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2009年7月11日,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在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再次指出:[ 台湾同胞因近代以来特殊的历史遭遇而形成的台湾意识,反映的是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自己当家作主的朴素愿望,这与图谋***中华民族的所谓‘台独’意识有着本质区别,不容歪曲和利用]。把[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区别开来,反映了大陆对台政策中更加深刻认识台湾民意,更加深入理解台湾特殊历史的方向。把[台湾意识]与[台独意识]区别开来,有利于争取最大多数的台湾民众,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政策的具体表现。
一、台湾意识是地方文化与特殊历史记忆相结合的产物
台湾意识是指台湾民众在台湾所形成的地方性的自我认同意识,其中包含了对于方言、文化、宗教、习俗、共同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的自我认同,是包括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与台湾特殊历史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台湾意识的外在表现是对于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认同。台湾意识的内核是对于台湾特殊历史的认同。
台湾大多数居民均是明未以后从大陆东南沿海移居到台湾的闽南人与客家人的后裔。大陆移民到了台湾之后,保留了闽南文化、客家文化,但是也经历了与大陆地区不一样的共同历史,其中包括荷据时期、郑氏时期、清朝统治、日据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历史记忆。这种共同的历史记忆构成了台湾意识的内核,因此,台湾意识是对台湾特殊的文化、历史与利益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台湾乡土的自我认同,是从台湾本位的角度思考台湾问题。
二、台湾意识是台湾民众乡土意识的表现
台湾意识是台湾民众乡土意识的表现,台湾意识不能与“台独”意识划上等号。台湾意识是一种乡土认同,在历史上曾经表现在顽强抵抗日本殖民主义的残酷镇压和文化同化过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在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和共同发展的良好心愿中。
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亘古未变]。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是可以相互包容,相互共存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由于[台独、***]势力有意识地区别、挑拨和误导,把台湾人和中国人进行区分,把台湾和中国割裂开来,使得部分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产生混淆,近年来在台湾社会的各项民调中呈现出所谓[台湾人认同]不断上升的现象。但是在台湾社会的各项身份认同民调中,如果不是刻意地进行政治上的区分、挑拨和误导,不是有意地进行[中国人]、[台湾人]二分法的单项选择,而是进行相互包容的多项选择,绝大多数台湾民众仍旧强烈地公开表达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2008年9月,台湾《远见》杂志的一份民调显示,在多项选择中,95.5%选择自己是台湾人,75.4%选择自己是中华民族一份子。
三、台湾意识反映了台湾民众希望自主和自治的强烈心态
台湾意识反映了台湾民众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获得自主的强烈心态。台湾被外国殖民主义者侵略、欺压、凌辱的历史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和瓜分历史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反抗压迫斗争中最为悲壮的一页。台湾同胞曾经以[孤悬海外]、[亚细亚的孤儿]来形容自身无助、艰难的抗争历史,也培养了台湾民众自强、自主、尊严的强烈需求。深刻认识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充分理解台湾民众的特殊历史经验,尊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是拉近两岸人民感情的第一步。
要坚决防范和反对[台独]势力对于“台湾意识”的歪曲和利用。[台独]无法使台湾民众获得真正的尊严,[台独]也不可能使台湾民众得到真正的自主和自治。[台独]只是国际反华势力的一粒险棋。正如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台湾有识之士指出的,台湾的命运离不开祖国的强大。两岸同胞只有携起手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振兴中华,才能共享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舞台的荣耀,才能真正实现台湾民众自尊、自强、自主的愿望。
2009年07月20日 10:52华夏经纬网
本文作者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所所长、副教授 张文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