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吁抗战史研究跳出党派政治窠臼
两岸抗战史专家“8?15”齐聚北京
2009-08-18 19:16
::本报记者 张超
8月15日是中华民族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这是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首次完胜外族侵略者。就在这个**年前日本天皇哀号乞降的日子,70余位两岸抗战史专家齐聚北京,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希望摒弃意识形态的限制,深化有关抗日战争历史研究。
从一位在华遗孤否认侵略谈起
有一位被邻里公认的和善的老婆婆,是 **年前“满拓”(日本向伪满洲国移民)的一员,她在日本投降后留在东北嫁给了中国人。但就是这样一位和善的老人,每每与家人和亲朋说起中国诸多的抗战影片时,都坚持认为那是虚构的作品,认为满拓并没有参与侵略中国。而不论是她的家人还是亲朋,即便想说服她,所能拿出的论据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土地还不够种,为什么会让你们来种?”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青年学者李鑫在此次研讨会上,这样讲述她撰写论文《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移民侵略评析》的初衷,“我就是想拿出实据,告诉那个老婆婆,他们确实是在侵略中国。”
湖南省社科院的萧栋梁先生,手捧自己撰写的《抗战时期湖南经济损失研究》一文说:“我们一直在说中华民族在日本的侵略中遭受了浩劫,但是却拿不出确切的统计数字——我们有多少同胞遇难?直接经济损失是多少、间接经济损失又是多少?”
军事科学院的贺新城则直言,与日本对抗战史的研究相比,中国的研究工作远远不够。“日本甚至连一个联队(编者注:日本的联队为仿欧式编制,类似于团,队长一般以少将或者大佐担任)的战史都有完整资料。”贺新城说。
呼吁抗战史研究 摆脱党派政治
在此次“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上,中国抗战史学会会长何理指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和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反邪恶战争,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抗战研究不能摆脱党派化、政治化,所幸的是目前这种状况已经有了改变,正在突破党派政治的狭隘思维。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步平所长也强调,深化抗战史研究必须让两岸学者充分互动,进行资源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步平指出,抗战史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政治斗争、政治问题,而这影响了中国抗战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对此,步平深有体会。他说,在与日本学者的交流中,一些包含政治色彩、感情色彩的“研究成果”,实际上给了日方以口实。而客观、深入地进行抗战史研究,要求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来完成。步平认为,根据政治需要而提出研究成果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基于史实的研究成果,并依据研究成果提出政治需求。
本次研讨会是由大陆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台湾的中正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承办的。作为联合主办方之一的台湾中正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鹏仁先生在发言中说:“民进党在台湾是不提抗战的,但是我们中国人应该谈抗战,研究抗战。”
来自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主任邵铭煌在接受《青年参考》报采访时也说,两岸意识形态因素确实影响了对抗战历史的研究。不过邵铭煌指出,目前两岸学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国民党党史馆定期接待来自大陆的学者交流和查访资料,甚至还有大陆游客慕名到党史馆参观,而所需要的手续,仅是一纸登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在发言中透露,两岸学者一致同意,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海峡两岸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为两岸学者共同研究抗战史提供交流平台。由于2007年曾召开过一次两岸有关“抗战史研究”的讨论会,因此本次会议被宣布为第二届会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