一些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错误。在东欧国家强制推行苏联模式拖累了各国的经济。3、严惩法西斯侵略国家使之不能东山再起。主张根除法西斯势力,促进民主与和平,防止新战争的产生。4、在远东地区重新安排。收回页库岛,占领日本北方四道,加强在远东的纵深防御。
        这些政策旨在巩固胜利成果,维持和平环境和雅尔塔体制,保住东欧,顶住美国;对西欧和亚洲各国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则只在不导致美苏军事冲突的限度内予以一定的支持。
        随着美国逐渐挑起了冷战,苏联采取相应的积极防御方针,立足于准备一场新的战争的到来。1947年后成立了情报局;在德国问题上,与美国爆发了第一次柏林危机;在经济上针对马歇尔计划,实行莫洛托夫计划;在军事上扩大军队编制,并加紧研制核武器,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美国开始了针锋相对的较量。美苏争霸成了国际关系的主流。
       
        129、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调整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后期,美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赫鲁晓夫上台后,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冷战气氛浓厚,美国广泛建立军事包围圈,德国和柏林问题亟待解决,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赫鲁晓夫不仅对国内政策进行了许多调整,对外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变化。他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提出了“三和”路线,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三个口号,并作了解释:和平共处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也能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体系的竞赛,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取胜;和平过渡,指社会革命的形式有多种,暴力和内战不是改造社会的唯一途径。
        在“三和”路线指引下,1、苏联开始解冻同西方国家的关系。解冻的重要标志是1955年7月,苏美英法四国首脑的日内瓦会晤,以及东西放在战争遗留问题上一系列协议的大成。同年9月同联邦德国建交;12月,苏联从奥地利撤军,承认奥地利的中立地位。2、调整了同东欧国家的关系,纠正了斯大林的一些错误。主要体现在改善苏南关系的事件上。1955、56年双方相继发表《贝尔格莱德宣言》和《莫斯科宣言》,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3、开始向第三世界大力渗透。56年进入埃及,60年渗入古巴,60年代又向非洲南部渗透,想通过经济、军事援助扩大苏联的影响。
        赫鲁晓夫的对外政策调整是从实力地位角度出发继续同美国抗衡。在此前提下表现出一种灵活性,向西方发起了所谓的和平攻势,顺应历史的潮流,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进行了许多干涉,大国沙文主义依然存在。
       
        130、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过程、影响
        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战后中苏关系史上最不友好的时期,双方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的恶化又到全面的对立和对抗,甚至发生了边界冲突。
        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1、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引起中国方面的异议。②关于战争问题,中国坚持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原则,苏联认为在核时代,战争是可以避免的。③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过渡”问题,中国坚持通过暴力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2、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①赫鲁晓夫试图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②苏联要求中国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反击印度在中国边境上的入侵表示不满。③苏联在边境和领土问题上挑起争端和冲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过程:1958年苏联无理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因此遭到中国坚决拒绝。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定,拒绝供给中国原*子DAN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同年9月,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公开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将中苏关系破裂公诸于全世界。1960年开始,中苏关系进入全面恶化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经济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严重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攻击中国。在国际上竭尽全力孤立中国。1962年,在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1965年,苏共在莫斯科召开19国共产党会议,中朝等7国拒绝参加,中苏关系全面破裂。1969年3月,两次入侵珍宝岛地区,挑起边界武装冲突。
        影响:1、公开了社会主义阵营的矛盾,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2、使双方付出了沉重代价,为准备军事对抗花费大量资金。3、使中国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推进了中美在这一时期建交。4、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使其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
       
        131、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外部原因有:二战使殖民主义大国普遍衰落,为非洲独立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亚非会议1955年的巨大成功,加强了非洲各国的团结;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鼓舞了斗志,战后出现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同情非洲。内因有: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战争教育了人民,培养了革命力量。非洲人民提高了民族觉悟;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政党;泛非主义,也就是非洲黑人的民族主义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其中1958至60年代末是独立运动空前高涨时期。1960年,17个国家独立,当年被陈为非洲独立年,此后许多英属殖民地相继独立。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的建立,是非洲各国人民反帝反殖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1963年5月,31个非洲国家首脑举行会议。5月20日签署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非洲统一组织宣告成立。根据宪章规定,非洲统一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统一与团结,协调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方面的合作,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解放尚未独立的非洲领土。阿尔及利亚人民武装斗争的胜利和刚果民族独立运动都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历史上的光辉篇章,沉重打击了殖民主义。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增至41个。直到1990年,非洲国家全部独立,宣告了殖民统治在非洲的结束。
        60年代非洲独立运动发展的特点有:1、为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由分散走向联合。2、泛非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为非洲独立运动提供了指导思想。3、虽然政治上摆脱了宗主国的控制,但是经济上还受殖民主义者的控制。4、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性质,具有反帝特点,但并不彻底的反封建。                                                       
       
        132、战后初期法德和解的原因及影响?
        (1)欧洲一些政治家从两次世界大战皆祸起欧洲而且欧洲列强由此沦为2、3流国家的教训出发,认为西欧必须抛弃历史宿怨,实行联合,达到互相依存的地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欧洲地区的和平,振兴西欧国家的经济,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
        (2)处于地缘的原因和历史的宿怨,FaGuo对德国的戒备和恐惧之心比其他欧洲大国敏感的多。它唯恐德国东山再起,重新称霸欧洲,同时又想利用德国资源,恢复和发展本国经济。
        (3)处于对苏联和共产主义的共同恐惧,且美国也想利用西欧联合武装联盟德国来增强对苏联的防御力量,德国也想乘机和解解除枷锁,恢复大国地位。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战后初期法德慢慢走向和解。
        (4)法德和解,促使西欧国家走向联合。欧洲钢铁联营、欧洲共同体、欧盟的延续,终于使西欧成为以法德为主体的“以一个声音说话”的世界一极。但同时也考虑到法德和解,使重新武装德国成为可能。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加入北约诞生了一个以美国为盟主,以联邦德国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集团。这一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催生了与之对立的华约,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3、20世纪50年代的法英德关系及对国家关系的影响?
   (1)战后的欧洲各国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认为唯有联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做到独立自强。50年代欧洲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西欧走向联合,而法英德关系就是围绕这一事件而展开。
        (2)历史的教训使法国认识到德国是长期仇敌,同时也是欧洲地区最主要的威胁。为使德国不再与法敌对,最好的办法则是在经济上同它联合起来,控制德国的工业不再向战争方向发展。而且法的合作还能使法国在欧洲处于“领导者”的角色。西德的想法则是政治上作为战败国,要改变处境,最好的办法是同法国联合,取得法国在政治上的谅解;从经济利益着眼,走联合的道路也对它最为有利。于是法国提出“舒曼计划”,1951年4月,两国又同其他国家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而英国对煤钢联营的态度则犹豫不决,既不参加也不反对。
        (3)但在欧洲的联合过程中英法德的想法则是各有动机的。丘吉尔想利用“三环外交”的第三环即联合起来的欧洲,由英国充当盟主,戴高乐则毫不示弱:联合起来的欧洲,法充当领导当仁不让,而阿登纳则一心指望通过联合的欧洲恢复德国的平等地位逐步壮大自己,以求最终实现德国的统一。
        (4)在筹建欧洲煤钢联营的同时,美又策划武装联邦德国,这自然得到法国的强烈反对,但德国认为对其“结束盟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状态”有利。法觉得武装德国对其极为不利,但又无法抗拒美国的压力,只好提出一个折衷方案——普利文计划,提议组成“欧洲军”。由于受到美国的压力普利文计划作了不少修改,又使法国忧虑重重最后终于被国民会议否决。而美国的目的就是通过重建德国来加强对西欧的安全保证,防止德国再度落入军国主义控制或者倒向苏联。最终使德国得到重新武装并成为北约的主导力量,西德加入北约促使另一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从此,西欧进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5)英国虽然极力支持西欧联合运动认为它可利用这一组织作为其反苏堡垒及处理与美国关系的后盾,保持其世界大国地位,但又认为英国若成为其一员则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相称。英国看出舒曼计划所具有的超国家性质以及对欧洲一体化的深刻政治意义,认为它与自己非一体化的主张格格不入,再加上它认为加入舒曼计划无助于英国经济利益,会影响英国与美国、英联邦的关系的考虑,故英国表示了坚决拒绝参加的态度。
       
        134、欧洲一体化的起源及影响?
         (1)西欧一体化是战后西欧国家的一种联合形式,是为了通过经济、政治、防务和外交等方面的合作来建立超国家的共同体。
        (2)原因分析:西欧原来就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地区,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水平相近,资本主义的统一市场使各国间早有密切的经济联系。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各国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和市场互通有无而在地缘上各国的疆界相连,客观条件具备建立经济区域一体化。
        (3)战后西欧面对美苏两超的控制和威胁,迫切要求得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自强。因此,走联合之路成为各国共同的愿望和需要。
        (4)欧洲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防务一体化和外交一体化。苏满计划和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促进了联营各国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法德和解,加深了他们的经济和政治联系,为欧洲经济共同体乃至政治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135、评述欧洲一体化
        (1)1951年4月,法、德、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并与1952年正式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正式生效宣告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2)欧共体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A、建立关税同盟。1957年《罗马条约》规定经济共同体的目标是建立关税同盟和实现农业一体化。1961年底,成员国间贸易限额全部取消,1968年完全取消对内关税和对外统一关税建立了关税同盟,促进成员国之间贸易的迅速扩大,并保护各成员国的利益。
        B、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即在共同体内部实行对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对农业生产者提供鼓励出口的各种补贴,并保证收购过剩农产品。这些政策大大促进了共同体农业的发展。
        C、建立共同体的货币体系。1978年12月,建立欧洲体系,并创建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和欧洲货币基金。1986年底,又决定逐步取消内部的外汇管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
        D、建立科技共同体。1985年“尤里卡计划”,促进了一体化进程和经济的发展。
        E、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1987年生效的《罗马条约》修正协议《单一欧洲法令》,宗旨是建设欧共体统一大市场。它使共同体内的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实现自由流动的“四大自由”成为可能。
        F、欧共体成员的扩大。
        (3)欧洲的政治、防务一体化。
        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道路是为了实现自立自强,不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欺负,并在国际上争得一席之地。他们搞欧洲共同体,最终目标不仅是要建立经济集团更要建立由强大经济实力作后盾的政治及权;甚至是一个政治实体。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走向政治一体化,而经济一体化又需要政治一体化的措施予以保证。共同市场建成后共同体国家不仅提出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的计划,而且迫切希望加快政治联合的步伐。
        外交协调:1973年,“哥本哈根报告”,促使了“欧洲政治合作”制度的建立。此后,欧共体9国又提出应力争在国际事务中“用同一个声音说话”,以体现“欧洲原则”。 1973年10月爆发的中东战争和石油危机,促使“用同一个声音说话”首先在中东得以体现。其次是对苏东推行“防务+缓和”的政策,基本上维持了欧洲的安宁,增强了欧洲独立自主一体化,并对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防务联合:70年代末,美苏在欧洲地区的新一轮核对抗,西欧成了他们对抗的“核人质”。使西欧国家深切地感到,没有自身的防务能力,独立自主就是一句空话。为此,FaGuo率先采取主动行动,得到联德的积极支持,两国决定加强军事合作,推动西欧防务联合。西欧防务联合的主要进展有: A 法德在防务领域的合作明显加强。1988年1月成立“防务理事会”,“法德混合旅”。 B 在法德携手推动下,西欧联盟得到恢复和改造。它逐步取消了对德国的歧视条款,成为西欧国家专门讨论防务问题的论坛。C 军工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西欧防务联合自战后以来进展最快的时期。但总的来看,还处于较低的起步阶段,远未达到实施共同防务的程度。西欧国家争取的现实目标是通过他们之间各种形式的防务合作,加强北约作之中的“欧洲支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1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3-3-31 13:26:57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8 00:23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