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65|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经济学》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06-3-10 22:06: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部分  近代西方经济学

常考知识点
(一)重商主义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出现,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就对社会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进行过初步分析。色诺芬在《经济论》中较早使用了“经济”一词,亚里士多德初步探讨了商品的价值,贾图、瓦罗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奴隶制庄园经济进行了全面分析。到了中世纪,西欧的阿奎那引述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把古代罗马奥古斯丁的“公平价格”发展为一整套理论;奥雷斯姆、莫利诺斯等人系统研究了货币和高利贷。这些都成为近代西方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西欧在1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解体的阶段。地理大发现、资本原始积累、商业资本突出的作用、西欧各国王权同商业资本的联盟等是重商主义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最初作为国家政策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理论。重商主义以商人的世俗观点研究社会经济活动,以商业资本为考察对象,研究流通领域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运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研究。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获取金银的途径是开采金银矿和对外贸易。发展对外贸易要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15—16世纪中叶的早期重商主义,或称货币差额论。16—17世纪的晚期重商主义,或称贸易差额论。代表人物有约翰·海尔斯、托马斯·孟、蒙克莱田、柯尔贝尔等。《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马克思称为重商主义的“福音书”。蒙克莱田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术语。柯尔贝尔用全面的政策把重商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二)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术语由马克思最早提出,并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沿用。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FaGuo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古典政治经济学指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包含有科学的因素。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这是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前半期(到约翰·穆勒)或70年代(到边际学派出现)的一种经济学流派。
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其学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反映。他使用了抽象法,在近代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并初步分析了工资、地租、利息等范畴。他区分了自然价值、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市场价格。他把工资的自然基础归为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实物和货币两方面说明了地租,即产品价值除去生产资料价值(种子)和劳动价值(工资)之后的余额;讨论了利息(在一定期限内放弃货币使用权的报酬)和土地价格(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
从配第到斯密之间约一百年中出现了一批杰出思想家。洛克以自然权利学说为基础研究了地租和利息。诺思指出利息的高低不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而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马西第一次分析了利润,指出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休谟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货币数量论。斯图亚特最早论述了利润的起源(让渡利润论)。
斯密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体系。斯密时代处于工场手工业鼎盛时期,工业革命已在棉纺织业中展开,英国形成资产阶级、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三大阶级。经济自由成为产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他研究的中心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他主张符合自然秩序、实行经济自由的社会,这种经济自由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他认为,在这种社会中,国民财富是一国所生产的商品总量,财富的源泉是劳动,增加财富的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加强分工)和增加工人人数(需要积累资本)。这是他的基本思想。《国富论》的五篇结构。斯密著作中使用了抽象法和归纳法两种方法,这使他的经济范畴几乎都带有二重性。
斯密从人的本性出发,系统考察了分工,批判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关于财富来源的错误。他把货币看做流通的工具。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提出耗费劳动和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的二重观点,又用三种收入说明价值。根据年产品价值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第一次划分出三大阶级。三种收入学说:工资的双重定义(劳动者劳动的收入、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水平是劳资双方竞争的结果;工资变动同国民收入或资本的增减的联系。利润的双重定义(工人劳动对原材料所增加的价值扣除工资后的余额、资本的自然报酬);利润率下降趋势,其原因是资本间的竞争。地租的多重定义(劳动生产物或价值一部分、因使用土地支付给地主的代价、一种垄断价格、生产费用之一、自然力产物);自然价格和足够价格。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分。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学说。斯密分析再生产时,把年产品价值只归结为三种收入的观点被称为“斯密教条”。斯密教条的根本错误是丢掉了不变资本部分。“看不见的手”。公平、确实、便利、经济的四大赋税原则。
(三)FaGuo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FaGuo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是布阿吉尔贝尔。柯尔贝尔的重商主义使封建专制政治达到高峰。靠牺牲农民利益的政策最终给FaGuo经济带来严重后果。
布阿吉尔贝尔批评把货币看成财富惟一形式的观点,认为财富就是使用价值;强调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自然秩序”;提出重视农业的思想,成为重农主义先驱。
货币改革和七年战争的失败使18世纪中期FaGuo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更加激化;FaGuo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启蒙学派在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日益扩大;重视农业的思潮不断扩展。这些为重农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奠基人。他接受了“自然秩序”、“自然法”的思想,论证了理想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纯产品学说是他的理论核心和基石。纯产品学说以交换的等价性为前提,区分了财富的增加和加算,把纯产品看做是农业产品除去种子、工资以外的剩余。他把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把社会分为生产阶级、不生产阶级和土地所有者阶级。区分原预付、年预付。“经济表”集中表述了重农主义的经济思想。“经济表”的形式、前提、五个流通过程(含两个阶段)及其理论贡献与缺陷。单一地租税。
杜尔哥把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他进一步把生产阶级和不生产阶级各自再区分出资本家和工人;叙述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过程;把纯产品归结为土地对农民劳动的赐予。他还提出客观价值、主观价值的观点。
重农主义的资本主义实质和封建主义外观。重农学派的功绩。
(四)英法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
19世纪20年代前后,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达于完成。李嘉图和西斯蒙第分别是两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
斯密以后40年间,英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革命迅速开展,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土地贵族间的矛盾更趋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也逐渐发展和显露。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斗争表现在议会改革与货币改革、谷物法争论上。李嘉图始终站在工业资产阶级一边,其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阶级斗争的根源。
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赋税原理》共32章。前6章,特别是前2章阐述了李嘉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李嘉图接受边沁的功利主义,维护工业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认为这是一个国家的资本按最有利于社会的方式来进行分配的重要条件。
李嘉图始终一贯地坚持使用抽象法。从劳动价值的原理出发,考察其他经济范畴,建立起前后一贯的完整体系。但他把资本主义关系看做是永恒的,仅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难以看到经济范畴由于生产关系变化而引起的变形和复杂化,往往跳过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直接去论证各种经济范畴的一致性,使其理论存在许多矛盾。
李嘉图肯定斯密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并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批评斯密树立了两个价值标准尺度,批评斯密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但他也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了解劳动的二重性。李嘉图把商品分为两类(由稀少性决定的和由人类劳动决定的),指出不同性质劳动在决定价值上的意义,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归为最差条件下的劳动,初步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相对价值的两个含义:交换价值、绝对价值)。
分配学说是李嘉图经济学的中心。从工资学说出发,把工资同雇用工人收入相联系,研究了工资数量的基础和工资变动的规律:劳动的自然价格(工资的自然基础)、劳动的市场价格(工资变动规律)。工资下降的趋势。李嘉图把利润看做剩余价值的惟一的基本形式,只与工资相对应分析利润,实际上是以利润名义分析剩余价值。把商品全部价值分为工资、利润两部分,断定利润变化取决于工资变化,变化方向相反,并指出劳动生产率是利润变动的最终原因。工资和利润反向变化的分析,实际上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李嘉图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并且没有对剩余价值本身进行分析。李嘉图认真研究了地租的起源,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区分了真正的地租与名义地租,认为真正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的原有的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的产品。他指出地租的存在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在肥沃程度及位置上的差别性。李嘉图地租理论以两个规律为基础:从优到劣的土地耕种顺序和土地收益递减。李嘉图地租理论的缺陷。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对地租及利润的分析揭示了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对立,反对“谷物法”的理论武器)。
李嘉图发展了斯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学说。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分析并论证了自由贸易对提高利润率的作用。比较成本学说:在自由贸易下,各国生产条件最好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成本不一定比别国的成本绝对地低,只要在本国各种产品中和与其他国产品比较相对低就可以进行交换,双方都可以得到较多的利益。比较成本学说在一定前提下,具有一定科学因素,同时也反映了英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比较成本学说的图示。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原理。
在FaGuo革命中,封建生产关系被摧毁,产业革命迅速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FaGuo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使西斯蒙第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宣传者变为反对者。《政治经济学新原理》。
西斯蒙第批评只把财富作为研究对象的英国古典经济学,提出研究人的物质福利或幸福,反对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西斯蒙第在价值学说、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上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斯蒙第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从消费是目的、消费先于生产的前提出发,分析资本和收入。根据收入决定生产的观点,他指出年收入的总量必须用来交换年生产的总量,如果年收入的总量不能购买全部年生产的总量,生产超过收入或消费,这种矛盾的发展就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小生产者、工人收入和消费的萎缩;追求利润的生产的无限扩张;不公平分配制度使财产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功绩与缺陷。
西斯蒙第对社会改革的设想。
西斯蒙第是FaGuo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又是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浪漫主义)的创始人。
(五)19世纪初期的西方经济学说
萨伊是19世纪初期代表FaGuo资产阶级利益、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经济学家。马克思把他和马尔萨斯看做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
《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把斯密理论条理化和系统化,被认为第一次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一个严整的容易观察的整体。
萨伊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把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消费的方法称为三分法。萨伊把经济学的研究归结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分配、消费看成一般形态,抽去了它们的特殊性和历史性。
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效用是服务,所以,生产不外是提供服务,因此农工商业都是生产的。
效用价值论:物品的效用是物品价值的基础,价值来源于物品的效用。物品效用由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创造出来,价值是三者共同协力和作用的结果。萨伊的效用价值论遇到难以摆脱的困难,陷入循环论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1#
发表于 2007-9-7 23:16:53 | 只看该作者
:am :am :am :am :am :am
10#
发表于 2006-10-1 10:42:09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哦~~  真是好人
顺便问一下,楼主是考企管么?
9#
发表于 2006-9-28 17:36:54 | 只看该作者
wwwwwaaaa
8#
发表于 2006-9-28 09:41:5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后续,楼主加油。。。。。。。
7#
发表于 2006-9-5 19:44:06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后续,楼主加油。
6#
发表于 2006-9-5 08:49:43 | 只看该作者
好像不太全
不过还是谢谢啦~~~
5#
发表于 2006-8-6 19:53: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4#
发表于 2006-8-3 10:09:35 | 只看该作者
就这几个点么?还是要谢谢管理员。
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2:14:1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市场上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动,形成新的均衡。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1%时,另一个经济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22:08:55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微观经济学常考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主要探索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决策,考察单个产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决定。通过对经济当事人最优化行为的分析,揭示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基本要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概述
市场是包括买者和卖者,并有可能导致交易发生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市场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中心,也是理解价格机制运作的关键。市场主体一般由需求者和供给者构成,客体则是市场上的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消费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形成该消费者对这种商品的需求。需求可以由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需求函数加以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需求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需求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需求曲线。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需求规律。不过,需求规律有例外。在一定条件下,市场上的生产者在所有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形成该生产者对这种商品的供给。供给可以表示为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各个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即供给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关系的供给函数用图形表示出来就是供给曲线。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供给曲线体现了市场上的供给规律。同样,供给规律也有例外。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价格由该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共同决定。在某种商品的市场上,供给等于需求、价格不再变动的状态就是市场的均衡状态。均衡状态是通过价格的自发波动来实现的。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市场均衡时的价格和数量可以由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表示出来。当影响需求或供给的因素发生变动时,该市场的均衡状态也随之变动,形成新的均衡。在市场上一个经济量的变动可以引起其他经济量的变动,后者相应于前者的变动做出反应的程度通常由弹性加以衡量。弹性定义为一种经济量变动1%时,另一个经济量变动的百分比。依照于考察的经济量不同,弹性可以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收入弹性、交叉弹性,以及供给的价格弹性等。弹性值可以采用点弹性或弧弹性的形式加以计算。弹性的大小取决于所考察的经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本身的特性。弹性经常被用来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其中,需求弹性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引用。
(二)效用理论
从理论上来看,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目的在于寻求需求曲线的基础。有关消费者的理论假定。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通常是指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进行消费,目的是为了获得效用最大化。效用。效用描述了消费者对所消费商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判断消费效用能力的假定形成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假定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获得的效用可以用基数加以度量,从而效用也就是消费数量的函数。在选择消费数量时,消费者依据的是边际效用而不是总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消费量增加一个单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量。通常假定边际效用服从递减规律。在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下,消费者的行为可以由以下最大化问题加以描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8 17:11 , Processed in 0.15625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