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盛顿邮报:反思中美关系正当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0 19:3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政府和商界需要反思我们对中国的战略,改组贸易部门,以应对中国逐渐成形的复杂政策网络。否则,在中国这片诱人的市场上,美国的科技公司也许难逃失败厄运。
  5月24至25日,奥巴马内阁接近半数的成员都将前往北京出席“美中战略与经济对话”,但总统先生更应该在美国内部举行一场类似的“对话”。面对中国精明而全面的工业发展政策规划,美国的竞争力究竟如何?是时候由政府发起一次从公共部门到私人企业的全方位审视了。
  哪些技术需要保护?哪些技术可以分享?我国应采取怎样的商业策略?如何重组美国陈旧落后的贸易部门,从而确保其制定的战略重点经过深思熟虑,部门间的合作顺利进行?如何克服我国与中国体制上的根本分歧,即我们的政府职能相对分散,几乎没有国民经济规划,而中国却拥有一套自上而下、强势有序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机器。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极富争议的政策措施,一方面通过补贴和优惠政策扶植一批本土领军企业,另一方面利用中国的市场支配力将外国技术“改头换面”,再以中国“自主创新”的面目重新推向全球市场。
  一直以来,中国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都需要“买票入场”,只有获得关键产业的合资授权、满足中国的制造要求并服从强制技术转让,才能获得市场准入。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承诺扫清这其中的大多数壁垒,但很多最后都沦为一纸空文。
  然而,中国苦苦哀求进入国际市场、争取境外投资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它,已经能为美国的预算赤字买单。中国迅速发展的国内市场将在未来数十年领跑全球经济。全球顶级跨国公司的盈利也越来越取决于它们在中国区的业务。

  中国领导人都是能娴熟运用政治经济手段的 “优等生”。他们关注的焦点正从“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转移到形成中国自己的规矩和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上来,一旦成功,他们在国际法庭上将很难被挑战。中国领导人实在是创新的大师,他们善于捕捉WTO和其他国际贸易规则的漏洞。与此相对,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律师事务所的30个律师中,只有一个能读懂中文。正是这一小撮人在负责美国所有的WTO案件,并为美国的全球贸易谈判提供支持。而他们中真正关注中国的不过6人。
  作为所谓“中国模式”的一部分,中国领导人坚持重点产业仍然由政府主导,包括汽车、化工、建筑、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钢铁、有色金属和科技行业。其他产业也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引导,包括航空、煤矿、国防、电力电网、石油化工、海运和电信行业。这些行业的国有企业在受保护的国内市场春风得意。它们不仅掌握着大笔现金,还能轻松获得国有银行的贷款,从而执行政府海外并购和“走出去”的指示。
  最令人担忧的莫过于中国政府下令将在十年之内,用本土技术取代关键领域(如芯片、软件和通信设备)的外国核心技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包括: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垄断法、强制技术转让、强制性技术许可、人为操纵的中国标准和测试规则、当地含量要求、公开代码的要求、对科技许可和专利技术的过多披露、有差别的政府采购政策,以及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再失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名为“自主创新”的政策,实则以中国的市场支配力,打着“共同创新”或“再创新”的旗号,强迫外国公司将他们的最新技术转让并授权给中国企业。
  美国企业必须想办法平衡眼前利益和未来威胁。这一困境造成了公司总部在美国和中国的CEO们之间的分歧:前者因当下的发展和利润对中国政府大唱赞歌;后者却预见到盲目追随这些“创新政策”无异于自杀行为。
  近来华尔街的丑闻已经表明,我们不能指望那些追逐利润的私人企业和公司高管总在做对美国有利的事。但很显然,中国政府肯定会一心一意做他们认为对中国有利的事。

  PS: 詹姆斯·麦格雷戈是非盈利组织中国美国商会的前主席,著有《10亿消费者:来自中国商界第一线的经验》。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6 03:41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