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善待参与两岸讨论的台湾民众
作者:肖永国
在两岸交流或讨论的环境中,无论是网络中还是现实里,时常看到大陆民众为一些政治、历史或现实的许多问题对台湾民众从交流变成指责,直到相互政治谩骂、人身攻击。这种现象在网络中更为普遍一些,因为参与讨论的人只有一个IP地址或网名,或许更能随心所欲的表达自己的“政治心跳”。这不像在现实中,需要考虑太多的影响。但是,无论是网络中或现实里,每一次看到两岸民众的交流变成“围剿”,都会让人感到心痛和焦虑。
一、两岸民众交流的主要障碍分析;
两岸在经历60年的仇视、对立和隔绝后,对两岸关系有推动作用的并不仅是两岸政治机构,相反,由千百万普通的两岸民众以微不足道的社会关系搭建的两岸社会的血脉联系发挥着更主要的政治主导作用。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两岸政治关系需要进一步稳固和两岸经贸文化关系需要深入加强的历史时期,两岸社会关系的发展将对两岸关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由于两岸的各种原因,大陆民众对愿意参与两岸讨论的台湾民众执行“围剿”的方式就是在切断两岸的社会联系。
出现两岸民众交流的不和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大陆民众在两岸交流中保留有两岸仇视、对立和隔绝的“对立思维”;
自1949年中国因内战造成两岸政治分治以来,两岸除了有政治仇视、冲突、对立、隔绝的历史外,也有两岸中国人为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而达成的“一个中国”的“政治默契”,更有两岸中国人通过聪明才智把共同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统一的“一个中国原则”表述为大多数两岸人民都可以接受的“九二共识”。在经过几代中国人不断建立和增强的两岸社会关系的主导下,两岸在“一个中国”的政治前提下,在“九二共识”和共同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尽管两岸处于“互不承认对方政治实体”的政治对立状态,但是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正常化处于如火如荼的推进状态中。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两岸从2009年开始以大交流、大交往、大发展、大融合的方式开展共同融解两岸“政治坚冰”的过程,更要看到促成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的背后是两岸越来越深化和互信的社会关系。如果没有两岸不断深化和互信的社会关系,两岸的政治关系必然处于风雨飘摇中,又怎么可能共同融解两岸“政治坚冰”呢?
对参与两岸交流的大陆民众而言,两岸仇视、对立和隔绝的历史是两岸人民共同的不幸,既然不幸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就应该放下仇视、对立和隔绝的思维,从今天两岸的共识出发,去累积和扩大两岸新的共识,而不应该用已经过去的两岸历史去惩罚活在今天的两岸民众。
(二)大陆民众不能正确地对待两岸政治与社会的生活差异;
两岸政治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两岸人民自主选择、创造和改变的结果。这世界上并非只有黑与白两种颜色,相反,却有完全超越黑白的五彩缤纷。同样的,这世界上也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政治与社会的生活方式。
所以,正确对待两岸存在的政治与社会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应该有以下几个层次的认识:
1、 两岸政治与社会的生活方式本质上是服务于两岸人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和更高品质的生活的。两岸政治与社会的生活差异并不能改变两岸生活本质的一致;
2、 两岸政治与社会的生活方式差异是两岸人民自主选择、创造和改变的结果。在充分认知对岸的基础上,尊重对岸人民的选择、创造和改变的权利是两岸自愿、平等交流的基本前提;
3、 相互欣赏、相互借鉴应该是对待两岸政治与社会差异的基本态度;
事实上,对于以上的认识,中国大陆民众在与台湾民众交流和交往之前,并没有认真做好准备。中国大陆民众深受国际社会“冷战思维”之害,那么又为何抱着“对立思维”与台湾民众交流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就是“将心比心”的思维状态。在两岸社会交流中需要开放、包容、民主、科学的思维,要摒弃“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更不应该抱着“先入为主”的固执心态。
(三)中国大陆民众不了解台湾的政治现实;
由于两岸隔绝的太久,以至于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和交往存在很大的认知误差。这种“认知误差”曾经影响了两岸的政治判断,但是,不能再造成两岸的社会误解。化解两岸的社会误解,对于中国大陆的民众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台湾社会的基本政治生态。
众所周知,台湾坚持“统一”的民众,无论坚持何种统一的模式,但是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都愿意参与未来“自由、民主、均富、统一的新中国”。这样的台湾民众在台湾被归纳成“统派”。“统派”民众约占20%左右。其他约80%的台湾民众基本上是希望两岸维持现状或是渐渐走向“独立”。坚持两岸统一的台湾民众是中国大陆发展两岸社会关系必须依靠的基本政治基础。
台湾坚持统一的民众或政党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型的“统派”的人,以李敖为代表,他们不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两岸。类似的政党或组织有“中国统一联盟”、“劳动党”等;
第二类型的“统派”的人,以连战为代表,他们相信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做为两岸的政治联接,主张不排斥未来接受一个“联邦”或“邦联”的模式实现两岸的统一,然后再进一步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
第三类型的“统派”的人,以马英九为代表,他们坚持“+++国”是主权独立的国家,所谓“台湾与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一个中国”指的是“+++国”,主张未来的中国必定是中国国民党在大陆执政或“三民主义”在大陆实行。马英九执政后提出:希望在中国大陆认同“+++国”在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前提下,台湾执政当局可以主张“+++国”是代表中国主权和领土的一部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三类型的“统派”以前在台湾还是主流、多数,现在则因为两岸的局势及实力对比急剧变化而大幅萎缩。还有不少人因而转变为“隐形台独”,即:通过制造两岸政治和社会障碍或屏障的方式实现两岸“不统一状态”或“***状态”的长期化、稳定化和国际化。这也是“独台”的主要政治主张。
经过李登辉、陈水扁的20年教育,新一代的台湾民众已经跟上一代大不一样。因为,新一代的台湾民众已经不再把中国当作他们自己的祖国。大多数台湾人是务实的:既然统一不是“民主统一”,“独立”也不可能,那么就坚持“不统不独”。这一类台湾民众占台湾的60%以上。
两岸经历60年的隔绝与对立后,台湾坚持“统一”或“独立”的台湾民众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台湾的“统派”不全然是1949年过去的外省人,现在外省人“独派“的也不少,还有“外独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在台南推打张铭清的民进党议员王定宇,其实他也是外省人。必须实事求是地说,在台湾民进党内生存的外省人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证明自己是“爱台湾“的,所以,在行为上往往会更激进、更厚颜无耻地“卖祖求荣”。相反地,主张统一的政治社团中,有相当多的人是地道的台湾人。
另外,“独派”在台湾并不都是 “政治狂热份子”的形象,他们有一套“民族自决”、“主权在民”的政治理论,他们有一批鼓吹“台湾独立”的政党队伍,有专门的新闻媒体宣传机构在鼓噪“台湾独立”。他们的“政治理想”是像新加坡一样,把台湾建设为一个小而美、受人尊重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平起平坐的“国家”。他们坚信“台湾独立”欠缺的仅仅是一些客观因素而已。其中最典型的是李登辉与司马辽太郎对谈时引用“等待鸡啼”的暗喻,其表现的就是在等待“台湾独立”政治时机的心情。
台湾许多民众或政党即使心中不愿意“统一”,但是也承认或同意“台独”实现的难度很大,而且可能性甚低。只能寄望于“中国的***”或“国际力量的政治干预”。犹如交趾(越南)在中国唐代末年五代十国的大***时期脱离中国而去。换句话说,只要中国大陆持续强大、富强,即使无法做到中国统一,也不会发生“台湾独立”的问题。只有中国大陆处于大混乱与大***的环境才会是“台独”的政治温床。马英九及其核心幕僚就有坚持这一政治观点的。
由此可见,“统派”在台湾的力量不大,而且越来越隐形。在台湾很少有人敢于表达自己是“坚持统一”的。随着两岸交流和交往的不断深入,许多台湾民众并没有“唾弃台独”或“支持统一”。台湾维护统一的民众或政党出现“边缘化”或“泡沫化”是基本的发展趋势。
之所以把台湾岛内的政治现状呈现出来,是因为台湾维护统一的政党与民众在两岸长期的政治隔绝和对立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大陆必须立足于台湾的实际制定有利于两岸和平统一的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对中国国民党寄予太高的政治希望。相反地,中国大陆必须扎根台湾社会,在服务台湾民众的过程中,引导台湾社会的政治转变。
中国大陆必须要有更具体的吸引台湾民众和社会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目前的各种对台优惠很难真正的吸引台湾民众支持统一,仅仅是改善台湾民众对中国大陆的一般看法。大多数台湾民众不反对与中国大陆开展经贸文化领域,甚至是政治领域的沟通、交流和交往,但是却排斥统一。其中一个最大原因是两岸社会关系很薄弱,也很脆弱。
三、大陆民众发展两岸社会关系要有使命感;
回顾历史,大陆能顺着60年分分秒秒的“政治移动”感受到两岸政治变化、发展的艰辛。但是无论怎样,两岸的政治前辈完成了两岸“政治转向”的历史任务。实现“政治转向”后的两岸关系,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两岸政治对立的现实,而仅仅是两岸在特定的政治前提和政治基础上可以本着“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政治准则循序渐进地破解两岸政治对立的问题。下一步,两岸将经过“政治融合”、“政治发展”,最终实现两岸的“政治统一”、“政治繁荣”。这既是两岸的民众、政党及政治机构需要面对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任务,也是有幸参与和见证两岸“政治融合”、“政治发展”的大陆民众共同的责任和任务,更是每一位参与两岸交流的维护统一的大陆民众的民族责任。
之所以两岸的“社会关系”、“经贸文化关系”对两岸的“政治关系”具有主导作用,是基于台湾存在着“社会族群对立”、“政党政治冲突”和“台湾执政当局执政能力有限”及“台湾社会力量强大”的政治现实。相对的,台湾政治是典型的“选举政治”。在台湾,一个执政党或政治领导人,无论其政治立场或真实的政治想法是怎样的,但是,政治上能走得远与近要取决于选票上能取得的多与少。如果说台湾执政当局只可能完全按照台湾社会的要求执政,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台湾社会对台湾执政当局的各项政策能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这的确是台湾基本的政治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两岸经贸文化关系的根本目的,除了“扎根台湾社会、服务台湾人民、提高台湾民生”之外,就是让维护统一的两岸政治力量掌握控制和影响台湾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
由此可见,发展两岸社会关系不仅能使维护统一的政治力量在台湾社会扎下根基,而且也是实现两岸的“政治融合”、“政治发展”及最终达到两岸的“政治统一”、“政治繁荣”的政治目标的最根本的推动力量。所以说,实现“中国统一”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其源泉与动力来自两岸政治、经济和社会,本质上取决于两岸社会关系发展的“深度”、“广度”和“高度”。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记载,刘备临终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把一生成败的总结写在遗诏中,就是希望刘禅不要以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刘备的遗诏对今天发展两岸社会关系同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为善待参与两岸讨论的台湾民众,既是每一位大陆民众可以参与的“小事”,也是汇聚主导两岸关系发展力量的“大事”,更是每一位参与、见证和维护中国统一的大陆民众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附件
请善待参与两岸讨论的台湾民众.doc (34 KB)
2009-6-28 22:14, 下载次数: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