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基解密证明政策赶不上技术
--------------------------------------------------------------------------------
维基解密(Wikileaks)及其创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对一些人来说是英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恶棍。无论如何,事件突显有关资料安全的分歧,并证明相关政策辩论已遥遥落后于资讯技术革命的发展速度。
美国似乎在采取行动,试图封杀维基解密网站,这让美国历来宣扬的言论自由显得颇为尴尬;数月前,海湾国家曾因获取加密资讯方面的问题,威胁封杀黑莓手机服务,美国国务院当时予以谴责。
维基解密伺服器供应商似乎迫于政治压力,停止支援该网站运行,但部分欧洲国家的镜像站(mirror site)仍完好无损,保证了迄今公布的资料仍可轻易浏览。
Control Risks 谘询机构全球问题分析师Jonathan Wood 说: 「分歧一直存在,因为有些人希望互联网保持开放及言论自由,有些人则视此为威胁,希望保护和控制资讯。该事件显然让这些分歧更为突出。」法国一位部长早前表示,正寻找禁止维基解密站点落户法国的方式。更有一些美国政坛高层人士呼吁,阿桑奇应被指控犯叛国罪,或被视为恐怖分子。
维护新闻自由组织「无国界记者」表示: 「我们首次看到国际社会试图集体审查一个致力于透明原则的网站。我们非常震惊地发现,法国、美国等国家突然采取了与中国一样的言论自由政策。」维基解密向我们证明,资料的一次失窃,其传播范围能有多广;过去,转移这么多印刷资讯或需要一队卡车,如今,互联网让这些资讯瞬间传遍全球。
各国企业及政府表示,以某种形式维护机密及隐私至关重要。如果企业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保护技术专利及商业机密。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帮助西方军队的个人若被指名道姓,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人们愈来愈担忧个人资讯安全。英国政府多次因丢失光碟或记忆卡内数千人的个人资料而陷入尴尬。不过,对于应采取哪种法律手段防止资料滥用,或这种资讯控制手段能否在一国──更别提全球──范围内实施,人们还远未达成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