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中国人的春运记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3-11 12:0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3月10日,2010年春运终于落下大幕。

    30年来,当数不清的人不断重复着这种候鸟式的迁徙,当“回家文化”和“打工经济”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春运时,这就注定,关于春运,中国人有着太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当我们盘点2010年春运,我们发现,和往年一样,它承载的不再只是辛酸的记忆,更记录着进步的历程,见证着中国一步步走向理性、文明、和谐的足迹。

    实名制:迈向“公平”的破冰之旅

    历经6年孕育,火车票“实名制”终于在2010年春运期间小心翼翼地“破茧而出”。尽管各种争议和疑问仍不绝于耳,但手上拿到车票的旅客还是以各种方式给予了认可。

    多年来,“一票难求”这个热词让百姓失望、无奈、不满直至麻木,“中国式辛酸”在春运大戏中一幕幕重复上演。中国人“不患寡,患不均”的固有心态体现在春运中,其实简单得只有两个字--公平。“实名制”正是顺民意而生,以一种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消除了旅客对现行车票发售体系的疑虑,启动了公共稀缺资源公正、公平分配的破冰之旅,从而成为中国春运史上的地标式行动。

    30年前的春运,稀缺的卧铺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30年后的春运,卧铺依然稀缺,但特权越来越难有容身之处。“人情票”“关系票”“内部票”为千夫所指,春运在公平的道路上与时俱进,走过30年不平凡的历程。

    小小车票,上牵政府,下连百姓。2010年春运,铁路部门想了很多办法为旅客创造公平的购票环境,“实名制”是其中较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农民工在售票窗口买到一张哪怕是无座的返程票,当政府官员听到电话那头“熟人”婉拒订票的解释,当铁路“跑口”记者感叹多年来自己第一次排队买票,这些细小的变化正是这种“公平”带来的进步,也印证着“公平”最真的例证。

    在公平与效率的纠结中,“实名制”何去何从尚不得而知。是尝试就应该允许失败,但公平将永远不会走回头路。政府部门既然以智慧和勇气跨出了理性的一大步,我们相信其必然在进步的道路上演绎更多的精彩。

    人性化:和谐进步的情感见证

    春运启动之初,新华社播发的一张新闻图片让人感触颇深:一位背负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一个孩子,手提一个行李包,步履艰难地走向火车站。这个瞬间的画面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感慨和对春运的辛酸记忆,引起网民和摄影界热评。

    一次春运之旅就是一段艰难的跋涉。当年,人们像沙丁鱼一样挤在棚车罐车里出行,女旅客连上厕所也无所遮蔽,这种尴尬至今让不少人记忆犹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春运期间,“铁老大”思想还很盛行,一些列车乘务员专门准备了一种长把手铁拐杖,遇到不守秩序挤车的旅客,也懒得伸手,直接用拐杖钩领子往车下拉。如今,这种辛酸的笑话已成为记忆,旅客不仅要求走得了,还要走得好。

    南昌铁路局局长邵力平说:“在人口大规模迁移、短期运力紧张的春运时期,让旅客‘走得好’并非一定要奢侈到提供航空式服务,而是尽一切能力保障旅客最基本的出行需求,上得了厕所,喝得上热水,有一块地方落脚,维护旅客作为‘人’的尊严。”仅仅为了满足这种最简单的人性需求,每年无数奉献者奋战春运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劳动。

    人性,是人类最原始、最美好的情感,是和谐的黏合剂、文明的标志塔。2010年春运,人性之光再次照亮了无数人回家的道路:珠三角10万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交警安排警车带路护驾,并设立十多个长途休息点提供暖手、热茶、药品和修车工具等服务;重庆铁路客运部门在临客上推出5元套餐,确保一荤一素,还根据重庆人口味特别加上了泡菜;南昌铁路客运部门在临客上实施了“送水工程”“取暖工程”,确保列车温度不低于16℃……

    社会在进步,人性在涌动。旅途中,哪怕只是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相助的动作、一次友善的微笑,只要温情在,无处不故乡。

    东莞爬窗事件:突破怪圈的换位思考

    春运期间,一张“东莞东站乘客爬窗上车,铁路人员协助”的图片在网上热传,东莞火车站站长、书记因此被双双免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众多网友却纷纷为此鸣不平,甚至称站长、书记比窦娥还冤。

    春运苦,旅客出行苦,铁路工作更辛苦。但铁路人最苦恼的是,长久以来,旅客和铁路之间总是存在一种无形的隔膜,旅客仿佛习惯了戴“偏光镜”看铁路,春运年年陷入“工作越苦越累,旅客越不理解”的怪圈。“东莞爬窗事件”第一次捅破了这层隔膜,广大网友和旅客一反常态,站在了铁路职工一边,把理解的目光投向他们惯于指责的群体,让2010年春运多了一份理性。

    “东莞爬窗事件”中,网友支持的理由很朴素、很单纯,无论列车员多么“违规”,但他们是在帮助旅客回家。这一事件告诉我们,旅客是现实的,在最基本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之前,铁路部门任何解释的说辞都显得苍白,任何理解的渴望都成为奢侈。要走出怪圈寻求理解,还应站在旅客的角度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想尽办法让旅客买到票、能回家。

    只有摒弃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姿态,相互理解才成为可能。这些年来,和其他垄断行业一样,中国铁路正在经历从“铁老大”到“铁保姆”的深刻转型,旅客从“被管理”到“被服务”,进步的不仅仅是旅途的舒适程度,更是社会和谐的运行方式。

    高铁:预示腾飞的速度提升

    2月6日,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铁投入春运,郑州至西安车程由6个多小时缩短至1个多小时。此前,武广高铁上线运行,武汉至广州车程由原来的约10小时缩短到3个多小时;温福线开行动车组,上海至福州车程由17小时缩至最短时间5个多小时……2010年春运因“高速”而更精彩,旅客在地面享受了“飞”一般的感觉。

    1小时=6小时,我们经历了“高速春运”;5年=40年,中国步入了“高铁时代”。从1881年中国自主修筑的第一条唐胥铁路蹒跚起步,到2008年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铁诞生,中国铁路的速度让发展中国家羡慕,让发达国家焦虑,让世界惊叹。

    速度就是力度。这是社会融合的力度,文明进步的力度。老人回忆说,以前回家过年,路上要折腾三天三夜,现在眯会儿眼就到了,世界真是越来越小。速度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改变的不仅是出行方式,更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不断扩大,运能不断增加,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总里程1.3万公里,超过目前世界高速铁路的总和,春运“一票难求”将基本得到缓解。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总规模将达1.8万公里,从北京到绝大部分省会城市车程不超过8小时,上海、郑州、武汉等中心城市到周边城市仅半小时至1小时。

    高铁的催生源于国家物质条件的积累、科技力量的完备、出行需求的提升,它往往是一个国家启动新一轮高速发展的前兆。

    应急:智慧能力的年度大考

    从30年前现实意义上的春运第一次见诸报端,到现在春运成为政府每年都不可回避的大考,拼的不仅是作风、人力,更是智慧、能力。

    2010年春运不平凡。在春节前后40天时间里,全国约有25亿人次进行东西南北大流动,比2009年同期增加7.7%,这是全世界范围人类最大规模的一次短期迁徙行动,是对政府应急组织能力的一次年度检验。

    2008年春运期间,一场百年难遇的南方冰冻灾害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全国交通几乎瘫痪;事隔两年,我国北方也遭遇了罕见暴风雪袭击,一度造成部分机场停运、高速公路关闭、铁路旅客滞留,但各地紧急启动除雪应急预案,编发提示短信,增加售票窗口,安放防滑垫,撒防滑沙,免征高速公路通行费……一切井然有序。我们看到,在经历一次次公共突发事件之后,政府应对危机越来越成熟、从容和自信了。

    2010年春运很幸运。由于春节来得晚,天然地错开了学生流与农民工流叠加,使节前客流普遍“高峰不见峰”,大大缓解了春运压力。这一现象启示我们,春运不仅关乎交通部门,政府各相关部门在错时放假、疏导分流等环节可以动的脑筋还很多,可以作为的空间还很大,关键是心里要装着百姓的冷暖、群众的需求。

    2010年春运落幕了,“变”与“不变”的40天,再次见证了中国式的迁徙奇迹,一步步迈向进步与和谐。


    特别推荐:

    链接标记2010年全国两会综合报道    链接标记会议直播系列

    链接标记中经在线访谈之“2010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系列节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9-18 16:2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