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势力何处容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9 13:51: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势力何处容身

--------------------------------------------------------------------------------

从杨秋兴脱离民进党宣称改走「中道」路线,到宋楚瑜为其站台造势,媒体名嘴或出于嘲讽,或单纯找话题消磨通告时间,让「第三势力」的议题在五都选战中一度攻占媒体版面,却犹如昙花一现,来得快也去得快,最终仍销匿于蓝绿二分的版图中,乏人问津。然而,究竟何谓「第三势力」?是杨秋兴所说的「中道」路线吗?台湾的政治又真的除了蓝绿之外别无其他的可能?

事实上,隐性的「第三势力」一直都存在,他们是广大的劳工与农民等弱势阶级。之所以是隐性,只因为他们从来没在台湾的选举政治上找到真正的代言人,不论过去的「党外」时期,亦或现今的蓝绿对抗,他们都是一群「政治上的失声者」。

回顾台湾的政治史,其实在民进党成立前的「党外」时期,所谓的反对运动,包含了许多劳工、农民、环保、性别等弱势团体。他们的主诉求并非选举政治,也与统独无关,而是追求社会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与歧视。只不过,当时国民党的戒严体制是所有运动的主要打击对象,反对运动也因而全被划归为「党外」,形成「国民党vs.党外」的二元区分。然而,自民进党成立后,乃至于两千年取得政权,扁政府不断制造两岸冲突吸纳选票,将统独议题形塑为台湾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那些从党外时期一路支持民进党的弱势阶级,他们的声音却又再度被掩盖。于是,他们对民进党逐渐幻灭,游离出来成为选举时的「浅绿」选票。

同样地,国民党的支持群众里,也有许多劳农阶级,他们认为国民党才是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守护者,只是长久以来,经济发展的成果却很少回馈至他们身上,也让他们对国民党的信任产生动摇,逐渐游离成「浅蓝」的选票。以五都选举结果为例,民进党打出「检验马政府的两岸政策」其实是奏效的,奏效的原因,并非马政府与对岸签订ECFA没为台湾带来经济成长,而是对于50多万未受惠于早收清单的农民及一百多万传统中小企业的员工来说,他们并未分享到两岸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和平红利」,反而形成更强烈的相对剥削感。

不论是浅蓝或浅绿,这些从两党游离出来被纳入「中间选票」的群众,正是杨秋兴打出「中道」之旗试图吸引的选票。

然而,杨秋兴的「中道」说,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他忙着打陈菊,却无法从台湾政经结构的解析中,提出真正对弱势阶级有利的政策牛肉,反而一再复制了蓝绿二分的思考逻辑,终至被蓝绿对抗的情势所淹没。

然而,杨秋兴的「中道」不再,就意味着台湾的政治版图不存在「第三势力」的空间吗?

诚如本报12月1日社论所指出,蓝绿所形塑的***的台湾,其实是政党与媒体联手建构的一种社会虚像,虚像下的真实,是私人垄断资本的不断扩张,以及贫富悬殊与城乡差距的日趋严重。只要马政府眼中只有财团,不让弱势族群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而民进党继续漠视底层的声音,只想从两岸的摩擦与马政府的失能中骗取选票,劳农阶级就终将发掘真实,形成第三势力,甚至以更强烈的力量来改变历史!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6:25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