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客观评价和预测马英九的两岸发展
依据《孙子兵法》的做事知彼知己的原则,在我们要正确分析和预测两岸关系发展、以及中国统一问题的时候,认真分析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马英九是至关重要。因为略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位领导人的个人历史是与他领导的政治或经济实体的历史高度吻合的。而针对最高领导人的个人分析和研究恰恰是中国大陆政府、主管部门以及一般善良的民众所忽略的。本人将利用人力资源的素质理论,结合马英九本人的发展历程,对马英九的现在和未来做分析和预测。
如果马英九先生的未来发展不幸被本人言中一次或几次,大家可以当作偶然,如果大多数正确,并非本人多么高明,而是科学分析而已。 依据马英九的个人发展历史(详情见附件《马英九简介》),
我们对马英九的分析结论如下: 一 、马英九10岁至18岁期间形成了个性偏执特点,致使马英九本人的行为方向以父母(家人)、领导及主流民众对其评价高低为依据。 父母(家人)、领导及主流民众如果对其行为评价很低,偏执性个性会让他以此为目标力求改变他们对他的认识和看法,他会倾其全力,甚至不计成本的努力做到最好为止。所以马英九的附带性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凡事好“面子”,必要时宁肯为了父母(家人)、领导及主流民众的认可而失“里子”,这就是马英九高度“自尊心”的由来之一;二是注定了马英九一旦当权,身边的人必然是高谈阔论、见解独特(可能不切实际,但一定别具一格)而且必然鼓吹马英九历史地位和评价者(马英九从内心是喜欢和信任这种人的)。 反之,如果父母(家人)、领导及主流民众如果对其行为评价很高,偏执性个性会让他迷失发展方向和目标,甚至会对非常顺畅的大好局面很“鲁莽”的予以破坏,宁肯走自以为是的个人意外性的行为方式,也不愿意走别人已经为他“搭好的桥”、“铺好的路”。所以,越是顺畅的发展环境,马英九就越是会出“意外”。所以,作为关心、热爱马英九的人,无需担心他身处逆境,反而是要高度关注马英九面临的顺境。因为对于马英九而言,面对困难、问题和风险的逆境,恰恰是帮助马英九真正树立雄心、实现壮志的重要条件之一;反之一路平顺,只会导致马英九飘飘然、忘其所以。 这就注定了马英九从内心信任或顾忌的是五类人或人群: 1、始终高度反对或敌视自己的人; 2、高谈阔论,甚至夸夸其谈而又鼓吹马英九历史地位的人; 3、马英九所尊崇的道德或精神境界至高无上人; 4、人际交往广泛、涉及层级高深、对马英九无所求的人; 5、有强烈危机意识、善于出谋划策、做事灵活务实的人。
二、马英九18岁至28岁期间形成了发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突出的特征,致使马英九养成了的突出的法律专业素养、积极的团队责任意识、不受人胁迫屈辱的反抗精神以及崇高的道德和精神追求。 这就意味着,中国大陆要与马英九沟通和交流,要从以下几个层面上入手: 1、基于马英九突出的法律专业素养,建议中国大陆选择直接与马英九沟通的人必须要具备资深的法律学养和国际法造诣,同时要具有马英九喜欢和信任的性格特质。否则与马英九的沟通是不会顺畅的。以目前的国台办、中台办主任王毅来说,就不一定适合。 2、中国大陆要真正的帮助马英九,应该从以下八个方面予以改善和强化,并制定规划,组织好、保障好、落实好。只有这样,中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加强与马英九本人的主动沟通; (2)建立与马英九团队成员的信任; (3)改善中国大陆在台湾民众的形象; (4)积极引导台湾社会舆论; (5)分化瓦解台独意识的社会基础; (6)强化对台湾内部经济的影响和控制; (7)及早强化与台湾下一代领导人的培养和交流; (8)深入支持和发展与中国统一观念接近的政党及精英; 以上八个方面可以作为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的“八大政策”予以贯彻落实。这任何一个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但局限于本文篇幅,就不做展开。姑且作为一个课题提出吧,希望有心人重视。总之,对马英九而言,做得好是历史人物,做的不好是过渡人物。但是对于中国统一大业而言,务必主动权要操之在我。 3、基于马英九不受人胁迫屈辱的反抗精神特点,建议中国大陆创造一种适当的条件,循序渐进的处理好导弹对准台湾的问题。 所谓“创造一种适当的条件”是指台湾政府如果声称“台湾终极统一”或者联合国通过“反对台湾以任何方式宣布独立”或者主要西方国家或地区国家联盟宣称“反对台湾以任何方式宣布独立”等等都是可以接受循序渐进的撤除针对台湾飞弹的条件,不一定要等到两岸经济和文化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所谓“循序渐进的处理好导弹对准台湾”是指基于沿海导弹要针对的不全是**,还有反恐、维护地区领土安全、维护争议区域经济利益以及潜在台独等多种目标。所以不适宜直接一步性谈撤除导弹,可以采取如下阶段: 1、两岸导弹互不对准; 2、两岸冻结导弹数量; 3、两岸减少导弹数量; 4、两岸军事领导人互访; 5、两岸联合军演; 6、两岸共同领土协防; 7、两岸军事交换驻防; 以上境界由低到高,最高境界是“两岸军事交换驻防”,即大陆军事驻防海峡对岸,同时海峡对岸驻防中国大陆。4、中国大陆要相信马英九是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世界大同”社会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马英九的理想社会信仰的坚定程度不低于我们高层共产党人。如果要讲区别,马英九相信的是西方****的社会大同观念;中国***相信的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的社会大同观念。从本质上讲,两者如果抛开自由和民主的对象和时间,其内涵是一致的。中国***如果能够与马英九建立深入的信任,“世界大同”是一个非常具有利用价值和沟通内涵的一个主题。
三、马英九29岁至49岁期间形成了强烈的权力运用意识和能力、突出的新环境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积极树立良好的个人及社会公众形象。 1、针对马英九强烈的权力运用意识和能力,中国大陆无论与马英九沟通,还是与马英九身边的人建立信任关系,或者与马英九敌对的人开展交流等等,都务必充分考虑到马英九的权力感受。一切公共的与台湾各界交流、沟通和建立信任的过程必须以让马英九的权力受到尊重和容忍为前提,否则都会为以上一切的成效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负面影响。 2、对于马英九突出的新环境的学习和适应能力的特点,至少说明马英九并不是顽石一块,面对新环境、新境遇,马英九也是一个学生,不能对他期望太高,要给马英九留一个比一般领导人更长一些的学习期。如果马英九距离成熟需要时间的话,四年不够,可以给他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马英九不成熟的言行、举措或决策,要本着始终如一的爱护和容忍的态度,不适合采取“察其言观其行”的策略。 3、对于马英九珍视的社会公众形象,中国大陆与其打交道的时候,务必要从维护马英九本人的个人和社会形象角度出发,对马英九的任何出格言行,不要动不动就说重话、讲恶言。这并不是说不能教训马英九。那种教训的话最好是积极、善意、有效的劝诫为主,其他的教训就是用事实教育马英九或由第三方教训马英九。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与马英九相处的准则。总之,对付马英九,要学会战略上与之和,做到主动权操之在我,战术上保持始终如一的本着爱护和容忍的态度,妥善的处理马英九表现出来的“正常”和“意外”。对于要与这位长期受“女人堆”宠爱的台湾地区“总统”打交道的途径恐怕只有这样一条。
四、马英九的2008年及以后的发展走向 1、马英九的2008年多是因人成事的结果。他的所有所谓的成就都是之前或之后有人为他打造好的,所以不要指望马英九的2008有什么大的创建和突出业绩。相反,中国大陆一定学会交流、沟通、善意和容忍,同时务必利用这一难得的马英九困难期,制定四年和十年和平统一“八大政策”的发展规划。相关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已经在上面做了论述。 2、马英九的2009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不利的影响,注定马英九会做必要人事调整和积极政策落实后民众理解和认同的过程,同时也是马英九在任的与民众“Long Stay”过程,大陆要积极配合马英九,帮助马英九重建社会民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让马英九制定的有利于两岸交流和沟通的政策真正落实到普通民众的生活中,同时利用两岸累积的善意和信任深入推进和发展台湾八大政策的落实和贯彻。 3、马英九的2010年,伴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对台湾有利形势调整,在国际环境一般,台湾内部经济环境不断优化的条件下,应该是马英九的顺畅年。此时马英九必然会出一些“意外”的政策或“昏招”。中国大陆要注意运用团结和斗争的策略,有计划、讲技巧、重实效的教育和引导好马英九的政策及运用好社会各种力量。 4、马英九的2011年对于他而言,是一个艰难而无法实现政治目标的一年。主要是受到国际政治环境和大陆政治政策的影响,马英九在2011年不切实际设立的政治目标无一例外的落空,是马英九的政治规划失望和痛苦期。同时也是中国大陆与台湾政治沟通、国际斗争和促进台湾经济的一年,更是培养主导台湾经济政策的领导人作为台湾后备领导人的过程。选择台湾八年后的领导人,在2011年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5、马英九的2012年对于他而言又是一个权力调整期,出于对连任的渴望,马英九会调整主导台湾经济政策和人事,使之服从和服务于台湾**选举,马英九希望连任而不断调整经济政策,试图在经济公平和分配公平上取得突破。对于中国大陆而言是一个困难期,要学会尊重和照顾马英九的权力感受,适当收缩对台规划的进度。 6、马英九的2013年对于他而言是一个转折年,各种意外政策不断的情况下,支持和反对马英九的群体发生转变,台湾面对的政治和经济内外环境发生双重危机的条件下,以近乎貌似神离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马英九以微弱的优势当选。台湾内部开始酝酿2016年后的台湾政治发展,台湾政治、经济、社会信心风转急下的环境下,马英九开始第二次任期的政策转变。中国大陆要积极发展与马英九的沟通和交流的同时,运用其他社会力量约束和促进马英九的转变。 7、马英九的2014年是他的重建信任和信心的一年,是中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机会年,马英九做重大政治宣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两岸的军事交流、沟通和互信,双方军事领导人实现互访。 8、马英九的2015年是他政治、经济、历史合作的发展年,两岸将陆续开展政治交流、沟通和发展,双方有意义的政治宣示和沟通进入实质初期收获阶段,重大意义不亚于2005年。 9、马英九的2016年是他政治、经济成果展示年,马英九获得的国际和政治成就是其他前任领导人无法比拟的,中国和平统一进入实质开展和推进。马英九的历史地位在风风雨雨中得到初步确认。
附件:马英九简介
马英九,1950年7月13日出生于香港,祖籍湖南省衡山县,195 2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67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72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马英九曾在美短暂工作,1981年后,历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后返回台湾担任“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兼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1982年,马英九出任蒋经国英语翻译。在1984年后的十五年中,他先后出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及多种行政职务。1998年12月当选为台北市市长,2002年12月连任台北市市长。 马英九是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委员。1999年8月、2001年7月分别当选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2003年3月,当选为国民党副主席。2005年7月,以72.36%的得票率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 2007年2月13日,因在台北市长任内“特别费”的使用,而被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起诉,马英九曾承诺若遭起诉即辞去中国国民党主席职务,乃于同日请辞党主席并将化悲愤为力量,正式宣布参选2008年台湾“总统”。 马英九和夫人周美青育有两女,长女马唯中,次女马元中。
马英九简历
籍 贯 湖南省衡山县
生 日 1950年7月13日
出生地 香港
学 历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72
美国纽约大学法学硕士,1976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1981 教 职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研究所,兼任副教授,1981-1997
国立政治大学法律系,副教授,1997-1998
经 历 美国波士顿第一银行,法律顾问,1980-1981
美国纽约华尔街柯尔迪兹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1981
美国马里兰大学法学院,研究顾问,1981
总统府第一局,副局长,1981-1988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1982-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1984.06.20-1988.08.10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秘书长,1985-1989
总统府,秘书,1988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1988-1993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1988.07.20-1991.06.01
行政院大陆工作会报,执行秘书,1988-
国家统一委员会,研究委员,1990-
国民大会,(全国不分区)代表,1991-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委员,1991.01.31-1996.06.25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06.01-1993.02.27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发言人,1991-1993
法务部,(第十一任)部长,1993.02.27-1996.06.10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1993-
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1993.03.11-1996.07.08
行政院,政务委员,1996.06.10-1997.05.15
中国国际法学会,副理事长,1997-1999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长,1999-2004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2003.03.30- 2005.8
台北市政府,(直辖市民选第二任)市长,1998.12.25-2006.12.25
中国国民党主席,2005.8-200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