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去杠杆化。在应对危机期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经济体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使政府债务大大增加,全球金融体系中充满了廉价的流动性。这场危机是以廉价的信贷、过度债务为起点,以更为廉价的信贷、更大规模的债务为终点。区别只在于以往的信贷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债务风险主要集中于私营部门,但现在流动性主要在金融体系中循环,债务风险迅速转移到了公共部门。
当前债务问题和财政状况恶化是困扰发达国家的普遍性难题,并成为二战后发达经济体政府负债率上升最快、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IMF的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中鲜有达标者:美、英、德、法、日五国2010年预算赤字分别达到GDP的11.0%、11.4%、5.7%、8.2%、9.8%;而五国截至2009年年底的公债余额占GDP比例分别为83.2%、68.2%、72.5%、77.4%、217.7%。
据IMF估计,要在2030年把国债比例减少到60%,需要在2010到2020年间,作出几乎是GDP9个百分点的预算调整。一些国家过去虽然作过类似规模的调整,但涉及整个发达国家的调整是史无前例的,它所带来的去杠杆化影响很难估计。一是影响面广,除欧元区外,英国、日本等纷纷抛出减赤计划,多国政府部门被动去杠杆化同时进行,将加强其冲击力;二是财政收紧与信用紧缩同时进行,可能加大紧缩效应;三是公债私债同时减持将加大冲击。发达国家不少是国债及私人债务两者俱重,在次贷危机后私人已开始减债,其影响部分由公债扩张抵消,但如国债亦减将损害投资者信心令减债更快,政府杠杆化带来的财政紧缩周期对经济的压缩效应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