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仨部门咋就管不住一个密码挂失乱收费?
针对媒体和公众反映的部分银行收取“密码挂失费”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7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有关规定,及时纠正政策误读,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
社会呼吁许久的银行乱收费问题几经反复、曲折,终于由银监会、央行和发改委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并于7与1日开始实施。在11大类明令从7月1日起免除的收费项目中,(四)“密码修改手续费和密码重置手续费”赫然在列。然而,7月1日 到7月7日执行中,一些银行把其改名为密码挂失费,照样收费费用。特别是工农建中四大银行竟然都明确表示“如密码遗忘,重置密码需要支付10元挂失费。”
一些银行为何敢于对银监会等三部门的收费禁令置之不理?三部门为何连一个银行账户密码挂失费都管不住呢?这不,银监会、央行、发改委三大部门无奈又于7日专门以“认真执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为题目下发文件勒令停止密码挂失收费。这令人啼笑皆非:一是收费禁令头期(七天)未过,三部门竟然就下发了要求“认真执行”的文件。足以看出银行根本就没有“认真执行”,就没有把收费禁令当回事,就没有把银监会、央行、发改委三部门放在眼里。二是国务院堂堂三大部门,为一个小小银行密码挂失乱收费专门联合下发文件,足以看出三部门的行政效率之低、文件措施威力之小、监管能力之差。足以看出商业银行之强势,对监管法纪之无视,对公众权益之漠视。
从根本上来说,监管部门自己就没有摆正监管与被监管的位置。商业银行作为以盈利最大化、股东回报最大化的企业想方设法、钻门子收费是无可厚非的。国外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已经远远超过存贷利差带来的收入。国外商业银行的研究机构一个任务就是研究监管部门的监管漏洞、监管盲区,然后创造出金融新产品,在给客户提供超值服务和理财收益基础上收取中间业务费用。然后,监管部门发现有监管漏洞,银行金融产品可能有风险后,立马出台监管措施予以规范。正是在这种商业银行创新—监管部门监管—商业银行再创新—监管部门再监管中,促使金融创新产品的丰富、银行收益的扩大和监管法规的日臻完善。监管部门与被监管的银行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监管部门是站在维护客户利益、消除金融系统性风险上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
然而,中国的监管部门与被监管者却穿着一条裤子甚至合起火来对付、应付、糊弄客户和消费者,是一窝硕鼠的关系。比如:2003年以前,银行收费项目仅有300多种,而现在银行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长了9倍。特别是一些再正常不过的服务,没有给客户提供任何理财收益和特殊服务,从银行诞生以来就天经地义不收费的项目,而现在却硬生生地开始收费。事实上,银监会等三部门要求取消的11类34项服务收费,绝大多数在通知出台前就不收了,其余的都是对银行影响很小的收费项目,如密码重置费等;广大客户反映强烈的如跨行查询费、异地转账费等,并不在取消之列。然而,这份对银行利益影响微乎其微的收费禁令,一些大型商业银行都未认真执行,银监会、央行和发改委竟然连一个密码挂失乱收费都管不住。
必须严刑峻法。对于不认真执行收费禁令的银行根本无需下什么纸质之类的文件通知,而是只要媒体发现、客户投诉、检查出来,坚决严肃处理:经济上高额处罚;行政上从基层网点负责人到最高管理者给予行政处分;形式上在公开网站等媒体通报全国。让乱收费者经济上受到高额处罚损失;政治上受到法纪处分处理;名义声誉威信上一败涂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