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与政治
古代社会本身为宗教的社会,其政治力量体现着宗教的影响,宗教领袖本身往往也是政治的领袖、国家的元首。在民族历史发展上,这种宗教与政治密切结合的情况也极为明显。
在现代,宗教界强调“神学政治化”,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而在有着强大宗教传统的国家中,政治家有时也试图把“政治神学化”,寻求宗教势力对其政党的支持和帮助。人权也来自天赋。
其实,政治自来是与宗教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领域,政教分离不过才几百年历史。
在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中,随处可以找到宗教的影响和因素。在一些冲突中,宗教似乎成为恐怖活动和***势力背后的强大支柱,但是决不能简单地把二者等同起来。从事争夺和战争的永远是信徒,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
人为什么要以神和宗教的名义宣战和进行战斗呢? 首先必须廓清宗教在当今世界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特性。
当时世界中宗教存在的特点
长期性: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和组织,宗教比国家阶级的存在都更加久远。
群众性: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员力量,具有无可比拟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由此拥有巨大的社会能量。值得注意的是,政治斗争中的双方都可能利用宗教的这一力量。
民族性:在当今世界,宗教教徒总是隶属于一定民族,是某个民族的成员。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到一起。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会成为宗派形成和巩固的根源,在同一民族内部,不同的宗教信仰也会成为矛盾的源泉。
国际性: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和文化,它的传播和存在是跨越民族国家限制的。
犹太教与政治
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比,犹太教的独特之处在于“教族合一”,即宗教与民族相互依存,合为一体。犹太教与犹太民族的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紧密相连。
犹太教与犹太复国主义
犹太教与阿以冲突
犹太教与以色列国内政治
天主教与政治
中世纪是基督教的鼎盛时期,不仅成为西欧封建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而且在756-1870年间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家。在这长达11个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教权凌驾于西欧各国封建世俗王权之上。教会本身直接卷入政治斗争,深刻地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历史进程。其中特别典型的是教皇与德意志皇帝200多年的争夺和角逐。
这一时期,罗马教会还联合西欧各国封建统治者,打着从穆斯林手中解放圣地的旗号,在1096-1270年间发动了8次十字军东征。
从16世纪开始,罗马教廷的封建神权统治被削弱,但各国天主教会依然对政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天主教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转而以宗教政党的形式参与影响政治,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比如,卢森堡天主教党、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德国的基督教社会联盟和基督教民主联盟等。
在1980年代末的东欧,天主教是推动东欧政治剧变的重要因素。其中特别典型的是波兰天主教会同当局的冲突对政治所产生的影响。1988-1989年,在梵蒂冈的支持下,波兰天主教会与 “团结工会”紧密结合,利用教会的威望和政府政治多元化和自由选举的机会,为团结工会拉票,最终推翻了社会主义制度和波兰统一工人党的领导,建立了第一个非共产党政权,由此拉开了东欧剧变的帷幕。
关于教皇在东欧剧变中的作用,专门研究中东欧转型的Timothy Garton Ash就说过 "Without the Pope, no Solidarity. Without Solidarity, no Gorbachev. Without Gorbachev, no fall of Communism."
剧变之后,天主教会依然在波兰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政府的外交政策。加入欧盟、“回归欧洲”做为波兰的首要战略目标,得到了包括罗马教皇在内的天主教力量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伊斯兰教与政治
伊斯兰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政治密切相关,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的乌玛始终是穆斯林共同体的楷模,在那里,宗教领袖与行政领袖是合而为一的,由此立下了政教合一的传统,至今在沙特阿拉伯的政治制度当中仍然十分明显。但对当今世界政治影响最大的,却是伊斯兰教中比较晚近兴起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也就是西方所说的原教旨主义,和近年来媒体炒作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一)现代沙特阿拉伯与“瓦哈比运动”。
(二)车臣问题
(三)塔利班
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主要政治活动包括:
夺取政权或对世俗政权构成威胁。
挑起和加剧民族宗教冲突
制造动乱或暴力恐怖活动
印度教与政治
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成为印度政治中的一支主导性力量。印度教民族主义,产生于1920年代并复兴于1970年代的社会政治思潮。其理论核心是“复兴印度教社会”,“振兴印度教传统文化”,在印度建立一个“印度教国家”。
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兴起
20世纪初,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1906年,印度穆斯林为了争取和维护自身的利益,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组织——全印穆斯林联盟。1930年,在穆斯林联盟的年会上,该组织主席、著名哲学家伊克巴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即在印度西北部建立一个“穆斯林国家”。起初,这个设想只被人们从为是“哲学家的梦想”,但是后来,随着穆斯林联盟与国大党关系的恶化,它逐步被穆斯林领导人所接受,以至于,1940年,正式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
在穆斯林教派思潮的刺激下,印度教的教派主义活动也不断升温。1915年,印度教第一个现代教派社团——印度教大斋会建立,其宗旨是:在政治斗争中代表印度教徒利益,促进改信伊斯兰教的印度教徒重归印度教,在次大陆建立一个印度教统治的国家。1925年,另一个教派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成立,它实行半军事管理,具有更强烈的教派主义色彩。其基本宗旨是“保护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复兴古代印度教国家”。
20世纪20年代以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对立情绪日益加剧,教派主义思潮不断泛滥,尤其是“建立穆斯林国家”思想的提出,对印度教徒是个极大的刺激。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印度教大斋会的首领V.D.萨瓦卡在1923年出版了题为《印度教徒特性》的书,全面地阐述了一种以复兴印度教文化、建立印度教国家为宗旨的民族主义理论。国民志愿团的领袖M.D.戈尔瓦卡,于1939年发表了名为《我们或我们特定的民族性》的著作,在该书中论述了“印度教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在理论上使印度教民族主义进一步完善。此后,印度教民族主义便在印度社会传播开来。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政府贯彻世俗主义的建国方针,坚决采取政教分离、对所有宗教一视同仁的政策,因而20世纪50、60年代教派矛盾缓和,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也受到极大的抑制并陷入低谷。
到了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的兴起和伊朗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巴基斯坦与印度的对抗以及印度国内穆斯林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印度教徒产生一种危机感,再加上国大党政府在宗教政策上的一些失误等等,这些因素激发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的再度抬头和泛滥。从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教民族主义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印度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