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开放后台湾优势何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3 05:48: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日报社论----开放后台湾优势何在


 经济日报22日社论:两岸经贸论坛前夕,大陆教育部公开表示承认台湾的学科能力测验成绩,台湾学生可凭学测成绩,直接申请大陆大学。加上之前大陆开放台湾学生参与大陆证照考试,一瞬间,大陆过去20年来对台湾产业、资金产生的磁吸效应又涌上心头,抗拒的论点也非常相像,只是把产业、资金换成ren才;一言以蔽之,台湾人才会大量流向对岸,进一步削弱台湾的竞争力。政府回应也惊人的类似:教育部次长表示,他对台湾高等教育有信心,台清交等顶尖大学的 学生不会被「吸走」。

 换言之,只有社会需求性低的非顶尖学生才会到对岸求学。十多年前,政府也告诉我们,出走的都是台湾要淘汰的劳力密集产业,等到政府发现竞争力此 消彼长,戒急用忍就用来筑坝,防御外流;同样的,现在也有呼声拒绝承认大陆学历,推迟两岸学生交流。戒急用忍使台湾丧失了黄金十年,面对高教竞争态势的改变,我们必须问,教育部或政府整体,战略性思考在哪里?

 教育是一国软实力的终极表现,因为教育囊括一国的社会制度、生活型态与价值取向,简言之,就是文化的核心缩影。两岸在进行经贸交流、人民交流后,下一步正应该进行深层的文化交流,而高教人才的交流即属不可或缺的一环。

 申言之,若两岸和平是台湾的重要目标,则惟有价值接近、制度相仿才能确保和平可长可久,乃至两岸共存共荣。而在文化统合过程中,更必须思索台湾的定位为何?台湾的大学应扮演什么角色?我们的利基在哪里?教育部短中长期目标又为何?

 其实,台湾高教师、生,包括台清交名教授,早已赴彼岸教学、研究,大陆的全面开放祇是加速这种趋势而已。但外移的师生均是单兵作战,不可能替台湾学术机构或研究团队在任何领域或议题争取两岸主导性地位。

 再者,价值的内化需要时间。台湾目前虽开放大陆学生来台研修,惟时程多在二至四个月,蜻蜓点水无法深层交流。但要大陆学生停留至少一年以上,就 必须考虑授予学位。此外,对吸引大陆人才而言,台湾相较于世界各国,在教育上占有文化及语言的优势,尤以社会科学为然。若罔顾市场区隔而单看国际评比,台大也不过是124名,大陆的北大、清华与复旦排名均在台大之前,更不用说欧美名校了。

 可是,若仔细观察两岸面临的问题,会发现相似度远高于西方,甚至香港、新加坡。以金融市场为例,英美近期专注于金融改革是为矫正过去对投资银行 的管制过宽,但两岸金融业的主要问题却都是在银行同质性过高。又譬如英美产业界目前最重要的议题是去杠杆化,两岸却是如何建立品牌、取得关键技术或行销管道。若我们在更细部的实务运作上加入文化因素,问题的雷同度将更大幅提升。不可讳言,台湾在类似诸多议题的研究、发展上,可能都超前大陆一步,而这种「台 湾经验」正是我们相较于世界各国的优势所在。

 综言之,台湾不能被动、消极的回应两岸交流,而应争取积极、主导地位;在双向、深度的指导原则下,选定重点领域强化两岸学术交流。我们建议应立 即承认至少部分大陆大学学历,以外加名额方式开放陆生来台就读学位;特别在人文社会领域,政府更应投入资源成立跨校、甚至跨领域研究团队,确立台湾在特定领域的研发领先地位,吸引资优陆生与学术人才。更进一步,则强化两岸师资交流,共同研究,以及推动双联乃至三联学位。莫让高教重蹈戒急用忍覆辙,又丧失另 一个黄金十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4-25 19:2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