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开始[荐] 做中国证券市场的观察者和建议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3 09:2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开始
  
  
近日接受了媒体的邀请,畅谈中国证劵市场,于是就有了这篇访谈,在媒体朋友的极力要求下更新至此。

李迅雷现任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此外,他还同时还拥有多重身份,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分析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

从1996年加盟原君安证券算起,李迅雷正式从业十四年。但在证券市场上,李迅雷可以说从中国股Shi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观察它、研究它。

在采访最后,我们请他评价自己在中国资本市场20年中所处的地位时,他的回答是:我参与的市场时间长,但是始终是作为一个研究员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做了20多年的研究,我觉得我的角色是一个观察者,观察中国证券市场的起起伏伏;另外是一个建议者,建议我们的监管者、我们的投资者如何来面对这个市场,如何来规范、投资这个市场。

直到现在,李迅雷的工作主要还是做研究,他研究的领域基本上侧重于宏观研究经济,通过宏观研究分析资本市场问题,观察投资理念以及监管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对证券市场参与者的成熟度的观察,这个方向在这20年来一直没有变化。

首次接触

1981年,李迅雷从老家浙江宁波的镇海中学考入上海财经大学,他的专业是统计学。毕业之后,李迅雷并未从事统计工作,而是留校当了一名图书管理员。这份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李迅雷却在这一时期接触了很多国外经济和金融方面的文献资料。

两年后,他报考了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1989年,在他攻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友约他,为“上海滩证券三猛人”之一的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编写一本有关证券的书,这时,李迅雷已经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过文章,稿费每千字是8元,而这位老友给他的承诺是每千字17元,这让李迅雷动了心,也由此开始了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研究之路。

为了写书要开一个座谈会,这个座谈会在静安寺召开,正在开会的时候听见楼下在吵架,说深圳的大户跑到上海来抢了上海的地盘,又为谁在做上海的“老八股”,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这让刚刚对接触中国股Shi初次接触的李迅雷,有了个强烈的认识:原来中国股Shi最开始的参与主要是炒卖炒卖的黄牛,这些黄牛来自原来对邮票、国库券等炒作大军。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证券市场刚刚诞生,证券资讯部门也纷纷随之成立,当时参与证券分析工作的人被称为“股评家”。李迅雷是其中一员。在正式加入证券公司前,他已经是业内很有知名度的“股评家”了,他回忆说:“中国的证券市场在90年代初刚发展起来,非常有前景和魅力,而且这个行业对你所学的专业不太注重,注重的是你有分析的能力,有分析工具就可以了,它不需要你有很长的工作经验,所以说这吸引了不同专业的人去从事这个行业。(我当时)在学校工作,但是在外面兼职,我兼职时,先后做过宏观研究,分析国债、期货等,这些方面我当初已经是成为很多报纸的专栏作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

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要离开一个工作单位是非常困难的,这里面牵涉档案、组织关系等很多东西。直到1996年前后,证券分析师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时原君安证券、申银万国和原华夏证券陆续招聘行业研究员,其中尤以君安证券的招聘规模和推广力度为大。“当初的君安的总裁就问我,他说你愿意做研究,还是做到资产管理部,当初君安的资产管理部是一个全国最大的主力,如果进去奖金是丰厚的,但挑战性也很大,我是一个风险厌恶型的,所以我就毫不犹豫地说,我做研究,”就这样,李迅雷进入了君安证券,正式从事了他的证券研究生涯。

  “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

   两年之后,君安证券研究所与国泰证券研发中心进行了合并,同年,李迅雷被任命为国泰君安研究所副所长。在外界看来,两家券商风格迥异,整合难度很大,这对于初到任上的李迅雷而言无疑是一次挑战。除了两个部门的整合外,他面临的最大压力是:研究模式的转变。

从1996年到2000年,基本分析逐渐成为行内的主流分析方法,但这时的分析师主要是对公司内部服务,如大多服务于各公司的自营和资产管理部门或经纪业务中的零售客户,实际上,他们更多地充当买方分析师的角色。在这一时期,虽然券商的分析师们越来越得到市场认同,但是这种研究方式限制了研究所水平的提高。

    2000年初,李迅雷撰文提出“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研究所要以机构客户为主要目标,研究要围绕满足客户的研究性需要,根据客户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一次在业内主张分析师应该对外部服务。

那时,李迅雷在深圳,深圳离香港比较近,与境外的投行的交易也比较多。在香港拜访一些境外的投行时,他发现:研究机构是为富人服务的、不为穷人服务也不为散户服务的,因为研究很专业,对资金量比较小的散户来说不需要你的专业报告,他需要的是你给他推荐什么股票,如果这支股票到底能涨多少,就是这么简单的问题。但他觉得自己的研究无法回答这些散户的问题,“我们研究员的特长就是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的前景,对上市公司未来几年的现金流的变化可以做预测,这恰恰是机构和一些专业投资者需要的,所以在国外研究都是为机构服务的,都是为那些富人服务的。”

“因为为富人们服务才会有一种相对应的回报,既然有这样的理念我们也要开始做。”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他们的研究可以独树一帜、可以创新。但是,这一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观念,在当时却得不到支持,受到了来自研究所内部和公司各部门很大的阻力。开始推行这种模式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同。

同样在2000年,出现了一个契机,就是基金出现了,所以李迅雷就写了篇文章,内容是让客户来改变我们的研究服务模式,当时的客户就是为基金,包括当初的申万、华夏,也自己和其他一些机构。“我们要在基金面前表现得比别人更有专业水平,那么我们在研究方面需要要更多地敬业,报告必须在半夜里面完成,次日早上我们比别的机构更早的让客户能够拿到这个报告。

“其实我觉得我们中国证券市场就是学习,没有什么可以创新的,所谓的创新只不过把人家已有的产品拿过来做一个比较小的调整,”对于这样的创新,他如此总结。

出色分析师必须具备三种素质

    国泰君安研究所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与李迅雷前瞻性地推行“让客户改变我们的研究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研究所内部,李迅雷充分保障分析员施展能力的舞台,根据各个研究员的特点,进行合理组合。

    李迅雷善于从大局上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中国的证券分析行业前途光明,但他同时也表示,行业存在的隐忧值得大家的注意。证券分析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目前对机构提供的报告,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另一方面,“真正深入人心的行业品牌分析师人数将不会超过100名。”

他认为,做一名出色的分析师需要具备首要的素质是勤奋。“做证券市场分析,我们不创造什么价值,作为研究不发现价值,对投资者提建议,你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是由于市场的信息量非常大,这个时候你提供的信息怎么能够有效地传递到你的客户当中去,如果说你的信息传导不及时,客户就觉得你的服务没有做到家,所以勤奋是第一的;”

    其次,是需要比较好的、比较强的学习能力。证券行业是优中选优,在国内、国外的名校里面选拔尖的学生从事这个行业,因为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客户的需求是有多样性。“如果有研究员说我在证券行业里面是纺织专家,在纺织行业里面是金融专家,在两个行业里面都能发挥他的优势,这就需要你去了解更多的知识,知识要非常渊博,可以回答很多问题。”这是证券分析业有别其他行业之处,别的行业只要做好这个行业就可以了。但证券行业涉及的面非常广,上市公司要涉及到什么产品?这个领域在哪里?要再融资,要知道再融资的途径有哪里?是银行借钱、发债券还是发股票哪一个最小一些?如果要发债券要知道这个市场的利率走势是怎么样?如果要发股票要知道个股票在投资当中的地位怎么样?受不受到市场的欢迎?走势又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都需要分析师去了解。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指示的话,那就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

最后,因为证券分析师报告的实施,是买方实施,它和卖方是不一样的,卖方应带有推销的能力,那样的话需要比较良好的人员关系,人脉关系,然后还要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否则,如果能做研究,缺乏表达可能是一个好的研究员,未必是一个好的买方研究员。
   
    在李迅雷的带领下,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被人称为中国明星分析师的“黄埔军校”,培养了中国众多的基金经理。李迅雷带领他的研究员队伍,从2003年起,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证券界的“本土最佳研究团队”。十几年来,证券分析师队伍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普及证券知识、推动理性投资和证券市场规范化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文/Raymondzhao)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7 15: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