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小县大城”:云和的城市化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dalilandy    时间: 2010-11-10 11:41
标题: “小县大城”:云和的城市化之路
  这是来自浙江省云和县相关城市化的几个数据:
  全县95%的产业和企业集中在县城;
  全县85%的中小学生集中在县城上学;
  全县65%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和就业;
  城市化率62%。
  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则是十几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来云和县委、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不懈探索和实践创新。该县创造的“小县大城”格局,为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提供了一个范例。
  战略决策缘于严酷的自然条件
  云和县地处浙江南部丽水市腹地,全县总面积984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总人口约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03万人,占82%。在农业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祖祖辈辈都居住在高山、深山、库区及地质灾害隐患等区域,生产生活条件异常恶劣。作为浙江省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又是人口和经济小县,云和如果依靠政府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改善山高路远地区的交通、通讯、水电、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生产生活条件,显然财力不许可,势必严重拖延这些地方的人民享受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基于这样的客观条件,云和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提出了“小县大城”的战略,其核心就是通过制定优惠的下山转移政策,引导和鼓励居住在库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高山远山的困难群众向县城、建制镇和中心村转移。近年来云和更是将“小县大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的主要载体。而“小县大城”战略的主要抓手则是开始于1996年并延续至今的下山转移工程。
  多样化安置多方面优惠
  其实,下山转移是居住在高山、远山、库区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愿望。下山转移,关键是转移到哪里,资金哪里来,就业和社会保障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云和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全局出发,根据不同条件制订了多样化的安置方式。
  县城和中心镇、中心村是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因此,云和将县城和中心镇、中心村作为转移安置的区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或者已经在县城就业的农民,可在县城选择自行建房或购买农民公寓,其他的则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自行建房和购买二手房。自行建房,由县乡两级政府统一提供地块。如县城位于新车站附近的一期农民新村,为农民自行建房小区,由县政府统一规划,房屋结构为排屋式建筑,县政府以2.3万—2.8万元/直的价格将地基优惠出售给农户,由农户自行建设,目前已安置了623户农户;农民公寓则是县政府统一建设,以接近成本价的价格出售给农户,面积一般在90m2以下。如普光农民公寓,出售给农民的房价为1650/m2,还不到当地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对于转移到中心镇和中心村的农民,则采取集中安置与分散安置结合的方式。对有条件的中心镇和中心村,以建下山转移小区的方式集中安置下山转移农户;无条件的中心镇和中心村则鼓励以下山转移农民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分散安置。
  对于下山转移的农户,无论是自行建房还是购房,政府都给予相应的补助。如在县城建房和购房的,或在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的,每人均可得到5600—7000元的补助;在中心镇和中心村购二手房安置的,每人可得到5600元的补助。如果是整村搬迁,或者是在A、B类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村民及少数民族群众则还有更多的补助。
  由于提供自行建房的土地是优惠价,供下山转移农民购买的农民公寓也是成本价,再加上补助,无论是在城镇自行建房还是购房,其开支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还是可承受的。紧水滩镇乌弄坑村村民刘昌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下山转移到县城,于2009年在普光农民公寓购得一面积为117.68m2的住房,住房售价为192000元,外加柴间13300元,共计205500元。按照相关政策,他家共有6口人,每人可以享受6500元的购房补助,一共可得到购房补助39000元,这样,刘昌伟只要掏出166000元左右就可以入住一个大套。而属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雷日友,又是整村搬迁的少数民族,他在中心镇上购置了一套二手房,根据相关政策,他家4口人每人享受11600元的补助,全家共享受的补助款达46400元。
  据统计,从1996年以来,该县已下山转移了29680人,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
  作为一个经济小县,下山转移安置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些资金从哪里来?据云和县农业局副局长王伟荣介绍,云和除了每年财政安排一定的下山转移专项资金外,还积极向省财政争取下山转移专项补助资金,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配套扶持资金,从而保障了下山转移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是要解决好民生保障
  农民转移到县城及中心镇后能否稳固立足,关键是能否有效解决他们的就业及子女就学等民生问题。为此,云和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的大战略加以通盘谋划,将下山转移小区建设与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县城、中心镇和木制玩具、阀门轴承等一些特色块状经济发达的乡镇,规划建设了一批下山转移小区,使下山转移的农民能顺利就业,子女就近上学。同时,全县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城乡就业服务网络,定期举行人才市场交流会,为下山转移农民就业架设桥梁。县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转移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实行农民培训制度,在农民安置小区开设农民技能培训场所,免费为下山转移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此外,还在县城建立了来料加工培训基地,引导无就业门路的下山转移农民从事来料加工业务。云和县明确规定,下山转移对象转为非农户口的,享受城镇居民待遇;下山转移对象的子女就学享受居住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下山转移对象在承担相应义务的前提下,享有原所在村村民同等权益,土地、林地承包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不因下山转移而改变。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使进城的农民脚站稳了,而且心也定了。
  农民下山转移后,原宅要自行拆除,原宅土地使用权由国土部门注销。原宅拆除后,符合复垦条件的,要及时复垦,复垦后新增耕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
  “小县大城”带来一举多得的效应
  云和的“小县大城”战略至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据王伟荣介绍,首先是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下山转移工程的实施,使未搬迁的群众开始尝试生产资料的有偿流转和规模经营,已搬迁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就近打工、创业经商等多途径实现就业,扩大了就业渠道,收入明显增长。其次,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梯度推进,困难群众实现了异地脱贫,住进了水、电、路公共设施完备的新居,彻底享受到政府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成果,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三是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库区、深山、高山人口的大幅度搬迁,特别是整村搬迁,有效缓解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生态和植被真正得到恢复,促进了生态建设和保护。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农民搬迁后,既保障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安全,又减轻了这些地区的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四是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通过异地脱贫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小县大城”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口和产业不断聚集,促进了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小县大城”战略最核心的经验是,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和最大限度地集中了财力,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尽早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城市化的成果。
  
()
中国经济时报
1376粉丝
关注转发到微博
已转发1次

更多收起开心网人人网豆瓣转发至:白社会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