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土改提高生产 地主变企业家fficeffice" />![]() ![]()
1949年是台湾的关键年,仅有六百万人口的台湾,在短短的一年内,涌进两百万军民。如何安顿,考验着台湾省主席陈诚。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叫做「三七五减租」的佃租改革计画。将原本交给地主收成的50%的佃租,降低为37.5%。陈诚将这将这项计画将给当时粮食局长 一位台籍干部-李连春来执行。在国府以外省人为统治的队伍里,台籍的李连春是个异数。陈诚之子陈履安也对李连春印象深刻:「我对他的印象最深刻,就是他永远提一个很破旧的公事包,那公事包里面就是他全部的资料,永远提在身边的,他到哪里去就拿这些资料来说话。所以他为了一些所谓大政策大原则,或许他不是那么的执着,他看的就是怎么能直接照顾到老百姓,所以我父亲对他是言听计从的!」
三七五减租 成就三七五佳偶
「三七五减租」实施后,台湾稻米的生产效能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将近两百万农民受惠,使许多原本没钱娶媳妇的农家,终于有了余钱来办喜事,在当时造就了一个新名词,叫做三七五新娘。曾经经历三七五减租的农户林登昌回忆说:「比较有钱来说,娶新娘来说,黄金要多少也给你,佃农的经济就大为改善,所以说,他们才有钱娶太太、娶新娘。」
台湾土地改革研究所所长林英彦也说:「所以民国四十年代初期,有媒体有这个三七五新娘,这样的名词出现,就说佃农富有了,有钱娶新娘,那么或者是什么三七五脚踏车、三七五学生!」
陈诚三七五减租的这项方案,养活了台湾岛上八百万居民也降低了六百万台湾本省「接纳者」和两百万外省「迁徙者」的可能冲突,稳定了国府在台湾的统治政权。陈履安说明当年推行减租的成效:「推行减租很快就得到成效,在当年的七八月收成的时候,粮食就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五,这个就证明了当一个农民知道是耕自己的田的时候,他全心的投入,是不一样的,所以至少从那时候开始,台湾没有缺粮!」
不分本外省 企业家同心拼事业
台湾这个面积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岛屿,在日本和国府统治者眼里,是个农业岛屿。农人在总就业人口中占有97%,工业在那个年代,产值并不高。在私人企业部分,一部份是日据时代的台湾仕绅阶级,一部份则是1949年迁徙到台湾的「外省」企业家。如今台湾汽车工业龙头裕隆集团董事长严凯泰,他的父亲严庆龄在1948年和妻子吴舜文,将上海纺织厂的机械设备跨海搬运来台,设立了台元纺织,落脚在北台湾的新竹。裕隆集团董事长严凯泰叙述父亲当时到台湾来的情景:「我的爷爷当时就说,国家在动荡,你们自己做决定,你们要搬什么机器,你们自己去搬,当时日本人在日据时代的时候,有一些建设台湾,所以相对跟我们整个大中国来比的话,台湾那个时候的基础建设是不错的,所以他当时就决定来台湾。」
台元成立后一年,日据时代的台籍仕绅林挺生,制造了台湾第一台电风扇,价格是黄金一两,这具电风扇开启了台湾的家电产业。文史工作者庄永明描述大同电扇当时热卖的情况:「因为你要排队,去大同先交款,然后才能提货的,因为他一天只能做一两百台而已,因为那时候等于说,也没有所谓的生产线,就是要一个一个装组的,所以当年的那个大同之所以会风光,就靠电风打了他的一个知名度,生产之后我们就外销,第一首先外销菲律宾,后来当然也销美国啦,或者是销这个东南亚很多地方,民国四十五年的时候,在纽约时报就以大同电扇来报导台湾工业的进步!」
资委会专家来台 **恢复生产
事实上台湾光复后,产业在断壁残垣的废墟中等待重建,1945年那年,三十二岁的电厂厂长孙运璇,来到台湾参与电力的复建工程。孙运璇生前接受访问时说明当时电力吃紧的状况:「日本人打败了!他们看不起我们,我就努力,我说我一定要好好干,把台湾电力作的好给你看一看!」孙运璇传编作者丘秀芷也补充说明,转述孙运璇告诉他,战后如何复电的故事:「那时候孙运璇先生,他那时候就跑到台南工业学校跟台北工业学校,就去找学生跟找老师,四百多个学生老师,就是跟着他上山下海,有一个那个学生他就回忆。回忆说,去的时候,那个电线什么,全部都缠缠缠成一团,他们就是慢慢去把那个电线把它理出来,就是到日月潭到哪里,就是这样子慢慢里出来,当时日本人不是说,台湾将有三年黑暗时期,可是他五个月内,就把所有台湾电力恢复百分之八十!」
孙运璇到台湾三年,1948年7月1号,另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李国鼎,从四川来到了台湾,加入了筹备台湾造船公司的行列。当时日本人所留下来的电力、钢铁、造船等基础工业,完全由国府接收,这是日后台湾国营事业的前身。政大台湾史研究所薛化元解释:「忽然间国民党在台湾呢,就达成孙中山所谓的发达国家资本,而不是因为它真的投资,而是因为它接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以它什么都接收,这是一个重点!」
耕者得其田地主得股票 资金转工业
由于当时,土地过度集中在地主的手上,国府因此在1953年实施「耕者有其田」,要求大地主释出土地。当时已担任行政院长的陈诚深知巩固政权除了让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拥有土地,同时也得顾虑弥补台湾大地主释出土地的损失,于是国府以台泥、纸业、农林、工矿四家公司的股票,做为土地的交换基础。台湾土改所所长林英彦说明补偿的基准:「给地主的补偿其中三成是给这个公营事业的股票,就是农林公司、造纸公司、水泥公司、还有工矿公司这四个公司股票给他们,然后这个百分之七十给的也不是给现金,因为这个一下子,要拿现金出来
那个钱没有那么多,所以是给他这个这个实物债券。」
在实施耕者有其田的时刻,台湾日据时代相当有名望的四大家族之一,鹿港辜家接班人辜振甫从香港回到台湾。台湾五大家族作者廖庆洲简单说明辜家发迹的故事:「光复后台湾需要建设,建设就是要水泥,这个之前他(辜振甫)也在香港待过,香港水泥公司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他们发展得很早,所以辜振甫有这个先见之明,然后他家是大地主身分,所以换了很多台泥的股票,所以他进入这个核心经营层,所以你看一直到现在还是辜家的人在主持经营台泥。」就在辜振甫回台的那年,台湾进入美国经济援助的时期,冷战给了台湾一个新的契机,让台湾在巅簸的国际情势上,站稳了步伐!
美援十五年对台湾经济的影响
一九五零年间,由于韩战爆发,美国恢复对台湾的军事协防,以及经济援助。同时期的台湾,也正在进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大地主因为得到股票,有机会成为新兴的企业家;而另一方面,在美国一年一亿美元的协助下,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台湾,工商业也开始蓬勃发展!像是,现在知名的石化产业"台塑集团",当时也因为有美援的无息贷款,而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不过美国金援并非永远,如何借力使力,让台湾拥有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了当时执政者最大的挑战!
北台湾阳明山留下美援痕迹
位在台湾北部阳明山山仔后这些白色的建筑物,是1950年韩战爆发后,美国军事顾问团军官协防台湾时期的居住所。位在亚热带地区,还设计有烟囱,目的是为了让支援军人免去思乡苦。当年为了贴补家用,上山帮佣的王奶奶王沈丽华也因此见识到截然不同的美国文化。王沈丽华:「第一次我进来的时候,她(雇主)牵我的手牵到壁炉那边,美国太太拿一些纸,拿一些比较小支的(木柴)用手比给我看,火柴棒擦下去,点下去就轰轰轰!我就知道说妳要点壁炉!」这个区域内当时也住了不少到台湾,协助推动经济建设的美国顾问。他们的到来,让这个以农为主的社区繁荣了起来。
阳明山脚下,中山北路这家叫做「台北光点」的电影餐厅附近,在1951年间,也有近两千名「美国军事援助技术团」的团员进驻落脚。二十岁时被美国国防部派来台湾的何普先生,五十年后重回台湾,追忆这段特殊的际遇。这位当年的美国大兵何普回忆说:「我们住在离TDC台湾防御指挥中心不远的日式建筑中,位在中山北路的角落上,有一条河就在圆山饭店旁边,我们就住在那边不远处,但现在建物都已经没有了,都不一样了,都不同了﹗当时路上的车子很少,有汽车的人大概都是美国人,中国人上街大都骑脚踏车,还有三轮车。很有趣的是我发现在我问比较年轻的人,他们大都不知道什么是三轮车!」
美苏冷战下台湾成美援重镇
五零年代初期,台湾民生物资缺乏,棉布、肥料、面粉,甚至脚踏车等民生用品全部仰赖进口。少数能够出口赚取外汇的产品,只有糖和米等农产品,而所能出口赚取的外汇,只能支应进口开销的四成。
韩战爆发后,来自美国一年一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以及物资援助,化解国府面临无外汇可用的窘境。当时曾经参与美国援助运用计画的国府行政院官员陆润康回忆,当时所有主其事的官员,莫不为了赚进外汇挖空心思。当时担任行政院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专门委员的陆润康说:「当时政府统一下令,下令的就是:军方一定要吃馒头跟面,那这样子军方这个六十万这个大军,消费这个小麦之后,小麦这个一下子就问题就解决了!反而原来这个米,倒是有的多出来,所以我们就是正好就是那个时候就拿这个米去外销!」
善用美援物资解决食衣课题
后来国府又运用美援贷款协助台湾面粉工业、进口所需机器设备,扶植成立了许多面粉食品工业。偏远地区的小学,也因为有美援物资,而能够饱餐一顿。当时曾经接获美援午餐的龙寿国小校长胡丕烈还记得当时学童们开心享用美援午餐的神情:「美援会送给学校有四类的主食品,第一是面粉、第二是长寿麦、第三是牛奶、第四是植物油四种。这四种是对我们身体帮助很大,孩子吃完这个午餐以后,过去常常想睡觉,午餐吃完后孩子都不想睡觉!精神都变好了!此外,学生也比较爱上课,因为学校有东西可以吃!而且家长也不用费心帮孩子们带便当!吃好,加上运动,学生们的功课跟健康都比较好!」
学生们穿的衣服,也跟美援脱离不了关系,走过那个年代的庄永明,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就看过邻居穿着印有「中美合作」字样的衣物。文史工作者庄永明说:「美援面粉袋那个东西如果改作内裤的话,就会很好玩,因为等于是你的臀部:一边就写中美一边就写合作,那时候很多人就穿着这个裤子,在马路上走啊!那刚刚我也有提到的就是说,有的则写了净重一百公斤!」
善用援助物资纺织工业兴起
美援当时提供的大量棉花跟棉纱,同样也让缺乏外汇购买原料的纺织业有了扩大经营的机会。纺织业早在1950年初,就曾经得到当时担任台湾区生产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尹仲容支持,他提出了「代纺代织」策略。当时深受尹仲容赏识,曾经协助草拟横跨五零到六零年代许多重大财经政策的王作荣,说明了这项政策如何发挥效益。当时担任美援运用委员会专门委员王作荣说:「我们申请美援棉花到台湾来,那么棉花来了之后,就比如说把这些棉花免费地让纺织厂领了去,领了去了之后名义上是说你代我政府来纺纱,代我政府来织布,那么织好了之后政府再拿这个布,拿这个纱在市面上卖!那么这样子的话,就终于这个每个人穿衣服的问题就可以解决。这对厂商有甚么好处呢?它不要周转资金,原料是政府给它的,棉花是政府给它的,代纺代织是政府负担工料费,经营纺织厂的都发财了!」
现代化技术浇灌蓄积工业化动能
美国援助计划除了物资提供,也包括协助推动工业化以及基础建设。当年协助台湾推动工业化以及提供技术建议的单位之一,是一家叫做怀特公司的美国工程顾问公司。其中一名叫做狄宝赛的工程师,是美援对台湾经济技术援助的实际执行者。他从1949年来台之后一住就是九年,不但对台湾提出许多重要的基础建设计画,也对台湾充满浓厚的感情。前怀特公司顾问狄宝赛还是建议蒋经国开辟横贯公路的重要功臣之一:「 我建议说你有这么多的人,你有这块土地,但你不知道这块土地到底蕴藏了甚么?因为没人去探勘过,因此我们首先应该开凿一条横贯公路,这样才能进去一探究竟!」
类似狄宝赛的美国人,在1950到1960年台湾推动工业化、全力提升农村产能期间,陆续来到台湾,透过国府官员跟美国技术人员的频繁交流与互动,为台湾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蓄积了不少向上跃升的动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