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年教育学真题及解析(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6 02:06: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47. 教学模式即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
    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
    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掌握程度。设计该题主要考虑教学中学生不易把握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不易理清。领会这两个概念,理解其间的关系对于掌握教学理论十分重要。教学模式是指用于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在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一种范型。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和完整性。最早对教学模式作系统研究的是美国学者乔伊斯、韦尔合著的《教学模式》,书中精选22种教学理论、学派计划,按其功能和方******基础区分为信息、个性、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四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建立多种教学模式,以供教师按照实际情况选择、掌握、使用。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取的方式。也是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低于教学模式层次。
48.思维定势总是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
    [参考答案要点]错误。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基本相同时,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减少探索过程,有利于问题解决。
    当新问题与原有问题的条件和解题要求不相同时,定势使人习惯性地采取原先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而不进行别的尝试,会阻碍问题解决。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思维定势与问题解决效率关系的掌握情况。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发现,思维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思维定势既有可能促进问题的解决,也有可能阻碍问题的解决,关键取决于导致个体形成思维定势的问题情境与新的问题情境的相似性。当新的问题情境与原有问题情境基本不变时,思维定势有助于问题解决效率的提高;当新的问题情境与原有问题情境变化很大时,思维定势则会导致问题解决效率的降低,甚至阻碍问题的解决。因此,思维定势阻碍问题的有效解决只是可能的情形之一,并不是两者关系的全部。
三、简答题:49-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49.简述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要点]
    (1)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课程与教学、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
    (2)学校外部因素,如家庭和社会因素等。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理论与实践的认识与把握程度。设计该题的意义是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教育学的思维方法,是否知道什么是教育影响,以及对教育影响如何去分类。考生可以有多种分类的方式,但一般会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如影响学校德育实效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学校内部因素,如指导思想与目标(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为的矛盾。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德育万能与德育无能的矛盾、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等)、课程与教学中的德育(重智轻德现象)、校园文化、管理、德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教师与学生、教育评价等;学校外部因素,如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社会转型、价值多元、道德失范、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全球化)、家庭的变化(独生子女现象)、时代精神的变化(关注人性与正义、关注生命、关注人格、关注尊严、回归生活)等。
50. 简述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
[参考答案要点]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2)学生因素。
(3)学科发展。
     (4)社会要求。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目标制定依据的认识。影响课程目标制定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是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学生因素、学科发展及社会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制约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编制的过程。课程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目标制定的着眼点是最近发展区。学科发展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制定,学科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内容的选择,学科分类也制约着课程分类,学科发展速度影响课程变革速度。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课程目标,文化变迁制约课程目标,文化模式制约课程目标,文化多元、文化整合影响课程目标。
    5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参考答案要点]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以身作则。
     (3)爱护学生。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孔子教师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孔子有关教师问题的论述是从教师如何注重自身修养和教师如何对待学生两方面展开的,由此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教师思想的基础。考生宜从上述两方面答题,指出孔子主张教师应以“学而不厌”作为为师条件,以“诲人不倦”作为教师的从业道德,以以身作则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以爱护学生作为促使学生成才的具体保障。要求考生能就上述方面略作展开,如:终身好学、乐学,掌握“温故知新”之类学习方法;毕生事教,对学生采取来者不拒的方针;重在律己,实行以身示教的感化教育;从爱护、尊重、要求等方面来对待学生,体现教学相长的精神,等等。
52. 简述美国  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要点]
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国内背景)。
主要内容: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大才教育;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美国教育发展中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国防教育法》的颁布的掌握情况。选择此考点基于两种基本的考虑:其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人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格局。然而美苏之间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之间的竞争标志着冷战格局的形成,这一竞争在教育领域内也有突出表现,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即为表现之一。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使得美国朝野将美国国防科技的落后归咎于教育的落后,教育改革呼声高涨,这迅即成为美国颁布实施《国防教育法》的直接国际动因。其二,在美国二战后整体的教育发展历史中,《国防教育法》既显示了美国重视教育的一贯传统,还表明美国政府借助于教育解决包括国防安全在内的社会问题的教育智慧,更为20世纪下半期历次教育改革确定了主题。《国防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美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美国教育质量,为美国社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8 18:2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