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峡两岸文化语境的差异
[11962] (2009-06-22)
海峡两岸曾被隔离了三十多年,导致海峡两岸的文化语境渐生变化。
1、 繁体与简体字之异
台湾一直使用繁体字,马英九先生成为“正体字”。 大陆使用的简体字是根据中央人民政府1956年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和1964年正式出版的《简化字总表》(共有三个字表,2238个简化字)所规定的。其实这些简化字的来源即是借重1934年至1935年时国民政府授权钱玄同等人编辑的。只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公布这个《简体字谱》后又收回了,没有实施。在大陆中国,简体字用了近半个世纪,似乎没有发生什么问题,百姓称便。近期马英九先生提出“识正书简”和两岸共同编写《中华大字典》的建议,即是化解两岸字体差异的好办法。
2、 两岸白话文之异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掀起的白话文运动为海内外华人所接受。
但台湾的白话文受胡适白话文风的影响大些,过于生活化而对传统词语抛弃太多,以致对形而上和复杂意识的表达做不到简洁准确,有“失词失语”现象;同时国民党的政治话语则受老蒋小蒋时代“文白相夹”文风的影响,与民间话语差距较大。两种语境融合沉淀下来,导致其书面语言精炼而口语表达中的无意义赘词赘语较多,两者明显不统一。
(注:抛弃传统词语太多还敢以中华文化的卫士自居?原来如此,难怪台湾人的口语能力那么差,不管是什么嘴,听着就让人起鸡皮疙瘩。其实作者不了解的还有,台湾人不管本省外省都受闽南话影响极大)
在过去半个世纪,大陆的政治话语过于强势,而毛**的白话文章经天才笔杆子们的集体修饰,成为了白话文章的精品。大陆曾全民“学毛著”长达数十年,因此,大陆的书面语言表达和口语表达较为统一,但文风的“八股”味较重,对传统词语的应用有曲扭和误用。而大陆民间的口语表达中的无意义赘词赘语则较少。
(注:不是自夸。咱们大陆人那是出口成章。呵呵~~)
相对繁简之异,两岸白话文的差异要小一些。这一方面是两岸认知同一种传统文化,对传统的词语语义没有差异;另一方面,迄今白话文也只是接近成熟,在语法和句法乃至词语上仍有青涩之处。因此两岸的文化工作者和民间仍在演进完善白话文本身。这是两岸可以合作发展的另一个文化题目。
3、 个别词语标准发音之异
大陆和台湾汉语的标准发音差异很小,但个别常用词语有明显差别。例如,“垃圾”一词,大陆标准发音为“La Ji”,而台湾标准发音为“Le Se”。又如“和”字,大陆为单音字,标准发音为“He”;而台湾的标准发音为多音字,作副词用时也读“He”。但作连词用是,如“我和你”,“张三和李四”,“和”字的标准发音为“Han”。
在两岸交流上,语言标准发音之异,才是最大的问题,需要两岸文化学者认真研究解决的。
今年七月在长沙国共论坛将讨论文化等问题,是必要而及时的,有利于两岸在文化认知和意识上的进一步靠近。
作者:龚英辅 (中国,湖南)
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tw090622e.shtml |
|