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条件或可直接左右战争的进程与结果。例如,气象条件对导弹的发射准备、发射、飞行、制导、贮存和运输等都有重大影响;即使在外层空间运行的航天器,也只有经过大气层才能与地面或空中交换信息。越战期间,美国曾多次进行人工降雨给对方部队调动、物资供应造成困难;进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后,“气象武器”更是花样翻出。
那么,气象武器到底有多玄?它对大自然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当年谁曾“呼风唤雨”?
自然界杀伤力巨大的雷电现象
这种程度的龙卷风可以让一支陆军部队完全丧失战斗力。
气象战,其实就是对局部天气施加人工影响,以便创造对己方有利、对敌方不利的战争条件,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人工降水、人工造雾和消雾、人工防雷电、人工影响台风等,这些技术既可以作为民用,同时也是气象战中常用的手段。
在气象战的历史中,有规模地将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技术用于战场,发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二战中有了较大发展。
“人工降雾”
二战期间,纳粹统治下的德国,曾在意大利实施“人工降雾”,以防盟国的袭击。
1943年9月,美国第五集团军用飞机播撒造雾剂,在意大利沃尔图诺河上制造了一条约为5000米长、1600米宽的雾层,成功地掩护了部队渡河。1946年11月,美国青年工程师谢菲尔和冯尼格特分别试验成功了人工降雨,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人工驱雾”
在二战期间,美军曾多次进行气象战。其中,一些美军机场经常因天气原因而雾气重重,战机难以起降作战。美军就在跑道上点火驱雾,成功地为战机起降作战提供了方便。
“人为造雨”
1967年初,侵越美军为了阻止胡志明部队利用胡志明小道向南方游击队运送补给,秘密实施代号为“突眼”的气象战行动。美国空军第54气象侦察中队不时出动战机,在胡志明小道上空播散催云剂,人为造雨,导致一些地区洪灾发生,补给线上的一些桥梁被冲垮,许多路段遭淹。美军整个空中造雨工程一直进行了7年,耗资达2100多万美元,给越南游击队的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困难。
“人工飓风”
1974年10月,美国利用人工影响的方法将一台风引向洪都拉斯,使中美洲国家损失高达千万美元,人员伤亡逾万人。此后,美国在大西洋上又成功地进行过三次人工引导飓风实验,其人造飓风技术日臻完善。 详细》》
据美国《空军》杂志报道,在冷战结束以来的几次战争中,拥有世界最强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美国空军大打气象战。海湾战争于1991年1月17日打响前,负责全球空中气象情报搜集的美国空军气象局向海湾地区派出了一支由500人组成的气象部队,成为最先部署海湾地区的美军部队之一。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空军首次使用不受天气影响的新型卫星制导炸弹,获得很大成功。
在美军平时的训练中,同样利用气候实验室来制造“逼真”的场景。风雨雷雹、酷热和严寒等等,美国可以随时制造出不同的天气,为部队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