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两岸政治协商的“不对称性”
论两岸政治协商的“不对称性”
作者:肖永国
“协商”就是为了取得一致意见而共同商量。“政治协商”就是政治主体的双方或多方对共同关心的政治议题通过沟通、协调、谈判等方式取得共同认可和执行的一致意见或方案的过程。相对的,“两岸政治协商”就是因中国内战造成的互不隶属的两岸政治实体以委托或授权的方式,为发展两岸关系、确立彼此地位及促进两岸合作,本着相互尊重、平等自愿与服务人民的原则,对关涉两岸关系存续和发展的政治议题开展沟通、协调和谈判,力求取得两岸认同和执行的政治共识、政治方案的过程。
一、两岸政治协商的特点;
自1949年因中国内战形成互不隶属的两岸政治实体以来,两岸关系开始存续与发展。60年来,随着台湾、大陆及国际环境的历史变迁,两岸关系从政治仇视、对立与隔绝,发展为政治交流、交往与合作,改变的是两岸非正常化的政治关系,始终没有改变的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
很显然,两岸是处于“台湾小,大陆大”、“台湾弱,大陆强”的“不对称”的两岸政治生态环境中。两岸开展政治协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对称协商”的特征。这也是台湾始终强调“对等”、“尊严”的主要原因。
二、两岸政治协商中如何体现两岸的“对等”、“尊严”的呢?
1、 身份的对等与尊严;
两岸在开展政治协商时本着“搁置争议”的原则,两岸政治实体均以无政治内涵的称谓开展政治协商。即,台湾方面称“中华台北”,大陆方面称“中国大陆”。
2、 签署的对等与尊严;
两岸政治协商如果达成共识就涉及签署的问题。台湾方面提出以“+++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签署,显然与“一个中国”保持必要的政治弹性不符。但是,可以采取“授权模式”或“委托模式”,由两岸共同认可的类似“两会模式”的政治代表机构签署。
3、 内容的对等与尊严;
两岸政治协商的内容不体现“国号存留”、“宪政改变”及“谁统一谁”的问题。严格地说,两岸政治协商仅仅是“确立两岸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并不涉及“统独”问题。因为两岸的主权与领土从来没有***过,两岸仅仅是“政治对立”的问题。事实上,两岸协商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
4、 阶段的对等与尊严;
两岸政治协商要解决政治对立问题,需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确立两岸关系与现状”、“实现两岸关系正常化”、“协商两岸政治一体”。依据两岸关系的发展现状,这需要分阶段进行。所以两岸协商可以从“确认两岸政治现状”入手,对两岸近60年的发展现状予以政治确认;
5、 政体的对等与尊严;
两岸政治协商既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也不存在“谁革谁的命”的问题。因为“+++国”本质上是中国旧政权的延续,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政治活化石”的作用。这种“政治活化石”可不是通过某种制度或投资就可以“建设”出来的。它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所以,不应该把“+++国”当做“必须去除”或“必须放大”的争议点。既然“+++国”是历史产物,就顺着时间指针的方向“顺其自然”就好。
三、两岸政治协商中如何体现两岸现实的“不对称性”呢?
两岸政治协商中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三点上:
1、 两岸政治协商的过程是两岸的“政治折冲”;
两岸既然是“同一个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政治对立”,就必然要体现不同政治实体的政治意志,否则台湾或大陆政治机构都无法向所代表的人民“政治交代”。这就意味着:越是一方坚持不变的“政治称谓”、“政治内容”或“政治原则”越会是对岸极力反对的对象。
比如“中国台湾”的称谓、“一国两制”的内涵等等,无论是概念还是内容,都是科学、准确的反应两岸关系及现状的,但是,如果台湾当局不反对,那么两岸就不是“政治对立”的状态了。即便换成“中华台北”,又能改变什么吗?不一样体现两岸的政治现状和国际事实吗?
再比如说,马英九坚持“维持现状”,那么“两岸现状”是什么?如果是“不统”“不独”“不武”,那么两岸就政治协商“三不”的政治规范,这样就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稳定下来。再比如,中国大陆最反感马英九的“不统”问题。那么,马英九的“不统”是维持“政治不统一”还是维持“政治对立”呢?显然是“政治不统一”。那么,是保持“政治对抗”还是保持“政治正常化”呢?显然是保持两岸政治的正常化。这不就是中国大陆希望的“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吗?
所以,如果不了解两岸政治折冲,就很容易以“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去判断两岸现状和两岸关系,这就容易造成两岸最大的政治误解。
2、 两岸政治协商的结果是两岸的“政治照顾”;
因为两岸的政治现实的“不对称性”,注定台湾选择与大陆抗衡只会更快的“消亡”,通过两岸政治协商,保障台湾政体获得“体面延续”,这才是台湾执政当局“政治内心”最大的政治期待。可是,“寻求政治照顾”与“政治折冲”之间又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这既是台湾执政当局的“里子”与“面子”的关系,也是台湾执政当局“不给糖就捣乱”的政治逻辑。一旦“政治窗户纸”被道破,台湾的政治尊严就丧失殆尽了。这就需要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达到“形式对等的事实照顾”的局面。
比如,台湾执政当局的“国际空间”或“外交空间”问题。如果中国大陆采取完全杜绝的方法,固然会给台湾执政当局带来政治难题,但是也会带来两岸的政治内耗。本质上,23个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不伤中国大陆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一旦中国大陆为了追逐“23个台湾耗子”,损害的不仅仅是中国大陆的钱财,更是做为大国的政治风范。反而,台湾执政当局可以“逆势操作”得分。因为狮子与老鼠作战,无论胜负,狮子都是颜面扫地的,“政治获胜”的只会是老鼠。这就是两岸政治的“不对称性”带来的政治结局。相反,让台湾在仅存的23个小国中“代表中国”,只要中国大陆表明“反对任何政府组织与台湾发展官方关系”,防止造成国际溃堤,那么都无损中国大陆的国际地位,同时,台湾执政当局也可以向台湾民众做“政治交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岸通过政治协商的方式确立“两岸国际空间”的合作与共享问题,对中国的整体利益是最佳的。这就是两岸“形式对等的事实照顾”的不对称性的政治关系的表现之一。
3、 两岸政治协商的动力是两岸创造的“政治需要”;
两岸政治协商有三个动力,即“台湾现实的需要”、“台湾政治的需要”、“国际局势的需要”。 推进两岸政治协商除了满足需求,最重要的,中国大陆要学会创造需求,或者说,两岸共同创造政治协商的需求。这是两岸新时期必须学会的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方式。这也充分体现了两岸的不对称性的特征。
首先,“台湾现实的需要”就是台湾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对外部市场的强烈依赖,客观上构建了两岸经贸文化领域的关系。至于是否与中国大陆建立密切关系,完全取决于台湾作为经济实体的经济需要。这种需要除了全球客观环境外,中国大陆是完全有能力创造“台湾市场”的。这就是两岸“不对称性”的表现之一。
其次,台湾是“小政府、大社会”的工商企业主导发展的格局,政府行为必须依据台湾主要工商企业的发展需要确立发展方向和目标。台湾政府有“自主发挥”的空间,但是台湾的“选举社会”会极大的压缩这种“自主空间”。这是中国大陆可以通过台湾工商业发展的经济需求创造台湾政治需求的根本原因。
最后,台湾无法改变或摆脱的政治和地理的环境注定了,台湾不具备自我防御和保全的能力。长期以来,台湾把中国大陆视作是“唯一的敌人”,而忽视了“两岸周边”的群狼。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中国大陆的政治和军事保障,台湾早就失去政治存续了。台湾犹如一个被中国大陆娇惯坏了小孩,属于“耗子扛枪窝里横”的那种。改变这种“任性孩子”的方法就是给予现实责任让他去真实承担。只要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台湾社会也会成长。所以,台湾必须要经历“两岸周边”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创造”。
“政治教育”,两岸民众都懂,但是“政治创造”,两岸民众就不理解了。其实,通俗地说就是“台湾去争、大陆来平”。解决“两岸周边”的主权和领土问题,没有两岸创造的过程同样是不行的。当然,这也是两岸政治合作的一部分。
总之,两岸政治协商没有两岸民众想象的复杂,但是也绝不会是两岸民众理解的那么简单。两岸关系没有两岸民众所理解的那么不好,但是也不见得如两岸民众所想象的那么糟糕。对于两岸政治高层之间的沟通大致也是如此。
两岸民众在不断深入地沟通、交流与交往中,会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两岸民众“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两岸的“真相”;两岸民众“相信的”并不代表是你我的“内心”。
附件
论两岸政治协商的不对称性.doc (31.5 KB)
2009-7-2 13:02, 下载次数: 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