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富平:学者企业家合力另类公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8 16:5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由经济学家创立、企业家打理、拥有豪华理事阵容的社会企业如何做出“不一样的公益”,又如何面对并“不意外的危机”
  【《中国企业家》杂志】(陈为 记者 蔡钰)从北京城中向东乘坐40分钟地铁,再在长途公交车上颠簸一个小时,才能看到默然伫立在路边稀疏的丛林里的那所学校。门口陈旧的木牌匾上写着“富平职业技术学校”,清冷的山风有时吹得它咣当作响。
  这块牌匾已经挂了9年。在它身后,是一家由经济学家茅于轼、汤敏牵头设立的社会企业。创设之初,富平学校的主业是给贫困地区的妇女提供家政服务培训,9年来已经让近万名来自安徽、甘肃等地的保姆走进大城市。
  “我们要做不一样的公益。”富平学校校长沈东曙说。他比茅于轼、汤敏晚几个月加入富平,现在是这所学校的核心运营者。跟两个学者创始人不同,他做公益前在中信集团工作过,也创办过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
  借助茅于轼、汤敏在学界和企业界的特殊声望,富平学校拥有家政同行们不可企及的明星股东阵容:汤敏、资中筠、张维迎、丁健等人是常务理事,在其理事名单上还有吴敬琏、林毅夫、柳传志、马云、任志强、潘石屹、吴鹰……
  茅于轼对《中国企业家》说,自己对乡村建设的推行者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都不熟悉”:“我是从经济学家的角度看问题,着眼于财富创造与分配。他们是从社会的角度,更多着眼在文化、教育。”
  富平学校有股东出资,也按市场规则运作,但重视社会价值大过利润。企业的盈余也滚动投入到公益项目中去。
  “刚开始的时候,富平定位两个作用。第一是跳板,让农民先进城里来有活儿能马上干个半年,适应了后可以干别的。第二是专业化。到今天,农民已经不太需要这块跳板了,我们就更多做专业化发展,培训更好的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着眼于中国未来更大的幼儿教育和老年护理市场。”沈东曙说。
  9年间,富平学校也从单一的家政培训,延伸出农村小额贷款、低收入家庭儿童教育和生态农业等业务板块。
  这所社会企业身上始终寄托着经济学家和其他参与者们的雄心:提供一种有别于政府力量的公益范本,推动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
  源起
  2002年,检查完山西永济县的小额贷款项目回京的路上,汤敏突然问同车的茅于轼:“还可以为农民们再做些什么?”
  茅于轼眼睛一亮,这也是他在想的问题。
  “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让他们进城来,对他们来说门槛最低的职业就是家政服务员。”汤敏接着说。在亚洲银行工作期间汤敏攒下很多各国的扶贫经验,1990年代初就向茅于轼介绍了尤努斯的穷人银行模式。
  两人一拍即合。汽车行进到太原,二人就开始了解当地家庭服务员用工情况、工资水平与供给需求。等回到北京后,他们吃惊地发现,整个北京市居然没有一家家政培训机构。当年,茅于轼和汤敏联络了三四个朋友,共同出资30万元,办起了一所家政培训学校,为贫困地区的妇女提供家政培训。
  茅于轼分两次给学校注资10万元,是大股东。他给学校取名“富平”,寓意“让平民富裕起来”。
  2002年3月,富平学校开业,对每个从农村来的学员收600块钱(后来涨到800块),在北京包吃饭、住宿、服装、课本,21天的培训期满后又给他们介绍工作。
  19岁的湘妹子、富平学校的学员王元佳听北京另一个家政公司里的同乡说,每月要从自己工资里抽出500块钱交给公司。这让王有点惊奇。她在给一个海归家庭的2岁半的小孩当早教老师。每个月,雇主除了发给她2000块钱工钱,还会另付给富平学校150块钱中介费,她不需要给富平交钱。
  沈东曙把富平学校的模式称作“前店后校”:“富平对农民工的培训、对客户的后期服务算是成本,中介费、服务费、培训费合在一起算是总收入。每年算下来有一点微利。”
  王元佳2010年从衡阳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来北京给富平学校交了500块钱学费,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对0到3岁孩子的护理、亲子课等早教技能。吃饭、住宿和课本都是免费,500块钱是她获得现在这份工作的全部现金成本。
  转折
  一开始,茅于轼不打算借力于政府和其他力量。在头两期培训里,他靠做小额信贷攒下的关系,从熟悉的山西等地拉来了55个学员,做得很成功,大家也都很乐观。但从第三期开始,招生成了大难题。当时负责招生的是从北京通州文化馆退休过来的热心老汉陈祖培,他擅长搞群众活动,但发现自己的强项在农村里不灵光:“一个大男人想(用招生的理由)把一帮小姑娘带走?没人信。”
  富平学校随后又赶上非典,30万元很快花完。招生受挫的陈祖培很快绝望了:“我觉得茅先生也办了点好事,热热闹闹一回,培训了这么点人就得了。”
  2002年5月,茅于轼夫人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年轻的男声说,我叫沈东曙,想跟茅先生谈一谈富平学校。
  当时,沈东曙刚刚把自己的互联网公司卖掉,实现了财务自由,打算转行做公益。
  “我想做个不一样的公益,但不知道做什么。”沈东曙回忆说。2002年4月,他碰巧从杂志上得知,茅于轼的富平学校因为想尽办法招不到学员,才开了三个月就面临倒闭。
  “我有被投资和投资别人的经验,知道治理和团队对项目的重要性。”见到茅于轼、汤敏,沈东曙直白地说,“反正你们现在需要新人新办法,干脆一块来做吧。”
  沈东曙的政商经验帮了他,他直接联系有劳务输出需要的安徽省政府,把安徽财政厅、扶贫办、妇联的官员请到富平学校考察,随后又跟妇联到农村去宣传招生。有政府信用作保,安徽来的第一批80个学员很快在北京站下了火车。
  “我招8个人招了俩月,他安徽一个县就招了80人,我们应接不暇。”陈祖培不得不佩服。而沈东曙因为学校当时的财务情况,在学校会上宣布自己三年内不拿工资,也让陈惊奇:“当然人家都是衣食无忧的,但是之前真没见过这种人。”
  招生之难解决后,沈东曙当之无愧地成为富平学校校长。
  2004年,从美国来富平学校交流的NGO同行告诉他们:你们这种做法有个国际称谓,叫社会企业。
  沈东曙一下明白了,这就是自己要做的“不一样的公益”:“一开始做我也很认真,但那只是出于职业化的态度,我也不知道在中国这样的环境下能走多远。但到了2004年,一方面我内心确认能走下去了,另一方面发现,这事还有理论支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5 14:5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