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381|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共青团真理报 我两年以来关于外交学专业自己整理的资料,希望对后来者有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3-4 08:53: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权力•制度•文化lL2c3
    #i7
以下资料不是整本书的整理,是一些重要部分的整理。Oj7
    "a {
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ZcR
    g)
20世纪初期,一战之后,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代表的 理想主义,!V"^<o
和 现实主义。8Fhzt
1939年卡尔《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抨击了理想主义。理想主义的典型实例国际联盟在制止侵略方面屡遭失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把世界设想的过于理想,与现实脱节。卡尔指出现实主义所重视的第一要素是权力,最核心的一点是怎么样看待权力和道德。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道德是不行的,但个人道德和私人道德不是同一回事。二战的实际似乎印证了卡尔的预言。《二十年危机》使得理想主义发展出现“断裂”,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做出重要铺垫。   (名词解释考点)Uf|Ot
卡尔关于 现实主义 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1.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2.道德,民主,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 3.政治不能脱离权力。?
摩根索 1948年发表 《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标志现实主义学说的创立。理论前提是国际关系的无政府性。理论核心是权力政治。  (名词解释考点)Ii=7G
    +d+dm}
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p~8M-0
1.国家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行为者Yj"}#F
2.无政府主义是国际社会的突出特点7|~?#g
3.国家最大限度追求权力或安全Y{U
4.国家通常采取理性的政策 (国家是理性的)\O
5.国家有时也会依靠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来实现其目标f3
6.国家体制诸方面,特别是国家间权力分配,是形成国际政治和对外政策基本模式的重要原因jV~:8
    Vau?m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1@CQ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规律的支配。wAc
2.权力界定国家利益VP97^
3.权力界定国家利益是普遍适用的观念B}YB4.
4.必须依据具体的时间和地点,而不能用抽象和普遍的公式把普遍的道德原则应用于国家的行为3
5.政治现实主义拒绝把特定国家的道义愿望与普遍适用的道义法则等同起来。!-l(
6.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XPQY
    fs)Qz>
    k
    f^8N0.
新现实主义E
代表人物 沃尔兹I4IY<v
代表作 《国际政治理论》 发表于1979年(名词解释考点,见资料P6 页底)]IoIE
    da)!H
新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现实主义认为国家要不断追求权力,新现实主义认为对于国家,权力过大或过小都会有风险。国家应该试图拥有适度的权力。重要关头,国家最终关心的不是权力而是安全。c<9
    L_$
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个假定:G2++;
1.国际体系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体系=
2.国家是这一体系中的基本行为体R(
3.对体系稳定和体系单位行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体系结构。即是“结构选择”。TQ9P
    B|
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wHmR
1.国际关系的实质:无政府条件下为权力的斗争。]d
2.国际关系的行为体:民族国家+aq:0
3.影响国家行为体的主要因素:国际体系的结构7q:8$
    ~2MV
    jM!&8g
    19V2
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1、仍坚持认为民族主权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角色、国际社会仍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但同时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各行为主体间的合作与相互依存增强;2、主张对国际关系开展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包括东西南北关系在内的全球系统的研究;3、强调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因素,重视研究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Du
    'W
新现实主义关于国家的三个假说:(08年考题)P35--37GKKj
1.国家中心说。梅奥尔指出主权国家为中心,主权国家的作用不可替代。在无政府的国际环境中,国家是公民生存的保障。任何具有重大意义的跨国界活动必须由国家从事或是得到国家的允许。这就确立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6z&jV
2.单一国家说。国家是一个一元社会整体,是独立的行为体,能够独立地确立国家的利益,制定并执行国家的对外政策。国家超越时空的最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生存。虽然国家的行为环境复杂多元,但是,这些因素的总和只是构成了国家决策的环境。决策环境可以对国家决策其限制作用,但不能起到决定作用。M^=
3.理性国家说。国家行为体在某一给定环境中,能够确立国家目标,考虑多种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可能导致的后果,然后选择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国家目标的政策方案。根据这个假说,可以推断,在同样的环境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国家决策者,无论是谁,都会作出基本相同的理性决策。因此国家行为也会基本相同。.'u
    $c
秦亚青认为,新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的三大重要修正:_uX
1.把国际政治的第一推动从人性发展到了无政府性。人性无法测量,也无法证否,以人性为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从根本上使国际关系学失去科学性。qUt?G
2.无政府条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是生存考虑,无政府状态中,国家的目的不是无限制的增加权力,而是力图保证自我生存。'^+
3.军事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第一要素。国家的权力是国家生存的手段,不是国家政策的目的,国家获取权力是为了国家的生存。无政府条件下,只有军事实力才是保证国家生存的最重要权力因素。SqF
    )J
新现实主义关注的是国际政治的结构方面,因此也称之为“结构现实主义”。它展示的是一幅国际政治的系统性画面,依据构成结构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对国际政治进行阐述。国家作为统一的,以生存为最低目标的行为主体,是构成国际体系的单元。结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体系的变化,是各单元的实力对比变化造成的。3
    x,M}!e
冷战后,现实主义发展依然以权力为中心,出现两个不同轨迹,最大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进攻性现实主义),最小现实主义(典型代表是新古典现实主义。M%<Fz)
    :
进攻性现实主义)~2gf
代表人物 米尔斯海默mw\2
代表作 《大国政治的悲剧》(名词解释 P49)F:-G
基本假定: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 2.大国具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力量 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 4.生存是国家第一目标 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b5m!]
其中第三条,国家永远无法知道自己拥有多少权力才能保证生存,却使进攻性现实主义具有了极端现实主义特征。认为国家必须追求无限大的权力,因而争霸也就成为大国关系的必然态势,任何一个上升的大国都必然成为原来主导国家的敌人。国家的最高目标是成为体系中的霸权国,争霸的结果又取决于经济和军事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这就是大国政治的必然悲剧。|b
    (E
最小现实主义:第一类仍是体系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开始考虑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的作用,研究国际制度在减弱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作用。代表人物—格里科(详见P50)O/<
第二类是国家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即所谓新古典现实主义,主要考虑了国家以及国内因素对国家行为的影响。(P51).ej
第三类更多的是个人层面的现实主义理论,将政治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作为主要理论依据。(P52);/qbK
    ;SK.f
    &'c3|
    %' {
    B\i/Yg
     9
自由主义和自由制度主义:&7AMb
格劳秀斯的国际社会和法制思想,洛克的个人主义和权利政治理念,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康德的世界永久和平理论等,构成了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的理论源泉。$u8^
    [{JLm
自由主义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 `@(P
    d
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葛多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葛多学派是唯心主义的.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葛多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q|
作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自由主义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它的起点定在17世纪的英国,洛克是第一个建立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大师。##
    N`<z
格劳秀斯与《战争与和平法》(名词解释)P57$
该著作问世之时正值欧洲30年战争的1625年,对于实际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影响,也对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具有深刻意义。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之后的新的国际关系中,这部著作重要意义更加显现。其中的原则体系为新出现的国家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j9V(
    ')4x*
格劳秀斯的理论关于国际法和国际制度的思想在后来的自由制度主义中得到继承和发扬。9Yit
    F4(=
洛克与个人主义政治观(名词解释)P62r
代表作《政府论》U2j{s?
上篇驳斥了君权神授的观点,下篇解释了政府和权力的真正基础。p
他为自由主义理论奠定了两大基础:即个人享有自然权利和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BB_
洛克认为个人是第一位的,国家是第二位的;个人是本源,国家是派生的;个人是目的,国家是手段。个体先于集体存在,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任何集体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为保护和实现个人利益而成立和发展的。}
    %Pe
亚当.斯密与自由资本主义理论 P70HkD
代表作《国富论》。批判了重商主义。提出“看不见的手”的重要概念。主观上利己的个人,由于“看不见的手”的控制,实际上必须从事既利己也利他的事情。g
    Fhq7J
康德与世界和平理论/vI
康德政治哲学的三个方面:人性观,历史观,道德观,国家观+VC~Q
康德自由主义的两大遗产:一,和平联盟说,指****国家之间协商解决利益冲突的状况和持续和平的存在。二,国际冲动说。指和平仅存在****国家之间。由于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之间的战争仍然可能爆发,民主国家仍然具有国际冲动的特征。s,ZU
    *nCD9k
《论永久和平》提出六个达成永久和平的初始条件:1.不秘密保存未来战争的物资2.不兼并独立国家3.以民兵代替常规军4.不举债发动战争5.不干预其他国家事务6.不采取未来和平的敌对行为。7`F&
永久和平的决定性条件:1.每个国家必须是共和政体 2.国际法的基础是自由国家之间的联盟 3.世界公民权利的条件是普遍善意的。(
    n}>E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体系:P84^P=a
1.自由主义在涉及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方面强调个人权利,建立宪政政府,以代议制政府和法律保障人的基本权利XvG:
2.经济领域,提倡以个人财产权为基础。以个人自由选择为动力的市场经济。限制国家对个人为活动主体的市场的干预。5
3.社会领域,关注弱小个人,提倡社会正义;"O=
4.哲学自由主义,力图在一个超越具体政治,经济,社会的层面上进行讨论,建立个人至上的哲学体系。d/qm
    9
    `:Ew
    $
新自由制度主义lr
代表人物:约瑟夫•奈,基欧汉P*OU
代表作《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自由主义重振旗鼓的宣言。否定了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理论假说,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的理论模式,强调跨国家的关系。_E_.1
基欧汉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对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4年发表重要著作《霸权之后:国际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争斗》jskJ
在这部著作中,基欧汉批判了吉尔平等现实主义学者在霸权理论方面提出的基本观点,建立了关于国际制度的功能性理论,认为霸权可以帮助建立国际机制,但是霸权衰退并不一定意味着国际秩序的丧失。业已建立起来的国际机制在霸权之后仍然可以维持国际合作。本书还对国际机制的形成、条件、维持和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战后能源等领域的状况,对规则领域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重点突出冲突与合作这两大国际关系主题之一的国际合作问题。这部书是系统研究国际机制的第一本有分量的专著,也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第一部重要著作。6Uvx<
    )
1986年,肯尼思•奥伊编写了论文集《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收录了当时知名国际关系学者的论文。集中讨论理性国际行为体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合作的可能和条件。既收入了专门以学科建设和学理探讨为目的的各种理论文章,也收入对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理论进行实证性验证的文章,既讨论了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也讨论了包括国际安全在内的其他领域的合作。本论文集标志新自由制度主义正在超出国际政治经济领域,力图朝着全面国际关系理论的方向发展,至此,新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影响日以增强。A;
    yyO7
1985年,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对现实主义基本假说展开全面批判。JkP+'
1989年,基欧汉个人论文集《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明确使用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学派名称,界定了该学派研究的对象和基本概念,指出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和新现实主义既继承又有着根本不同的关系,探讨了国际合作的条件,国际制度产生和作用,国家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等问题。c
    ;x/ 7
“复合相互依存”:三个基本特征,1存在着多渠道的社会联系,这种联系使国际社会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大大加强 2越来越多的问题进入国家间关系的议事日程,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区别日益变小 3军事力量的多元作用日益明显vfUS&z
    zi$m
《权力与相互依赖》提出的三个与现实主义针锋相对的基本假定是:第一,否定现实主义以国家为国际关系惟一行为体的命题,认为国家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其他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大影响.第二,军事安全并非总是国家的首要问题。其他问题也会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第三,军事力量不是或不完全是国际关系中实现国家对外政策的最有效手段.?4:
    C0
比较分析现实主义与新自由制度主义对于国际关系三个基本命题的论述{08年考题} P94-95Cyu1w
    #|!Zl9
国际合作的定义。P95-96E|
    ;iN
国际制度的定义:国际制度包括三种形式,1)有着明确规定的规则和章程的正式政府间国际组织(IGOs)和非政府组织(NGOs),如联合国和国际红十字会。2)国际制度,即政府之间经协商同意和达成的、涉及某一问题领域的明确规则,如海洋法、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贸易组织等3)国际惯例,指有非常明确规定和谅解,可以帮助国际行为体协调各自的行为,达到期望值趋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确定下来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贸易组织国家之间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国际互给行为等。.}
    u /u')
国际制度的三个特征:1.国际制度的权威性。国际制度是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因而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国际制度的权威性确定了国际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2.国际制度的制约性。国家和其他国际行为体基本遵循国际制度的规则,国际制度对国家行为有着制约作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就要符合国际制度的规范。国际制度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可以协调国家间的政策行为,使对方或多方实现共同利益,避免共同的失利。国际制度的建立取决于国家、尤其是大国自愿行为,但是,国际制度一经建立,就对所有参与制度的成员国家具有约束作用。3.国际制度的关联性。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霸权国为维护国际体系而单方供应给国际社会的规则,而同样重要的是国际社会成员需求的结果。不断的需求刺激不断的供应,结果是国际制度的不断延展,使得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种国际制度网络体系,使各问题领域的制度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际制度的关联性。=
    E^-T
国际制度对解决“合作困境”的两个效应:FalUsT
国际制度的纵向效应。YW][
国际制度的横向效应。o6{-
国际制度促进合作的两种功能:惩罚,服务。(P103—105) z\
    '
相对收益问题(P110)2t\
    n
新自由制度主义批判:国际制度的阶级性、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因素、国家对于相对收益的考虑!]Nd1t
说明国际制度在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O[
    sY-
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国际关系领域的英国学派Z%8Z
    =
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是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Q="4
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而不是由物质力量决定的。o
第二.有目的之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是由这些共同观念建构而成的。@$
建构主义主要强调的是社会建构对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影响。CP:
    n
温特的三种无政府文化,他认为国际关系文化有三种理想类型:a(UdfN
1.霍布斯文化:它由敌人的角色结构确立,其核心内容是“敌意”。国家间的敌对角色使他们表现出以下行为取向1)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2)把对方的意图向最坏处考虑,任何事件都会与敌意联系在一起3)军事实力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因素4)无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灭对方或被对方消灭。因此,该文化的逻辑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即霍布斯自然状态。这种状态中,丛林法则主导一切,暴力是唯一的行为逻辑。0tX
2.洛克文化:由竞争对手的角色结构建立。核心内容是“竞争”。竞争与敌意有本质不同:竞争双方相互承认对方生存权和财产权。所以洛克无政府文化中的国家相互承认主权,重视绝对收益和未来效应。军事实力的比重减弱,暴力受限。一旦战争爆发,竞争对手会限制暴力使用程度,不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的。洛克文化的逻辑是“生存和允许生存。主权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标志性印记。W'UP r
3.康德文化:由朋友的角色结构确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友善“,国家之间相互再现为朋友,并与之遵守两个基本准则:非暴力规则和互助规则,这两条规则界定了康德无政府文化中国家的基本行为取向:非暴力规则意味着不使用战争和战争威胁方式解决国际关系中的问题,互助规则意味着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将予以帮助。这不是说朋友之间没有利益冲突,而是他们不使用暴力来解决利益问题。康德文化的逻辑是”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即集体安全或安全共同体体系。 *x1%y
    &3?d
代表人物:温特Nt&
代表作:《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力政治的社会建构》,对主流国际关系一致认可并作为研究起点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提出质疑,强调了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建构特征,否定了国际社会存在单一无政府逻辑的假说。是建构主义学派的正式宣言。gbp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全面提出阐述了温特社会建构理论的著作。LH"yL
    NZ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有两个:第一,国际关系结构主要是国际政治文化,而不是权力和制度;第二,国际政治的文化不仅影响行为体的行为,而更重要的是建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3
    - Wk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国家是体系的主要行为者,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2、国家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社会的,而不是物质的;3、社会关系构建认同和利益,认同构成利益。即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4、世界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相互构成关系。}2fL
    StYq'
建构主义主要有三个概念“规范”、“认同”、“文化”。@R.
  “规范”属于一种社会约定,包括规则、标准、法律、习俗、习惯等。建构主义者把规范概念定义为“意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作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体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他们。因次,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创造出行为模式。/PStG
   “认同”这一概念来自社会心理学,指某行为体所具有的和展示出的个性及区别性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形成的。建构主义认为利益依赖于认同。温特提出两种认同类型“整体认同”和“社会认同”。建构主义感兴趣的是行为体中间的“集体认同”,即自我和他者建立积极的认同关系,在认知上把他者看做是自我的延伸。行为体之间存在移情联系是建立集体认同的基础。社会机构对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施加深刻的影响。{oR-
   “文化”,建构主义认为, 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体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特征,即国家的认同。国际政治的文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温特提出了三种国际政治文化: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国家存在着战略文化。75c
    w
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贡献在于:1、他以独特的角度显示了第三次论战的性质是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争;2、他更明确的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要旨;3、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忽视了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认同和利益问题,温特所主张的批判的、反映主义的建构主义理论则把文化、认同和利益因素及其结合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 WM
    {%
多边主义28
多边主义的定义:1.用来表述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行为取向,即从个体国家的角度考虑它的对外行为方式,这也是常说的多边外交。这种意义的多边主义同孤立主义、帝国主义及不结盟等被看做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的表述,即国家更趋于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国际关系,来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它是一种国家对外战略,也称之为战略性多边主义。----这是单位层次上的多边主义。P/Jjo
2.多边主义也可用来表述一种国际互动方式,地区多边主义或全球多边主义就是这种意义上的多边主义。它从地区或全球角度强调多边制度结构,考虑国家间的互动方式,尤其是制度性因素对国家间互动产生的影响。称之为制度性多边主义。----这是体系层次上的多边主义。J^bM|
    M\d
多边主义存在以下几种含义:NUd6
1.确定国家是多边主义的基本行为体,协调国家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基本功能,寻求国家间合作是多边主义的主要目的。RkW,
2.把多边主义定义为一种制度形式。这是区别多边外交的重要内容。“制度”是多个行为体通过协商谈判共同建构起的社会性安排,一旦形成制度,参与多边主义制度的国家成员就要在从制度得益的同时,服从制度的规定。所以尽管制度性多边主义成员都是主权国家,但是多边主义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国家的行为,包括国家利益和国家主权问题上作出让步。3 u+jV
3.强调多边主义的基础是普遍的行为原则。行为原则包含国际规则,国际规范,决策程序等要素。HNm
多边主义对普遍原则的强调说明它对国际机制的重视,尤其是国际机制在协调国家行为、促成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
    !
制度性多边主义起源于一战后威尔逊关于国际组织的设想。~)
一战后 多边主义的发展 首先是以国联的设想和建立为起点。G$.A
多边主义的学术兴趣的兴起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全面兴起以基欧汉和奈1977年的著作《权力与相互依赖》为开端。这部著作开始讨论国际机制问题。=>{Q
    'Vip?.
多边主义研究兴起的三方面原因:P163@~l*mT
1.国际权力机构的变化迹象H%
2.国际社会面临问题性质的变化,^F@
3.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得以重新认识t|
多边主义的研究对象:国际制度和制度环境中的国家DP'=9
    KY
多边主义的研究问题:1.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问题。多边主义越是得到加强,就越可以遏制霸权国和强权国家的单边行为。2.多边环境中合作的条件。多边机构和制度是否可以促成合作,化解冲突,并因之维护和平是重要研究内容。3.国家和国际制度的关系 4.集体身份和安全共同体。5全球治理。6新多边主义OJ{Ga*
    sns;hz
多边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1.结构性分析 2.战略性分析 3.功能性分析 4社会性分析Ab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8#
发表于 2010-6-7 11:12:48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5-27 23:36:05 | 只看该作者
狂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5-10 21:05: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白鹤,为什么这么多乱码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5-10 19:37:21 | 只看该作者
很重要的资料,就是有些乱码,不过还是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5-4 15:49:28 | 只看该作者
顶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5-4 00:47:13 | 只看该作者
哦,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5-4 00:46:44 | 只看该作者
哦,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01:19 | 只看该作者
······十二楼······F%S
希望这些材料能对报考外交学的同学有用。不知道今年参考书会不会改变。_

以上参考书为《权力·制度·文化》
           《外交学概论》9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中国当代外交史》$
           《外交决策》ns*Rz
            《政治科学基础》SrG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00:37 | 只看该作者
••••十一楼••••••c<3
&copy;     Q
•••外交决策•••••••••(;)D
&copy;     =(?0 2
外交决策dP
全书共分三部分:1.外交决策理论研究 2.中国外交决策研究 3.对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外交决策进行研究lI
&copy;     o
第一编 外交决策基本理论研究^
第一章:外交决策研究的学术界定-|[E
第一节:外交决策研究的学科归属a=Sn
外交决策属于外交学研究范畴。外交学是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政治学在社会科学门类划分中属于法学门类。e8Jb
政治学中设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三个二级学科。i]>)'
&copy;     AB '
第二节: 关于中国外交学发展历程的分析y|%a$u
第一个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末g;
1.新中国外交学的缘起、初创和发展}a}Ph
1)提出了新中国外交学学科的任务、方向—外交学中国化Wrs=x
2)积极筹划外交学学科建设64S0
第二个时期:1978年末至21世纪初N9+A#
1.形成了系统研究国际问题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机构AQ;>f
2.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对政治决策和社会的影响提高/B
3.思维和研究禁区被打破,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局面aw
4.狠抓人才培养plB
5.科研成果大量涌现gnRTQ2
6.1985年,外交学院建立全国第一个外交系(最初叫外交业务系,后称外交学系)D~eC^
&copy;     dLF(9/
外交学当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B0Rj
1.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没有实现第一代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2.当前未出现高水平的有世界影响的外交学巨著\Nzp)T
3.外交学研究的实际社会影响小,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解决21世纪初遇到的大量实践问题影响有限9B3
4.外交学学科学术骨干少,学术力量薄弱C)5B2
&copy;     NQeLoA
造成当前问题的主要原因:5R+
1.外交学学科未形成鲜明的学术性格,还受到政治的影响j
2.投入不够,未引起政府、社会媒体的高度重视H**:l
3.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学术力量集合,未形成学术拳头D
4.借鉴学习不够,学术交流欠缺d7zU09
&copy;     $hcL
今后的发展:do
1.加强联合和集结4UC/;M
2.选准学术突破口V88Hj
3.结合各方特点,发挥特长c5@8D
4.争取加大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9;#h
5.加强国际交流和学习[
6.努力拼搏依靠我们当前这支基本力量,并且要不断壮大。 y
&copy;     R<5s
第三节,第四节qy
外交决策是外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z']Hjv
外交决策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的学科背景有外交学,行政学及决策学等学科。国际上以美国为代表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研究。美国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决策进行研究。+ka.K
&copy;     R6t]
第五节 外交决策研究范围的界定B
外交决策研究的范围:!>
1.中国和世界各国外交决策机构的设立及运转70P0
2.世界各国外交行政机构的设立及运转HVp
3.世界各国对外政策的制定及贯彻过程n
简言之,外交决策就是一个主权国家对于外交政策作出决定的过程r~(`.6
&copy;     o
从制定外交决策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的外交行政机构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外交决策的最高决策层并不一定是外交行政的最高领导层,而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从贯彻上看,也不只是从上而下的外交行政部门来负责实施,还有很多政府其他部门或相关单位参与。\Jpz_K
&copy;     'aExO
外交行政机构的设立,运作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中都有共性表现,都受国际关系体系影响制约。但在共性之下,各国外交行政部门的内部设立、运作是千差万别各具特色的。t
外交决策是以世界各国的外交行政机构的运转和外交决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7
&copy;     e%
第六节 外交决策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研究目的"/*M"
外交活动的知己知彼:B0fU1U
知彼:站在本国角度了解对方,如它们的外交行政机构的运转形式,特点,它们的外交决策是如何作出的,有哪些倾向,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M
知己:知道本国外交体系的运转情况,有哪些工作规律,外交决策中有何特点,外交行政运转中受到怎样的制约和影响等。*q
&copy;     /ds
第二章 外交决策研究角度的确定和外交等概念的厘清-
第一节 外交决策研究角度的确定和选择TJ
外交决策研究的对象在国际体系中,包容在国际关系范围之中,属于以国际关系中的外交关系为主派生,发展起来的“外交学”学科之中。*Dal
&copy;     $&
站在一国的立场向外观察和研究该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称为“对外关系”,如中国对外和国际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分为总体性的中国对外关系(如和整个或部分国际社会的关系,和某些地区的国家的关系)和具体的中国对外关系(和某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中日关系,中美关系等)两类。UW3
&copy;     9
外交决策包含在国际关系大体系之中,又归列在本国对外关系范围之中。属于政治学学科范围内的外交学领域。因为政治学是研究国家公共权力的形成和运作规律的科学,外交学是研究国家公共权力对外行使及运作规律的系统知识的科学。qO%K@"
&copy;     pyP5t.
第二节 关于对外政策和外交、外事等概念研究AG
外交关系和国家对外关系的概念有所区别。n
外交关系是国家对外关系的一部分,但国家对外关系还有其他部分,如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民间关系等等。T`
&copy;     K
外交关系:在外交工作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国与国中央政府之间的一种高层次,综合性,以政治关系为代表的关系){]
&copy;     +r'
外交,是对主权国家中央政府所进行的与外国中央政府是否建立国家中央政府之间高层次政治关系而进行的政治活动的一种界定。 j0xUM
&copy;     5v6
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标志是: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好坏是两个国家整体关系好坏的晴雨表,是标志性的关系,而政治关系好坏的集中反映就是外交关系的好坏。j2
对外关系—看 政治关系—看 外交关系HAc
一国处理对外关系要有对外政策,即如何和别的国家发生联系,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打交道,如何达到自己的目的等等。这就是国家要决定的对外政策。CW,ef
&copy;     Si
对外政策:“对国际上外国政府以及管辖下的人民、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共同为对象的总的对外公共政策”。y
&copy;     7AK<
对外政策的实施主体一般都是各国的中央政府,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发展,对外政策涵盖的方面增加并扩大,呈现从中央到地方扩展的状态。以中央为主,制定总的路线方针,负责政治、国家安全、国际地位和保持有利国际环境;地方政府也可开展经济、文化、旅游、人民友好往来等各个方面,在中央政府制定的对外政策指导下进行辅助性工作。AK>L^J
&copy;     t<-
“外交政策”始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最主要部分,始终由各国中央政府掌管。Z
&copy;     J
本书对外交的定义:是指由主权国家中央政府的元首、政府首脑及正式代表机构(外交部)的代表等进行的为保障国家安全与发展,提高国际地位,以和平方式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政治活动,它是维护本国利益和贯彻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FXw%
&copy;     yzrlU
外事,外事工作的定义:除中央政府外交部门以外的中央政府非外交部门及地方政府,国家的其他社团机构所进行的对外事务,对外活动及对外工作。-Ws
&copy;     #:
21世纪开始后的国际形势变化对外交定义的各种冲击(P45—47)pJ!c
&copy;     g62]1\
关于外交等概念研究中应强调的某些中国特点:073sr
1. 外交,外事是主权国家政治意志的体现,以“忠于祖国,爱国至上”为宗旨。ss87
外交权在中央(包括决策制定,权力代表,决策执行),外事工作是为中央政府的外交服务及补充的,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是一切涉外活动的主体,不能逾越,损害,违背。%--\z
2.外交,外事是为国家内部政治服务的。最终是为国内政治,实现本国的对外发展战略目标服务的,外交是本国内政的延续,国家内部政治生活的发展会给外事工作以决定性的影响。ukR
3.外交,外事以和平手段来处理对外事务,维护国家和所服务领域的长期根本利益。?/&#p~
4.外交,外事工作需要专门的机构,形式,知识,技巧。j.B6-_
5.外交,外事工作要有特殊的素质要求。S\#c6-
外交,外事工作要有强烈的政策观念,严格的纪律性,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要有信心,多思考,要毫不畏惧,不能乱搞,不能冲动。zko<x
6.外交,外事工作需要密切合作[M
中国的外事工作是整体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既为外交这一国家维护本国利益及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服务,同时又肩负着为国家的某一部门和地区开展对外关系和活动的任务。85F
7.外交,外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渗透性,影响性相互加强,从两者关系看,也不是绝对的外交在先,外事在后,外交重,外事轻,而是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iC
&copy;     t
&copy;     D2g/
第三节 关于外交行政等概念的研究[q"~:
一、外交行政研究sAm0{
外交行政是国家(政府)行政机构的一部分XaZ
外交行政机构的情况,就是指国务院及地方人民政府中处理外交事务部门的组成,沿革,运行,发展的情况。外交行政是中国政府机构中主要处理对外关系的权力执行机构。但参与外交决策的不仅有外交行政机构,还有国家权力机构及中国政治领导核心—执政党最高领导层。所以,外交决策涉及的方面要远远超出外交行政的定义范围。V<%dE5
&copy;     =&W)
二.外交行政组织的几种类型 (P51—53)<dO
1.直线下垂式<7w
2.职能式;RQB9
3.直线职能式q
4.直线综合式Zf:
&copy;     L'
&copy;     HPL5+x
第三章 外交决策的理论特性研究(A!=Zq
第一节 决策的定义及基本要素8P@2:
决策,简单地讲就是决定策略和方法,为以后的行动定下指导方针。s#j
&copy;     nvJX
决策的基本程序:1.认识现状,提出和分析问题 2.确定行动目标 3.ilC1
确定一个为达到目标而实施的行动方案。03Z|G
&copy;     EVoA?O
决策分两类:个人决策,团体决策。`=2Z?Y
个人决策可分为个人决策和家庭决策;$O|Z)
团体决策可分为国家行政决策和社会团体决策(社会团体中有事业法人,企业法人,有些国家还有宗教法人等)。Ack
外交决策属于团体决策。>(|>@
决策主体分两类:个人和团体。要解决的困难和难题可以看成决策对象。k8S
决策主体和决策对象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统一的整体,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j)JM
这两者发生联系,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这就是“信息”。Z:XQ
&copy;     !`YU!
决策的五个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对象,决策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决策结果。L=[Nt
&copy;     lo"T
一.决策者N(7YS#
决策系统中最基本要素,在其中起主观能动作用。决策者的主体是人:G@q
1.直接决策团体。直接拥有和掌握决策权的团体,可称为直接决策团体:lFPw>
1)立法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会,议会等。. 6Lu)
2)行政机构:行使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dM)
3)执政党'qHm
4)司法,检查机构6u{At:
2、间接决策团体和个人:处于决策机制之外,但能对决策过程产生间接影响的团体和个人,称为间接决策团体和个人co}yI
1)在野党。P_n
2)利益或相关团体。lG
3)新闻舆论组织a
4)人民(国民,公民)\v
人民是一类最广泛的间接政策制定者,现在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和制约政策的决定过程。人民的影响在不断地增大。A+7`.k
&copy;     a
注意:直接决策团体和间接决策团体,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是极为复杂的,它们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而不是绝对固定不变的。f
直接决策团体是决策系统主观能力的体现者(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力的体现者有时以个人的形式出现(如政治领袖),有时以集团的形式出现。$f^.!=
&copy;     'wq2
二.决策对象0
决策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指凡是人的主观行为能够施加影响的部分均可作为决策对象。理论上应覆盖自然,社会和精神三大领域,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行为能否施加影响,如人不能影响的部分,不能作为决策对象。MF"e
&copy;     fuy
三.决策信息qAi
信息是决策的物质基础和资源,决策信息是指决策者和决策对象的相互联系。f^tZqG
信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策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外部信息则是决策系统运动,变化,发展的条件。;
使决策者知己知彼要具备信息收集,信息传播,信息加工三个环节。&=7L\<
&copy;     `UYf
四.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mg]
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必然要由一定的理论出发来对获得的内外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判断,最后作出自己的决策。这种被应用的决策理论是否有指导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成为重要的问题。qh=
&copy;     N
决策方法,是指把一定的思维方式运用于决策过程,目的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速度。'
&copy;     z< xJQ
要创造和使用科学,正确的决策理论与决策方法的问题,对完善外交决策非常重要。2hm.Uf
&copy;     x]>IdT
五.决策结果~\
任何决策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决策结果,当然是指决策者认为对自己满意的结果。I
对决策结果职能以实践为标准进行检验而这是一个通过实践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决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是终点又是起点。2Z
&copy;     lzbXG
第二节 行政决策研究^
行政决策:国家行政机关为实现它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而进行的决策。V_
行政决策的特点:强制性,法律规范性,宏观性,稳定性。<59E
&copy;     L
第三节 外交决策研究NJdWD
外交决策在外交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外交工作的核心和灵魂。任何外交活动和实践都要在一定的外交决策指导下进行。u
外交决策:就是决定对外交事务和外交工作的策略和方法。具有两层含义:动态的含意是过程,即在这个过程中决策层或决策代表人物通过一定的组织功能对外交事务和工作决定策略和方法,在决定策略之后,由外交机构及相关方面去执行或实现;静态的含意是结果,即决定了的外交策略和方法,外交部门等去执行已经决定的外交决策,如外交路线,外交方针和外交政策等。$;
&copy;     WK
外交决策是一个概称,统指对外交事务和工作决定策略和方法。具有三个层次:外交战略决策,重大外交问题决策和一般外交问题决策。O?eY
1、外交战略决策可分为外交路线和外交方针决策,属于一国外交最高层次的决定。外交路线是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之下,外交工作有它的时代特点和侧重点,需要一定的外交方针去指导,外交方针会适时的进行调整。c
2.重大外交问题决策是指在既定的外交路线和方针指导下开展外交,和对外交往活动中出现的影响重大的外交问题和事件的处理。>ivm|
3.一般和偶发外交问题的决策。外交工作中,大量需要处理的是一般和偶发的外交问题,对这类事件也需要作出决策。;&nwTm
&copy;     f@#
外交决策机构:制定和执行外交决策的机构wf7
外交决策机制:外交决策这个工作系统的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也可以指在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发挥不同作用的机构构成的决策组织系统,有关制度和程序。6
第四节 关于外交决策的类型和评价标准'2tZ'Y
一.外交决策类型:%
民主决策机制:特点广泛参与型。;/3
组织决策机制:以行政机关为主,对外封闭,内部讨论,一定条件下有民主形式| E
个人决策机制:以最高首长为主要决策者,外交机构提供决策需要的背景材料,决策方案由最高首脑或高层决定或选择。ip
&copy;     =E[NfH
二.外交决策的特点o(s
重要;敏感;时效;影响。Hmp
外交决策受各种因素影响 P71f
&copy;     2GaK
三.外交决策的评价标准T+ViL
最根本的标准是对长远的国家利益提供了保证和指明了国家外交工作的正确方向。保证了国家发展处于一个长久良好的和平环境中,在遇到不可避免的国际威胁时,又能处于一个最有利的国际战略位置,以帮助国家赢得胜利,确保在国际体系中的有利地位。2})Ip,
&copy;     F
&copy;     qLH d{
&copy;     ^dY
&copy;     Tcx
第二编 新中国的外交决策$|=O?T
第一章 新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建立和变化研究(1949—1966年)a9l.
第一节 特殊的历史背景(0
1.新中国外交机构建立前**的某些外事机构的外事工作以党的对外联系为主,即基本上是由**长期的外事负责人周恩来负责的几个工作线索和机构。BO
1)和苏联的联系"bI=X
2)**香港工作委员会z:e9
3)**中央调查部qpDlZe
4)仓促建立的某些外事机构,如刚解放的各大城市的外事办。W!sh*"
&copy;     A!eX'o
2.新中国国家体制的建立面临的巨大转变和外交任务的确定Fk
1)思想上的转变 2)组织上的转变 3)作风上的转变 4)活动地域的变化z.2kZu
&copy;     Tn7m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制的创立及变化 (略)k%
多少年来,无论中国的最高决策层如何变化,外交决策体制中最高决策层一直集中在**中央政治局。]K&eF:
&copy;     F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某位副总理专门负责对国家行政制度中涉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并负责向总理报告和接受领导。XY+
&copy;     ,@v&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外交部作为专门部门负责国家的外交关系,外交部部长作为该部门的最高行政首长对外交全部负领导责任,并有向总理,主管副总理报告和接受领导的责任。P[@3x@
&copy;     \I
1949年10月—1958年2月 国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 周恩来($p;jF
1958年2月—1972年1月 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 陈毅 (外交学院院长)F
&copy;     JpYG{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任务和目标;cw
1.建国初期最主要的任务X{c
当时的外交任务和目标是: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加强经济恢复工作,力争站稳脚跟。在国内彻底肃清帝国主义残余势力,同旧中国外交彻底决裂,并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为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团结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民族主义国家和各国民主力量,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保卫世界和平而斗争,为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一个较好的,和平的发展环境。}z
&copy;     0Pj}SR
2.决定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EbN
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性质决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和平外交路线。U2@
&copy;     f
3.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详见P94—96)uzv
三大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opy;     9*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J)
&copy;     ^@`
谈判建交原则:“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U@Ch4
&copy;     B~c#L\
第三节 新中国外交机构的建立6'kQ"
新中国外交部成立于1949年11月8日,由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外交部在政务院中位列第一部。% <1C~
&copy;     J;8_BM
将军大使(08年考题):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从全国,全党,全军范围抽调干部到外交部,最初抽调到外交部工作的一大批干部中,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抽调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占了一大批,新中国迫切需要一批对党和国家非常忠诚,能贯彻国家的外交政策,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应变能力以及相当的政治地位的高级将领转业到外交部工作,所以出现了“将军大使“这样的称呼。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中,决定大部分是解放军高级将领。这批将军大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几十年的外交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Qmq
&copy;     /~U
外交决策中的信息采集系统:t`~,kr
1.外交系统的基本框架—使领馆系统建立Hcn
工作核心是外交部,分别联系国外工作系统及地方外办系统,以前者为主。g(Xa,
对方国和中国的双边关系由驻该国使馆向外交部主管司处报告,问题逐级上报。F!?[
&copy;     get^8
2.国内地方外办系统的建立和运转XS_Sx-
这一系统的工作程序基本上是从上而下的贯彻和从下而上的反映两方面相结合。VhB
&copy;     Yz6<'
3.信息搜集系统:SE-
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新闻社等专门舆论机构组成的信息搜集系统。k\Y
&copy;     :
4.安全系统,军情系统的信息收集及工作对决策机构的影响。u9sc\R
&copy;     X5*kM"
5.**及中央政府经济,文化,教育等部门的外事工作系统。"!9KFE
&copy;     G$&Q_
&copy;     (I}7LV
中国外交决策形态:0[)m
1.神经末梢触动型aVsC[
特点:自下而上在先,自上而下在后。外交信息通过各种外交系统内的基层单位接受后,逐级上报,最后达到需要作出决策的几个层次来决定。一般,最低的外交决策也得到外交部业务司、地区司这一级决定,重大的事关国家利益的就要提高到最高决策层。各级决策层作出决策后再反馈回去执行。一个决策过程如果不是特别简单明确,不会是单次往返,而是多次往返的。qb?/
2.神经中枢刺激型tZ
这种类型在较高层次发生。一般都是在部,司这一级工作点上,不是自下而上,而是自中而上。这类外交类信息影响重大,一旦出现后会马上被神经中枢部分捕捉,然后迅速上报到最高决策层。x
3.最高决策层发动型r1/,
这种决策类型的特点是对宏观局势,重大政策进行调整或应对。形式上,重大决策是最高决策层发动的,它是在前两个类型的不断反映积累上,在经过长期沉淀、反复讨论,细小的试探和对发展过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洞察之后,由最高决策层定下最后决策,然后下达执行。XF6-_
如:抗美援朝的战略决定;中美接近的战略决策;1982年后中国外交路线的战略调整。RITl
&copy;     hqQ'
&copy;     h
&copy;     -y
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后半页,外交政策会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详见P122—125)(论述)4cPp4
1.中国根本的国家利益是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最主要因素,国家实力是最重要的决策基础和依据。Mg`
2.国际大背景和趋势的因素。dB0
中国对当时资本主义控制的世界体系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对当时正在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一个加入者的角色。7<)8Fk
3.国内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SN
4.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F
&copy;     qMs
&copy;     a{OzJ
第五节 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决策的基本评价rzp:
新中国的外交部门从急用先建,急用先学,急用先干这样的原则出发,从很小的部门发展起来,外交决策机制上务求从实效出发,不搞形式上的完整,配套。d%;_
建国初期的外交决策班子精干,工作效率很高。wenYr
在外交决策最高层和外交决策机制这个体制内基本民主,有不定期协商制,对重大决策可以讨论,可以有不同意见,最后取得一致也是采取民主说明的形式。}5f=bs
一党执政特点较强,决策过程封闭,外交信息来源和接收数量较少,外交决策者的外交经历少,外交经验少,决策圈子单一,外交决策应急性较强。!8xqK<
第二章 1966—1976年间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研究E
第一节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状况分析<Y*
当时,1966年,中国顺利完成了经济调整任务,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由毛**发动和领导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NSSNC
毛**极其严重的错误认识和判断了中国***和新中国的国家状况。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为了维护党的纯洁性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采取一种以前未采用过的革命形式,这就是“文化大革命”。Vs
&copy;     ^uSI
全国范围的大动荡,大内乱,大混淆,十年浩劫。PEyK
&copy;     ./~wO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年以来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结束,而进入长达十年的动乱年代。r4r
&copy;     Uc;w<j
第二节 最高决策层的变化9B
此阶段,毛**的个人领导实际上取代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处于被神化的状态,“个人迷信”登峰造极。u5Qr
&copy;     j
周恩来在不顾已发现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为了党和国家的利益,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左”倾错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外交等方面的影响,使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各方面工作成绩比较明显。:NIA
第三节 外交路线和外交决策机构发生变化D;j7R6
**的宏观形势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的外交决策和外交工作。6)
一.中国外交路线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左倾的“革命外交”一度成为倾向{[>9#C
1967年5月至8月,中国同已经建交的亚洲,非洲,欧洲的几十个国家频繁发生外交冲突,双边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m!
“三砸一烧”事件(砸印尼,印度,缅甸驻华使馆和火烧英国驻华代办处)<:M&
在**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中国同建交或半建交的48个国家中的近30个国家先后出现了外交纠纷,关闭了个别驻外使馆,或使关系降格。&w>3Tu
&copy;     n>9:
二.周恩来总理为新中国外交少受损害而竭尽全力1co69
对于**期间的复杂情况,周恩来总理以他个人的威望,品质,胆识,经验,左挡右护。他全力工作,既要尽可能地减少损失,又要保护自己,以利日后能为扭转这种混乱局面保存力量。hTf.
他尽可能地予以纠正,修复,并对从事外交外事的同志不断教育,要严格要求按照外事纪律规定处理问题。9
周恩来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以过人的智慧,高超的斗争艺术,与林彪,“四人帮“展开了巧妙的斗争。
1、“外交大权属中央,谁也不能夺”yXt
2、“谁拦截陈毅同志的车子,我马上挺身而出”2
3、“不要荒废这批学生的外语学习“T%/&[
4、正确处理外交与革命的关系^nq`,
  不因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而放弃在道义上支持革命的立场,道义上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但不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是周恩来处理外交和革命关系的基本思想。这为端正当时外交工作的基本方向起了重要作用,又消除了各国的疑虑,保证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p
5.正确估量国际形势t.sM
由叶剑英,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老帅的报告《对战争形势的初步估计》。a>H~
&copy;     k*3Xj
1966-69年,中国驻外大使除驻埃及大使还在驻在国之外,其他全被召回国内,使馆活动处于半停滞状态。1969年之后,中国的外交工作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DG,PbX
外交决策机制的基本工作机器还能运转。,
&copy;     '?g?^
第四节 对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分析2Ap
本阶段,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以党为核心控制政府国家的权力主体还存在,外交决策的核心没变,外交决策机制的主要部分还存在,并还在艰难运转。这样才使对国家发展,国际安全都极其重要的外交决策机制得以在大多数时间发挥作用,并基本上起到了应起的作用。A/,
第三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外交决策研究 (1976年底—1989年下半年)b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的宏观背景分析3gv
一,两年徘徊期中的前进。/$79%
76年10月上旬,**中央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内乱。C2g
78年5月起,全国,全党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8HHg*
&copy;     }8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党的正确路线,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0l
外交战线取得一定成绩,恢复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加强同第三世界联系的基础上,发展与其他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人民的友好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K^0
&copy;     t>E)
78年8月 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Mo3*
78年12月 《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正式大使级外交关系。=\xC|
&copy;     d.<nR
十一届三中全会 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作为全党工作的指导方针。0wsp
&copy;     n)41
&copy;     ux{gMg
&copy;     R
&copy;     S&Kk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路线的调整?o
此次全会之后,中国领导人对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创新性看法,形成比较系统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路,主要有几个方面:Kd^&B
一.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X9
中国领导人对于此问题在这一阶段逐步深刻,82年以后,进行了外交大调整,强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坚决站在第三世界人民和世界上爱好和平人民的一边。1
认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在世界各国人民和各种和平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世界和平是可以维护的。\\z{Z}
&copy;     .I% Y
二.中国确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ZIp
反霸,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间友好合作促进共同繁荣。m
世界上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各国事务由各国人民自己去管。世界上的事由各国协商阶段。中国不称霸,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uu'C
任何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各国友好合作和促进世界经济繁荣。Aa_50J
中国不依附任何一个大国,不结盟。V'%(
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B
中国属于第三世界,把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作为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经济,谋求南北对话,南南合作。1Y"I
反对军备竞赛。+'R$;G
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gbndA0
遵守联合国宪章,广泛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展开积极多边外交。C3B)
重视同各国人民发展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ZyUeW
&copy;     ANv#
三.和平与发展是两大时代主题=*)
&copy;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代国家政治制度的确立^088>
一.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政治制度中根本大法的地位。fIi|P
&copy;     JdH
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机构的变化%aCQ
恢复在**中被撤并机构,增设新的机构。外交部仍然是国务院第一部的位置。7T*<[
&copy;     "!T
三.国家外交行政制度的法制化$
(四)外交部的职责QF\!R$
详见P181-181 归纳为:提供决策建议,了解世界形势,办理外交事务,处理相关问题。*
工作架构:部长及主任负责制。一个部内最高行政首长是部长,部长对该部负领导责任。在部长之下设立若干副部长及部长助理协助部长管理部务。这些副部长又有具体分管和分工。分别主管几个外交部内司局级单位和部直属司局级单位。4n[
&copy;     H=DM+
主管副部长----主管司局(司长,副司长)----主管处。一般在处一级下不再设置科。但有些司特别是行政管理机构可能设科。^D_Z
&copy;     sfDpt'
处级单位包括处长一名,副处长若干(一般不超过2,3名),处里还有和业务有关的从使馆回部工作的有外交头衔的参赞,一秘等外交人员。,a
&copy;      H
外交部处一级别的工作特别重要,是一个连接点,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向部内上达,向驻外使馆下传)。JdBuH
&copy;     wi`
大使由外交部提名,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同意,由国家主席签署任命书派出。每一位大使只要到任就必须在外交部的领导下工作,和外交部及主管司、处形成工作关系。MW$CF
&copy;     RrvzrJ
外交部决策机制分析:li_7l
从外交决策的角度分析,外交部负有对国际形势和各国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重大动向,为中央制定外交战略、方针政策提供情况和建议的职责。在这一职责下,外交部内各级机构都负有为外交决策服务的重任,所以外交调研是外交部机关和驻外使馆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使馆可以说是第一线窗口和最前端的神经末梢。使馆设有政策研究室,进行这方面工作。P,L!Ik
部内工作关系一般都是垂直关系。但随着外交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单一垂直模式也逐渐改变,遇到多边综合问题,部内工作也会采取横向多机构参与的方式。工作结合点一般在司一级。通过会议形式,由分管副部长召集,也可是由该案例,事务相关司召集,用联席会议或办案组的形式,在一定时间内采取或集中或半集中的处理。参与人员有司、处级干部,也有一般工作人员。M[-b}Y
&copy;     "f9 28
第四节 关于外交决策机制的研究4y$z
一.最高决策核心层人员的变化mA+W\-
外交决策建议,研究,信息,咨询渠道基本上建立vBaBa
中国的外交决策的建议研究渠道逐步形成四大块:国家行政机构,**中央涉外机关,国家军事部门,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学术机构。四大块又以国家外交行政机构为主,包括外交,安全,新闻通讯,宣传媒体等国家机构。本阶段影响外交决策的渠道开始增多,来源增多,改变了过去比较单一的状况。;@k6
&copy;     ^
1978—1989年底,该阶段外交决策表现为如下成就:(可以出题)vc
1.总的外交路线上根本的改变了长达二三十年“左”倾路线对中国外交的强烈影响。明确了决定中国外交决策的根本因素是从国家利益出发,为国家经济建设争取最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不是根据与国内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 相同与否来决定外交政策。Lm%ZkU
2.确定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以独立自主为核心,以和平外交为根本的一条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并且切实可行和得到世界各国称赞的外交路线。.4gOf
3.1978—1989阶段,完成了全方位建交和改善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外交任务。(中美建交,80年代初中期不断扩大建交国,中苏关系正常化,1989年底与129个国家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4W3=/
4.外交决策机制逐渐趋向完备,合理。Ab
本阶段,外交决策机构基本得以反思性的恢复和重建,并得到基本健全,国家、政党、军队三大块在决策方面的作用基本匹配,强调国家中央政府的外交主体地位。外交部的主管部门地位受到尊重、肯定、维护,国家外交体制层次完备,外交决策机制逐步趋向严密和合理。另外,影响外交决策的部门、单位有扩大的趋势。60T
建国前几十年,外交决策仅限于政治,安全,军事领域。本阶段,出现了经济界,社会团体及民间人士甚至不同政治派别对外交决策进行影响的新变化。.
&copy;     )4AT&E
要着重指出的是:中国最高决策机构没有变化,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在最高决策中是决策核心,同时也是外交决策的决策核心。决策方式依然是封闭的。$y%|
&copy;     HqrHI,
&copy;     Y/jl~;
&copy;     2`2
第四章 1990年—21世纪初的中国外交决策研究Z\4
第一节 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把握和定位^?Yu
本阶段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时期,是改革开放的第二阶段。I
国内政治核心是以江**为总书记的党中央。+zpC}
1989年东欧剧变到1991年底苏联解体,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局势结束,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pc
冷战结束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对中国外交决策提出严峻的要求。8%
本阶段,中国外交是从一个非常紧张的时间开始的。uzb2kG
本阶段,中国贯彻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突出成果。至05年初,我国已和世界上165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经贸联系。%o?W5
冷战结束,在度过了最初几年受西方围堵的艰难之后,我国同西方大国的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并得到良好发展。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法建立“全面伙伴关系“。>]A
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S@O
中国和日本建立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y?
中国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xc
以上皆是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的新型国家关系。.!$
中国同非洲、拉美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发展。I
中国与周边国家,绝大多数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解决,和大多数国家的陆上和海上边界已经划定,中国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现在是中国周边环境最好的时期。%F=
中国继续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争取主权、独立、经济发展的各项努力。VE
&copy;     q>,O
第二节 关于中国外交决策机构和机制变化调整的分析,FWZU
机构设置出现调整:1.国务院外办撤销,砸**中央外事领导小组下设立办公室,简称“**中央外办“,原国务院外办部分职能转交外交部负责。2.外交部机构设置变化,部门总数减少,业务范围扩大,特别增设军控司,外管司,财务司。3.对外交往全面扩大的趋势加强。对外交往中的社团增加,地区增多,社会舆论影响增大,对外交决策构成一定影响。#Q6F%
本阶段,外交决策仍然在中国政治体制内进行,上下互动多,左右影响较少。外交决策机制内出现了决策程序细分化,法制化,合理化,科学化的动向。-
&copy;     RATT
从中央高层人事变动中可看出,本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个时期。Y=Zz
&copy;     l
在第三代领导集体中,重大决策仍以江**为核心,在形成过程中,各方面可以充分提出决策建议,在领导集体中有外交部门的长期负责人提供专业建议。和过去几十年相比,外交决策基础大大提高。&B:
&copy;     ZN@QU{
&copy;     L.aU@|
第三节 国家涉外机构的变化调整=P
外交部在部委改革中第一部的地位未变化。部内司局机构减少,在98年编制基础上减少近一半的干部编制。LD'lg
&copy;     #
外交部的工作机制从从前的上下互动为主变成现在横向交叉为主,工作中横向互动有所增加。`#M[
&copy;     ww
成立外事管理司,负责全国的外事管理工作,同时承担过去由国务院外事办公室负责的省级以下干部业务出国访问考察的批准工作。"V&
&copy;     Ze
第五章 关于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论阐述与未来变化分析Y
第一节 关于中国外交决策的理论分析m
一.中国外交决策机制建立的宏观背景分析。Z&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决策制度中政党作用的分析。E
以中国***为核心的领导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一个核心,即由一个政党----中国***来起领导作用。d;r!e_
**内部又以民主集中制的组织结构把权力集中到**中央委员会及政治局的手中,这样的三重结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外交决策体系。u!=K08
在长达50多年的历史中,**中央政治局这一最高决策层始终是稳定的。J6EY1
&copy;     Wc
第二节 21世纪初期影响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变化因素分析]a
(本部分重要)GoMnS
一.21世纪初国际形势和格局的变化分析4&kI_
1.21世纪之初世界的主要矛盾将是综合矛盾uR[8wp
(本书作者认为今后世界中有三对主要矛盾存在,它们将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世界向前发展。).%[b!
1)单极化与多极化的矛盾-ben
自1999年以来单极化出现猛烈的扩张势头。表现为美国战略动向牵动全局。突出动向为五大扩张:1.资本的扩张 2.军事的扩张3、高科技的扩张4、文化,价值观的扩张。美国极力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即西方以人权为核心理论的思想体系,并且表现出强烈的排他性,不允许不同的文化体系存在和竞争,并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国际社会评判的唯一标准,不惜辅以政治、经济、军事手段加以推行。5、新闻传媒的扩张。(`q6G
&copy;     U.?CkE
为什么多极化进程会受挫?(P218—219)z
&copy;     \(g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ed
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变成影响世界的主要矛盾之一。发展中国家仍然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处于受压制、受剥削的极其不利地位。*B
&copy;     s.t@b\
2)人类存在和地球之间的矛盾8~rv&
进入21世纪,人类和地球这个生存载体之间的矛盾突出出来。这一矛盾特点突出,表现为全人类的共性,破坏地球谁都有责任。C8
&copy;     36yu
针对以上三大世界主要矛盾,新世纪中国外交战略该怎样应对?(P221-222)VIP%+n
1)充分认识单极化和多极化矛盾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中国外交战略来看,我们反对单极化,推动多极化发展。当前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极小,可以说没有,世界性的和平可以得以维持,全球大和平能够得到保证。多极化发展中,中国的具体和平环境可能发生变化。因为,被认为是多极化范围内的力量上升的国家:俄罗斯,印度,日本都处于中国周围,历史上与中国存在各种矛盾,也发生过战争冲突或彼此对立。随着它们力量的上升,中国与它们的矛盾将有所发展,中国将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矛盾,面临挑战。如处理不好,会影响中国周边安全和地区和平。]P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总战略来说,我们既要保证世界性大战不爆发,维持大的和平环境,又要争取局部性的地区冲突不产生,维持周边小和平环境,只有大小和平环境都得以维持,才有可能保证中国21世纪发展总战略的实现。否则,仅有大和平,没有地区小和平的保证,中国的发展总战略难以顺利发展。0{|
2)关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爱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是个极其困难的,也不是中国能以一国之力所能影响完成的,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责任,有义务为解决这一矛盾提出自己的对策。中国应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承担与中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C5}ke
3)针对人类发展方式和地球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和重视。这个矛盾也成为国际斗争中的焦点。中国不仅自身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地球,还要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到国家认识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_FKp
&copy;     fdP
二.21世纪初国际形势及未来变化的理论分析>
1.人类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9。11”事件。这一事件之所以能成为影响世界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就是因为它恰当地表现了21世纪将会出现一个联系空前紧密、矛盾错综复杂、对抗冲突加剧的新前景。]88
9,11凸显了21世纪初国际形势的三大特点:w@* B
1)从伊拉克战争起国际政治形势动荡,局部战争不断。这次事件使20世纪后期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恐怖主义成为导致国际和平受到威胁的一大因素。恐怖主义和反恐怖主义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主要矛盾之一。WNig`
2)美、欧、日走出衰退期,世界经济呈现增长趋势。世界经济的增长新亮点在于后发经济国家增长迅速,特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越南,巴西等国。y5G
3)国际关系未来的发展令人不安,黩武倾向严重,分化改组出现新动向。[4]
&copy;     -0R=$
2、对21世纪初国际形势以上的变化特点将如何分析归纳,需要认真思考,准确定位。这样才能为21世纪初中国外交战略的选择提供宏观的依据。_i n!F
当前为了应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我们作出了一些调整Sm]{
1)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共处kM$v5
2)政治多极化和一超强制在继续脚力F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化状态I57yN
4)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数字世界变成现实BmS'@
&copy;     mZP
三、中国国情的巨大变化^nl
从本世纪初最初几年看,中国经济稳定增长,政治稳定,领导层顺利交接。综合国力在稳步提高,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继续深化扩展。8w
中国的外交发展战略、外交政策都要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服务。在内政制约下,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将继续执行。我们外交的目标和中心任务仍然是:维护国家尊严,提高国际地位,寻求最有利的国际和平发展环境,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服务。Fh{F
&copy;     Z(+B
四、关于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变化的界定|E3["
1.新中国前30年外交以闯入者的角色进入国际社会c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开始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趋势9'w.3F
3.中国现在是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同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关系由“斗而不破”向“和而不同”发展。@s]s=
&copy;     x
五.21世纪初中国外交特性分析!LlHKe
外交的表现决定于内政,决定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联系,决定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对外发展战略,外交必须为国家的整体和根本发展战略服务。p%
当前我们的工作重心是“聚精会神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这要求中国必须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发展环境,要求中国外交要为保持这种和平环境、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不受威胁和干扰、提高国际地位而不断努力。48:T
在21世纪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内政经济的基本情况制约下,中国外交表现出如下特性:TO>
1.为中国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中国外交的表现形式会更平和。M
2.为适应中国和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外交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重要力量,外交表现会更合作。fp\c$<
3.中国外交工作更加明确,务实,并有自己的外交重点。>3=TI6
中国的外交将把主要精力放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以确保中国周边局势的稳定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安定和平的周边环境。对美、对日关系仍然在我国外交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a
4.中国外交将更多地体现中华文明的影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信和智慧。中国外交将更多展现出讲文明、讲道理、以理服人 ,而不以强凌弱、以势压人的工作特点和形象。+!L
5.中国外交将面临着重大的冲击和挑战。dFR
A.中国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阻挠B.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霸权主义所受制约比较薄弱情况下,中国外交的压力会增大C.中国外交在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保证和平发展环境,外交工作手段会受到制约,会比较单一D.在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信息化程度提高极快的情况下,各种信息的交流会对国民的国际观产生复杂的影响,国民要求提高中国外交影响力的压力和中国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上会发展偏差E.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为发展中国家利益发言的同时会出现中国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国家关系不断加强的现象F.未来一段时间可能有人会认为中国外交表现存在各种矛盾$/
21世纪初的世界外交舞台丰富多彩,充满激烈斗争,相信中国外交将会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中国的发展作出特殊贡献。R0gJv]
&copy;     k^~,Hz
&copy;     bMb;
六、国际因素对中国外交决策的新冲击1%oaUr
1.全球性问题的影响。"f
1)环保问题2)人类精神迷失、迷茫3)国际社会发展矛盾的不公平不平衡现象加剧,难民潮,移民潮,民族***势力都在扩大4)世界性疾病的影响。TzfX,7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单一国家所不能解决的,只有在国际社会中,在国际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对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和合力。8[(`
2.社会发展带来人类管理形式的变化。i
3.科技文化交流发展带来的变化lK^
&copy;     F
七、当前国内新出现的影响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各种因素3(7k
目前国内人民群众的国际意识大大增强,对外交工作的参与热情提高,对**中央外交决策的潜在影响大为增加。(TX
1.表达意见形式公开CSHA
2.表达意见顾虑减少fK|M<{
3.参与的媒体增加\Mn
4.表达的意见影响扩大>/Qqb
5.表达意见的层面扩大=>no
同时面临着一些困难因素,如:当前决策范围空前扩大,外交决策作用突出的同时外交决策难度增加,外交决策的紧迫性提高。f|Ok|5
&copy;     4.2_i
&copy;     B w(
第三节 近年来关于中国外交理念的变化、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研究调整的分析 (VIP)/j
&copy;     ~
这里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总战略(以20年为限,分递进层次的战略)。h=u#
战略就是有指导性,客观性,长期性的目标和计划、方针。:)D01
&copy;     rGk!H
国家发展总战略又分为对内(国内)和对外(国际)战略。国家发展总战略以国内发展战略为主,国际发展战略是服务于国内发展战略的,但国际战略会影响国内战略的实施,两大战略互相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一体的。*!(L;~
&copy;     M
国家对外战略是建立在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对外关系的发展是由国内发展的需要而推动的)。确定国家的对外战略要根据国内发展战略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以及国家和国际体系之间的现状及未来变化来确定。要制定国家对外发展战略需要洞悉和把握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趋势和动力,需要洞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关系变化及趋势。,pTNr
&copy;     DYA^4
国家对外战略是一个大概念,其中又包含外交战略、经济战略、文化战略、安全战略等。3,5TC
外交战略:作为构成当今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主体,现代主权国家的中央政府之间的高层次政治关系的外交关系如何发展而形成的战略。lR,P0
外交战略在对外发展战略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W
&copy;     }
国家之间关系的好坏首先看它们之间外交关系的好坏。所以说,在国家对外关系中,外交关系处于最重要的位置。}I^"gT
&copy;     *oF,.
一、关于制定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些基本判断和认识En
1.中国将处在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H
2.中国将基本达到小康社会目标,会出现一个4亿人口的富裕阶层。=C./g
3.中国的国际参与程度大大增加,对海外资源、市场的依存度要逐渐降低。$
4.国际局势将处于一个相对平稳但内部各种变化趋向正在深刻发展的时期。X/x
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加快,集中化和分散化的趋向,流动(人员、物质、意识)加速化和管理偏弱化的趋向;国家意识的淡化和地区,社团意识强化的趋向(传统政治意识的淡化和非传统政治意识的强化)。EL
&copy;     "
二、关于“中国外交战略”层面的思考Q}!I
21世纪初,中国总的外交战略目标坚定、明确,它是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国家发展目标服务的。c"tO
1.维护世界和平,提高国际地位和国家发展的进程相一致。d
量力而行,既承担矛盾,又不脱离国力的实际。在外交战略中还要处理好“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防止出现“举旗、当头”的倾向。3
&copy;     3?
2.坚持全方位的战略,并考虑调整。^U3]V
与大国关系要坚持,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仍是我国外交的立足点。v5|c
&copy;     ,ZS?G
3.从“外交为国”发展为“外交为民”,扩大外交工作领域。5
本着贯彻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国外交加强了为中国公民利益服务的宗旨,从外交为国发展为外交为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I!o
&copy;     %Jv;Z
4.外交要保证国内发展处于一个较长时期的国际有利环境之中。!1-XN-
中国的发展现在处于一个相当关键的时刻,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国际环境,这就依靠外交的保障。w
&copy;     ]w1RF
5.外交要为中国特殊问题的解决作出巨大贡献Q
一是台湾问题的解决 二是国内政治稳定的某些因素I7q'G[
&copy;     >Za/U`
6.外交战略涵盖的外延将扩大,非传统因素的地位将上升。(
当今的外交领域由政治领域扩大到经济、海洋、文化、舆论、民间交流等过去属于非传统性质的因素。IC[H
三、近年来中国外交政治走向的几个新特点g~
1.外交呈现全方位发展。<^
2.外交将从过去的主要注重“外交为国”向“外交为民”的领域变化,以适应中国和国际社会联系深层次的变化。hI
3.经济文化因素将成为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u
4.中国外交介入国际事务特别是全球性外交事务的能力大大加强。C'D
5.中国高度重视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合作的发展。-DXY;
&copy;     7w!q
第四节 对外交决策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z
一、现行外交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7
1.外交决策机制局限性明显。gmG_l
2.外交决策的高度集中造成回旋余地的减少。D13+5K
外交决策主要依靠行政部门参与决策,立法机构和代议制团体中的社会贤达群体的力量没有得到发挥。民意的表达还存在着无序,偏激,分散等问题,未能在外交层面上给予政府外交以更大的支持。Q[13,
3.外交决策各部门,各机构未发挥更大的合作效力。自上而下的交流联系多,横向交流少。]4@
4.外交部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S*JLfl
&copy;     &iu-
二、对21世纪初中国外交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及科学发展的思考z5XFl
1.成立跨行业外交决策机构?<'_q_
2.进行外交决策的规范化,智能化建设~%
3.建立科学的信息收集系统\Li^Z
4.建立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Jit.
5.建立民间外交决策咨询机构(民间智库)"=l
6.建立公众及舆论对外交决策的监督机制,以及民间意见的反馈机制。\-kB
&copy;     >T9Q@
第六章  中国外交决策案例研究&ipxD
第一节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新中国外交及决策的影响+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内容,其核心概括为爱国主义精神,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土地,爱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Ead{
&copy;     )_S\~p
本书关于外交的定义:主权国家中央政府通过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正式对外代表机构为保障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以和平方式处理和其他国家的关系及参与国际事务的高层次政治活动,是维护本国利益和贯彻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Oim$[
&copy;     .,A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新中国外交的具体影响u
1.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新中国外交和外交官主体意识的形成打下了深厚的精神底蕴。~0Fe
2.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国际观的形成有巨大影响。1?ddq8
3.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新中国外交的策略和手段。&\\#9F
邓小平的20字方针“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总结概括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M
4.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塑造新中国外交和外交官形象的重要源泉[
“不卑不亢、庄重大方、温文尔雅、推己及人、交友以诚、处事稳妥、泰山崩于面而不惊”NzM
5.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新中国外交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平台[
&copy;     if>$O
外交案例:1.抗美援朝决策 2.中美建交3.中苏关系正常化。4关于驻外使馆突发紧急事件的决策:以中国以索马里撤馆为例u
&copy;     6:]}2h
对撤馆案例分析从中得出的经验1、遇到突发事件的驻外使馆必须向国内及时报告,并保证通讯畅通。2、驻外机构参与决策,保证驻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3、国家涉外机构中的各部门通过协商提供高效配合,使外交决策科学正确并使失误最小化4、紧急突发事件决策权力必须高度集中5.随着多边外交和国际活动增加,充分利用多边外交和国际场合,更好地促进决策执行。{8e{
&copy;     k
第七节 地方外事系统的实际案例Y*z
地方政府外事部门的行政领导关系解说:e^
一、业务指导关系,即在接受本级领导统一领导的同时,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政府对口部门的指导。地方政府绝大多数工作部门与上级政府对口部门之间的关系,属于业务指导关系。oe^:Mk
二、双重领导,即地方政府工作部门既要接受本级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又要接受上级政府工作部门对口部门的工作领导。监察、审计等部门属于这种关系q
三、垂直领导关系,即中央部门派驻在地方的机构,只接受中央部门的领导,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负有监督的责任。如中国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等。xbu
&copy;     0>
各级地方政府外事部门基本上属于第一种关系,属于双重领导关系,分主次关系,本级政府统一领导是行政上的,上级政府对口部门的指导是业务上的。:=HV
&copy;     bQ
本书作者对于当前外事工作进一步改善提出的建议:+|E}
1、法规法制化I
2、决策处理程序制度化f,XxVx
3、决策处理高效及时化D>
&copy;     DrFy#
第三部分 其他国家的外交决策  详见书本`0!{g
美,英、苏及俄罗斯、法、日、德、印、埃及。;Y$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09:00:03 | 只看该作者
••••••十楼••••••••2j7|
&copy;     I2~5
外交史 知识点整理(近现代史+当代史)a}I,V
&copy;     hk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rOef*X
&copy;     *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wj
1.什么是宗藩体制。\Y$B
2.为什么《尼布楚条约》是一项平等条约。{~yX
3.为什么清政府要实行闭关政策。?G:
4.分析19世纪初中英两国的矛盾。U3Z
5.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5
6.分析清政府在战争期间的对英政策。b
7.简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L
8.为什么说林则徐和魏源有新思想。;v! +u
9.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6kUm
10.分析清政府在战争期间时战时和的对策。uO0q
11.为什么清廷不愿意让外国使节常驻北京。;'^l%
12.简述《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M|@
13.试析产生洋务运动的背景。 Zcz6t
14.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进行了哪些对外政策和体制的调整。"\bI.L
15.分析美国倡导的“合作政策”的原因和影响。8n
16.分析蒲安臣条约。}=xIRl
17.简析《烟台条约》的内容82
18.分析曾纪泽订立《伊犁条约》的谈判。Eq;
19.分析日本侵占琉球和向朝鲜扩张所采用的基本手段。2&
20.分析中法战争爆发的背景。3@)K
21.为什么中法都愿意谈判结束战争。uKNO
22.葡萄牙如何一步步地扩大对澳门的侵占。 *v&M
23.分析英国对西藏发动第一次战争的背景。X#rb
24.分析甲午战争前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中日矛盾。]
25.从外交角度分析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Q
26.分析《马关条约》及其后果。Vxi
27.试析战后清政府寻求与俄国结盟的政策。7m(
28.分析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局势。}6fbk
29.分析义和团斗争的特点。7
30.日俄战争表明列强侵华的什么新特点。V3;Ur
31.20世纪初中英谈判西藏问题的关键是什么。xSzka
32.分析清政府对付日俄在东北扩张的政策。NnuwzL
33.分析湖北军政府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对外政策。Ml
34.试析+++国在争取承认问题上的教训。?Y9V
35.简析《中俄蒙协约》的背景和影响。<8o8
36.分析“西姆拉条约”的性质。@vKr'T
37.分析日本的“二十一条”要求。Ick7
38.如何认识“二十一条”交涉中北京政府的外交。qU[nmW
39.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分析美日矛盾。3
&copy;     j-
40.在中国参加一战的过程中日本通过什么手段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控制。U
41.为什么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无法收回山东主权。RX m
42.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外交的重大意义。i
43.分析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t\
44.分析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得与失。U7S+(
45.试析中苏建交谈判和《中俄解决悬案大纲》的签订。rw
46.北京政府的修约外交是怎样进行的,结果如何。*fq
47.广州国民政府反帝外交是怎样开展的,有什么成果。Bmy?<-
48.北京政府和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有什么差别。twWX
49.“联美抑日反苏”政策有哪些内容。^
50.南京国民政府修约外交怎样进行,取得那些进展。x2Ohc
51.为什么发生中东路事件。]c@Ak4
52.试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XS}oQ
53.为什么“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xjS
54.为什么南京政府以来国际联盟制止日本扩张的政策遭到失败。BRL
55.试析日本侵入华北后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L} Ez
56.南京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关系W
57.分析抗战初期南京政府的外交策略。rV&P+]
58.抗战初期为何中国在国际上处于外交困境之中。{]<m`
59.分析重庆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由“苦撑待变”转为“积极促变”的原因。Q$Y/=R
60.分析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5=L
61.分析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外交努力。<^'
62.开罗会议的意义何在。对后来的中国外交产生什么影响。}X|
63.抗战期间中国与美英苏存在哪些分歧,为什么说中国大国地位是虚弱的。*h4
64.分析《雅尔塔协定》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HU1p;c
65.结合抗日战争以来的史实试析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国的历程。NN0<
66.试析国民政府对日“以德报怨”的政策。u}
67.马歇尔来华调处为什么失败。T
68.分析1945年以后中国***的对美政策。ZvKq|+
&copy;     9m
&copy;     2;
中国当代外交史%(ww
&copy;     ]+sz
第一章 独立自主,保障安全 (1949—1955)~
&copy;     #}
1.新中国外交的总目标,根本立场,外交政策的原则。v#
总目标: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b0z.*
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规定'%hG
根本立场: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copy;     lk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jZf8Rj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IA
毛**在1949年春、夏之间,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rnY8i8
&copy;     Y2ELu
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E0T
&copy;     ;V/<$U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总是想保留一些在中国的特权。对于帝国主义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并不急于要得到这些国家承认和建交。~
一边倒”:当时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下,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新中国完全依赖于苏联。7
&copy;     H
(意义)这三大方针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武装干涉,回答了新中国建立之初如何制定自己的外交方针,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和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国家等问题,为新中国外交关系规定了方向与原则,为迎接50年代第一次建交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q6yy_
&copy;     WROK
&copy;     2q
3.新中国建交原则。H
谈判建交原则,凡是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gT'Rj
4.1949年10月3日,中苏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之建交的国家。,db9A
5.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过程的基本特点。pe\
这些国家有的与国民党政府没有外交关系,有的在宣布承认新中国的同时已采取行动断绝了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与这些国家不需要经过谈判阶段,都是通过政府公函往来达成建交。>H/{
6.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缅甸。1950年6月8日建交。{Rd
7.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建交。印度虽比缅甸晚承认新中国,但因为中印建交谈判进展迅速,印度成为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mC5b
8.1951年5月21日,中国与巴基斯坦建交。GbW?R
9.1950年代前期,与中国建交的还有另一类国家,即部分中立倾向较强的欧洲国家:挪威,丹麦,芬兰,瑞典和瑞士。<ad
10. 英国与荷兰于1950年表示承认和建交意愿,并撤销了对国民党政府的承认。英国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投资,保住香港并拓展在华市场。1954年日内瓦会议之后,两国与中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此后直至1972年,中国与上述两国的关系还处于“建交谈判”阶段。rCoNj
10.不继承旧中国的外交关系--“瓦尔德事件”(P10-11)l8:n%
11.在中国合法席位被剥夺期间,中国对联合国的基本政策(P16)vAB$S
中国始终把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但中国对自己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之前联合国的一切活动不承担任何责任,对于这一期间联合国的每一项活动,中国视其是否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来决定自己的态度。61o#
12.巴黎统筹委员会(其中的中国委员会)
13.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意义。(紫石英号事件)G%]:
在建国后短短几年中,中国人民在政治、军事上彻底肃清了帝国主义特权,在经济上掌握了自己的经济命脉,在文化教育领域清楚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在当时整个西方阵营极端敌视中国的情况下,这些措施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巩固新生政权、全民团结奋发图强,并且为我国后来在平等基础上建议新的中西方关系,以及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kD6N8
14.毛**的“中间地带”学说。(该学说的发展有两个阶段)(P24)\q)R
二战之后的世界有三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被压迫民族即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和大量出现的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美苏对峙的两端和两端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地带”,其中有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新独立的民族主义国家。E2R
&copy;     r%3aoY
继1946年提出“中间地带”学说后,1963、64年,毛**提出两个“中间地带”学说,即: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划分为第二中间地带,这两个中间地带的国家都“反对美国的控制”。s
15.为什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领导的新中国除了“一边倒”以外没有别的选择?(P31—33)W
首先,当时**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但是由于美国的扶蒋**政策和极端**的意识形态导致当时的新中国无法与美国建立起正常的国家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并非**不愿意与美国发展关系,而是美国一次次以**为敌,从而排除了**在美苏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je
其次,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来源。当时的新中国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尽可能的寻求外来援助。当时的情况我们不可能指望从帝国主义阵营得到任何援助,还必须得面对敌视。毛**明确指出,巩固革命胜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要得到援助必须消除苏联领导人对于中国走“第三条道路”的疑惑。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真要走“中间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还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Z'M
第三、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执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帝国主义阵营,一方面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首的和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中,没有中间道路。中国站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一边,也就站在了和平,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力量的一边。Q6D
以上的三个方面,决定了**领导的新中国除了一边倒以外没有别的选择。hM+WA?
1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k;5+
17.1954年日内瓦会议j=Ka}=
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苏、美、英、法、中五国外交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K
7月21日,与会各国签署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会议最后发表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SG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内容。<Z
由中国、印度、缅甸三国共同提出,内容: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L
19.1955年4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突出求同存异;会议成功的意义。Y(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不是来立异的”Nl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万隆会议(亚非会议)成功的一个巨大因素就是中国代表团异乎寻常的合作态度,会议的主要特点是中国代表团在促进友好谅解的决议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亚非会议是民族主义国家成为国际关系中独立行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战后世界的一个重要历史潮流的体现,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卓越外交,不仅是对会议成功的贡献,而且也对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登上国际关系舞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wYY0
“亚非会议”之后,迎来了新中国外交史上第二个建交高潮。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又同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69年底有50个国家同中国建交,比1955年底同中国建交的23个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在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除法国外,都是亚非拉国家。在这些国家中,除了锡兰、柬埔寨、老挝和古巴外,又都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d{n
&copy;      kLv{
&copy;     L)u
第二章 对外多方矛盾关系和反美统战(1955—1965)#
&copy;     2x
本阶段,随着二战后三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先后取得胜利(中国,北朝鲜,印度支那三国的独立),亚洲地区出现了一定的缓和局面。Si.5
本阶段中国的外交是在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继续高涨和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形势总体有了明显缓和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HCt9{v
本阶段,中国依然旗帜鲜明的站在和平,民主,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支持一切反殖民主义和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并公开举起反美统一战线的旗帜,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Axx
本阶段,中苏关系恶化是重大事件。v:oW
本阶段,中国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关系,稳步发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取得良好结果。唯有与印度之间,因西藏问题和边界问题关系紧张,日渐恶化。总的说来,中国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也趋于更加完善和成熟。 |&a(
本阶段,中国与美国的矛盾仍为主要矛盾,但同其他类型国家的矛盾相对显露出来。2f*'U7
&copy;     gk
1.中国支持印度的集体和平主张。#\A
2.中国支持苏联关于欧洲集体安全和和平的建议。/ne((h
3.1955年5月11日—14日,华沙举行的欧洲国家保障欧洲和平和安全的第二次会议上,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决定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成立。P109{!\N
&copy;     km
4.中美大使级会谈(1955年—1973)中美双方在对方首都互设联络处为止)中方代表,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达成的唯一协议是平民回国协议。中美大使级会谈,使两国有了一个官方接触和沟通的渠道,中国可以从会谈中感知美国在台湾问题和中美关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和立场。-
&copy;     4;M!%h
5.中国通过民间外交和贸易开展与日本的关系: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帮助日本侨民回国。双方民间人士,友好和平人士互访。宽大处理日本战犯。民间贸易协定。1953年3月,中国提出改善关系的政治三原则;1960年8月,提出中日贸易三原则。----P125v-.-O
政治三原则:1、日本政府停止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2、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3、不阻挠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趋势3<S>-
贸易三原则:1、政府协定2、民间合同3、个别照顾。
中国同时强调“经济和政治不可分的原则”。]\`G6
1962年,中日双方代表签订了一份同意发展长期综合易货贸易的备忘录,标志中日关系从此进入“半官办民”阶段,“备忘录贸易”成为中日建交前两国贸易关系的主要形式。Fe{q
&copy;     m
6.1955年起,中国同西方国家开始了发展民间关系和建立民间商务代表机构等的协调事宜。英、法、意大利、奥地利等。Lv
以民间贸易促进日后官方关系的逐步发展。“以民促官”的实例。^zY ^
中国区分对待资本主义阵营中的西欧各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将它们作为“中间地带”国家看待。M&Y&;
&copy;     N*
7.1964年1月27日中法正式建交。>z
在这一时期,美苏两国都力图保持两极格局,美国仍继续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苏联则妄图控制中国以利其全球战略的推行,并为此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为敌的局面,中国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这段时期,中国加强了对西欧的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中国同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而对美国孤立中国的图谋在西欧打开了一个缺口。Bt`}
&copy;     `dMS3c
&copy;     /V
8.1963,64年,毛**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反美” --P128"[!QT
亚非拉各国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加拿大、日本、大洋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第二个中间地带国家,这两个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xb
两个中间地带的观点同反美统战的观点是同一件事的两种表述法。6B
中国把一般西方大国同美国区别对待,执行这项政策,使中国同它们之间的关系总的是逐渐有所发展的,即使是较慢的。|
&copy;     `
增加知识点:毛**关于“绞索思想”的讲话和依靠中国自己力量处理好对美斗争的立场。P135.g
&copy;      AL91
9.1955年至1964年,新中国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周总理指示与亚非国家建交要 善于等待,增进往来,多做工作,水到渠成。[
本阶段建交国家主要集中在西亚、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国家和个别拉美国家。kG\
   V!9< q
10.1963年,周总理在访问阿联酋时,提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五原则。访问阿尔及利亚时,提出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五原则。概括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五原则。--P167.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运用。V(t[.
五原则:1、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2、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3、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团结和统一的愿望4、支持阿拉伯和非洲各国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间的争端5、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各国的主权应得到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略和干涉。VY
&copy;     Ll(
11.中苏矛盾不断显露,并扩大化。中苏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两个事件:1958年4月和7月苏联向中国提出共建“长波电台”和建立“联合舰队”。苏联塔斯社声明将中苏关系公开暴露在世界面前。**中央连续发表的“九评”。I81^
本阶段,中国在有了稍为宽松的国际环境之后,在继续“一边倒”和集中反美的基本战略下,致力于解决同周边民族主义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并注重开展对日民间外交,改善周边环境。并积极与广大亚非国家建交。支持亚非国家的反帝反殖的民族独立运动。中国有原则的处理一些重大问题,不附和苏联的错误,不容忍印度的欺凌,在国际上敢于展开必要的斗争和支持正义的事业,反映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本质,呈现了中国说话算数的郑重外交风格。本阶段较全面展现了中国外交的特色。R8=Z
&copy;     }
第三章 “反帝必反修”和反对两霸(1965—1972)_L0
本阶段大事记:1965年美国直接入侵越南的战争;苏联举行从组织上***国际共运的莫斯科三月会议;中国支持以越南南方为主战场的印支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a/|)J
中国已经开始在战略上对美国、苏联“两面开弓”。提出世界已经进入反对美国和苏联两个主要对象的新时期。U
在现实国际政治利害关系面前,中国意识形态直接干预外交的做法不得不有所改变。U`l
1.中国支持越老柬三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j
&copy;     -_aFc4
2.中苏公开***和敌视:E7
一.莫斯科“三月会议”和中苏执政党关系公开破裂_
二.中国采取不同苏联搞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的政策dITa!
三.中国谴责苏联侵捷和判断苏联沦为社会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tq
四.珍宝岛事件,中苏边境冲突增加。x
&copy;     X;^0
3.第二次亚非会议的筹备及其无限期延期:面临的问题:1.苏联有没有会议成员资格的问题2.是否让联合国插手亚非会议的问题3.亚非会议要不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问题。tB
&copy;     6*V"
4.中国“文化大革命”前夕一些亚非国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5sh~Ok
1967年7-8月北京发生严重的“三砸一烧”事件:砸了印尼,印度,缅甸驻华使馆,烧了英国驻华代办处。在国际上引起恶劣影响。C
&copy;     pN:N
“**是祸害,**是倒退”---李海灵0
当时中国所谓的最革命的“大民主”对外造成一种逼人的气势,不能不使一些国家同中国疏远。在“**”开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同建交和半建交的40多个国家中的近30个都先后发生了外交纠纷,客观是一种孤立,在历史上是突出的,其深刻的教训也是需要牢记的。H
中国当时的外交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当时中国外交是极为悲壮的。6ea5
5.改变突出意识形态的外交并同许多国家修复和改善关系:2Y
中国主动改善同南斯拉夫的关系,反映中国外交指导思想方面的一个巨大进展。1965—1968年,中国外交突出了意识形态,强调世界革命,把DADAO帝国主义,DADAO苏联修正主义,DADAO各国反动派作为当时国际任务提出来,战略方向上树敌过多。GVO]
&copy;     N8V
6.1969年之后 中国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诸多国家恢复,改善,发展友好关系。i+
&copy;     A)
7.对民族主义国家支持反侵略斗争和加强经济援助:m<6K
支持巴基斯坦抗印斗争。}{g:Q=
支持中东人民反对1967年以色列发动的“六•五战争”。5/H
此阶段,对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较前更见突出。q<(De@
&copy;     <P7v
8.本阶段重点: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公报》)cZV
1.1969年出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美国面临严重困难与挑战之时,决意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关岛讲话—尼克松主义(名词解释)(P276 上){J>
“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美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曼斯菲尔德称之为“尼克松主义”。Jv'p
尼克松主义的三大支柱“实力地位”、“谈判时代”、“伙伴关系”,力求在实力地位的基础上同苏联谈判,在对盟国的政策上从发号施令转到更多地强调伙伴关系。W,^k!
尼克松主义的提出表明美国统治阶级决心对其全球战略作出重大调整,企图借助中国的力量遏制苏联的扩张;借助西欧、日本盟国的力量改善自身不利的地位,以应付苏联在全球范围内的攻势,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M@st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两个渠道 1)巴基斯坦渠道,通过巴总统叶海亚•汗作为中介人。2)罗马尼亚渠道,尼克松在欢迎访美的罗马尼亚总统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说:即使不能达到同中国重新建立完全外交关系的最后理想,也可以进行高级代表的互访。罗总统答应帮其转达。q|
3.乒乓外交,1971年4月6日,中国邀请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小球转动了大球”^#W
4.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zf(
5.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Wl-s
6.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公报中关于国际关系的准则部分由于包含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霸条款而对国际关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D=f$
7.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1
&copy;     q4&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发表,表明了中国人民长期坚持反对美国敌视政策的胜利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改变了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同时存在多个敌手的处境,这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JfC
&copy;     q[ODLj
8.1971年,联合国正式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z
&copy;     l%p
本阶段总结:本阶段是中国外交有重大转折的一个阶段。在前一段时间里,中国搞两面开弓,宣扬世界革命,树敌过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外交孤立,然后由于其后发生的“珍宝岛事件”感受到来自美苏两方面的现实威胁,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及时调整,终于重新回到统一战线的路线上来。本阶段末尾,中国外交终于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再一次讲究策略的巨大灵活性并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V`X
本阶段与美国关系缓和,开始对话是一大亮点,并为1979年的两国正式建交打下良好基础。r
&copy;     N$4
第四章 三个世界的划分和联美反苏(1972—1979)8qF
总述:本阶段,美国失去战后建立起来的全球霸主地位,美苏争霸替代了美国的独霸。老殖民体系至70年代中期终结,新独立的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百废待兴建设国家的同时面临来自美苏两超级大国不同形式的干预,欺负和控制。本时期,日本,西德等资本主义大国经济实力更加增强,缩小与美国的差距。欧共体在某些经济指标上已经超过美国。这些国家日益受到苏联霸权主义威胁,因而在政治上仍站在美国一边,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本时期,中国在外交上世界革命路线已被纠正;中国广泛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集中力量对付苏联霸权主义对中国的战争威胁。改善中美关系,最终中美建交,关系正常化是本阶段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本阶段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mD!<a0
&copy;     P 9
1.毛**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C
首次提出,在1974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q2D8|4
“当今世界分为三个世界,美国和苏联处于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包括除去日本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X
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国际战略格局的认识,这一战略思想一直沿用到苏联解体,两极对峙消失和国际原有格局整个改变时为止。"a2B/
&copy;     jep`|
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邓小平首次向与会各国代表介绍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W
&copy;     E uqUZ
本时期,中国针对威胁最大的霸权主义国家,采取最广泛的反霸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三个世界的划分就是这条策略路线的战略思想的依据。e"#^(
三个世界的划分揭示了苏联霸权主义属于第一世界。把苏联放到了同美国一样霸权主义超级大国的地位,是“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中最具胆略最具特色的核心内容。PU(,!3
&copy;     1z@nl
2.中美关系正常化Xk
中美互相在双方设立“联络处”,关系有所增进。N~KR7
“一条线,一大片”:毛**提出,“一条线”是指按照大致的纬度划出一条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团结这条“线”的外面的国家(这就是一大片),以及亚非拉一大片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抗衡野心最大的苏联。此时已经开始改变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办法来处理国际关系。这是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zX5g
中国对美复交三原则“美国与台湾蒋帮断交,撤出在台湾的驻军,废除和台湾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断交、撤军、废约”I?_|d
美国总统在1975年底结束访华后在夏威夷檀香山提出美国对亚太地区的六点政策纲领,称为“新太平洋主义”,要点里除了把美日“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支柱”和重申在亚太地区的霸权立场外,再一次强调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i"5?yh
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5日晚21时(美国时间)同时公布,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1979年1月29日—2月4日,邓小平副总理访美。1979年美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N/}6
&copy;     P0<
3.中日关系正常化UK
中方提出的邦交正常化三原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日台条约”是非法的,必须废除。F;;Mvz
日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与1972年9月25日—30日访问中国,签署发表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宣布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6
&copy;     K
意义: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的发表和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使进一步发展两国和平友好关系有了良好开端。这对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这是继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又一胜利。[["
&copy;     ke5#
1978年8月12日,日外相园田与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共同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B
1978年10月22日—29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o
&copy;     ME!'4
4.由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美国的西方盟国无顾虑地靠拢中国,并先后与中国建交。有英国,荷兰,西德,希腊,澳大利亚等国家。<#V{P
(第三次建交高潮)/v=4)
&copy;     lQ
总结:本时期,中国外交的走向,明显地影响到国际关系的总格局。中国以三个世界的划分来现实的观察和对待各种类型的国家,反对两霸,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中国广泛改善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继续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东盟国家改善了关系。n(H!m_
&copy;     b6ZMx
第五章 不结盟与和平、发展为主题:r
总论:1978年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国家中心任务和对外开放的方针之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中国外交决策者对当时国际和平形势做出了新的较为乐观的估计,同时相应的在对外政策方面做了重大调整。中国对外更加强调和平友好,广交朋友,平等互利和相互依存。"q|w
&copy;     D`j92
1.中美双边关系在建交后进一步发展。包括军事文化科技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展开了交流与合作,美国对华军售,包括防空雷达,运输直升机等装备在内的辅助性军用装备。.+2x
美国通过与台湾关系法,宣称“将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7cr1o?
1982年,中美,就美售台武器发表公报,称为“八一七公报”_b@h
80年代中期中美关系的发展达到一个高潮,其中还有若干波折:贸易纠纷,对台军售,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席位问题,人权问题攻击中国,干涉中国西藏事务。;)!,p
&copy;     AnJ6L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中国出于战略的需要,积极地同美国发展正常关系。尽管8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外交政策的调整,但两国关系还是得到较快发展。然而,美国不时以强权政治作风施加于台湾和其他问题上,给两国的交往投下阴影。^3\A
&copy;     *{A
80年代初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的是不结盟,邓小平谈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NmkfFw
&copy;     XMtTi=
2.中苏关系障碍的逐步克服和正常化unA&
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表示苏联愿意改善同中国的关系。[Ze;C
“葬礼外交”~M
1985年,戈尔巴乔夫海参崴讲话“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同中国最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的补充措施问题”。h%&P
&copy;     y
关系正常化三点要求“从阿富汗撤军,从蒙古撤军,让越南从柬埔寨撤军”]^
1985年5月15-18日,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B
&copy;     R[7T0
1982年秋中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苏联对改善中苏关系的良好愿望,使两国历经数年努力后,实现关系正常化。在中国力图为自己获得一个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国际环境方面,这是极为可喜的成果。Ml[Y9L
&copy;     5Xa=
3.中国对战争与和平形势的重要判断'
认为国际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copy;     (7%`p
4.中国对裁军和军备控制方面的积极主张和行动5-xh,
&copy;     L\(1
5.中国欢迎美苏会谈的恢复和支持美苏签订“中导条约”。g
&copy;     ~@mB
6.中国继续反对苏联侵略阿富汗和越南侵略柬埔寨。1989年中国和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代表出席了在巴黎召开的柬埔寨问题会议,成功制定了在柬埔寨恢复和平的总计划。9
&copy;     W
7.孔塔多拉集团:1983年由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委内瑞拉四国组成的集团着手同有关国家协商解决中美洲存在的问题Gj%s2
&copy;     SzE
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YgEAV
9.对于南沙问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L
&copy;     _#
10、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全方位发展同各国的关系。]}LFS
&copy;     v*
11.本阶段,中国开始广泛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在联合国及下属各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参加了多种国际公约和公约性条约。参与维和行动,反对核武器扩散。iz(gP
&copy;     k>k+LW
12.1986年3月25日,中国政府总理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报告中,首次归纳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80年代中国外交的调整给中国外交带来了生动的局面。提出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LGkj
&copy;     YFrzq,
总结:本阶段,中国外交特色是全方位对外发展友好关系。这种特色的出现是由于对国际形势的正确掌握上有所突破,对外指导思想上也有重要突破。中国反霸而不集中反美或反苏。中国在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的同时,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奋斗目标。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类型国家的和平友好合作关系。本时期的中国外交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生动活泼局面。!!K
&copy;     x`"l+
&copy;     W(
&copy;     >#nb
第六章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989—1995)j2*C0F
1.八九年“**风波”后,中国顶住压力反对西方国家的制裁。N@!`
&copy;     8Q
2.中国冷静对待苏东巨变,恪守和平共处o
邓小平在1989年9月有过这样的谈话:“现在的问题不是苏联的旗帜倒不倒,苏联肯定要乱;而是中国的旗帜倒不倒”,“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Fo
1991年9月—1992年6月,先后同苏联解体后出现的15个独立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站稳脚跟,冷静观察,不扛旗,不当头,善于守拙,韬光养晦,有所作为)ZZ%9cJ
&copy;     Cz$
3.重视对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反对美国在最惠国待遇上对中国施压。r
4.突出睦邻友好,坚持谈判解决争端: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同俄罗斯发展了良好的关系。1989年,与蒙古关系正常化。发展同中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搁置主权争议,争取同东盟国家睦邻友好。!W
5.港澳回归问题上的进展,及反对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干涉中国内政hCM)
6.反对国外势力为西藏***主义撑腰。65 I
7.本阶段,中国加强了领导人出访,对各国进行访问。c},
&copy;     !
总结:本阶段与截至1970年代的中国外交最大的不同是:现在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出发点并不是把人类进步同反帝和资本主义的削弱和消亡联系在一起,而是认为整个世界应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求得发展和繁荣,这是今日人类进步的标志。-3`M
&copy;     d
&copy;     {%7ym
第七章 推动世界多极化,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 (1996—2001)B
总述:1990年代上半期,随着西方大国对中国制裁施压失败,中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逐步恢复正常。本阶段,中国外交关系中首要的仍然是中美关系,美国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经常反映到中美关系上来,尤其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屡加干涉。本阶段,中国非常重视发展同俄罗斯的关系,无论从国际关系全局的战略上还是从睦邻友好的角度上,这都是非常必要的。本阶段,中国外交以和平、发展为主题,从愿意同世界各国广泛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要求出发,以争取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审慎自信地投入到对外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去,从营造和平外部环境和同各国保持良好关系方面,中国现在的处境之佳都是前所未有的。1?
&copy;     "F**
1.重视发展对美关系,反对美国干涉台湾问题,美国重新强调对华正常接触。YjQ#
1)1995年,美国政府允许时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访美,粗暴干涉中国内政,引起中国政府的坚决反对和强烈反应,中美双边关系出现后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海峡进行两次大规模导弹试射和军事演习,打击李登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遏止“台独”势力。H
2)1995年以来,美国克林顿政府已经认识到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所具有的严重性和敏感性,并且进一步看到了中国在处理内政台湾问题上的坚定立场和明确态度。1996年引发了美国关于对华政策的大辩论。最终美国政府重又回到原来的立场,强调保持对华正常接触的重要性。1
3)1997—1999年,中美两国实现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互访。~,#
4)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1999年,在以科索沃问题为借口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空中打击,美国轰炸机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身亡。-CBi
5)反对美国飞机擅入中国专属经济区滋事挑衅:2001年,在中国南海专属经济区上空,发生美国间*飞机撞击中国军机事件,造成中方机毁人亡的惨剧。N94Btn
&copy;     ~=
“那一年,我在上初三,CCTV中播出的南联盟军警将中国遇害记者尸体用白布盖着担架从炸的七零八落的中国使馆中抬出的镜头,那白布下垂下的布满鲜血的苍白的手臂,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中国的外交,付出了血的代价。今生,只要我有机会,我一定要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做点事情。----李海灵 2008-10-12夜。”io
&copy;     Z
6)坚决反对美国在人权问题上不断上演反华闹剧。屡次挫败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反华提案。z)l:/
7)“9•11”之后,由于需要中国在国际反恐方面的支持,中美关系又得到了明显的进展。toDk
本阶段的中美关系有明显的起伏,每次都是美国在造成双方关系恶化之后,又被迫恢复和重新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并且不排除在美国政府某个明智决策下双方关系有可能较前有更加良好的发展。>Fl
&copy;     `
2.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R&_"b
  1)中国同俄、哈、吉、塔五国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并与这几个国家建立起军事互信,使边境线变得更加安宁祥和。z\cDV1
  2)在本阶段,中国同俄罗斯不但有频繁的元首互访,元首间的非正式会晤,还有政府首脑定期会晤的机制。双方展开了广泛的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t8'Z&L
  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重要意义和特色。条约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江**主席同普金总统在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指出“条约确认,两国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基础上的新型国家关系。”`=RA$
  4)“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最初是为了中、俄、哈、吉、塔就边界划分,边境地区军事互信展开的一种会晤机制,随着以上问题的妥善解决,五国间的合作逐步扩大到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领域。此后会晤以讨论地区安全,经济合作为主题,同时提出要共同打击三股势力“民族***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打击国际犯罪。之后,正式接受乌兹别克斯坦成为正式成员。2001年6月,六国元首在上海正式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MLZGD
  5)上合组织主要是建立成员国之间多边关系的平等信任,并在经贸、科技、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友好合作,以共同繁荣发展为目标。YxvfZ
  6)上合组织的成立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组织内各国的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它为国际社会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启示。它是在中俄发展和平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copy;     |ceN~
3.《反导条约》;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bZR"G
&copy;     
4.中国广泛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世界多极化。7Zap
中俄,中美,中-加拿大;中-墨西哥;中-巴基斯坦;中-欧盟;中韩;中英;中日;中国同阿拉伯等国;等等r6
&copy;     4
5.推广睦邻友好,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fbpR_
积极发展中日关系,在其中抓住主流。《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文件是指导两国关系的基础。8$%YE
中日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待历史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教科书问题;日美安保条约(将台湾纳入周边事态);钓鱼岛问题;中日东海经济区问题l4TU2
中日关系的友好主流将会继续下去,但同时绝对不能对逆流掉以轻心,同时需要始终掌握中日关系中友好的主流一面。q
&copy;     mx
6.重视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LpJY
东盟 +中日韩 10+3会晤机制; 东盟+中 10+1会晤机制[+
1997年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确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东盟睦邻友好互信伙伴关系。AnW)
&copy;     glW
7.亚太经合组织R
&copy;     ;V>
8.亚欧会议4tFU/
9.中国发展同印巴关系}X$zz
10.中国发展同朝,韩,越,蒙等国关系8+s
11.本阶段,中国同非洲国家关系有良好的发展。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引起全世界瞩目gsp[
12.中国同拉美国家关系得到加强{O5yC1
13.加入世贸组织W1
14.重视联合国机制,负责任地对待国际事务^8*X
15.港澳回归,反对外来干涉和***主义,争取和平统一。反对**集团的*******势力。反对“东突”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uNLs
总结:本阶段,中国的外交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国内外状况都比较好,外交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国执行全方位外交战略,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中国仍然执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冷静观察,站稳脚跟,不举旗,不当头,搞好自己的事,什么时候都要“有所作为”。_~MOgv
&copy;     6"q
&copy;     $r$
&copy;     |l.H
全书总结~!]SO(
1949—1972年,中国对外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战争政策和保障世界和平为任务、奉行国际反美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在现实的对外关系中以对美矛盾为主要矛盾。只有其中1965-68年执行了世界革命外交,是不合时宜的。从整个期间看,中国奉行的是和平外交,反帝和支持民族解放是突出任务,但只限于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和殖民主义,外交上并不从事于推翻帝国主义国家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统治。这些都是中国和平外交的内容。1#D
&copy;     m
1972—1979年,中国奉行反对美苏两霸,侧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方针,并实际执行反苏统战的策略路线。中国对外关系以对苏关系为主要矛盾。K,.EJ
&copy;     W
1980年代中国和平外交的最大特点是:在判断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的同时,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并在摆正中国对两个超级大国战略上都“不结盟”的地位后,对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思想内涵予以深化,不但要平等互利,而且要共同繁荣。O|2_
&copy;     a%-
90年代初冷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进入新时期。中国顶住压力,坚持走自己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之路。w`na;p
&copy;     A~
冷静观察 站稳脚跟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S
&copy;网络国法论坛 -- 倾听你的观点,畅谈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5 02:26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