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国政协委员郭松海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高斌/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记者 梁梦晚 实习生 李方)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今日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栏目,他表示,房价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相适应;在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方面,他建议开征房产空置税试点,把征收的费用用于保障房和学校配套设施的建设,还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链接标记点击进入专题页面>>>
合理房价是指与可支配收入相适应
温Jiabao总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听众交流时提到,要让房价回归到合理的水平;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住房的价格要和国民的消费能力相适应。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水平,怎么和居民的收入相适应?郭松海表示,合理水平指房价收入比从现在的8.7倍降至与世界相应水平适应的6.4倍,若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高于房价增长速度,房价有望在五年内回归合理水平。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显示,2010年房价收入比是8.7倍;通过联合国对90多个国家的统计调查,房价收入比的中位数是6.4倍。也就是说,国内目前的房价和人均收入比高于世界相应水平。郭松海表示,让房价回归合理水平,就是逐渐由8.7倍回归到6.4倍左右。
对于房价多久才能回归合理水平的问题,郭松海认为,根据计算,从2001年-2008年房价平均增长率和它的标准差大概在3%。"从2011年开始,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是10%,如果房价增长3%,这仅仅是我们的设想,大约需要五年时间,房价就可以回归到合理的水平。如果房价每年增长是-3%,大概两年就可以回归到合理的水平。"郭松海说。
此外,对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房价收入比达到十几倍,宏观调控应该具有地区化差异。
郭松海指出,今年的"国八条"跟以前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同点在于其特别强调了各个地方政府要出台宏观调控目标。目标主要是房价的同比增长,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相适应。
人均房价收入比和房屋销售价格之比的控制率,是国际上衡量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指标。郭松海说:"我们主要是考虑房价收入比的问题,当地房价增长要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甚至要较大地低于,就必须由地方制定目标。"
建议开征房产空置税试点 空置率可统计
郭松海表示,无论是物业税,还是房产税,都是保有的税种。一方面,如果它的税金、税率制定合理,就可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供给保持在原有的程度,对房价也起到抑制的作用。另一方面,推出房产税、物业税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现在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0.5,超过了国际警戒线,富人的财产相当一部分集中在房产上。"郭松海坦言。
郭松海认为,土地是国有资源,周边的配套设施是公共资源,如果过多占用了公共资源,或者是闲置,就应该通过征收房产税或者控制税的方式来收取费用。把征收的费用用于保障房和学校配套设施的建设,可以缩小贫富差距。
对于如何统计房屋是否属于空置房的问题,郭松海表示,空置房在一些国家是通常的统计指标,比如美国会定期公布房屋的空置率,并不是不能统计。有些国家是根据用电量、用水量等主要指标来确定房屋空置率。
郭松海特别指出,去年住建部《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里提到经济适用房怎么界定,是由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去检查界定的。郭松海说:"我们可以推而广之,经济适用房可以推广到商品房。虽然现在的《物业管理条例》没有规定这一点,但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进行调查。"
保障房对商品房市场影响不大
在谈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时,郭松海表示,国家有规定,一个是当地土地出让金的10%,一个是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还有当地政府财政的支持。除了这些以外,郭松海举例说,上海的经验是进入社保基金。因为社保基金的投入周期比较长,和保障性住房、公租房的时限比较接近,可以用保险资金大量投入。福建省提出开发商提出,要拿出建设项目的10%来匹配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
未来五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对房地产市场是否有冲击?对此,郭松海表示,"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到,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加上前十年建设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只占住房总量的20%,这20%是面向城市的最低收入群体的。"如果单纯从'十二五'规划来看,这个比例并不是很大。我觉得保障归保障,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不大。"郭松海说。
有关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问题,郭松海表示,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像北京市区已经没有土地了,只能在远郊建设。郭松海认为,选址应该选择交通便利的位置,配套设施建设要齐全,要有医院、超市、学校和幼儿园。
关于保障性住房的价格,如何定价才能真正发挥保障性住房的作用?郭松海表示,现在有经济适用房、限价房、公租房、廉租房,层次不一样,定价也不一样。廉租房面向最低收入家庭,租金很低。公租房的租赁价格要低于市场价格,各个地方的情况不一样。
呼吁住宅产业化 建百年住宅减少能耗
研究资料显示,住宅建设从材料的制造、施工、竣工到使用,耗能大约接近社会耗能的50%。郭松海表示,百年住宅可以大量节约资源能源,应该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另外,他呼吁尽快推动住宅产业化。
郭松海介绍说,目前我国住宅寿命约30年左右,而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等国家的住宅寿命在85年-125年。建筑是耗能大户,有研究资料显示,住宅建设从材料的制造、施工、竣工到使用,耗能大约接近社会耗能的50%。在材料的制造、施工、竣工这个阶段的耗材、耗能、耗水、耗电和占用土地资源非常大,如果可以将住宅寿命延长,可以大量节约资源能源。他指出,"对我们这样资源紧缺的国家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应该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考虑。"
在谈到百年住宅的问题时,郭松海提到了CSI住宅概念。什么是CSI住宅呢?郭松海解释说,是框架和填充体分离开来,通过加固、多使用钢材等方法使支撑体、外墙、楼板的寿命保持在100年。至于填充体,里面的隔墙、设施设备,可以及时更新更换。"隔墙可以随便更改,原来是两口人,有孩子以后就变成了三口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更改。" 郭松海说。
另外,郭松海建议推动住宅产业化,就是像工厂一样生产住宅,部件、部品标准化,在工厂加工好以后再进行装配。他坦言,"住宅产业化我们已经呼吁了很多年,始终没有被很好地推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