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人合一”、“傅先锐”之流炮制的“中华共和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5 04:13: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共和国是1933年闽变时由陈铭枢、李济深等人及十九路军在福州成立的政府名称。中华共和国于1933年11月22日正式成立,至1934年1月13日中央军进入福州,只维持了五十多天。

  成立经过参看:闽变

  1933年11月20日,闽变正式爆发,在福州的“生产人民党”及“第三党”举行“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决议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深、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方振武、黄琪翔等十一人为政府委员,并宣布最高权力机构为农工商学兵代表大会。该政府的宗旨是抗日反蒋。

  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布成立,以李济深为政府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蒋光鼐为财政部长,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任何公政为福建省长。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元年。更改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同时废止中国国民党。闽变成立的中华共和国,未能得到中国国民党内其他势力的支持,亦得不到中国***的真诚合作。**中央发表声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并指“一切想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最后中华共和国在蒋介石大军压境和金钱收买的双重压力下分化瓦解,高级将领纷纷投降,首脑人物被迫出走香港,该政权由成立至解散只有五十多天。
[编辑本段]
背景
   1932年蔡廷锴在上海火车站即将前往福建1932年中日之间爆发淞沪战争,广东背景的蒋光鼐、蔡廷锴率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和日军发生激烈交锋,当时中日矛盾急剧升级,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十九路军在主战派眼中成为抗日的表率。中日《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中正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帮助剿灭闽西一带中国***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武装。由于十九路军并非蒋中正的嫡系部队,因而此举在一些人看来是蒋打击**武装,顺便削弱十九路军的策略。1932年6月,十九路军进入福建,蒋光鼐调任福建省政府主席,蔡廷锴继任十九路军总指挥兼军长,福建行政基本被十九路军控制。 一二八事变中的八路军与十九路军关系密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成员也被蔡廷锴等人引入福建各政府机关工作。但十九路军在剿共战争中遭遇共军部队的顽强抵抗,起先一度占据优势,占领了一些**政权的土地,但随后又被彭德怀部队击败,战况不尽人意,多有伤亡,也使得蒋中正不断施压,并指责十九路军剿共不力。十九路军将领对此颇多怨言,与蒋中正的隔阂日深,并开始暗地联合两广反对蒋中正,后来则又秘密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协商停火事宜[1][2][3]。

  1932年蔡廷锴在上海火车站即将前往福建1933年5月,受蒋中正排挤而旅欧考察的陈铭枢从欧洲先回到香港,与李济深商议联合闽粤桂反蒋,得到福建方面的认可,于是陈铭枢赴福州同蒋光鼐、蔡廷锴、邓喜增等秘密商议反蒋事宜,定下上中下三策,即上策联手粤、桂方面倒蒋;中策联合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先占领广东,再反蒋起事;下策则是联合红军。由于联桂联粤都没有取得实质成功,福建的十九路军方面只好决定联共,派十九路军秘书长徐名鸿偕陈公培赴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与**代表潘健行于10月26日订立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蒋中正得悉福建局势异动后曾委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前往说服陈铭枢停止其所为,但被陈铭枢拒绝。11月17日,蒋中正又发专函专机请蔡廷锴到南昌详谈,但蔡廷锴扣留专机,拒绝前往南昌,这等于将其意图公开化,于是陈铭枢、李济深等与蔡廷锴及其他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于11月18日在福州鼓山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反蒋起事,会上商讨了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废除+++国国号,另订国旗;脱离国民党,另组生产人民党等事项。会议间,蒋光鼐曾对废除+++国国号、11月20日仓促起事等提议表示谨慎反对,但由于陈铭枢的极力坚持,会议最终通过前述的提案,决定于1933年11月20日发难[1][2]。
[编辑本段]
成立
  1933年11月20日,闽变正式爆发。福州全城几乎万人空巷,街道各商店均因与会停业闭门,各处墙壁上遍贴“DADAO蒋介石”、“DADAO南京***政府”、“DADAO国民党”、“DADAO蓝衣社”、“实行工农解放”等种种标语。上午9时40分左右,“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城南公共体育场(南校场,即今天的五一广场)正式召开,四架飞机低空盘旋于广场上空[4]。福州公安局长丘国珍宣布大会开幕,大会主席团主席为第三党中央的黄琪翔,参加者包括了福建省政府机关、体、学生、农民和十九路军驻福州部队、各省市和华侨等各界代表,与会人数达到十万人。其中各省代表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河北、北平、四川、江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西康、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辽宁、察绥等24个省市,萨镇冰也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各代表相继作了限时十分钟的简短而激昂的演说,主旨在于反对蒋介石与国民党、建立人民革命政府、保障人民权利、实行工农解放。演说完毕后,提出议案,发表人民权利宣言。大会定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五角星,全场民众一致举手通过,国旗便立即升于广场旗杆之上[4]。晚上8点,大会决议正式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推李济琛、陈铭枢、陈友仁、蒋光鼐、蔡廷锴、戴戟、黄琪翔、徐谦、方振武、李章达、何公敢等十一人为政府委员,并宣布最高权力机构为农工商学兵代表大会[2][3]。

  11月22日上午9时,“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并在福建省政府礼堂举行主席和委员就职典礼,以李济深为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蒋光鼐为财政部长,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何公敢为福建省长,黄琪翔为经济委员会主席兼参谋团主任,19路军改组为人民革命军,蔡廷锴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改年号为“中华共和国”,以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废除青天白日红旗,更改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红色代表工人、蓝色代表农民、黄色代表正大光明、五角星则代表生产人民的大联合[5],当日福州市内街道商店民居等遍挂中华共和国国旗。同时李济深、陈铭枢、蔡廷揩、蒋光鼐、李章达等联名脱离中国国民党。随后,黄琪翔等宣布解散第三党、组建生产人民党,由陈铭枢任生产人民党总书记,十九路军中高级军官集体加人了该党,使该党控制了中华共和国政府实权。后来又将中华共和国分为二市四省,即福州市、厦门市、闽海省、兴泉省、延建省、龙汀省[2][3]。

  中华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土改方面推行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计口授田的非暴力的土地政策,试图改变农民的生存状态,减轻农村的贫困与不安定的状态。但由于军费开支激增,新政府开始用提高税收的方式缓解财政压力,引发商界和许多居民的不满[6][7]。

  闽变成立的中华共和国引发国民党中央的强烈反应,南京方面严厉谴责新政权为投共叛国,并永久开除多名中华共和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国民党党籍,由蒋中正组织军事力量准备对其进行镇压。另一方面,各省实权人物或持观望态度,或持谴责态度,没有人实际支持中华共和国。中国***方面由于博古等左倾派系人物的意见占优,也没有同中华共和国真诚合作,**中央后来甚至发表声明,指福建政府是“非人民的,仍是不革命的”,并指“一切想在革命与反革命中间取第三条路者,必然失败”。部分华侨同情新政府,但也有华侨严重反对甚至威胁断绝与福建的经济往来。国际方面也多持不干涉的态度。
[编辑本段]
军事行动
  蒋中正在检阅赴福建镇压中华共和国政权的部队福建事变第二日,蒋中正就开始组织军事行动准备镇压。他任“讨逆军”总司令,迅速从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前线抽调九个师入闽。11月底,南京国民政府空军开始空袭福建。12月,由蒋鼎文率第2路军、张治中率第4路军、卫立煌率第5路军,共约15万人,从赣东、浙南分三路入闽,计划对延平、古田等地形成包围态势;海军方面,由李文斌率领舰队由海上封锁福州、厦门;空军方面则派飞机集中于于浙南、闽北进行侦察、轰炸,以配合陆军。蒋中正则进入闽北,亲临建瓯指挥军事行动。此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方面,毛**、周恩来、彭德怀曾建议红军乘此时机主动出击,打乱南京国民政府的军事部署,粉碎围剿,但被**中央军委的博古、李德等斥为冒险主义而驳回[2]。

  12月中旬,中华共和国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蔡廷锴主张先消灭闽北刘和鼎的杂牌部队,在分头应计西面和北面的国军;蒋光鼐则建议从闽东乘虚进攻浙东,或主力撤往闽西南,背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进行坚守战。但中华共和国的文官首脑陈铭枢、李济深、黄琪翔等竭力主张力保首都福州,以免首都失陷动摇军心。蔡廷锴、蒋光鼐只得服从,将原驻扎闽西、闽北的部队撤往福州方向,由第五军守卫福建外围重镇古田、延平、水口,以保福州外围;第一、二、三军分别驻防福州的西部、西北、北部,并抽调部分兵力分守马尾和沿海。第四军则作为总预备队。这一策略放弃了闽西、闽北,使得中华共和国大片领土不战而失,且中华苏维埃政权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将主力从东线调至西线,使得国民革命军顺利通过原本由红军占据的闽北一带,南京国民政府三路大军以“品”字形向古田、延平、水口推进[2]。

  1934年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军到达古田和延平,并同中华共和国守军发生战斗,战至1月5日,双方呈胶着状况。此时,陈铭枢、李济深又在蔡廷锴不在的情况下改变部署,将主力调往古田、延平、水口固守,蔡廷锴得知以后不得不从命,派第一军与第二军的一部开赴古田,第二军与第三军一部进发延平,第四军作为后备随总指挥部前往白沙镇。此时前线战局突变,延平主阵地九峰山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军第五军司徒非师遭到国民革命军空军和炮兵的猛烈轰炸,工事几乎全毁,伤亡惨重,最终在1月8日18时投降,国军遂占领延平。镇守水口的第五军军长谭启秀率两个团背水迎战蒋鼎文的第三路军,经过一昼夜激战终于在1月7日失守,谭启秀乘木筏逃出。1月9日,蔡廷锴在福州力排陈铭枢等人死守福州的方案,率领主力南撤,蒋中正随即下令猛攻古田,1月11日,古田的第五军赵一肩的第十五师随即被张治中劝降,国军占领古田,通往首都福州的大门洞开[2]。
[编辑本段]
中华共和国的终结
  1月13日,中华共和国政府首脑人物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黄琪翔乘飞机离开首都福州先到泉州,中华共和国实际上宣告结束。1月15日早晨,蔡廷锴率最后一批军队离开福州,此时福州城中尚有“欢送十九路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5-14 16:59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