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SK科学创新日: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的舞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1 09:2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19日,第二届“葛兰素史克(GSK)科学创新日”颁奖活动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出席颁奖典礼的有科技部基础司副司长崔拓、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沈岩、北京大学前校长许智宏、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朱作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化学系教授傅新元、美国Emory大学教授李晓、江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总裁臧敬五、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化学部副总裁蒋鏖力、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物部副总裁鲁白等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院士等发来贺词贺信,对获奖者表示祝贺。
今年的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花落中国中医研究院屠呦呦研究员和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亭栋教授。浙江大学段树民教授荣获GSK“神经科学卓越奖”,“明日之星奖”获奖人数共有15人,均为在读研究生、博士后、助研等刚刚踏上科研之路的青年才俊。
屠呦呦因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而闻名天下,而张亭栋则是砒霜治疗白血病道路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的成就给全球的疟疾和白血病病人带来了福音。为了表彰他们在中药研究中按照现代科学标准,发现和证明其化学成分的突破性发现,GSK将今年的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这两位老一辈科学家。
事实上,今年的GSK各奖项早在今年7月就已宣布,而在随后的9月12日,屠呦呦又荣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这足以证明GSK奖评选委员会的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
“我们优先支持那些做出重要的发现而不是一味追求影响因子的科研工作者,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激发那些为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鲁白在讲话中指出。
“我很荣幸获得今年的‘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作为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究的国际企业,葛兰素史克能关注并鼓励中国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我感谢你们所做的努力。我坚信,开发传统药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为此,我呼吁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一宝库, 深入发掘和研究,使中医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健康借此机会,我预祝生命科学领域的同行们继续求真务实、勇于探索创新,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为我国医学科技的进步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未能亲临颁奖现场的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说道。
“在中国本土做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更为不易,更应受到鼓励和支持。今天中国科学的一个现状是,中国科学开始被世界承认,但中国科学家却很少被国际科学界承认,我们希望借助于GSK这个国际品牌,帮助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主流学术舞台,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对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鲁白说。
背景材料
【链接】
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介绍
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于2007年成立,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究。作为国际性的企业,我们肩负使命,重视与学术研究机构分享经验,致力于培养有潜力的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家。为促进本土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我们推出一年一度的“葛兰素史克科学创新日”活动,以表彰中国及新加坡地区的科学家们对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为促进神经科学前沿研究和技术革新,为提高生命科学的教育水平,我们希望创建良好的研究环境及条件,GSK 特此设立了以下奖项:
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旨在表彰在中国对于生物医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做出的重要贡献,并和对中国或新加坡区域的生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科学家。去年此奖得主为上海血液研究所的王振义教授和陈竺教授, 表彰他们对人类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治疗方法及机理的研究。
神经科学卓越奖
旨在奖励神经科学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奖项候选人须在中国或新加坡地区完成其研究工作, 并对神经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去年此奖得主为清华大学的刘国松博士,以表彰他对大脑中的镁元素对记忆的作用和对衰老以及神经性疾病的影响的研究。
明日之星奖
为了表彰在中国和新加坡地区对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在2010年建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和神经科学卓越奖这两大奖项。另外还专门设立了“明日之星奖”,用于鼓励在生命科学尤其是神经科学领域有突出成绩的青年科学家,今年将有15位研究生或青年博士获得该奖(名单如下)。
姓名年龄单位职称获选理由
柏 峰31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很多文章: Biological Psychiatry, Current Alzheimer Research, Cortex,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等
龚利琴32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NS, 以第三作者发表于JNS
黄 菊29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euron
黄智慧31温州医学院讲师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CS, Cell Research
李 锐28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euroimage, Human Brain Mapping
李晓甦25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JNS,以第三作者发表于JNS, EJNS
彭懿蓉27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euron, 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JNS
任 婧26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euron
宋 松27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PLoS Genetics, J. Genetics and Genomics
王俊岭3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医师以第一作者发表于Brain, Mov Disord (2篇)
肖 林32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讲师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BC, Mol Endocri., Endocrinology
严超赣26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于Cereb cort, PLoS ONE, 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于 Human Brain Mapping
占 成31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于JNS
张 恩31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于PNAS
张 骏30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于Neuron, Neurosci. lett
分享到:    1 推荐微博: 严志刚 微不足道 糜红恩 赵昀 马冲全部收听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XQQ登录非QQ登录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8-4 15:3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