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全面解析北约最新军事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6:3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面解析北约最新军事战略

至4月中旬,法国、意大利等9个北约成员国将在地中海举行代号为“金色三叉戟”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是2月底,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首脑峰会提出新战略后,北约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
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特别峰会以及北约历次战略调整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此次战略调整传递给外界最重要的信息是,北约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一、冷战时期的北约军事战略

半个世纪中,北约一直在美国军事理论的影响下制定其军事战略,其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冷战时期,冷战后时期和面向21世纪的军事战略调整时期这样三个阶段,先后对军事战略进行了五次重大调整。

  冷战时期,北约始终把苏联和华约视为其主要作战对象,随着美国各个不同时期军事战略的变化,北约对其军事战略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

  第一次是“大规模地面作战”战略(1949-1953年)。“大规模地面作战”战略是战后一段时期内美国实行的军事战略,主要是遏制战略或者叫有限遏制战略。有限遏制战略主要是针对苏联当时的军事威胁,它认为苏联可能会继续扩张,把苏联遏制在苏联的领土范围之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美国和北约成员国强调要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重点发展陆军部队,大力提高常规作战能力,力图用地面部队的优势,以陆军兵团的决战夺取对苏联和华约集团作战的胜利。

  第二次是“大规模报复”战略(1954-1966年)。“大规模报复”战略是50年代初美国提出的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建立在美国和北约在核武器数量上占优势的基础之上。当时美苏之间在核军事力量方面已经是势均力敌,形成了一种核力量平衡。设想核战争是未来战争的惟一形式,强调倚仗美国的核优势,准备一开战就对苏联和华约进行大规模的核报复。从1954年起,北约也把这一战略正式当成自己的军事战略,称之为“盾与剑”战略。其核心是强调“首先使用核武器”以遏制苏联和华约集团对美国和西欧盟国发动的进攻,因此它带有明显的进攻性质,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积极进攻战略。

  第三次是“灵活反应”战略(1967-1990年)。1961年,肯尼迪就任总统后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主张根据国际形势做出灵活反应。准备打包括世界大战、局部战争、核战争和常规战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战争,尤其是把使用核武器和常规武器的有限战争作为一种可能发生的战争。1965年,约翰逊总统又进一步对“灵活反应”战略具体化,提出“逐步升级”战略,认为战争可能按“逐步升级”的方式进行。首先从常规战争开始,升级为地区核战争,最后发展到全面核战争。1967年12月,北约正式采用了“灵活反应”战略,强调建立多样化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海、空军常规力量。“灵活反应”战略与“大规模报复”战略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和战略主动性,既是一种积极防御战略,也是一种带有咄咄逼人气势的具有进攻意识的战略。

  军事分析家认为,冷战时期,北约的军事战略基本上没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主要受到美国军事战略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北约来说既有战略上的整合原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冷战时期的北约军事战略带有强烈的冷战色彩和大规模战争报复的思想表现,许多军事战略完全搬照美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北约并没有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符合自己情况的军事战略,在军事战略规划上完全是充当美国的一线士兵。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北约军事战略在冷战结束后出现相当长时间的“巨大波折变化”——是跟着美国继续走还是完全独立出来?

二、冷战后时期的北约军事战略

1989年底,东欧剧变,特别是1991年7月华约解散和同年12月苏联解体,这些重大事件使欧洲和国际形势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们对北约是否需要继续存在下去提出了疑问,北约面临着严峻考验。为了适应东西方关系的巨大变化,北约自1990年5月起即开始酝酿修改军事战略,并于1991年底在罗马召开的首脑会议上,正式确定了北约的“新战略概念”,以“危机反应”战略取代了“灵活反应”战略,从而使北约军事战略进入了冷战时期后,也是北约第四次调整其军事战略。

  这次战略调整,是北约对安全环境重新评估的结果。冷战结束后,以遏制苏联和华沙集团为宗旨的北约存在的政治与法理基础受到严重震撼,难于在世人面前为其继续存在与发展找到依据,陷入某种“生存危机”或“身份危机” 。俄罗斯以华沙集团不复存在为由,先是要求北约相应解散,后又催促北约至少要彻底扬弃其军事集团性质。北约认为,俄罗斯短期内难以走出困境,对北约的威胁由现实威胁转为潜在威胁;民族主义的抬头是欧洲面临的最大危险,极端主义已成为北约安全面对的一个最现实的威胁。

  当前,核武器的核技术扩散,生、化、导弹武器和技术的扩散,已经成为影响北约安全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鉴于这些判断,北约制定了冷战后时期的“危机反应”战略,其核心内容包括“威慑”、“反应”和“战而胜之”三个步骤;

  第一,强调“威慑”的作用,准备以一支高效率的北约一体化部队对敌人实施“威慑”,以防止危机发生;

  第二,在危机出现前兆时,将运用政治手段,经济制裁或军事压力做出“反应“,及时消除危机或防范危机升级这对抗;

  第三,如果战争无法避免,北约将打一场现代化局部战争,并做到“战而胜之”。

  “危机反应”战略相对“灵活反应”战略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指导思想,由长期依赖“核威慑”遏制世界大战,转向主要依靠常规力量预防、阻止和处理危机和冲突;

  ◎从冷战时期的主要对付苏联和华约单一的大规模军事进攻,转为更多地对付现代条件下多样化的潜在的地区性危机和冲突;

  ◎由以对付苏联和华约的军事进攻为目的的“前沿防御”的作战方针,转向以应付多种地区危机的“多方位防御”;

  ◎从冷战时期以对付世界大战为目的的体制,调整为适应现代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需要的“冷战后时期”的指挥体制;

  ◎由以战略核力量、战术核力量和常规力量组成的以核力量为主的“三位一体”部队结构,调整为保持一定的核打击力量,以主要防御部队、快速反应部队和增援部队“三种部队”组成的常规力量为主的新的部队结构;

  ◎从调整发展核力量和实行“核威慑”政策,转向在保持足够核威慑能力的同时,侧重发展高技术常规兵器的新政策。

  冷战结束10多年来北约一直在为其前途与命运苦苦探索。但由于“盟主”美国自己也搞不清主要威胁来自何方,拿不定主意,所以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北约新战略失之含混,重点不明。南斯拉夫战争后美国将“威胁民主”视为对自身安全及西方利益最大的威胁,将巩固欧洲战略利益地区视为头等大事,并据此制订种种内外政策,北约作为美国全球军事体系的重要一环,也被纳入前方战略之中,开始了以“提高干预能力”为中心的大规模改造。


  军事分析家认为,冷战后时期北约“危机反应”战略的确立,使北约的政治职能加强,使北约由过去比较单一的军事集团变成一个更具政治色彩的政治军事组织,“危机反应”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军事干涉主义的色彩。但是,北约一直是其“美国盟主”手中的工具。虽然冷战结束使北约全面调整军事战略的呼声浮出水面,导致美国与欧洲的一些传统盟国的关系出现了不小的裂痕,但北约作为“盟主”的工具的属性和“盟主”对欧洲控制的决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此时北约的军事战略改革主动权依然还是掌握在美国手中。

三、北约面向21世纪的军事战略调整

当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炮火硝烟还远远没有飘去的时候,北约最近又在布鲁塞尔召开北约特别首脑峰会。此次会议的核心主题是北约二十一世纪军事战略的调整和改革,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是北约准备第五次调整军事战略的前奏。

  国际军事分析家认为,北约第五次调整军事战略主要用意是“打造一个全新的北约”,重新确立北约的新世纪军事战略,确定北约今后在“集体防御”基础上的新使命。新战略概念重申了对集体防御和跨大西洋关系的“承诺”,提出建立一个具有加强欧洲-大西洋地区安全与稳定“全面能力”的联盟,强调了北约“全面发展防务能力”以承担“各种任务”的重要性。提供“任何国家都不能以武力威胁或诉诸武力恫吓”的基础;“威慑和防御任何对北约成员国的入侵威胁”;“随时准备参与对冲突的有效预防和积极参与危机的处理,包括采取危机反应行动”等。

  综合分析,北约第五次军事战略的重大调整主要有以下三个突破:

  第一、重视“共同危机”概念。北约将其界定为地区性民族与种族冲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北约使用“共同危机”概念,故意模糊军事行动的地理范围,实质上是不想受“地理范围”的限制,“危机”在哪里发生,北约就在哪里应付,从而使其军事干预全球化。其标志着北约职能将从地区性防御向全球性军事干预转变。

  第二、实施“独立行动”原则。北约作为一个地区性组织,其行动一般不应超出其成员国范围,否则必须得到联合国授权才能履行一定的国际义务。但北约会议将通过一项修正案,规定北约今后为“避免人道主义灾难”可以无须联合国授权,独立地在防区外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美国力主奉行独立行动原则,即在未获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仍可自行出兵干预。

  第三、确定“自愿合作”原则。北约以往战略执行“成员国一致”原则,即对于重要国际事务,所有成员国必须取得一致意见并采取一致行动。这次战略调整,北约转而实行“自愿合作”原则,不再强调北约作为一个整体去实施行动,可以根据利益需要组成临时同盟实施军事行动。

  军事分析家认为,从北约半个世纪军事战略的演变来看,北约的军事战略始终是冷战思维和霸权逻辑的产物,北约已经从地区性纯军事组织,发展为一个“职能任务全球化”的政治军事组织,其军事战略的性质已从防御性转向了积极主动的进攻性。尤其是北约面向21世纪的新战略,所确定的可以不受联合国限制,在自己认为必要的地方,对所谓“集体安全”构成威胁的危机,可以“自愿合作”进行军事干预的一系列原则,对下世纪世界和平与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以及世界格局的形成将产生深远影响。

四、 北约军事战略向全方位、多功能方向转型

在布鲁塞尔北约峰会上,北约高层已提出要根据形势变化,“策划新的军事战略,重新安排兵力” 。会议认定“对所有北约欧洲成员同时发动整体攻击,实际上已被排除”,“威胁联盟安全的风险变为多种性质、多方向、难以预料与估计的”,北约需“改变其军事战略中一些重要特征,在重申基本原则有效的同时,制订新的指导路线”。作为以军事集团为基本特征的联盟,北约在后冷战时代的改革着重在军事领域进行,其总体方向是,在保持集体防御目标及相应手段的同时,从战略、机构改革、军力重建等方面增加应对各种威胁与风险的能力。

  布鲁塞尔峰会确定的军事战略改革有三大目标:快速反应部队、军事能力建设和指挥机构改革。

  改革第一目标——大幅度“减肥”,机构大“瘦身”。

  全面开始大规模精简军事指挥系统,各级指挥机构合并、精简,降低了备战水平,这是冷战后北约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在战略层次,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和大西洋盟军最高司令部合并为盟军作战司令部,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蒙斯。另外,建立负责促进和监督军事改革的盟军改革司令部,总部设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在战区层次,现有五个战区司令部精简为两个常设联军司令部,一个设在荷兰布仑森,另一个设在意大利那不勒斯,直属盟军作战司令部。此次大大简化军事指挥机构,将使北约变得更加“灵活、精干、有效”,既能更好地处理地区内出现的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又能作为一个远程干涉工具,让美国在欧洲以外进行干涉时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改革第二目标——军队大转型,向灵活、快速、全方位应对危机方向调整。

  北约新战略概念提出要“缩小部队规模,保持机动、快速反应能力”。从准备在欧洲的大规模军事冲突的水平与状态中退下来。为此,北约放弃了前沿防御战略。“瘦身”改革理顺了指挥体系,军队转型则以打造有力的反恐重拳为目的。与此同时还减弱了对核武器的依赖,消减了驻欧的核力量。为适应反恐需要,布鲁塞尔会议提出了军事能力建设的四大重点:安全、现代的通信和信息系统;迅速出击及长期驻守能力;密切合作,克敌制胜之道;防核生化能力。

  建立北约快速反应部队是北约转型的重要内容。它共有四个旅,约2.1万人,必要时可以迅速到达冲突地点,并能在没有后勤供给情况下维持一个月的行动。它将配备精确制导炸弹等高技术武器,并具有应对生化袭击的能力。在扩展行动范围,除了“考虑集体防御” ,还需适应“远离成员国领土之外的,处理危机的行动”。这支快速反应部队可以对世界任何地区出现的潜在安全威胁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能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打一场高强度战争”。

  改革第三目标——兵力大调整 ,提高快速军事反应能力。

  北约在美国新安全战略思想的影响下,接受“9·11”事件的教训,提高了反恐在其战略中的地位,灵活、快速反应的目的性更加明确,强调要为此建设新的快速军事反应能力。北约秘书长罗伯逊在卸职前给联盟的留言为“第一是能力,第二是能力,第三还是能力”。为此,北约目前正在酝酿二战以来美国驻欧部队最大规模的“换防行动”。为了适应反恐战的隐蔽性、突发性和跨国性,美国国防部提出将灵活性、机动性和轻装备作为未来海外驻军发展方向。根据这一指导方针,美国海外驻军削减陆军数量,加强海空军力量,并采取分散部署,短期轮换等改革措施。美国防部打算削减欧洲驻军和军事基地数量,压缩驻德军事基地规模,同时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建立一批新的军事基地。



【小结】

应当看到,冷战结束后,全球安全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欧共同战略对手的消失使北约内部的凝聚力有所减弱。北约的崛起则使欧洲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美国决不会允许失去对北约控制。
今后美国与北约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在目前新的安全形势下,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美之间的关系已经或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处于新的调整磨合期。然而,由于北约作为欧美安全纽带和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的工具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北约此次军事改革对欧洲乃至更大地区安全的影响不可低估。


北约军事战略改革与更新年表

在后冷战十余年间,应冷战而生,适冷战而存的北约,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续生存与发展,始终不渝地以改革(transformation)为自身发展的主题。北约在此历史阶段召开的六次首脑会议反映了联盟对改革的不断追求,清晰地描绘出联盟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加深与扩展,以及改革目标逐步集中、明确与落实的轨迹。

  ——1990年7月,在冷战行将结束时,北约伦敦首脑会议决定要对联盟进行“根本性的战略重审” ,“改革北约,使其适应欧洲新的、更有希望的时代的到来” 。

  ——1991年11月罗马首脑会议提出,“变化了的政治与战略环境使联盟得以改变它的军事战略的一些重要的特点,制定新的指导方针” ,并为此拟定了冷战后第一个《联盟新战略概念》,迈开了后冷战时代北约变革的步伐。

  ——1994年1月布鲁塞尔首脑会议表示要“根据全大陆历史性的变化,更新联盟” ,并确定了东扩及在全欧建立伙伴关系等具有首创意义的改革举措,显示北约度过后冷战初期的摸索、酝酿阶段,进入了全面进取时期。

  ——1997年7月马德里首脑会议总结了“适应性改革取得的巨大进展” ,并且续有新发展:首次从原敌对阵营接纳了三个新成员,把原来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与和平伙伴关系提升为网络全欧、联系紧密的“欧洲——大西洋伙伴委员会” ,进一步从组织上确立了北约在全大陆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会议还进而提出要为“21世纪设计新的北约” 。

  ——1999年4月华盛顿首脑会议在总结后冷战时期联盟演变成果和分析新形势的基础上,确定了冷战后联盟第二个《战略概念》,“勾画出一个面向新世纪的新北约的蓝图” ,将“新北约”的“新”归结为“新任务、新成员、新伙伴” ,其中强调了北约战略重点在维系集体防务的同时,向多方位的集体安全的过渡。

  ——2002年11月布拉格首脑会议,根据“9·11”事件后的国际安全新形势,进一步指明,北约21世纪的发展方向是建成“具有新成员、新能力、新伙伴关系的联盟” ,把战略重点定为反对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非传统性安全威胁,并特别为增长新能力,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会议还批准了北约冷战后第二次东扩,亦是联盟历史上最大规模扩员的名单。

  ——此外,2002年5月北约与俄罗斯在罗马召开的联合首脑会议还将北约与其宿敌——俄罗斯的关系改变为“具有全新质量”的“平等伙伴” ,完成了北约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2 17:58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