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平:“大国崛起”的命题太势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4 01:4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国崛起”这种话语对民众的心理作用到底如何,是励志呢,还是安慰乃至迷幻?

听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热烈反响,我去看了一小部分,并通过网络了解了相关资料。这部纪录片共12集,讲述世界历史上9个大国的兴盛过程和原因。总体上说,这是一部正常的片子,能够相对诚实地面对历史,创作上也下了工夫,但谈不上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这样一部片子反响热烈,是因为这个电视台其他节目大多平庸,更是因为人们对它进行了背景解读。


这个背景就是,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这个总体判断并没有错,不过正如大家达成的共识,大国并不是指国土大人口多,甚至也不是仅仅指经济发达,各个行当都会看到不同的侧面。就我所在的行业来说,大国应该是指能够容忍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所以我要对这部大家叫好的纪录片挑剔一番。

正如主创人员所说,这并不是一部以呈现历史为目的的历史教科书,也不是一部以挖掘细节或揭露真相为目的的考古式纪录片,也不进行文明比较之类的学术探讨,而更“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应该说,它是一部政论片。有观察认为,它是以“和平崛起”等官方命题为理论基础的作品。对于这样一部目的明确的作品,如果它态度诚实,观众确实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很难指望它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得出超越预设的结论。

我们来看看它的结论。在最后一节《大道行思》里,它总结了一些大国崛起的共同因素: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单从结论来看,简直是浪费时间的废话。多少年前,中国的上上下下不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吗?这些话虽然无比正确,但是很多时候都沦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空话套话了。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的效果,全然“功夫在诗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解读。假如它的名字叫“西方的道路”,而且放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它一定不会引来热烈反响。播出频道和时段的重要,不仅是观众多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会从中揣摩其意图,并相信这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的意图。假如放到中央一套的黄金时段播出,效果更会不一样,简直就要轰动。它的名字更是一个关键所在,人们看重的是它对现实的映射,即我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志存高远当然值得赞赏,但是从人文态度上说,这个题目有很大的问题,透出非常强烈的势利心态,很有些“政治不正确”。虽然世界历史多由大国主导,但是一部号称站在人类文明史高度的纪录片,居然抛弃中小国家,还是有些匪夷所思的。这倒是让人联想到现实中富人肆无忌惮、弱者无人理睬的情形。

就算不必这样“书呆子气”,我也怀疑“大国崛起”这种话语对民众的心理作用到底如何,是励志呢,还是安慰乃至迷幻?要说励志,那我们已经励了多少年了。半个世纪前,我们就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发现和那些匍匐在世界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但是找了一个词叫“睡狮猛醒”。现在这睡狮虽然还有些惺忪迷糊,但肚子差不多吃饱了,所以就叫“大国崛起”了——这都算谦虚了,同样是这家电视台,这几年每年都要搞一回“盛世大联欢”。

我看到这个片子的主创人员对大国有个解释,那么我们就拿这个官方认可的解释来比照一下现实。第一,是看一个国家是否有比较好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第二,它是否形成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第三,有本国文化特色;第四,有世界性的影响。从这几个方面说,中国目前最好的成绩应该是第一条。

(作者系《南都周刊》副主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23:5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