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67|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六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3 04:15: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岸六十年...
ffice:smarttags"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秘密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毛**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fficeffice" />
毛**还说:“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
以上,是毛**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


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1949年7月初,毛**和朱德讨论进攻台湾的问题。
1949年7月3日,毛**和朱德致电华东军区的陈毅、粟裕、张爱萍:“新中国就要成立了,希望你们抓紧做好解放台湾的准备工作,加强海军力量,做到中央一声令下,随时歼灭敌人。”
1949年10月金门之战我方失败。
战后,党中央研究决定,1950年解放军的任务:解放海南岛、台湾、西藏,肃清境内一切国民党残余力量。


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
1950年5月17日,第三野战军前委发出《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点意见》,成立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
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毛**重申“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解放台湾的具体实施步骤和各项攻台作战准备情况。
毛**决定,解放台湾的战役由粟裕具体负责实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7月中旬,朝鲜战局严重恶化,美军从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伤亡惨重,形势急转直下。
1950年9月29日,毛**给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的信中指出:“以后请注意,只说是打台湾和西藏,不说任何时间。”
1950年10月2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面对严峻形势,毛**把解放台湾的时间向后推延。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
1953年10月,毛**在中央军委会议上说:“朝鲜停战了,我们身上的担子一下轻了很多…这两年,我们那位在台湾的蒋先生趁我们抗美援朝无暇他顾之际,仗着有‘山姆大叔’撑腰,很是兴风作浪,在那里做反攻大陆的美梦哩!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腾出手来了,我看该集中力量去解决台湾的问题了。”…“从现在起,就应该就此着手准备,要长治久安,不解放台湾不行”。


1954年7月23日,毛**电告周恩来“为击破美蒋的军事和政治联合,必须向全国、全世界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我们在朝鲜停战后没有及时提出‘解放台湾’的任务是不妥的,现在若还不进行此项工作,我们将犯严重的政治错误。”
1954年8月22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联合发表《解放台湾联合宣言》指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4年8月,中央军委批示华东军区,向参战部队下达了准备同国民党军作战的命令,批准成立了以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的浙东前线指挥部。


1955年初,华东部队开始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计划。
1955年2月25日,全部解放浙江沿海各岛。
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部队挥师入闽,与福建部队会合,准备攻打金门、台湾。
1954年11月2日美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美参、众两院通过《美国国会授权总统在台湾海峡使用武装部队的紧急决议》。
当时,美国第七舰队在我东南沿海集结了5艘航空母舰、3艘巡洋舰、40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干涉我解放台湾。
美国的干涉,加剧了解放台湾的难度。
1950年初,毛**在准备武力解决台湾的同时,也筹划着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台海问题。
1950年3月11日,毛**给张治中发出《关于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给张治中的电报》。
1954年7月,毛**致函周恩来,指示加强对台工作,以完成祖国的统一。
根据毛**的建议,中央成立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周恩来直接领导对台工作。
1954年9月25日,**中央在《关于解放台湾宣传方针的指示》中指出:“解放台湾是“我国的既定方针”,“斗争是长期的,因为我们没有强大的海、空军,就要有时间去把它建设起来”;“斗争是复杂的,因为这个斗争有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在美国尚未参加战争的时候,要采取外交斗争的方法”。“除了军事斗争和外交斗争以外,还必须在宣传工作、政治工作、经济工作等方面同时加紧努力…扩大国际和平统一战线,孤立美国侵略集团,最后达到解放台湾。”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首次向外界表达了中国在可能的条件下和平解放台湾的信息。
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式、公开地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1956年1月25日,毛**在第六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凡是能够团结的,愿意站在我们队伍的人,都要团结起来,不管他过去是做什么的。比如台湾,那里还有一堆人,他们如果是站在爱国主义立场,如果愿意来,不管个别的也好,部分的也好,集体的也好,我们都要欢迎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
1956年2月初,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斗争”的口号。
1956年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为和平的解放台湾而奋斗》。
1956年4月,毛**提出了“和为贵”、“爱国不分先后,以诚相见、来去自由”的政策主张。
1956年7月29日,经毛**审阅的**中央《关于加强和平解放台湾工作的指示》明确提出:“目前对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应采取多方影响,积极并且耐心争取的方针。工作重点应放在争取台湾实力派及有代表性的人物方面。”
1956年夏,曹聚仁来京。
1956年至1959年,毛**、周恩来、陈毅多次接见他。
1956年7月中旬,周恩来先后3次接见曹聚仁。
周恩来指出:“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有过两次,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的胜利,为什么不可以有第三次合作呢?我们对台湾,绝不是招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
1956年8月14日,《南洋商报》发表了曹聚仁以周恩来谈话为题写成的文章,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
1956年春,周恩来安排章士钊带着**中央写给蒋介石的信来到香港,会见了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许孝炎亲手将信交给蒋介石,并将他与章士钊的会谈情况向蒋作了详尽报告。


1957年初,经过一年的考虑,蒋介石派宋宜山回大陆。
1957年4月,宋宜山抵京。
周恩来会见宋宜山,阐明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政策:一是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二是台湾作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三是台湾政务仍由蒋介石领导,中央不派人前往干预;四是美军撤离台湾,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1957年9月,刘少奇在“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愿意用和平谈判方式,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而避免使用武力。如果不得已而使用武力,那是在和平谈判丧失了可能性,或者是在和平谈判失败以后。”  

     
1958年, 金门炮战爆发,美国介入“台海危机”,他们只为国民党运送补给的船队“护航”到金门3海里以外,空军并不介入。解放军炮火让美国“护航”行动连遭失败。美国呼吁停火,逼迫蒋介石从金、马撤军。目的是斩断蒋介石与大陆联系的纽带,实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蒋介石拒绝了美国的建议。
毛**反对美国分离台湾、制造“两个中国”,认为将金、马留在台湾当局手中,更符合国共两党“一个中国”的共同利益。党中央和毛**根据战事发展和美蒋关系的变化,作出“暂不收复金、马”的重要决策。
叶飞在回忆录中说:“毛**决定不拿下金门,现在看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留下一个对话的渠道。”
1958年10月6日,毛**以国防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台、澎、金、马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没有两个中国。”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我们之间是有战火的,应当停止并予以熄灭。这就需要谈判。”“建议举行和平谈判,和平解决。”


1959年2月初,毛**在一次对省市委书记讲话中谈到国共两党秘密接触的情况。他说:“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还是蒋介石好。但是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就不去,至于当‘总统’,还是他好。”“让他去搞特5,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否定一切的结果,都毁了自己。”
1959年9月15日,毛**在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上说:“蒋介石不做‘总统’,这个我们也不赞成的。…是蒋介石做‘总统’好,还是别人做‘总统’比较好?在目前看,还是蒋介石比较好。”
1958年至1960年,章士钊2次赴港,向台湾当局转达信息。行前,毛**、周恩来与他进行了谈话,提出了两岸暂不举行正式谈判,但可先做有限接触,如互访、通邮、通航、通商的建议。


1960年2月,蒋介石第三次当选“总统”。
1965年7月,李宗仁回国。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在****接见李宗仁。
1960年5月22日,**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和确定了关于台湾问题和对台工作的总方针。毛**等中央常委一致认为: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能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现在叫蒋介石过来有困难,但问题总要有个想法,逐步地制造些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


1961年6月,毛**再次表示:“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1965年3月陈诚病逝,遗嘱中说道:对**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的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


1974年元旦,越南军舰入侵我国西沙群岛。
蒋介石表示:“如果**不出兵,我即出兵。”指示台湾“外交”部门“发表中国领土不容侵犯”的声明。
中越海战爆发后,中国海军要求增兵西沙。**向毛**请示,毛**同意增派海军,并特别强调:海军经过台湾海峡“直接走”!以前为避免国共不必要的摩擦,解放军海军军舰在东海和南海间的往来调动都绕道台湾东南的公海,穿越巴士底海峡。根据毛**的指示,4艘导弹护卫舰在傍晚闪亮地出现在东引岛一侧,向台湾军舰发出信号,准备通过。台湾军方立即向蒋介石请示是否让**军舰通过。蒋介石说:“西沙战事紧哪!”当晚,台湾海军打开探照灯,我方的导弹护卫舰顺利通过。


1975年春节期间,蒋介石将与**重开谈判的使命交给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
陈立夫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通过秘密渠道向**中央发出邀请毛**到台湾访问的信息。
毛**对全面主持党政军工作的**说:两岸要尽快实现“三通”,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访问。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


1976年9月9日,毛**与世长辞。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在提到台湾问题时,第一次没有使用“解放”一词,而是“回归”二字。


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007年10月15日17*召开,**总书记说: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经过两岸人民的努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一定会得以实现。


2009年1月1日,**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
**强调“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活动决不妥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9#
发表于 2010-2-3 04:16:35 | 只看该作者
都过去了。我们后人只能还原历史,不能回到从前!只有放弃成见,以史为鉴才能向前发展,正如朋友的ID名,只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才能走向中华民族真正的天下大同!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3 04:16:31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向前走,像中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3 04:16:26 | 只看该作者
九成大陸網友 支持成立「網路司令部」

【聯合報╱記者汪莉絹/綜合報導】2009.06.29 04:56 am


網路戰爭的時代已來臨,美軍宣布建立「網路戰司令部」後,高達九成的受訪中國網友認為,中國也應著手成立「網路司令部」,保護中國的網路安全,避免在網路戰爭時代只能挨打。


美軍宣布建立「網路戰司令部」的消息傳出後,各國反應強烈。英國隨即宣布成立「網路安全辦公室」和「網路安全行動中心」,開始組建「網路兵團」,連南韓都表示將建立「網路戰司令部」。根據大陸「環球網」的調查,絕大部分中國網友支持中國也設立「網路戰司令部」。


「環球網」近日在網上進行關於「中國應否建立網路戰司令部」的調查,三天內有四千多位網友投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3 04:16:21 | 只看该作者
向左走 向右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3 04:16:17 | 只看该作者
要是当时蒋介石接受联合政府的方案的话,也就不会有之后的这样多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3 04:16:1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历史就是一本厚重的书。

国共两党,甚至到**二人,何曾不是一对难兄难弟,谁是谁非已经都成为历史了。作为后辈,恩怨情仇中当取恩还情,去怨弃仇!

前段时间看过一段国民党原将领黄维还有毛**亲表弟文强的回忆录,唏嘘不已。。。从被俘到拒绝改造到释放,二十几年未改其信仰。但从后来二人对过往的描述当中看不到丝毫的仇怨,言语和眼神中都是那样的从容淡定。都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再作出点贡献!二位都已作古,但我相信他们的离去并没有什么遗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可以形容的!同胞相残,亲情对立这种历史教训值得后人警醒!

谢谢楼主的分享!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3 04:16:07 | 只看该作者
极右思想和极左的态度在大陆应该都是少数,多数人都希望大踏步但是稳健和平内部自纠的形式(没有外部势力的干预)来进行政治改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3 04:16:04 | 只看该作者
老望的摘引都讲的好有道理。很客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2-3 04:15:57 | 只看该作者
官員沒監督 人民如何作主

【聯合報╱本報記者汪莉絹】2009.06.29 04:56 am


「當資本如入無人之境踏入中國時,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度,遠遠落後於經濟體制改革。權力不受監督、不受制約,官員大面積的制度性腐敗,民眾相對意義上有一種被改革開放拋棄的離棄感」,上海大學歷史學教授朱學勤在演講中,談到經濟改革成功的中國,面臨政治體制改革處境。


事實上,推動經濟改革的過程,**領導層並沒有忘記政治體制改革;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楊念群認為,**年**是大陸群眾運動和政治改革的重大轉折點。他說:「這一事件,使五四以來的廣場政治在中國消失,那一代的知識分子下海的下海,對政治漠然以對。」**之後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變得舉步維艱。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則認為,除非**領導人以富建設性的方法,呼應人民理有所據的要求,否則「中國的前途仍會是混沌不明,而**本身也將被視為追求國家進步的最大障礙」。


當經濟改革獲得巨大成功後,中國面臨新一波的改革浪潮,政治體制改革已被提上議事日程。大陸知名媒體人盧躍剛用「失諾和救贖」,分析中國的改革歷程。他認為,「改革開放三十年和可以預期的未來中國改革,應該說是中國革命不良遺產的懺悔與救贖」。


盧躍剛說,當年**人進行土地革命時,允諾廣大農民「耕者有其田」而獲得擁護,同時,也以「民主、自由、人權」口號,吸引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的支持。很多參加**革命的老人,是追求民主,追求自由而加入**。


他強調,「中國社會轉型,要尋找自己的路,可能的路徑只能是中國人真實記憶的自然延續。只有構造出一個中國人以自己經驗為背景的理性,才能使中國人走向自我救贖的道路」。
【2009/06/29 聯合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3 04:15:53 | 只看该作者
1949一甲子/毛式假平等 湧現新粉絲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琮盛】2009.06.28 04:03 am



圖/聯合報提供

近年來,大陸出現一股對毛澤東時代的懷舊潮。在北京,不時看到一些年輕人帶著紅衛兵的帽子,走在紫禁城內;還有一些以**為主題、跳著忠字舞的餐廳,高朋滿座。


但同時,更有一群對現狀高度不滿的民眾,以社會主義的情懷感念毛澤東;一方面奢望自己能有與腐敗抗衡的資格,另方面,也反諷當前大陸社會的價值虛無、官員貪腐和貧富懸殊。


一名八後的大陸網友,在人民網抒發對社會的感慨:「社會的腐敗程度、貧富差距越演越烈,這種現象在毛澤東時代是很少有的…漸漸地,我開始對毛澤東時代產生了模糊的敬仰和嚮往,當前我所不願看到的那些現象,在毛澤東時代都沒有」。


儘管寄懷舊日時光,多數大陸民眾卻深刻了解,中國已不可能、也不允許再回到四十多年前,那個渾身補丁、滿身蝨子、挨餓受苦、天天背誦毛語錄、三不五時就開批鬥會的年代。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楊開煌認為,大陸部分民眾會懷念毛澤東,是因在毛時期,社會相對平等,官員相對清廉。「但毛時期是均貧式平等」,他說,這種平等是虛假、不符合人性,任何人都沒有保障。人們利用暴力鬥爭來獲取生存,「這不是人類社會」。
【2009/06/28 聯合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24 10:4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