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数:
香港《大公报》日前发表文章,题为《改善香港社会福利运作》,作者周八骏。摘编如下:
今日香港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或者相互牵连,形成十分复杂的因果链。可以说,关爱基金“出师不利”与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运作不善之间就存在相互影响。特区政府欲推动关爱基金,必须改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运作。
最近,两则信息强烈地反映,香港的社会福利工作亟需加强。
5月6日,特区政府公布,关爱基金成立半年以来,获得香港商界共18亿港元的捐款承诺,实际收到的则为6.8亿港元,占预定香港商界认捐额50亿港元的13.6%。
应该说,向香港商界募捐50亿港元不算是大数目。半年过去了,关爱基金远未能达至这一目标,究竟是反映香港商界冷漠抑或特区政府尚欠努力?倘若是香港商界冷漠,那么,究竟是巨贾们对关爱基金冷漠,抑或对特区政府冷漠,抑或对当前香港社会弥漫的“仇富情绪”怀有“敌意”?看来,不可简单下结论,因为当前香港政治情势和社会矛盾十分错综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关爱基金“出师不利”。
点击数:
关爱基金募捐不符预期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关爱基金督导委员会主席唐英年,5月6日在香港多家报章发表文章,重申:关爱基金的宗旨和目标是明确的,就是要合民间、政府和商界之力,补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足之处。
我对关爱基金的态度是一贯地予以支持,不会因为其成立半年来向香港商界募捐金额不符预期而改变初衷。然而,读到另一则信息引起别的想法──关爱基金固然欲补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之不足,而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之改革或改良不能因为设立了关爱基金而懈怠。
5月9日,香港的一家平面媒体在其头条新闻位置报道─香港租金不断狂升,穷人无钱交租沦落街头露宿情况恐会恶化。有领综援的露宿者近月遍寻唐楼板间房,发现不足百尺的板间房月租也要1,500港元,远超过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每月发放的1,265港元的租金津贴,以致被迫继续露宿。
点击数:
综援租金津贴并未提高
一方面,香港的板间房租金不断上涨,近两年至少增加了一至两成。以普遍四、五十尺板间房为例,租金从两年前的1,200港元租金到了1,500港元;面积逾一百尺的套房的租金加幅更大,从两年前的2,300港元涨至2,800港元,升幅达三至四成。特区政府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公布的租金指数显示,从2003至2010年,大升了六成三。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冻结租金津贴长达8年,给予单个人的综援金额为1,890港元,租金津贴为1,265港元,后者明显低于1999年时1,505港元的水平。该家平面媒体还披露,露宿者患精神病现象愈趋恶化,但是,作为香港公营医院主管的医管局却缺乏相应的医疗服务。医管局医生外展队拒绝走上街头为露宿者诊断,仅维持室内诊治。18区的精神健康综合社区中心也拒绝接收露宿者。
针对香港租金包括贫穷人士居住的板间房租金上涨而相应提高综援金获取者的租金津贴,应该不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为什么有关部门置若罔闻?给予街头露宿者以必需的医疗服务,应该是香港公营医院的不容推卸的职责,也是后者力所能及的事。为什么有关部门拒绝施以援手?这两件事都不涉及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或改良,仅仅关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为什么连良好运作都做不到?
今日香港所面对的各种问题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或者相互牵连,形成十分复杂的因果链。可以说,关爱基金“出师不利”与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不善之间就存在相互影响。特区政府欲推动关爱基金,必须改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运作。
点击数:
香港的立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则应以积极的态度来督促和帮助特区政府改善和加强香港的社会福利工作。
有政治团体、政治人物以关爱基金“出师不利”为借口,企图阻挠甚至推翻关爱基金。倘若特区政府不能履行承诺从公帑向关爱基金拨付50亿港元,那么,受害的是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亦即香港的低下阶层。倘若有政治团体欲将其争取选票之目的以牺牲香港社会福利事业亦即低下阶层利益为代价,则其图谋必将为香港社会大多数人所不齿。香港面对如此多的问题亟需处理,是考验和检验香港的政治团体谁是真爱香港的试金石。
公务员应当做好份内事
毋须讳言,目前,香港商界正承受香港有史以来罕见的社会压力。必须承认,一个多世纪来无论是“不干预主义”还是“积极不干预主义”,都偏重市场效率忽视社会公平。物极必反。今日香港推行最低工资制,制订公平竞争法,拟为标准工时立法等等,是对过去长期忽视社会公平的“矫枉”;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公权力领导和引导,难免“过正”。对此,具有远见卓识的商界翘楚应当抱持开明和宽容的胸襟。尤其,香港为数不多的大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给予香港的社会福利事业以慨然相助。香港的公务员素以尽责高效着称,保持现有社会福利制度良好运作是公务员应尽职责。把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分内事做好了,可以减轻关爱基金“补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足”之压力,也可以提高香港商界、民间支援关爱基金之意欲。香港社会各界对香港现状和未来信心不足,归根到底,是对特区政府的管治和施政缺乏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