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fficeffice" />![]() ![]()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农业的方针。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的主力。台湾企业从日本进口生产资料,向美国出口工业品,形成了生产上依赖日本、市场上依赖美国的三角贸易关系。台湾工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从1963-1973年,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8.3%,其中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20.1%,工业产值在台湾GDP中的比重由196O年的26.9%提高到1973年的43.8%;出口贸易额中工业制品的比重由l960年的32.3%增至l973年的84.6%。至此,台湾工业建立起了一个以出口加工区为依托,以轻纺、家电等加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支柱,由此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转型时期(l986年至今)。
自8O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为此,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国府在接收台湾之后,为了达到工业化的目标,过去多半采取保护扶持,以及引导的方式协助企业成长,不过到了九零年代,台湾大量对美国出超,更造成美国贸易庞大赤字!当时担任行政院长的俞国华,在面对美方压力下,不得不让台币升值,而台币兑美元汇率,也从四十台币兑换一美元,一路升值成为二十五台币兑换一美元,升值幅度高达百分之三十三。当时国府并没有采取一次升足的方式,主要考量就是怕台湾的中小企业,会无法生存。但也就在这段期间,投机客的热钱涌入,造成台湾股Shi暴涨,许多民众一夕致富,也衍生出许多社会乱象。直到1996年台湾领导人李登辉提出”戒急用忍”,开始了台湾闭锁式的经济政策。
二战后台湾 残破中复员
1945年10月间,国民政府第一批官员从中国大陆搭乘运补船抵达台湾,从日本人手中接下残破的台湾,几位当时亲眼验证这个历史时刻的耆老回忆当时的情景:「总统府(日据时代总督府)啊!正面有个塔楼,那时候那个塔楼是裂开来的,全是长些杂草!」
曾经担任国府行政院秘书长,现年八十九岁的王昭明回忆:「总统府前面那个时候是断垣残壁,马路上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都在用,人力的车子、牛车、机器动的车子,都挤在路上,所以交通就很乱!」跟曾经担任台湾行政院长孙运璇相当熟稔的资深文字工作者丘秀芷也转述孙运璇的话:「那时候电线全部都缠缠缠,缠成一团,他们就是慢慢去把那个电线,慢慢理出来!」
战后两岸通通商结良缘
1946年8月间 ,全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民生实业公司的民众轮,从上海满载着货物和人员,抵达了台湾的基隆港,船员们对这个隔绝了五十年的台湾,
充满好奇。民生公司第二代股东邓安澜转述长辈们的回忆:「一到基隆,基隆当时日本统治,吨船又破旧,设备又很破旧,人民又很苦,街上卖的东西都没有什么东西,连大米那些东西都很缺的,人的穿着都是很差的,那个时候他台湾人喜欢穿那个木拖鞋,就是没有鞋穿 ,穿着木拖鞋,我们的船过去,然后从上海这样富裕的地方,载着这样多吃穿用品多少,完全是两个反差,他们那个时候很苦!」
今年六十九岁的邓安澜,他的父亲邓华益,是民生实业公司的大股东。当时他们派到台湾的船长,在基隆港结识了一名台湾女子,并结为连理。这段婚姻在两岸刚刚通航的当时形成佳话。这名女子叫做陈玉珠,目前七十八岁,人住在广州。邓安澜说:「他们两个语言不通,那个万船长他只能讲英文和讲简单的日语,这个陈小姐她会讲日语,她不会讲大陆话,她讲的是讲的那个闽南话,两个讲不通,只有比手划脚,用简单的日语来表达爱情。但始终是有感情的,两个都有这个意思,或是他要结婚就结婚了,结婚她是她很大胆的,她跟家里都没讲。船我们那个民众号离开,离开基隆的时候,她就跟着悄悄上了船。那个时候民生公司船长,容许带夫人上船。」
台湾糖滋味甜煞上海人
陈玉珠的先生,湖北籍的万船长每次到台湾,总是满载台湾特产的白糖返回大陆。当年才六岁的邓安澜,尝到了台湾白糖甜蜜的滋味:「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经常是因为台湾白糖来,我们就是等着那个,而且台湾的白糖是日本人做的,那种厂做的,雪白雪白。跟当时大陆的糖、黄的糖, 两回事!光复后的台湾,以农产品为输出大宗,其中糖是主要的输出品。那时候的所有的装卸作业,那是完全靠人力的,那个人就跟蚂蚁搬家一样,全部工人一个挨一个,担着担子!从岸上就一担一担的往船上挑!」
福建良质杉直通台湾港
同一时间也有不少的货船往来上海、福州、广州以及台湾之间,寻找新的商机。航运界耆老马天泽回忆:「福州那时候都是运那个杉木 ,那个杉木是非常的大宗的,他们不但是包一条船,船装得满满的,船舱里舱面装满的还不算,还有人就把那个木头捆起来,拖在两船的两边!」
1946年到台湾的马天泽,当年刚从重庆政大毕业,还来不及返乡,就加入了台湾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的接收行列。当时基隆港边处处呈现残破的景象,一直到民国35年的5月,当时省营的台航公司才打捞起日本时代打造的沉船修复,并命名为「台北轮」,是属于台湾唯一省营的台湾航业公司所有。1949年以前,台北轮负责台湾与上海、福州、厦门之间的货物人员运送。随着业务量的扩充,
马天泽奉派前往台湾航业公司服务,几乎就在同时,一个不起眼的身影,在台航的凤山轮上出现了。他是八零年代的国际货柜船王-张荣发。1946年那年,他刚满二十岁。台航一名目前旅居美国的退休员工还记得张荣发当时工作的情形:「张荣发当年是这个船上的理货员,这个货装上船、卸下船的管理的!」
咬紧牙关的张荣发,和当时许多穿梭两岸的商人一样,在新旧政权交替间,
寻找新的机会。
台湾大稻埕**聚集
位在台湾北部淡水河岸的大稻埕商圈,清末以来,一直是大陆与台湾贸易往来的重要集散地。当地经常可以看到来自福建以及厦门的商人进出。光复之后,迪化街仍旧因为历史因素,成为基隆港货物进出的大集散中心。迪化街百年老店-复振行的第五代负责人林征扬说:「光复之后,应该是一些货物从基隆来,然后再我们去基隆买、或者是运到台北来,一些南北货像木耳、香菇、金针,还有那个海蜇皮,还有一些咸鱼!」
顺着迪化街往河边走,是台湾布庄的集散地-永乐市场。当时的布料,绝大部分都是从大陆进口。文史工作者庄永明解释:「战后又因为所谓的**,甚至当年还有很多的所谓的国营机构的纺织业,也跟着把那个厂都迁到台湾来 ,
所以当初的一个布业,就变成台湾一个很重要的产业,那大稻程等于是这些布业的一个集散地,当年如果一个卖那个布料的一个厂商,如果一年能够投资一个很得意的那种布料的一个花色出来的话,他等于可以吃一年。」
不过两岸商人频繁往来的荣景,并没有维持太久,机会中潜藏着危机,
严酷地考验着国府脆弱的金融体质,一场无法预知的货币战争,再度笼罩这个岛屿-台湾。
战后币值乱旧台币全换新
位在台北重庆南路一段,这栋以花岗石、雕花、圆柱为主的罗马式建筑,是台湾通用法定货币「新台币」的发行银行-「台湾银行」。抗战胜利后,国府的货币以「法币」为主,但币值极不稳定。当时国府台湾行政长官公署陈仪在治理台湾初期,决定发行专属台湾区域性的货币,由中央印制厂上海厂印制,再运送来台,这批台币称为「旧台币」。
旧台币的正面是孙文像,反面是郑成功与荷兰军队在海上的作战图,钞票透露出国府收复台湾的心情。对钱币相当有研究的钱币社周建福理事长说:「那个时候整个大陆的一个政治变化很大,当时的共产党,他们是一直一直在扩张之中,而且当时这个国民党,是一直在退缩,所以到这个时候是不是陈仪,他也想把台湾当做是一个复兴基地。」
国共内战爆发台湾通膨严重
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台湾尚未从二战战火中恢复生息,国府又将台湾的米和糖等粮食物资、大批运往大陆支援国府的前线作战,当时的台湾一度发生严重的粮食短缺。文史工作者庄永明回忆:「当年米价从民国三十四年一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大概涨四百倍,这四百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所以我们看到当年的报纸,可以看到路上都有饿死的人。台湾这个地方,我们坦白说, 有人冷死就没人饿死,在当年就看到这样的一个很凄凉、凄惨的现况!」
粮食控管严苛 王永庆险判死刑
在台湾曾被誉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日据时期曾是个碾米厂的小工人,十七岁时,他就自行创业,在南台湾嘉义的乡下开了一家米店,台湾光复后,他已经是个碾米厂的小老板。王永庆回忆:「光复以后已经有过去那个做那个米店,稍微有赚到一些钱,有点本钱就是那个时候就是开最大的厂,就是碾米厂。」然而王永庆的生意头脑,仍不敌国府的政治控制,在光复后不到两年,爆发了反陈仪统治的「二二八」事件。台湾的粮食控制更趋严格,王永庆还曾经因为涉嫌越区贩卖的争议,差点连命都没了。王永庆:「两个穿便衣的人,下来就叫我到嘉义警察局,那不管三七二十一,拘留了我二十几天,那二十几天完了以后,嘉义地方法院有检察官,检察官他说:『你违反粮食管理条例你晓得不晓得, 违反粮食管理的话要枪毙!』我说,我没有违反,『今天我是个人同情你是初犯,他说:好!你们走!回去!』就这样子,那换句话就是:很深深的感觉,那个时候的统治,没有法律可言!」
不只是王永庆面临绝境,绝大部分的经济活动在「二二八」事件前后,几乎完全停滞,尽管国府的军事镇压,很快地稳定了政治局势,但大陆地区的通膨依旧对台湾币值造成冲击。1948年1月,国府再度发行了五千元到一百万元的本票,旧台币迅速贬值、物价瞬息万变。二二八纪念馆志工张永福回忆:「米早上的价钱,跟中午价钱或晚上去买又不一样,今天价钱和明天又不一样,一直上涨!」
陈诚奉命治台稳币制安民心
从1945年10月到1949年1月,这短短的三年时间,台湾从陈仪、魏道明到陈诚,共换了三任领导人。这位蒋介石的左右手陈诚,接下台湾后,深知增加粮食生产、稳定币值,是稳住台湾的首要任务。陈履安转述他的父亲陈诚当时治台的心路历程:「到台湾开始当主席之后,他就以八个字 来施展他的抱负,哪八个字呢?就是『民生第一,人民至上』」。1949年2月7号,一艘载有两千七百七十七公顿黄金的舰艇,从上海悄然抵达基隆港。这是继1948年12月4号,运抵台湾的第二批黄金。当时在「海星号」舰艇上工作的年轻的水手范元健详细描述当时的情况:「到了和平号装好之后,那我们就开船了,开船就从黄浦江出去,一直到了长江,长江到了出口一直往南、到了过了中沙群岛,那船长就讲了!我们要开到台湾,那我们才晓得,我们的目的地是台湾。台北关就派一个主任秘书到我们船上来,那么他带了很多人上来,那个人有军方的,有他们当时银行的一起上来,我们的船就到了海关码头,把一箱一箱的东西,他们有卡车都运走, 就这么简单!过去了我们也过去了就算了!』
根据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周宏涛所出版的「蒋公与我」一书中指出:「除了自上海分三批运台数量最大,共275万余两之外,另从美国、日本运回再加上原先置于厦门的纯金,全部共有375万5540余两,但这些纯金自政府迁台后到5月底止,连同拨付台银的台币发行准备金80万两在内,总共耗掉321万2540两,仅剩54万2910两多」
陈履安说他的父亲对于这样的情况相当感慨:「当时为了要取信老百姓,我们虽然是以黄金来做后盾,但是老百姓对这个黄金的成色,他不太相信,所以政府就拿了自己的库里的黄金,给一个银楼,叫做金瑞山,让他来验!检验这个黄金 ,在黄金上面打一个金瑞山的戳记,老百姓反而更相信,所以我父亲也感叹,在那个时候,居然民众相信一个银楼,而不相信政府的黄金!」
这批批运往台湾的黄金,让陈诚心中有了谱,1949年秋天,他要求财政部长兼央行常务理事严家淦提出旧台币换新台币的改制计画,严家淦的理由是:「中央在台之军公费用,由本省垫借,数目甚巨,足以把本省经济拖累下去」
足额黄金准备 旧四万变一块
1936出生的陈江惠深刻记得从四万旧台币,换成一块新台币的大变化:「我小时候这个啊!这个手指头,这个是吃甘蔗的时候这么一剖,把这个指甲这样子一剖,剖开了!剖开了以后,这个指甲掉了,可是这块肉它长出来了, 台南女中那个时候,如果说你这些五官不端正的话,不可以考,健康检查就会被刷!你知道我这个花了多少钱呢?花了十二万的旧台币,其实讲十二万不多啦!只有三块钱,一块等于四万!」
黄金稳定了台湾新台币的币值,也稳定了台湾的民心,但随之而来的两百万军民迁徙潮,正同时考验着当时仅有六百万人口的岛屿。一场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将就此展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