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社台北12月21日电】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和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今天下午2时30分签署了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至此,海基会与海协会六次制度性协商,总共签署了15项协议及一项声明。
第六次“江陈会”中午结束,海基会表示,第七次江陈会谈希望能签署投资保障协议,会谈议题还包含争端解决机制;双方有共识启动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协议的沟通与协商。
【中央社台北12月21日电】题:江陈六会 协议少启示多
第六次“江陈会”虽然只签署了两岸医药卫生合作一项协议,比历次“江陈会”所签协议少,但是启示很多,对今后两会协商进展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首先,各界最关心的两岸投资保障协议,虽然在第六次“江陈会”中没有签成,但是两岸双方先后表示投保协议的协商取得积极进展,期望在明年举行的第七次会谈中签署。这显示双方并未被投保协议难题所影响,反而在推动后续协商方面表现出克服挑战的共识,一心保障两岸投资者权益,这种向前看的精神弥足珍贵。
其次,第六次“江陈会”所签的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已经超越了狭义的经济范畴,而如江丙坤所说,拓展至“广义的经济”层面。这说明即使两会协商秉持“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原则,但为了维护两岸民众福祉,协商议题可以向更宽广的领域延伸。
再次,在经历了前几次“江陈会”后,两会协商议题逐渐进入复杂程度高、挑战性强、困难问题多的阶段。例如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后续议题:投资保障、争端解决、货品贸易、服务贸易等,就是内容具体而繁多的一些议题;如果再加上之前未能谈成的租税协议,足以显示“江陈会”已逐渐迎向任务更艰巨的时期。
此外,第六次“江陈会”还就两岸春节加班机、开放大陆旅客来台自由行、提高陆客来台每日大数至4000人、成立“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等事宣达成共识,显示双方对历次会谈所签协议的落实问题,都有最大诚意解决,且已获致具体成果。
【台湾《联合晚报》12月20日文章】若干年后回头看,应可看出第六次“江陈会”是一个转折点,这次只签一个协议,不是偶然,而是两岸可以谈的议题已经耗竭造成的,剩下的大概都是些难缠的题目。
两会领导人的会谈,如果已经走到了一个分水岭,就应该思考它如何转型,或许,它应该不再负担签署协议的功能,应改为一种对话机制,两岸可借此进行各类深入对话。
【台湾《工商时报》12月21日报道】第六次“江陈会”20日举行预备性磋商,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在会议中抛出“正视现实、互不否认”的主权议题,为两会协商增添浓厚政冶氛围。未来两会协商是否因此跨入政治淡判阶段,值得关注。
马英九在2007年竞选总统期间,就针对两岸关系提“正视现实、互不否认”的概念,并在2008年11月第二次江陈会谈后接见陈云林时,当面陈述“正视现实、互不否认、为民兴利、两岸和平” 16字箴言。不过这个敏感的政治语言,过去从未搬上两岸谈判桌,高孔廉昨日在协商中高调提出,动机格外受到瞩目。
【台湾《中国时报》12月21日文章】两岸关系推展已进入“深水区”,从投保协议难产,经合会延后宣布,到ECFA后续三协议不安排时程,处处可见。
从过去的“行礼如仪”到今天“真枪实弹”,两岸领导人或许无法再像过去般谈笑风生,因为不管走哪一步,处处都涉及民生利益及风险。有这种体认,才不会对今天发生协议签不成之事感到奇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