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文山峰巖洞村,中国最后的穴居村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6:4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洞穴裡的村庄、现代穴居人群,你会想到什麼?是衣不蔽体、围著动物皮毛的原始人群?是与世隔绝的野蛮还是原始的另类?去触摸他们的生活,你才会发现,洞中丝毫看不到神秘诡奇的意象和风俗,这裡的住民还每天听国内外新闻,信息灵通。


「别有洞天」的洞村奇观

洞裡看天

  峰巖洞是石旮旯中的一个巖洞村落,偌大的村庄坐落在巖洞之中,是天方夜谭?不,这是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上有无类似的景象?不甚瞭解。而在当代的中国,大概是绝无仅有的了。令人惊异的是,峰巖洞竟全是汉族。通常认為比少数民族开化先进的汉族,居然远远不如附近的彝族和苗族,20世纪90年代尚居於巖洞中,这就更使峰巖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峰巖洞村位於文山州广南县境内,属於南屏镇(原名马街)安王办事处,距广南县城约120公里。峰巖洞坐落在一个山坳的山腰之上,周围是石头山坡,其间残留著收穫后的包谷秆。从远处眺望,峰巖洞像巨大的张开的鱼嘴。洞上方有一片断壁,估计是上部山体崩塌之后才形成开敞的洞口。山坳是寂静的,洞口也呈现出一派苍凉冷寂的景象。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大概谁也想像不到那洞中会有另外一个世界。


能想像裡面还藏著一个村落吗?

到了洞口,但见一坪宽敞的凹地。凹坑中有一很大的石砌蓄水池。水池上方,面向洞口横列著几座大石墓,使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风水意蕴。坟墓上面有几株高大的古树,树后现出满缀著鐘乳石的穹形洞顶。洞顶和倒悬的鐘乳石多呈黑色,不用说,那是火烟长期作用的结果。然而此时仍然看不见村落,只是古树下石坎上露出了一角屋顶,还有在洞外水池的左前方坐落著一幢孤零零的房屋,绕过水池,这才突然听到人、马、鸡、猪的一片嘈杂之声。
与此同时,一个极為壮观的景象映入眼帘。在低陷的洞内,拥挤著一片鳞次櫛比、错落有致的房屋。屋顶上堆满了金黄、紫红、玉白的包谷,吊掛著一串串草烟、辣椒和醃肉,更有那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囤、箩、筐、箕等,在千奇百态的鐘乳石之下,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美妙无比的图画。走进偏僻的石旮旯,来到这荒凉的山坳,在一个看似完全死寂的巖洞中,竟然深藏著一个拥有56户人家287人的庞大聚落,著实使人感到强烈的震撼。


洞村一览

洞中房屋——「同进一道门,共用一片瓦」

  峰巖洞大致坐东朝西。洞内最宽处约125米,洞口至洞底最深处约100米,洞内面积大约7500平方米,相当於11亩左右。洞口海拔1250米,洞底海拔1130米,落差约120米。

  据1992年统计,峰巖洞共有56户人家。其中3户住於洞外,53户住於洞内。目前洞内房屋共有33幢,一家人家单独居住的有17幢,两家合住的有10幢,三家合住的有5幢,还有一幢一半為家居一半是小学校舍,此外有一户7口之家仅住著一间房屋。


没有屋顶的房子

若以建筑材料分类,洞中房屋可分為篾笆墙房和夯土墙房两类。篾笆墙房是较早的房屋,最早的篾笆墙房也叫丫丫房,即挖洞埋柱搭上横樑围以篾笆的简陋房屋。后来,樑柱结构虽然改為榫头连接,但墙壁仍以细树条或竹片编製,以灶灰拌牛粪糊抹。由於洞内较洞外温暖,这种房屋冬天也不会令人感到寒冷,夏天则比较凉爽,而且利於火烟排出屋外。夯土墙房大约出现於70多年前,也叫墙房子。从保暖御寒方面看,墙房子当然要比篾笆墙房墙。


天上地下

峰巖洞房屋样式别具一格,绝大部分為3洞一层式。中间為堂屋,中堂供奉著祖先、灶君等牌位,侧面大都置一木床供客人住宿。左右两间是厢房。如果是分家后的兄弟两家合住,那麼各家使用一间厢房,各起炉灶,堂屋则共同使用。堂屋和厢房后面留出一定面积作為卧室。很多卧室是吊角楼,有木梯通到楼下猪圈,猪圈亦是大小便的地方。



村裡的「自来水管」——村民们把剖开的竹竿接到洞顶的岩石上, 用以接引洞顶滴淌的水滴,连续不断,就形成「自来水」。

  除了靠近洞口的一幢房屋部分覆盖瓦片之外,其餘皆无房顶,这是因為在洞内无雨水浇淋之虑。屋上以细树条和箭竹编排铺垫,既作晒场亦作仓库。粮食、醃肉、乾菜、草烟、草秆、饲料、竹器、陶器或堆或晒或吊或掛,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是利用率最高的地方。洞中还有牛圈、骡马圈、猪圈、鸡圈,或依房屋吊脚而建,或依山巖而筑,或利用天然石洞,显得十分热闹和拥挤。

  峰巖洞地上有人畜,顶上还有巖燕。鐘乳石的缝隙之中,是巖燕筑巢的理想场所,每年春夏两季到此客居。巖燕来时,漫洞飞舞,叫声噪耳,燕粪如雨,人们颇感不寧。然而巖燕以蚊虫為食,可谓益鸟;而且燕巢常常从洞顶脱落,那可是绝好的滋补物品,用它煮稀饭给身体瘦弱的孩子吃,效果十分显著。当巖燕最盛之时,孩子们还常常手持木棍击打燕群,据说一个上午可猎获七八隻,烹食其肉香嫩无比。

  礼教民风

  没有到过峰巖洞村的人们可能会想,这是与世隔绝、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其实峰巖洞信息灵通,教化甚高,与原始二字风牛马不相及。

  峰巖洞南北有南屏镇和董堡两个集市,虽然相距甚远,但人们视步行為家常便饭,每逢集日都有不少村民前往赶集。不少人还常去广南县城和文山城,甚至到过昆明和广西。而且,诸如收音机之类的现代用品洞中亦不稀罕。每当清晨,收音机播放新闻的标準国语与鸡鸣猪哼推磨舂碓之声相互交织,在洞中杂然迴盪,使人感到从未体味过的新鲜。  


村民的生活用具

  峰巖洞人待人亲切。见到来客,不论认识与否,都会说:「来了咯?」「哪天来?」生人从家门前经过便招呼,年长男女称大爹、大妈,中青年男女叫叔叔、娘娘,显得十分亲切而有礼教。客人进家,主人立刻让坐,传烟倒茶;待客吃饭,或杀鸡或煮油炸肉和火腿;吃饭先敬酒,鸡头鸡脚也敬客人。留客住宿,主妇给客人倒水洗脸洗脚,洗完又抢著倒洗脚水。   

全村尊老爱幼,互谅互让,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亲如一家。  

  峰巖洞人崇尚教育,其教育和文化水平超出了安王办事处其他村寨。峰巖洞现在有一所小学,设一、二年级,同在一间教室裡上课。至今村裡已出了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有的还在广南县城甚至州府文山工作。

  洞村渊源

  据《广南县志》介绍,溶洞裡的人家最初是在清朝末年為躲避战乱逃到这裡安居,现在已繁衍了九代,50餘户人家,近300口人。

  另据民间传说,迁徙起初是為了逃避不堪重负的苛税杂役,后来在黔、滇等地种植大烟发了跡,引得当地土豪兵匪掠财夺命,於是逃匿於深山洞穴之中隐居。那时,洞口周围方圆百十里古木参天,籐蔓蔽日,外人很难发现。后来又先后接纳同是逃命至此的周姓、何姓等穷苦人家。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这裡划為南屏镇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洞中和睦生活著李、周、徐、何、唐、任等6大姓共283人,均為汉族。洞中有正规的村民委员会,家家户户还有政府统一制发的门牌号码。


怀念之地

  1999年7月,云南省政府决定资助峰巖洞村每户一万元,搬出山洞。面对洞外晴朗的天空,峰巖洞人将重新构筑新的生活。村民完全搬出后,洞内的民居、生活用具可保持原样,洞内可建一座「民俗博物馆」,供专家考察研究,让游客观光。

  村民全部搬出峰巖洞后,他们留下的将是一个完整的穴居文化遗跡。


迁往溶洞外的溶洞主人们

  2001年,峰巖洞村是作為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连续居住时间最长、惟一穴居的村落而被记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行走提示:

  峰巖洞村位於文山州广南县境内,属於南屏镇(原名马街)安王办事处。从广南县城到南屏镇(约120公里),有柏油马路可通,交通便利。从南屏镇到安王办事处约9公里,晴天可乘吉普车或拖拉机。从安王到峰巖洞又有约10公里,全為崎嶇乱石羊肠小道,步行约需3个小时。

图文来源: 民族教育与教育考察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20:3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