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共识:推进两岸统一的关键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7 11:5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四地,特别是台湾地区,均将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向领导平民革命,推翻帝制,创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国的孙中山先生致敬。
        中山先生毕生都在为国家为民族的自由平等而献身奋斗,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留下了“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愿。不幸的是,由于内战,中国迄今尚未统一,与此同时,西方列强也对中国大陆的和平崛起,对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虎视眈眈,想方设法地加以围堵、阻挠。那么两岸人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时候,如何思考运用中华民族的智慧,找出解决双方争议的具体构想,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两岸对立是政党私利“绑架”下的民族悲剧
       
        自1949年蒋介石在国共内战中溃北,退守台湾至今60余年以来,两岸始终处于***分治的对立状态。其中,前40年的两蒋时代,两岸当局虽都谋求国家统一,但由于政治立场的不可调和,海峡两岸炮火相向,使中华民族不得不面临隔绝与对抗的劫难。
        蒋经国先生在其晚年推动台湾民主化改革后,一方面两岸民间交流得以开启,另一方面“台独”思想也不再受到高压控制,“台独”势力趁机发展壮大。直至其后的20年间,李登辉与陈水扁先后执掌台湾,实现了“台独”从台湾民间社会到权力中央的转轨,使台湾社会经历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大换血,这也迫使大陆当局的对台重心由“促统”转变到“防独”上。
        2008年中国国民党夺回政权,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本着“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在经贸文化交流方面得到了大幅改善。但是,台湾社会在享受两岸和平红利的同时,主张两岸统一的比例却是逐年下降,两岸政治对话的时机迟迟未能成熟,台湾当局在对待统一进程的问题上,也始终没有正面立场。
        在统一的时间表上,两岸分离已60余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对正在崛起的中国,似不可能再等一二十年,换言之就是七八十年也不统一,这对2020或2030年的中国是很难想像的。
        那么,两岸究竟为什么会分离这么久?又为什么当前的台湾人民对于民族统一大业并不感兴趣?这大概是每一个关心台湾问题的人心里都会有的疑问。
        事实上,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是大陆人民还是台湾人民,或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普通民众,他们本身并不懂得什么民主主义、共产主义,他们所追求只是想过好日子,生活的有尊严。但是,作为政党,理所当然以争取执政权为主要目标。于是,在那个美苏对峙的大时代,人们在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两个不同的政权及其政治宣传机器的统治和诱导之下,便被人为地“绑架”到了某一阵营。
        此后至今60余年,两岸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分别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随着台湾民主化改革的推行,中国国民党由革命政党演进为民主政党,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作为反对党也得以成立,民主意识在台湾社会得到增强。而基于个人或党派之私利,民进党及“台独”分子置民族大义于不顾,利用双方的分歧不断激化两岸冲突,煽动岛内民众对大陆的敌视与不满情绪。因此,在当前台湾社会内部缺乏共识的情况下,大陆任何盲目追求统一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人民共识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共同政治基础
       
        事实上,海峡两岸之间早已达成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这是两岸交流谈判的关键基础。但是,由于两岸缺乏深度互信以及“台独”势力的掣肘,两岸关系发展至今仍一直停留在近20年前各自表述的立场上。显然,在当前两岸面临政治交流与谈判难以深入的时候,构筑两岸人民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共识,并以此作为民族意志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向前迈进是迫切需要的。
        两岸之间,人民共识的构筑不是对“九二共识”的否定,而是更加发扬“九二共识”中的积极成分,变“求同存异”为“化异求同”,为两岸关系的深入交流与谈判建立更广泛的民众基础,这是两岸统一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关键一步。
       
        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必要前提
       
        振兴中华,赶上世界潮流,使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这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夙愿。而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兴盛能够建立在内部的***、对抗或战乱之上,中华民族自然也不能例外。
        国家统一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国家的统一,民族复兴也就无从谈起。当“振兴中华”被+++国“国父”孙中山先生视为毕生追求的时候,当大陆人民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倘若两岸当局都愿意继承先烈遗志,顺应民心而承担起这个政治责任,则想必定能体认到两岸统一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俗话讲“合则两利,斗则俱损”,两岸当局若能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完成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仅是民族大幸,于执政当局来说也是百利而无一害。
       
        台湾的政治生态决定两岸统一需要凝聚岛内共识
   
    自台湾进行民主化改革以后,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独”主张得到法律保护,“一个中国”原则不再被台湾当局所坚守,台湾民众也在国家认同中失去理性和方向。
        首先,“台湾独立”运动的合法存在严重威胁了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台湾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后,以“反对”为大陆政策,以“台独”为奋斗目标的民进党得以成立。而无论在野还是执政时期,民进党及“台独”分子无疑都在扮演着撕裂台湾社会,影响两岸和平与区域稳定的麻烦制造者的角色。在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下,可想而知,一个仍然不承认“九二共识”的民进党及其“台独”主张仍将是大陆当局所防范的重中之重。
        其次,台湾当局对大陆缺乏“吾土吾民”的民族情感。蒋经国去世后,台湾先后共进行了七次“修宪”,包括将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产生方式改为“由自由地区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使得“宪法”中规定的“领土范围”和“一中”框架有所松动。马英九上台后,虽然改掉了以往李登辉与陈水扁的“去中国化”政策,但在两岸交流与谈判过程中,仍十分在意“主权”“对等”尊严,在意两岸关系中台湾是否被矮化。这种恐怖和不安的心里状态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担心两岸谈判被视为亲中卖台,在道义上被选民抛弃而终结政治生命。
        最后,台湾人民在国家认同与政治认知上出现严重混乱。长久以来,在各种政治舆论的引导下,台湾人民对国家认同与政治认知开始混淆不清,对两岸关系存有心障。台湾民众之所以排斥两岸统一,一方面是内心的不舍,放不下情感和理不出情绪,无法割舍的“+++国”国家之尊的情结;另一方面则是恐惧,他们认为大陆是所谓威权体制,担心台湾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于是便有绝大多数民众在“统一”与“独立”两个极端之间选择折衷,即维持现状。这也构成了马英九当局所奉行“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的民意基础。
        大陆的社情民意对国家发展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诸如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权、改善民生等关系到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的社会问题上仍与人民的期待有一定距离。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想在国际社会中把握主动占得先机,拥有雄厚的软实力与拥有强劲的硬实力相比是同样重要的。中国在三十年的改革中已经确立了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但是中国政府在政治改革上大大地落后,不但未能赢得国际上的尊敬,反而搞得处处被动。在国内由于人权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造成官民对立,政府穷于维稳,手忙脚乱。因此,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等重大问题上,执政当局更加应该广泛倾听民声,顺应民意。
       
        构筑人民共识的关键在于大陆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由此看来,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在于台湾人民对于民族统一问题上缺乏共识,而这种共识的缺乏又来自于对大陆体制的不认同。所以,大陆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将是构筑人民共识的关键所在,这是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个人和政党利益之上的具体表现。
       
        对于大陆人民,大陆必须向更开放与更民主的社会转型。
       
        温Jiabao总理曾表示,“言论自由在任何国家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中国宪法赋予民众享有言论自由。”“中国将继续进步,人民对民主自由的诉求是不可抗拒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顺民者昌,逆民者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今天的中国***人如果真的想保存先辈的荣光,而又能与时俱进,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应民意,加快推动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对自身充满信心,大胆开放言论自由;另一方面人民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温和方式,反对任何暴力冲突。唯有如此,才能缓解社会矛盾,增强党和政府的权威,使大陆人民自愿站在党和政府这一边,共同为民族复兴事业团结奋斗。
       
        对于台湾人民,大陆当局必须在价值观念与政府信用上进行形象重塑。
       
        在台湾社会看来,大陆当前的威权体制,仍然是与自身的****氛围格格不入的,生怕两岸统一后会威胁到现有的生活环境与方式。这种恐怖印象一方面来自于台湾政坛的刻意丑化与渲染,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大陆当局本身在对待某些历史事件上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事实上,就历史宏观意义而言,中国***只有恩于台湾人,而无仇怨于台湾人。中国***在内地主政,不但未曾如国民党于“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时曾在台杀戮台湾人,相反,却常以中央的豪迈气魄,在自身尚不富裕的情况下,给予台湾人民各种优惠待遇。
        未来大陆当局,一方面应该主动接受自由、民主、人权作为普遍的价值原则。这些观念本身并不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冲突,相反,却能增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要从历史的误区、泥沼中走出来,勇敢承认过去犯过的错误以及造成的损害,丢掉包袱,轻装前进。这样才能增加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信心,并使其深刻体认到两岸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现实。
       
        对于台湾政党,大陆当局必须在其关心的政治议题上做出妥协与让步。

        在台湾民主政治中,民意是政策的基础,没有支持统一的选民,就没有主张统一的政党与政治人物。同时,民意又受到政策及宣传的影响。在民进党依然不放“独”,国民党“不统不独”的现实下,要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特别是“防独促统”,台湾社会在国、民两党,蓝绿之外,必须有一股支持统一的声音与势力。
        然而,在当前国、民两党轮流执政的情势下,台湾当局虽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却缺乏带领民意反独促统的历史使命感。特别是国民党当局,在两岸交流中反复强调大陆要正视“+++国”存在的现实,似“+++国”解构难题在统一道路上已不可回避。    笔者以为,“正视现实”并不是正视+++国的存在,而是正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没有实现完全和充分的政府继承。而“对等关系”,亦不是相互承认对方,而是互不否认对方在其有效统治范围内享有最高代表权。这种认知必须是两岸政治妥协的结果,双方在各自的立场上做出让步,以换取台湾政党和执政当局在民族意识和“一个中国”上的务实理性的回归。
       
        总而言之,台湾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中国不能永远不统一。而两岸的统一,也必须是有利于国家的持久进步和民族的长远发展。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俯看两岸的对立,就不难发现民族分离的悲剧是政治对立的结果,而民族的统一亦是人民意志下的大势所趋。当前,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统一问题上难以深入,就是因为人民之间缺乏共识,而如何构筑人民共识,便是两岸社会的当务之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3#
发表于 2011-12-21 18: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1-6-1 20:29:40 | 只看该作者
难哦,不知何看何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8 04:0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