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国共第三次合作了,谁在拯救了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10-2-2 15:5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帖] 国共第三次合作了,谁在拯救了谁(转自新浪论坛)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曾经有过两次半的合作。

  第一次是85年(1924年1月)前,孙中山的联俄联共起,到1927年7月汪精卫在武汉的“分共”。短短的三年半,共产党从只有几个活动小组,骨干人员不足百人的规模,发展成拥有成建制的军队,军事和政治干部渗入各派军队,京广等主要交通干线上的城市都有工人和共产党的组织。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10年后的1937年7月的西安事变。当时,共产党在与国民党的内战中失利,被迫进行长征,到达贫瘠的大西北陕西的延安,军队从30万兑减到不足3万,给养没有保障,而且正被国民党的东北军和西北军包围,生死难卜。正在这时,东北军首领张学良,扣押了蒋介石,从而引发了西安事变。在西安事变处理过程中,在北平(现在的北京),又传来了日本进攻中国驻军的卢沟桥事变,正式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这直接导致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贯穿于整个8年的抗日战争,到日本投降的1945年。

  这八年中,共产党正规军达到80万,民兵300多万;实际占领地拥有长江以北三海关以内除大城市以外的所有领域。

  随后,在美国的斡旋下,进行了停战建国的谈判,并达成停战协议。直到1947年3月内战正式开始。其间,共产党又从前苏联手中,接收了除大城市以外的整个东北,并将民兵和游击队等整编成正规军队。(笔者认为这是半次合作。因为双方都没有诚意,都是为争取时间。)

  随后的两年半里,共产党把国民党从大陆赶到了台湾。之后,双方一直对峙到现在。

  从以上的历史事实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国共合作,都是国民党拯救或壮大了共产党。国共两党两次半的历史分合,相互间残酷的杀戮,结下了血海深仇。

  自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接班后,国民党渐渐被边缘化。1996爆发台海危机,大陆和台湾双方对峙达极点;21世纪初陈水扁的台独,又导致双方几近剑拔弩张。

  当这根绷紧的弦的一端,于去年(2008年5月)又回到国民党手中时,其主人已经由传统狭隘的蒋氏家族,更换为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马英九。此时的国民党,在历经20年的沧桑后,已经已经面目全非,完全年轻和现代化了。

  于是,从马英九2008年5月上台至今,短短的一年里,大陆和台湾上空的紧张空气,已经烟消云散,露出了朝霞,并大有万里晴空之势。国共在反复分合缠斗82年后,又要第三次合作了?

  一个居住在孤岛,人口只有大陆1/56(五十六分之一),受到美国僻护的小“国”,主动向昔日水火不容,非你死我活不可的夙敌,主动举起了橄榄枝,伸出了友好的手,让普通人总觉得有点怪异或“别有用心”。

  其实不然,仇敌能握手的前提条件,双方都受到更大的共同的敌人的威胁,或就是某一方改变了主意。前者导致西安事变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今天,如果说双方仍然还有共同的敌人的话,那就是经济危机。显然这种解释是站不住脚的。按照当前台湾的人口,自由开放程度,以及和美国几近于父子的关系来讲,台湾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要比大陆好上N倍。而大陆有两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有完善的强力控制管理机制,还积累有度过极端困难的票证配给管理经验,尽管当前腐败丛生,但尚不至于有危机。因此,第二种可能就是必然的了。

  在世人眼里,主动和一个始终不放弃武力解决问题的邻居,进行友好合作,无异于是羊送虎口。然而,这种事情却发生了。而且发生在美国哈佛法学博士生马英九的身上。难道马英九是个书呆子?或是神经突然搭错线走偏了?如果真是这样,已经民主化的2300万台湾同胞也不会集体神经错乱,集体患书呆子毛病。

  所以,马英九的举动一定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这个意义的深远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海峡两岸,而是将波及全球。经济互通只是开始的一个信号,这个信号一定预示着,某种可以影响全球的事件,在不远的将来将要发生。按照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推算,我们一定能够看到。

  美国是台湾的庇护国,而台湾是美国全球化战略中,直接防范社会主义中国的桥头堡。北与日本,南与和美国有着传统友好关系的菲律宾,中立的新加坡等东南亚小国一起,构成一个代替铁丝网防护自己,进攻对方的前沿岛链阵地圈。再加上保障日本海上能源通道的安全需要,台湾已经成为美国和日本的安全宠儿,是决不会被放弃的。实际上,台湾的安全是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双重保护。当前,中国统一台湾的唯一可能,就只有和美日,也即和世界同归于尽。

  经济和安全都有极大保障的台湾,主动和大陆百年夙敌的握手,就只有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才能得到真实的答案。

  (二)

  中国在全球地理环境中,处于孤立的地位。**年以来,投机的改革思想,不仅使共产党放弃了自己的信仰,更失去了国际交往信誉;其经济和政治寡头的半封建管理机制,导致官民关系,处于近乎完全对立的状态。周边大小国家“非正常”的步步紧逼,已经表明当前的中国政府,除了只拥有相对强大的,相对有作用的威慑军事力量外,已经没有别的可解决内外部问题的手段。对中国政府而言,现在的国家环境,可以和1960年前后与前苏联断交时,所遭遇到的国家危机相仿。所不同的是,50年前民族团结的力量,不仅不存在内部危机,也弥补了所有的不足,并能够完全抗击任何外来的打击。今天,民族力量被存放在“美帝国主义”银行里的2万亿美圆,和已经加入美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的政府公务员子孙代替了。

  对外没有伸展余地,对内无法正常摆脱困境的现实,很可能让一些“不明真相”,却握有生杀或毁灭人类力量的“愤青”们,孤注一掷。围其三面,放开一方,静观其变,伺机而行,对付困敌的典型孙子战法,从美国智囊团里出来了。只有台湾,具备开门化解对手同归于尽的绝望力量和意志的条件;也只有台湾,拥有现代普世价值渗透大陆民间,大面积地动摇和改变大陆传统观念的能力;也只有台湾的国民党,拥有和大陆未来普世价值演变时,可以与共产党相对决的政治力量。于是,有理性的美国学生马英九,在公平的选举中,得到大陆、台湾、美国三方的默许上台了、握手了,开门了。

  之所以选择马英九,不仅仅是因为他是美国学生,大陆后代,年轻有文化、有道德、口碑好等等,而是在于他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理性的、法学博士。在美国人眼里,台湾这扇门,要随时可关可控。只有马英九,能够坚定不移地、坚守现代普世价值,能够控制、改造,并带领缺乏民主根基,惯于走极端的2300万台湾人,使这扇门不至于因各种原因而轻易失手。可以毫不犹豫地断定,马英九三年后必会获得连任;如果允许,还可以象罗斯福一样连任三届。是历史选择了马英九,是历史在造英雄。马英九祖上有德,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套在了他的脖子上。

  对中国大陆政府而言,马英九伸出的橄榄枝,是及时的。他迅速地化解了大陆民间对台湾回归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力量的、不可控的积聚;减轻了大陆政府,被自己培养起来而要加以利用的极端民族主义力量的压力;从而解除了大陆政府,被形势逼迫而不得不采取冒险行动的可能。至于能否象香港一样,早晚要同化台湾,大陆政府并不抱大的希望,只是走一步看一步。因为两者在国际上的战略地位完全不同。

  从长远角度看,大陆共产党政府也希望台湾国民党能够登陆,并在不影响其现行统治的情况下,进行发展,为未来的政治改革做过渡准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舆论,称共产党中国已经不是过去的了,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了。并不是胡思乱想的胡说八道,而是向不明真相的盟友释放的一个信号,是希望盟友给予默契的配合。仅台湾的战略地位,如果没有美国的首肯,(日本也不会答应),没有共产党的私下承诺,马英九是不可能走得这么快的。关注马英九的步伐,就可以看到中国政治改革急促的脚步声。也就可以解释,当前大陆出现的下热上温,下乱上“稳”的奇怪现象。

  (三)

  国民党再次登陆大陆,是大陆共产党政治改革获得成功,而付出代价最小,也最有把握的现行唯一可行方案。要完全达成这一目的,要走的路还很漫长。

  首先是中美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能否始终保持当前的不变。毕尽一个点头,一句私下的承诺,不能代表桌面上公之于众的白纸黑字的协议,更何况中美双方还存在着,有意和无意造成的借虚伪的意识形态之口,发出的极端民族主义对抗呢!

  其次,能允许台湾国民党在大陆拥有多少的权力,而不至于影响当前大陆即得利益群体的损失,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来保证。

  毕竟大陆共产党政府过去“冲动”所犯的错误太多;即使国共双方达成一个力量平衡协议,作为60年来一贯灌输敌对思想,而已经形成了习惯思维的大陆民众,不可能,也不会轻易答应这种私下的交易。要化解大陆官民对立的思想情绪,需要时间。这也不难看出,大陆共产党政府始终在淡化意识形态,努力压抑民族主义。困难的是,一只手总在做自我矛盾的两件相反的事,只会进一步丧失自己的信用。

  国共两党的再次握手,让大陆对国家的统一,看到了希望。使共产党对大陆民众的抱怨和责问,有了一个交代。同时,也多少可以捭回一点威信,巩固一下日益衰弱的执政合法性,为下一步的政治改革,赢得时间,腾出安全空间,又创造了机会。

  今天的国共合作,与以往完全不同。这种合作没有共同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国共双方在默契下,小心谨慎地,一步一步,避免双方都没有看到的地雷,相互靠拢着。双方的交集随着相互间的利益和信任程度,渐渐地扩大。

  从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到,国共的第三次握手,因台湾的主动,大陆回旋余地的有限,而会越来越紧。国民党在共产党处于危机时刻,开始第三次拯救和帮助共产党。至于最终,谁“战胜”谁,还难以预料;理想的结果是“双赢”,即两者好象商量好一样,象陈咬金、李逵大声嚷嚷着: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一样,轮流合作执政。

  国共两党真是一对冤家兄弟,先后共同生于清末乱世,由同一个前苏联保姆喂养,在相互打打闹闹中成长,互不相让的对峙中走过中年,又在国民党返老还童时,结为老少恋。历史就是这样螺旋式地作弄人。那些抛头颅,撒热血,而义无返顾的爷爷辈们会有何感想?拼死拼活,结果是个老少恋。

  看他们:一个青春焕发,充满自信;一个老态龙钟,步履艰难。一个斗志昂扬,敢拼敢创;一个谨小慎微,处处要防。一个精力充沛,直来直去;一个自顾不暇,拐弯抹角。一个灵活机动,说干就干;一个捉襟见肘,有心无力。

  当今的国共第三次合作,在全球一体化的步伐中,以老少恋相互搀扶的面目,登场了。不管我们是否还有怨恨,毕竟他们和好了。但愿这一次的和好,少一点利益的争吵,多一点历史悲剧的探讨;但愿这一次和好,不会以小力大篾视老,不会倚老卖老玩弄小;

  愿我们的子孙愤青们,多一点修养,少一点胡闹;多一点开怀的笑脸,少一点利益的争吵;多一点未来的思考,少一点自私的狂捞。我们已经为过去那幼稚,而极其不成熟的政治思想和行为,垫付出太大的成本。现在该是掸掸身上的灰尘,整整衣冠,手拉手,肩并肩,共同告别狂放好斗的青年时代,共同迎接成熟的中年的到来。

  我们期待着看到这一天,看到东方睡狮真正地醒来。

附件
胡吴握手.jpg (84.72 KB)
2009-6-24 18:03

两岸关系的三原色.jpg (62.18 KB)
2009-6-24 18:0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9#
发表于 2010-2-2 15:56:25 | 只看该作者
建议党组织开除南山老头的党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2-2 15:56:21 | 只看该作者
有人的确可以 相当可以 颠倒天地 混淆黑白 俺等着看什么时候用谁的血把党染红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2-2 15:56:17 | 只看该作者
原来的国民党已不复存在!!  马英九只能代表台湾的那一小撮人!!! 大陆要求马英九上台的一个职责就是看管好被蒋介石掠夺到台湾的国库财宝,不能有半点丢失 否则将国际通缉!!
文章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2-2 15:56:13 | 只看该作者
 国共两党的再次握手,让大陆对国家的统一,看到了希望。使共产党对大陆民众的抱怨和责问,有了一个交代。同时,也多少可以捭回一点威信,巩固一下日益衰弱的执政合法性,为下一步的政治改革,赢得时间,腾出安全空间,又创造了机会。 ----------------------------------------------------------------------------------------------------------国民党怎么总是误判,是不是太高抬自己了,是谁在帮助谁啊我们看见的大陆一直在帮助台湾,连战,来大陆的时候,国民党是在野党是靠边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2-2 15:56:09 | 只看该作者
还是不要理解的好,南山转这种污蔑共产党的文章,大家还是不要当笑话看,须知人家是认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2-2 15:56:05 | 只看该作者
28情况特殊,还是别计较太多的好,理解万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2-2 15:56:01 | 只看该作者
让我说28?算了吧。水平太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2-2 15:55:57 | 只看该作者
123,不妨说说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2-2 15:55:53 | 只看该作者
我真替共产党不好意思。不知道谁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你无论是歌颂还是反对,总是有点水平。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2-2 15:55:49 | 只看该作者
作者写的很滑稽,我只挑拣看了几段,我都看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网|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 京ICP备12023743号  

GMT+8, 2025-7-19 01:3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