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必坚表示,只要不断地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就能够形成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把握和共同开拓。(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台北11月14日电/中央日报网路报今天的点评文章说,以**中央党校前任常务副校长郑必坚为团长的一批大陆“重重量级”学者,正在台湾参与“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由于涉及两岸的军事、外交等敏 感议题,大陆学者不可避免地会坚持“一个中国”立场,否则,大陆放松对台湾的军事与外交压力,就会变成鼓励偏离“一中”,甚至鼓舞“台独”。对于大陆的此一立场,应予理解,才能谋求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建设性途径。
文章说,在大陆的“一中”论述中,原来说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份”,近年已改为“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同时,原来强调的“一中原则”,自去年底胡六点发表以来,改为着重强调“一中框架”。从这些变化来看,不能说没有正面意义,毕竟“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中”,是九十年代台湾“国统纲领”的表述,而“框架”亦比“原则”来得相对弹性。
事实上,台湾所依据的“+++国宪法”,以及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架构,都是一个中国架构(或称框架)。同样地,大陆所依循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政治主张,也是一中架构。所以客观上,海峡两岸是以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分别认知“两岸同属一中”。这应该就是两岸建立政治互信的基础。
因此,如果像民进党执政时期那样推动“法理台独”,企图推翻台湾自己的一中架构,就必然与大陆的“反***国家法”进行军事摊牌。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维持台湾自己的一中架构,这固然与大陆的一中架构存在某些分歧,但已排除了两岸军事摊牌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在现实状态下,两岸还不可能对“同属一中”的内涵有一致看法,但各自表述的“同属一中”确实来自国民党的重新执政,这给双方求同存异,进而聚同化异,提供了历史机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