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有人要出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4 20: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陆学者惊讶:和谐的结果,国民党淡化一中

(台湾)   (2009-11-15)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昨日进入最后一天议程。两岸学者对于“一中原则”再次激辩。台湾学者主张只谈“九二共识”淡化一中;但大陆学者立场坚硬表示,一中原则是对话基础,台湾不应再提要大陆淡化一中或有所退让。

  在昨日研讨会上的“政治组”会议中,两岸学者就“一个中国”原则议题深入探讨。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教授陈一新表示,大陆老把“一中原则”摆在前头,也不提“各表”;未来两岸最好只谈“九二共识”并淡化一中。

  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杨泰顺指出,国民党在戒严时期为维持政权合法性,主张一中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台湾政治情势已经转变,一中框架很难得到选民支持。

  金门技术学院大陆所教授高辉认为,台湾有国家统一纲领、国家统一委员会的时候,大陆错过“机会之窗”;现在对国民党来说,统一只是选项。

  对于台湾学者连番要求大陆淡化、甚至对一中原则退让,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长余克礼惊讶表示,怎么连国民党都对“一中”有所疑虑?“民进党反对一中,结果现在连国民党朋友都提出异议,我有点吃惊!”

  余克礼强调,“一中原则”是国共两党共同反对外国势力及“台独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出去而提出的原则。大陆讲“九二共识”没有等同“一中各表”,“九二共识”是今后两岸谈判对话的基础,立场不会有任何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表示,两岸重新展开对话的前提是赞成九二共识、一中原则的国民党在台湾重新执政,如果国民党立场变得和民进党一样,就不可能和国民党谈。

  铭传大学公共事务学系教授杨开煌则建议国民党,要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当作远景,两岸互信才有基础、才谈得起来。



中国大陆学者论文 首见“+++国”

(台湾)   (2009-11-15)

  (联合早报网讯)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两岸政治学者昨天在台北研讨增进政治互信议题时,因台大教授张亚中提出“ 一中三宪.两岸统合”主张,与厦大台研院长刘国深自创提出的“国家球体”论述,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国,两个竞争中的政权所构成,引发热烈议论;文大教授邵宗海认为,大陆学者论文已能公开讲述+++国,这是一项进步!

  言论具有政策指标的社科院台研所所长余克礼,对背景大都是蓝营的学者,对一中原则发表异议,当场提出关切,并表示吃惊。余克礼说,两岸如何处理+++国问题,态度是一贯的,就是什么都可以谈,包括+++国的地位问题都可谈,但目前两岸决定“搁置争议”;解决敏感问题,最好办法就是坐下来谈。

  “两岸一甲子”研讨会昨天讨论政治互信议题。张亚中说,北京独占一中论述权,使得台北逐渐偏离一中。他建议,应以“一中三宪”明确界定两岸的政治定位关系,也清楚指出两岸应将“第三宪”做为两岸政治合作的目标。

  刘国深则自创“国家球体”论述,以“国家球体”涵盖两岸现有两个政权,做为处理两岸政治关系依据。

  他认为,无论大陆如何定位台湾,台湾所坚持的“+++国政府”在特定场合,事实上依然行使着代表中国的政治功能。

  中研院政研所筹备处研究员吴玉山随即回应说,大陆学者过去在谈统一问题时,都会绕过+++国,他认为,如果把+++国这套法统绕过去,两岸谈统一问题是没有根的。

  吴玉山指出,台湾内有独派,外有中国的内外夹杀,都希望+++国消失。中国与其要求台湾承认一中,不如鼓励台湾人民认同+++国,毕竟这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都曾效忠过的;愈打压+++国,只会有更多的台独声浪。

  文化教授杨泰顺说,大陆处理一中内外有别,如果一中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说法无法克服,不论“一中三宪”,或先经后政,都很难突破;亚太和平基金会副执行长陈一新说,一中原则如摆在前面,两岸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台大教授兼副校长包宗和也说,两岸谈判和平协议,一中问题恐怕仍需面对,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然而,对于+++国存在的现实,大陆不能像“国王新衣”的故事一样,对+++国存在的事实,视而不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嘉树则说,“到别人家里作客,还要讨论人家的姓氏,这是不礼貌的。”至于内外夹杀+++国的说法,他则说,大陆也有保护+++国的作法,如陈水扁上台时,大陆也曾逼着扁宣布“四不一没有”。

  黄嘉树并说:“法理上,不能相互承认,否则变成两国论;现实上,两岸互不否认。”不过,他补充说:“这完全是个人看法。”

  铭传大学教授杨开煌则反对把“+++国定位”问题都列为两岸谈判议题。他强调,+++国不应成为两岸谈判的标的,但双方可以谈判“两岸定位”问题。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9#
发表于 2010-2-4 20:24:35 | 只看该作者
那就來場戰爭吧!!!反正中國大陸不缺好戰分子,早一點解決也痛快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4 20:24:31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号的意义丝毫不能理解,举着民族大义的大旗叫嚷着改国号的家伙们真是愧对祖先,愧对人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4 20:24:24 | 只看该作者
No,**不会把这种自绝命运的事情做出来的;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否认其领导下的一切历史;**的背后是数亿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情感的人,国号的事情——弄不好就是**覆灭的开始;
——所以宁有战事,也是不会出现更改的;

对岸任何有理性思维的人都能明白这点,当然,庸人除外——论民族大义,论实力,他们处于劣势,不知道那些顽固坚守伪“+++国”的人和台独分子有何区别?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今天的+++国已经不是孙先生的那个+++国;李济深,宋庆龄等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理想的反过来是促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号的产生,赞同今天这个伪“+++国”不过是被政治宣传的结果;

理性的,还有民族大义的人应该看到——两岸问题不是国号问题;而是代表顽固的蒋伪“+++国”的思想阵营与整个中华民族统一振兴步伐的对持;

套用孙中山先生的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事物,总是要被洪流所淹没的,只是时间问题;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4 20:24: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國號能使中國和平統一,這有什麼不可以呢?!而且是相當合算的呢?!當今這些國號實際上是朝代或政權的代名詞,兩岸統一,最佳的方案是****和平統一;至於國號可以商量(中*共某人不是說什麼都可以談嗎),我認為,不用“中華民國”國號,也不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讓這兩個國號進入歷史,這樣才能開啟兩岸和平統一的新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4 20:24:15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不能改,五星红旗不能落下来,义勇军进行曲还要继续唱下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4 20:24:12 | 只看该作者
我看那个天人合一 就是个阴谋家。

一中,当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政体下的一中,难道还要让国民党回来统治大陆不成?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国民党只配和民进党争夺小岛的山大王。早已经沦落为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能力,没有实力的二混子政客集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4 20:24:0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还是支持武统 梁光烈上将,带兵开进台湾吧 三天拿下台湾吧 别在软巴巴的河蟹了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4 20:24:04 | 只看该作者
两岸政治谈判的最终结果都是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打碎“+++国”这个躯壳,这是由占全体中国人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有人说“一中”是“大中国”,既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是+++国,这是在胡说八道,少数人的利益岂能凌驾于与其根本不成比例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

如果政治谈判意愿是一方积极一方逃避,那么,用非和平手段达成统一就是最好的选择,谁要是敢顽抗,就砸烂他的狗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2-4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費那么多話有啥用 拒統就是拒統 民主也好 民族也好 全是要13億人牽就那0.23
"中華民國"統一也不是不可以 但"中華民國"有那個能力嗎 俺想地球人都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4 20:23:56 | 只看该作者
空喊民族大义的口号——任何超历史的见解,都是谬误——尊重历史的选择才是尊重民族大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03:57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