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顶级跑车的设计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4 10: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本想象中冷酷、锐利的顶级跑车设计师,到了面对面才发现温和、慈善得如同邻家大叔。一副黑框眼镜遮盖不住后面精灵闪烁的眼睛,抛出奇思妙想的时候,还会像孩子一样,左右晃一下脑袋,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情。只有那些灰白的胡须头发,才毫无保留的透露出他的年龄。
  当然,与其说是年龄,更准确的说是资历——从业40年来,他曾与迈凯轮、兰博基尼、宝马、莲花、捷豹等世界顶级跑车公司合作打造出众多经典作品,同时是英国目前最著名而且最受欢迎的国际化汽车产品设计大师之一。由他设计出的车款,很多被人们所收藏,并曾在波士顿美术馆和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而且因设计汽车知名的彼得其实不单单是个汽车设计师,事实上,他还设计其它零部件、高保真音响、HI-FI、CD播放器,等等。
  “先要声明的是,为我设计网站的那个人,拿着钱消失了,所以大家看到的网站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不过这次到中国来,提醒我回去一定要更新自己的网站。”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个公开演讲上,开篇的暖场也显现出他对台下这些中国观众的重视。
  不得不承认,彼得的幽默感无处不在,“要把所有经历都讲出来,你们怕是要带着睡袋来才可以”。不过这些让人赞叹的经历,带给彼得的不是倚老卖老地沉湎于过去。恰恰相反的是,对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竞技世界,他认为“抛开成见,而且要永远丢掉”才是保持创作生命力的不二法则。六十多岁的彼得,依然在把握一切机会,游历于这个有待探险的世界,和不同的文化碰撞、对话,寻找创作灵感。
  彼得和赛车的结缘大致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法国勒芒拉力赛中,他曾经设计了捷豹的XJ,这是一款冠军车型。他当时的想法是,赛车不应当是跑道上的专利,人们在公路上也应当能够体验赛车的感觉。而他为斯巴鲁公司担任咨询工作则已近十年,其中不单单包括普通的公路车,还有各式拉力车型。他还曾为斯巴鲁的legacy车型提供了有益的改进意见。
  他人的评价对彼得来讲的确很重要,这也是他特别喜欢赛车的原因——可以很快了解人们的反应,“生产一个大批量生产队,要三年后才有回馈;设计赛车,可能三分钟就有结果了”。
  因此毫无疑问,最令他蜚声天下的无疑是迈凯轮F1,一款价值百万美元的赛车。为F1设计赛车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一帆风顺,甚至于他回忆起自己在接到这担任务最初那一年,并没能画出任何一张设计草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因素要被考虑在内,驾驶人员、引擎、空气动力等等。很多设计师通常都不愿意放弃最初的模型,彼得则始终持有开放的态度,这种不断突破的做法也使得这款设计几经修改才最终确定。
  大约在2000年,德国宝马赢得了名爵的控股权。作为一家英国汽车厂商,名爵和宝马对于车型的理解迥异,致使合作也很不愉快。最终,宝马不得不放弃了对名爵的所有权。如今,名爵罗夫已经成为由中国厂商控股的一家公司,新推出的车款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也已亮相。彼得在其中所担任的,则是类似调和剂的角色。他曾经将很多设计师召集起来共进午餐,让大家发表意见希望买一款什么样的名爵车。头脑风暴的结果诞生了一辆风格略显怪异的车型,却在老年人当中深受欢迎,“这款车底盘较低,老年人上下车很方便,而且前档是塑料制成,开车时也无需担心剐蹭”。
  彼得为名爵所做的另一项工作,则是开发出了名爵MG。这是一款高性能跑车。当时他在名爵公司里为此成立了一个独立团队,在意大利大规模生产这种车型。他无处不在的幽默感在此又发挥了作用——车出场以后,彼得高调的将它开到法拉利的试车道上。试车完毕后,中午又选择在法拉利的场地吃饭。车就停在餐厅旁边,人们争相观摩,引起轰动。
  宝马也是彼得的大主顾。几年前,宝马希望参加法国勒芒拉力赛,而且不单单是玩票而已,还希望拿个好成绩。遗憾的是,宝马带了一款非常慢、外表不佳的赛车参赛,结果显而易见。失望的宝马找到了彼得,期待他重新设计车款,既适应宝马的特点,速度又快,又满足比赛要求。合作的结果令人愉快,宝马终于捧回1999年的拉力赛奖杯。
  彼得的设计生涯并不仅仅局限于赛车,这也是他的丰富性所在。他曾经参与了一个非常特别的项目,为英国一个很有名的电视剧《红色队长》设计虚拟世界中的车型。这是一项对想象力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这个虚拟世界的车型不仅可以飞翔,而且还是个多能选手。虽然它目前只能暂时处于虚拟状态,但也许有朝一日,我们可以看到在路上飞翔的汽车。
  他最近参与的一个项目是为一个度假中心设计出完全依靠电力的车。他的设想是,旅游者到目的地后,无需用玻璃或帘子挡着,而是要完全融入当地文化之中,“如果在马来西亚,漂来一阵臭味,那就是当地风情。这个地方的特点就是这样的”。另一个有价值的项目则是与皇家艺术学院合作完成的“Smart Pods”。这个项目的完成可以使得病人得到救治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为了正确有效的完成设计,他们调查并绘制了传统救护车中参与急救要经过的路线。通常的急救车后车厢繁杂混乱,因为急救人员此前无法预计将要面临什么问题,只能带很多东西以备万一。于是,彼得邀请学生们提出一些建议,而丰富的创意也这样诞生了——一位学生的作品设计出两辆车,分工不同,到达后又可以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在彼得看来,作为一个设计师,最易陷入误解的陷阱,“成见是欧洲人普遍拥有的特点”。彼得常常遇到人们对他讲,“我知道你们国家正在发生什么事呢。比如阿富汗的形象可能永远是满目疮痍,但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卡车上有些令人兴奋的装饰品;再比如一提到利比亚,头脑中只是贫瘠的场景,到处是法国产的旧皮卡,人们在很脏很乱的小作坊中工作。但这显然并非完全正确,利比亚也有让人惊讶的一面,比如说对时尚和工艺的理解,各式各样的鱼,互送礼物的小包装,等等”。
  这也就不难理解,最令他受到冲击的是近来在印度的生活与经历。“每当我们想到印度的时候,首先是破旧不堪的摩托车,但是到了那里时,才发现还有给摩托车升级的作坊,像美国一样,非常像模像样”。在印度短暂居住后,彼得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特别是看到人们如何使用道路——“就像在亚洲其它国家一样,人们非常喜欢摩托车,摩托车在印度至少有七十年的历史。有时候你能看见整个一家人骑在一辆摩托车上。”而那种带动力的黄包车,在印度每年的生产数量高达50万辆。彼得一度以为这是政府的慈善活动,为了让伤残人士都能开车,因为发现大部分黄包车司机都“缺”一条腿,而且是同一条腿。原来奥秘在于每个黄包车只有一个脚踏板,专门为左脚设计,车内空间很小,因此必须把另一条腿蜷在后面,看上去就都是“伤残”。这让彼得感到很羞愧,成见遮蔽了真相。当然,也有人认为摩托车三轮车不安全,建议取缔。但是彼得认为,为此推出的那些新车型,实际上浪费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新车型并没有打破传统的框架。”
  还是在印度,近两年因为Tata集团先后推出廉价汽车,这个国度在汽车业重新备受关注。在这里,廉价车销量很大。而因为成见的作用,传统的西方设计思维到了这个国度也多少显得水土不服。印度人特别喜欢自己动手装饰设计整个车身,一家美国公司联系到他,希望可以帮忙调研当地市场。彼得选择了印度的拉贾斯丹省,美国公司认为他们制造的卡车在那肯定没问题,但彼得发现,一辆卡车必须装四个人,需要有睡觉、做饭的地方,因为经常在沙漠中出行,每个人还要装20升的水。“但在美国人的想象中认为这完全没必要,只要停在周边的便利店买点吃的不就行了嘛。但是他们没意识到,在这个省里边,没有麦当劳啊。”
  所谓世界车型,是人们认为定会有一种车型可以适合全世界的需要。这多少类似于“世界语”的梦想。上世纪末,亨利·福特率先拥有了这个创意,创造出T型福特车。雷诺经过重新设计,又推出新款,但车型并不悦目。菲亚特也曾采取相同策略,也想创造出“世界车”,结果大部分车被改造成出租车,“如果所有产品都卖成出租车,这也是不错的战略”。后来雷诺吸取了“教训”,推出新款并出口到摩洛哥。“摩洛哥这个国家总是有很明亮的颜色,而且非常兴奋”。事实胜于雄辩。雷诺的这款“世界车”,在摩洛哥一举成功,一年时间内就占据了当地汽车市场销量的20%。
  这一现象让雷诺振奋,“他们认为既然在摩洛哥,这个车型这么受欢迎,到另外一个和摩洛哥有些类似的印度,也肯定能成功”。但是等到雷诺把车出口到印度后,实际证明这完全是个战略错误。印度的消费者无法遗忘当年的历史,“他们总是记得英国人50年代推出的老年车,即便推出新车型,也是非常乏味无聊的,认为一定又是欧洲人不要的车款扔到印度来了”。
  在彼得看来,周围的世界千奇百怪,异常丰富,但好的设计并不是复制和偷袭当地文化,而是将其借鉴和融入其中。他曾在摩洛哥一次讲课中提到,一个设计师的作品应该永远具有挑战,“如果一个学生给我的作品,一下令我非常喜欢,这个作品就失败了。因为我已经头发花白,年轻的学生不该如此,他们应该很担心才对”。他非常喜欢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一段话:“最难、最冒险、最没有胜算的是创立一个新秩序。因为现有条件下的所有成功者都是创新者的敌人”。
  一位中国记者抛出了和中国有关的问题,在他的设计是否会加入中国元素。彼得巧妙的把问题引向了行业,“欧洲的汽车行业超过百年历史,汽车文化非常成熟,中国汽车业飞速发展,甚至超过设计师成熟的速度。据我观察,行业内普遍做法,是向欧美成熟技术借鉴。就目前来看,创作出成功的、具有中国特点的车型几乎不可能。因为任何量身定做的设计必须彻底融入当地文化才做得出来。英国很多建筑工人修房子,活都没干完,就要到下一家,到其它地方客户去,不知道一位欧洲设计师可以有多少关注力放在中国”。
  在很多人看来,国外的跑车设计者们应当过着一种非常奢华的生活。“好多人认为,我设计了迈凯轮F1赛车,应该也拥有一辆。事实上,不仅我买不起,而且即使拥有了也不知做什么”。而对彼得来讲,所享受的是从图纸到工厂流水线的过程。在他最初设计那些顶级豪华车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见这些客户好,“一方面他们买得起,我买不起。而且这让我可以很好的思考这些道德观。好多人不仅是为了享受,即使并不拥有,但同样可以体会观赏的愉悦。炫耀是个非常短暂的乐趣,不会保有很长时间。”一直没有新车的彼得自我打趣说,“我可不是一个好的消费者”。一个汽车累杂志甚至把他描绘成这样一个形象——既老套而保守,又带点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者。
(责任编辑:李瑞)
经济观察报
433粉丝
关注
搜狐财经要闻
580粉丝
关注
李瑞2010
319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爱分享转发至:白社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0 01:32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